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庄子入门
内容
编辑推荐

经典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开创了人类生命的价值之源,是整个文明社会的精神支柱。在当今读书界与出版界出版的“重读经典”的呼唤声中,上海古籍出版社顺应时代需求,约请专家学者撰写一套“经典解读丛书”。每本著作由三大块组成:背景辞典;原著助读,包括基本概念与范畴解读与文本赏析;原著选(全)编,内容有原文、注释与翻译,本丛书的特点是形式独特、新颖,阐发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丰富的现实意涵,适合各种读者阅读。本书中,作者既有对庄子思想平实又中性的介绍,又有他多年从事先秦哲学思想研究所积累的独特见解,许多观点即不妄断又富启发性。

内容推荐

庄子的思想浸透了生命的情感,应该借助感性的语言来叙述。我们在开始撰写“原著助读”时,也有这样的意愿,但天赋不够,只努力到如此。

庄子是绚烂晚霞中的大海。站在岸边,看海天一色,听潮起潮落的声响,自然迷离而神往;但是,乘小船进入其中,那么汪洋一片,四顾茫然,你找不到彼岸在哪里。

目录

经典的价值在于文化(总前言)

小辞典

庄子其人/1庄子后学/1《庄子》其书/1庄子的时代/2《逍遥游》/2《齐物论》/2《秋水》/3《寓言》/3《天下》/3道术/3吊诡/4反衍/4反真/4方术/4混沌/4机心/5两行/5六合/5内外之分/5人籁、地籁、天籁/5散木/6三言/6天均/6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6无己、无功、无名/6物化/7吾丧我/7无为/7物役/7县解/7小大之辩/7心斋/8有待、无待/8有蓬之心/8有涯、无涯/8朝彻、见独/8坐忘/8安时处顺/9驹过隙/9变化无常/9不近人情/9不主故常/9踌躇满志/9绰约多姿/9存而不论/10大而无当/10大惑不解/10大相径庭/10呆若木鸡/10得心应手/10得意忘言/11得鱼忘筌/11东施效颦/11断鹤续凫/11分庭抗礼/11扶摇直上/11俯仰由人/11妇姑勃■/12绠短汲深/12姑妄言之/12害群之马/12邯郸学步/12涸辙之鲋/12化腐朽为神奇/13喙长三尺/13井底之蛙/13空谷足音/13每况愈下/13莫逆之交/13鹏程万里/14批■导■/14窃钩窃国/14神工鬼斧/14数米而炊/14吮痛舐痔/14似是而非/15太仓稊米/15螳臂当车/15傥来之物/15探骊得珠/15吐故纳新/15望洋兴叹/15吸风饮露/16薪尽火传/16虚与委蛇/16洋洋大观/16摇唇鼓舌/16一饮一啄/16贻笑大方/16以火救火/17相濡以沫/17亦

步亦趋/17游刃有余/17越俎代庖/17运斤成风/18昭然若揭/18朝三暮四/18捉襟见肘/18

原著助读

 基本观念与范畴解读

 一、追寻那无限的自由(以《逍遥游》为本)/23

 阔大恢宏的自由境界——“小大之辩”和“物适其性”——摆脱“有我”的意欲——绝对自由只能在精神的范畴中——思想的逃避和超越

 二、自由的主体性及其悖论(以《养生主》为本)/32

 “庖丁解牛”的故事——精神修养和精神的自由——精神主体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生命的有限和无限

