图书 | 地域文化与艺术生成 贾平凹与张艺谋 |
内容 | 内容推荐 张艺谋与贾平凹是我国当代影视界和文学界两面标新立异的旗帜,代表着中国文艺界的极高成就,成为陕西文艺的标志性符号。《地域文化与艺术生成:贾平凹与张艺谋》通过对贾张二人从性格到艺术创作中地域文化因子的考察,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个人艺术创作从题才选择到风格形成的深层渊源,进而彰显地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及其对当下艺术创作的扩张。长安文化铸造了贾与张刚毅、少言,长于做短于说的性格特征,他们处世内敛,却有着吃苦耐劳和为艺术而坚守的执着精神。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陕西地域文化对贾平凹和张艺谋艺术创作的影响机制 第一节 陕西地域文化的特质 一 独特的位置与理想的都城 二 封建王朝很好期的文化精髓 第二节 陕西地域文化影响贾张艺术创作的机制 一 对艺术创作主体的影响 二 对作品题材风格的影响 第三节 贾张对陕西地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一 拓展陕西地域文化的固有特色 二 确立陕西文学与电影品牌 第二章 陕西地域文化的黄土特质与艺术家的内敛性格 第一节 黄土文化与秦人性格 一 开放并蓄与保守闭塞共在 二 豪放务实与虚荣自负并存 第二节 沉默内敛的外冷内热 一 内向少言与勤奋执着 二 创新多变与求全兼擅 第三节 灵秀鬼才与大器晚成 一 灵动自恋的“鬼才” 二 厚积薄发的“一根筋” 第三章 陕西地域文化的尚政色彩与艺术家的家国情怀 第一节 未敢忘忧国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一 “文以载道”与作家的使命感 二 “国师”导演的“中国大片” 第二节 “文以致用”注重作品的社会价值 一 初登文坛的共名写作 二 早期影片的现实写真 第三节 艺术作品的人民性 一 徘徊于城乡之间的时代记录员 二 钟情底层小人物的大导演 第四章 陕西地域文化的农耕特质与艺术创作的民间风情 第一节 农耕文明与民间叙事 一 贾平凹小说的乡土叙事与底层关怀 二 张艺谋影片的家村题材与民间角色 第二节 服务小说情节和人物塑造的民俗大全 一 日常生活的民间习俗 二 亟待传承的民俗文化 第三节 情有独钟的民俗细节展示 一 背景化仪式化的艺术民俗 二 濒临失传的工艺技巧细节 第五章 陕西地域文化的秦人秦性与作品人物塑造 第一节 内外相通、天人合一——贾平凹小说男性人物特征 一 由外而内与内外相通 二 主观投射的精神意象 第二节 现代与传统的包孕胶着——贾平凹小说的复杂女性 一 传统中长出的现代之花 二 现代表象下的传统内核 第三节 揭示、同情与赞美——张艺谋的现代女性观 一 突出的女性倾向 二 改编者的自我选择 第六章 陕西地域文化的汉唐气象与创作张扬唯美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博大包容的汉唐气象与兼擅兼通的艺术才能 一 诗文书画兼擅的作家 二 银幕舞台场馆实景皆通的导演 第二节 蕴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 求全的艺术追求 一 各体兼备的创作样式 二 完关的影像风格 第三节 多变的叙事手法与张扬唯美的艺术风格 一 多样叙事方式与不变的细节观照 二 大气唯关的艺术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地域文化与艺术生成 贾平凹与张艺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韩蕊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9094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8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203000 |
出版时间 | 2021-10-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1-10-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