 三、自由在逃避不可逃避的人世间(以《人间世》为本)/39

 社会政治的丑陋——士人参政人世的困境——“无用”:无奈的处世方式——随乎时世的作为——孤独与精神相伴

 四、自由在形躯的上空(以《德充符》为本)/47

 “养生”不是“养形”——形躯的丑陋凸显精神的光辉——技术理性对于精神的侵蚀——超越形躯就是超越死亡

 五、自由在欲望的空间外(以《大宗师》为本)/54

 “知”能否超越生命的悲苦之情——“真人”的气象——有“真人”然后有“道”——“道”是“气”也是“无无”——“道”与“情”的关系

 六、自由者的无为政治(以《应帝王》为本)/62

 从“无为”到“有为”的政治史一回到“无为”的世界——“混沌”:无为政治的标本——无为政治的两条路向

 七、认识和对认识的认识(以《齐物论》为本)/69

 “齐物论”的三种读法——人籁、地籁和天籁——“卮言日出”和“内篇”的结构——认识真的能走进自由王国吗——从相对主义走向虚

无主义

写作赏析

 一、走进浪漫文学的圣地/80

飞扬的精神——无限的想像空间——创造抑或承传的神话故事——疏放跳荡的结构

 二、神韵毕至的各类人物/87

超凡脱俗的神人——形相丑陋的达人——深邃的思想者——功利之中的营生者——自鸣不凡的卑陋之徒

 三、在汪洋的语言世界里/95

寓言:以形象表达思想——重言:借助历史的阐述——卮言:在时间之流中

 四、卓越的艺术技巧/100

明达而流畅的叙述——工笔描写与泼墨写意——心灵深处的抒情——演绎、反诘和讽刺

原著选读

 一、北冥有鱼章(逍遥游)/111

 二、汤之问棘章(逍遥游)/112

 三、故夫知效一官章(逍遥游)/113

 四、尧让天下于许由章(逍遥游)/114

 五、肩吾问于连叔章(逍遥游)/115

 六、魏王贻我大瓠之种章(逍遥游)/117

 七、吾有大树章(逍遥游)/118

 八、南郭子綦隐机而坐章(齐物论)/119

 九、夫大块噫气章(齐物论)/120

 十、大知闲闲章(齐物论)/121

 十一、物无非彼章(齐物论)/123

 十二、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章(齐物论)/124

 十三、道恶乎隐而有真伪章(齐物论)/125

 十四、罔两问景章(齐物论)/126

 十五、庄周梦为胡蝶章(齐物论)/126

 十六、吾生也有涯章(养生主)/127

 十七、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章(养生主)/128

 十八、老聃死秦失吊之章(养生主)/130

 十九、敢问心斋章(人间世)/131

 二十、匠石之齐章(人间世)/131

 二十一、支离疏者章(人间世)/133

 二十二、孔子适楚章(人间世)/133

 二十三、无趾语老聃章(德充符)/134

 二十四、知天之所为章(大宗师)/135

 二十五、鱼相与处于陆章(大宗师)/136

 二十六、夫道有情有信章(大宗师)/137

 二十七、回益矣章(大宗师)/137

 二十八、子舆与子桑友章(大宗师)/138

 二十九、■缺问于王倪章(应帝王)/139

 三十、天根游于殷阳章(应帝王)/140

 三十一、南海之帝为■章(应帝王)/141

 三十二、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章(骈拇)/142

 三十三、马蹄可以践霜雪章(马蹄)/142

 三十四、圣人不死章(■箧)/144

 三十五、闻在宥天下章(在宥)/145

 三十六、天地虽大章(天地)/146

 三十七、世之所贵道者章(天道)/147

 三十八、桓公读书于堂上章(天道)/148

 三十九、刻意尚行章(刻意)/149

 四十、古之所谓得志者章(缮性)/151

 四十一、秋水时至章(秋水)/152

 四十二、若物之外章(秋水)/154

 四十三、庄子钓于濮水章(秋水)/156

 四十四、惠子相梁章(秋水)/157

 四十五、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章(秋水)/158

 四十六、庄子妻死章(至乐)/159

 四十七、庄子之楚见空髑髅章(至乐)/160

 四十八、达生之情章(达生)/162

 四十九、仲尼适楚出于林中章(达生)/163

 五十、纪■子为王养斗鸡章(达生)/164

 五十一、庄子行于山中章(山木)/165

 五十二、庄子衣大布而补之章(山木)/167

 五十三、阳子之宋章(山木)/169

 五十四、宋元君将画图章(田子方)/169

 五十五、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章(知北游)/170

 五十六、■缺问道乎被衣章(知北游)/171

 五十七、舜问乎丞章(知北游)/172

 五十八、人生天地之间章(知北游)/173

 五十九、东郭子问于庄子章(知北游)/174

 六十、庄子送葬章(徐无鬼)/175

 六十一、庄周家贫章(外物)/176

 六十二、任公子为大钩巨缁章(外物)/177

 六十三、子言无用章(外物)/178

 六十四、荃者所以在鱼章(外物)/179

 六十五、寓言十九章(寓言)/180

 六十六、原宪居鲁章(让王)/182

 六十七、曾子居卫章(让王)/183

 六十八、宋人有曹商章(列御寇)/184

 六十九、人有见宋王章(列御寇)/185

 七十、或聘于庄子章(列御寇)/186

 七十一、庄子将死章(列御寇)/187

 七十二、天下之治方术章(天下)/187

 七十三、天下大乱章(天下)/189

 七十四、芴漠无形章(天下)/191

后记

试读章节

【庄子其人】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80一前295年),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人,故又称蒙庄。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等记载,他在年轻时做过蒙地的漆园史,后来一直隐居,楚威王曾请他为相,也加以拒绝,一生清贫而高傲。他是战国时代道家的代表人物,是人类历史上深刻地思考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的大哲学家之一。他认为人的认识无所谓是非,任何形式的伦理政治都没有意义,因而逃避世俗,追求逍遥自在的人生。他的著作,语言汪洋恣肆、瑰丽俊逸,极具文学色彩,开拓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道路。他的生存方式也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庄子后学】

指战国中叶至汉初庄子思想的追随者。史籍没有庄子讲学授徒的记载,但据《庄子》“外、杂篇”可知,有相当数量的思想追随者。其中有介绍和阐述庄子思想的,有从“养生”的角度加以发展的,也有吸纳了老子、孔子等思想而产生流变的。从庄子到庄子后学,构成了庄子学派思想的多元性和发展性,习惯上庄子后学思想也称为庄子思想。

【《庄子》其书】

现在通行的《庄子》一书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共33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若干句段可能属于错简或后学缀入;“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所著,但思想有相承性。其中《逍遥游》、《齐物论》、《秋水》、《寓言》、《天下》5篇影响最大。汉代曾流传有52篇的本子,晋代同时有向秀注20卷27篇、郭象注成玄英疏35卷33篇、李颐集解30卷30篇等多种,但是宋以后著录的都是33篇,故而推论现在通行的本子约在晋代郭象注本出现后形成的。古代重要注本有郭象注、成玄英疏的《南华真经注疏》、林希逸的《南华真经口义》、王夫子的《庄子解》等。近代以来则以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王叔珉《庄子校释》、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影响最大。

【庄子的时代】

庄子所处的是战国时代,其时旧秩序崩坏,新制度尚在血与火中孕育。一方面,牛耕、铁器和水利灌溉已经普遍使用,小农业经济相当发达;另一方面王道解纽,诸侯纷争,以至战乱不断,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统治者或昏庸自私,或自诩仁君,或锐意富国强兵,带给人民的都是苦难。统治集团的成员构成也急剧变化,一部分贵族没落了,一部分平民因为军功而走上了政治舞台。这样一个时代,各国的统治者都在寻求谋士,各个阶层都需要思想的代言人,政治和历史的发展方向尚在探索之中,这也在客观上为诸子学说的发展和百家争鸣提供了土壤。

【《逍遥游》】

《庄子》“内篇”的第一篇,阐述人的精神自由的问题。具体的观点历代众说纷纭,有三种影响颇大:(1)“用大”说,认为像大鹏鸟展翅翱翔那样才算自由;(2)“物适其性’’说,认为个体的素质条件不同,所做凡适合本性的,都可以说是逍遥自在;(3)“无己、无功、无名”说,认为达到了没有主观意识的境界,才有真正的自由。P1-2

序言

当20世纪初一股反传统风潮弥漫之时,经典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也被一些新潮之士视如敝屣,甚至有喊出将线装书扔进茅坑的口号。然而,历史的发展是那样地不可思议,如今,在读书界与出版界却不断有“重读经典”、“回归经典”这类声音传出;一些热心的学者还煞费苦心地(或受托于出版界)为读者开出他们各自认定的属于经典的书目。存在总是有它自己的理由,这些现象的出现,虽然原因多多,或许还搀杂着某些非“经典”的因素在,但毕竟都是以“经典”的名义提出来的,经典本身货真价实,不必怀疑——终究是经典的魅力在起作用。

在知识泛滥、信息泛滥的时代,面对汪洋大海般的书市,实令人无所适从,难以度越,发出诸如“以有涯追无涯”一类的感叹。有识之士重新拾起经典作为金针,倒不乏返璞归真的味道,也确有实际的针对意义。

知识之受到尊重,是人类理性的表现,而读书无疑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任谁都不会否认。但是,就像生命的意义不全在知识一样,读书的意义也不全在知识的获取。或更明确地说,读书非仅为了求知,更在于明理做人,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语),成人成己,读书活动必须围绕人生问题而展开,才能获得真正意义,套用《论语》中孔子的句式表述就是:不读书,无以言;不明理,无以立。

毋庸置疑,读书有益于人生,不读书,人就会变得浅薄、空疏。然书海茫茫,不谙“书性”者往往会被知识的海洋所吞没、窒息——“殆矣”,这就需要有一番取舍、抉择功夫,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且人生有限,谁都不敢夸言能读尽天下书。因此,在有限的生命中,读什么书,如何读书,就成为每个读书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主编、策划这套“经典解读”丛书的出发点。

经典既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又具有文化的象征意义。因为文化,才使人与一般动物、文明与野蛮有了区别。换言之,经典所提供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就像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中所言,经典的意义“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不在实用”,并非指经典无益于社会,而是说它超越了一时一事的功利,是“无用之用”(王国维语)的“大用”,具有相当于宋儒张载的“横渠四句”之意义,是关系到整个社会价值与人文精神之根本的“源头活水”,此即《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序》说孔子“定《礼》、《乐》,删《诗》、《书》,赞《易》道,以明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

经典支撑起文化,充实并提升了文化的品位。经典在文化中的这种地位,如变换一下黑格尔在论及哲学重要性时的话语,可这样说,一个没有经典的文化,“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有这样一则趣闻,说的是英国某制造商,在收到了美国人赠送的一本《科学经营原理》后,不屑一顾,即回赠了一本古罗马经典作家贺拉斯的拉丁文诗集。这里所透出那种对文化的自信态度,是建立在对经典的拥有与推崇之基础上的。而正是这种对文化的信念,同时又成就了人格的自信、自尊,并使人能“言”、能“行”、能“立”——人是如此,而对民族、国家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前贤说,只要文化不亡,国家就不会亡。三户可亡秦,文化能托命。就此意义而论,经典的“实用”也可谓大矣!

文化、文化,就是以文来化时、化俗、化人。经典,当然属于最典型的一种“文”了。文化有大小(就涉及的领域而言),经典的范畴也是很宽泛的,如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都有它相应的经典,然而学科在发展,曾经被视为经典的,随着专业的进步而有可能被后来者替代、淘汰。而每个时代都有该时代所特别推崇的经典,但时过境迁,有些一度被誉为金科玉律般的所谓经典,转眼间却被遗弃了。为此,我们这套丛书对经典的选择,立足于“大文化”的角度,以慎重和严肃的态度,设定了几则最基本的标准:  一是具有典范意义的;

二是开人类文化之价值源的;

三是能导人以正的;

四是必须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显然,这些标准也是构成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最起码的条件。

经典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漫漫历史,人类文明有时会走弯路,不少经典的命运也曾遭受过曲折、坎坷,但真正的经典,毕竟有它的生命力,最终还是以它自身的价值“存活”在人世间。(这本身就说明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价值所在)经典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但又不是一堆死文字。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已被视为经典般的名言,如今受到学术界的普遍信奉。同样,今天我们重提回归经典、重读经典,其旨趣也在于找出经典所能提供的现代意义。而从经典所具的特性看,应该说是完全能承当的。

文化的发生、发展乃至变化,固然有许多偶然的因素,但绝不是随机的,甚或可以受人任意摆弄的。经典的文本,如不待人去阅读,则只是本无任何意义的书;通过解读,经典的内在意义才可能得到豁显(注意:豁显不是呈现)。其实,这个道理古人早就知道,如孑L子教导学生们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所以,读书有善读与不善读之分,像子贡那样“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孔子就认可他“始可与言《诗》已矣”。

经典向我们提供多重的解读空间,而作为一个带有开放系统的经典,其意涵往往通过当代的境况及问题被激发,经典的话语也在现代语境下得到激活。这个看似后现代哲学的观念,其实乃是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固有情态,由经典的内在性格所决定。当代哲学诠释学创始人加达默尔认为,经典的真理并不是现成的自明的恒常存在,如果没有人的参与,真理就无处呈现和生成,文本的意义也就无法传承和延续。诚然,以时代的话语(思维)去理解和把握经典,经典的真理和意义之发生及展开始终是个现代性(即时代性)的问题,是一个与现实人生的生存状态密切关联的永久不息、永不封闭的进程。但这只是一个文化现象,是经典的一种存在形式,却不能定义为经典的性质,更不能作为反本质主义的理由。我们认为,即使不承认本体意义上的“道”,也不能否定文化意义上的“道”。经典如果没有“恒常存在”的价值,全得由后人去发明、赋予它意义,那又何为“经典”,或不然,什么都能成为“经典”了。

存在的意义在过程中发生、显现,但任何的阐释都只能建立在“元叙事”基础上,这是不容怀疑和否定的。无论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都不能绕过“文本背后”去生发思想,更不可抛开文本空发议论。鲁迅曾说过,一部《红楼梦》不同人读它会有不同的所见,这与其说是一种理解诠释上的偏差,还不如说是作品本身所提供的丰富意涵更确切些。对经典的诠解固然要抉发它的时代意义,但时代性不等于随意性,否则就落为“野狐禅”了。就像有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管怎样还是哈姆雷特,却不可能是李尔王或奥赛罗什么的。所以我们认为,对任何文本的解读诠释都是双向性的,但这种“双向”并不是无据无本的;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其内在价值始终是在先的。

当然,阅读需要理解。要读懂一本经典,还得具备一定的条件,诸如必要的文字语言常识,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及对相关知识与文化背景的了解等等。而在特定的境况(譬如某种意识形态的干扰)下,经典的意义也会受到遮蔽、异化。所以,经典的传播始终处在一个不断的遮蔽——解蔽过程中。而我们这套丛书所设计的对经典的解读形式,其目的就是想起到这种“解蔽”作用,至于效果如何,那就有待读者来检验了。

后记

这本小册子认为《庄子》记录了庄子及其后学的思想流变过程,因此只描述它的轨迹,没有作系统建构的介绍。具体阐述请见拙作《庄子解读——流变开放的思想形式》(齐鲁书社,2003)和《先秦诸子思想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中的有关论文。

“小辞典”的编写,根据要求分为著作概况、思想概念和常用成语三部分。限于篇幅,只选择了比较重要的。

“原著助读”的“基本观念与范畴解读”部分,基本上按“内篇”的顺序安排,插入了“外杂篇”的相关内容。只是考虑到《齐物论》尤为难读,放到了最后。这样处理的意图是使之有助于文本的阅读。“写作赏析”部分则从宏观到微观,以期给予较全面的认识。

做“原著选读”时主要参阅了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曹础基的《庄子浅注》。

庄子的思想浸透了生命的情感,应该借助感性的语言来叙述。我们在开始撰写“原著助读”时,也有这样的意愿,但天赋不够,只努力到如此。

庄子是绚烂晚霞中的大海。站在岸边,看海天一色,听潮起潮落的声响,自然迷离而神往;但是,乘小船进入其中,那么汪洋一片,四顾茫然,你找不到彼岸在哪里。

编写时多蒙罗颢先生的指导,谨致谢忱!

2005年冬末于定海坡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庄子入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涅//韩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44516
开本 32开
页数 1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5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55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185
14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