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南唐二陵史话/文化南京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文化南京丛书系列之一。它是一本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易懂的科普性读物。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内容包括南唐二陵的历史背景、发掘情况,以及陵墓建筑和出土遗物等。本书适合广大读者尤其是历史、旅游爱好者来阅读。

内容推荐

历史曾经无比眷顾南京。自今以溯,凡五千年,建业情怀,金陵风物,那些附着在历史虚境上的形声色意,所谓楚秦王气、南朝烟雨、赵宋残阳、明朝宫阙、天国风雨者,或托于古巷,或附于丘阿,或以诗表,或以词生。凡此种种,都在这座古城千年的皇皇之旅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文化意味,总让人们在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中细细品味出她撼动人心的魅力。

本书则从南唐二陵这个侧面记录了名都南京的千年延续。

目录

总序

序言

前言

南唐三主

 先主李昪

 中主李璟

 后主李煜

金陵城

 城墙的建造

 护城河的修建

 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

 重视文化教育

南唐二陵

 独特的地理环境

 神秘的太子墩

 盗墓贼光顾太子墩

 李界陵

 李璟陵

 承前启后的丧葬制度

随葬品

 陶俑

 陶器和瓷器

 玉哀册与石哀册

其他

 发掘中的趣闻逸事

 南唐二陵的沉寂

 南唐二陵文保所成立

南唐大事年表

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宋灭南唐

北宋开宝七年(974)九月,宋遣知制诰李穆赴南唐,宣读赵匡胤的诏书:“朕将以仲冬有事圜丘,思与卿同阅牺牲。愿卿北来,会行柴燎之礼……”意思就是告诉李煜,冬天的时候你要到我这里来报到,我们一起参加祭天大典。这是宋朝最后一次劝李煜主动入朝。然而,李煜心中明白,此一去绝不可能再让回来,于是,他还是采取拖一拖再说的老办法,写信回复,称自己有疾在身,不能前往。

赵匡胤生气了,十月,他派遣大将曹彬率领大军自蕲阳过长江进攻南唐防御要地池州。同时,命吴越国进攻南唐的常州、润州。战争呈现出两面夹击之势。

自从林仁肇被杀之后,李煜又命朱令赟负责在江西秘密练兵,新兵加上原有老兵员,已有十五六万人,这支有生力量虽然不能用来抵挡住北方宋军,但一朝赵匡胤攻击金陵,李煜坚守城池,江西兵从长江上游直下金陵,内外夹击,可以击退宋兵。李煜明知拒不北上的后果是战争,而且江南的兵力远不及北方的兵力;自己若是北上,必将被扣留,结果会和作战一样,国家将被灭亡,妻妾将会遭殃,自己或可苟全,但失去南面之尊,这是李煜所不能接受的。

李煜自小到大都在忍耐与委屈中生存,但到此时的最后关头,他忽然觉得江山社稷比个人的生命更为重要了,他决心亲督士卒,背水一战,以死殉社稷。他听从大臣陈乔计策,坚壁清野,抗拒宋军。同时命令取消宋“开宝”年号,不再奉宋朝正朔,不再臣服宋朝,恢复南唐国号。

淮南战争结束近20年来,南唐谨慎维持着对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此时终于破裂。战争势态摆明之后,李煜的心里反而轻松了许多,澄心堂这个秘密的指挥所也对外公开了,不再遮遮掩掩,这里成为了金陵保卫战的最高指挥机关。

战幕刚一揭开,李煜就多次召见负责金陵保卫工作的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询问他战场上的情况,皇甫继勋不是说军务繁忙就是避而不见,或者报喜不报忧,制造假消息,蒙骗李煜。

阴历5月的一天,李煜听到城外传来震耳欲聋的军鼓声,登上城楼向外眺望。不看犹可,一看可把李煜的胆都吓破了。原来,宋军已抵达长江北岸,千里长江堤上已布满了宋军的大营,他们正在擂响战鼓,进行操练,作渡江的准备。再往上游看,只见长江上游帆樯林立,桅杆上飘扬的都是宋军旗号。李煜的脸色吓得煞白,立刻叫来皇甫继勋问话:“北岸的宋兵是怎么回事?”皇甫继勋见事实已经败露,如实报告前线失利的情况,但他把责任都推到带兵的将领身上。李煜气愤之极,对于这样一个欺上瞒下、贻误军机的统帅,恨不得一刀宰了他,但李煜是个文人,下不了手,只会怒骂一顿,下令免职,逐出宫门。一群闻讯而至的军士和老百姓,立刻将皇甫继勋团团围住,他们咬牙切齿地痛骂这个奸贼,七手八脚地剥光了他的衣服,你咬一口,他咬一口,顷刻之间把皇甫继勋活生生地咬得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横尸街头。这就是不顾国家利益、只会自己打小算盘人的可耻下场。

李煜在围城之中一时束手无策,他急忙火速派人潜出金陵,把驻扎在上游的镇南军节度使朱令赟的15万兵马调来勤王。这朱令赟是中主李璟在位时神卫统军朱匡业的从子,他生来体格魁梧,椎额鹰目,矫健善射,百步穿杨。林仁肇被杀后,由他接替了镇南军节度使之职,驻守洪州,训练新兵,手下已拥有15万人的大军,是南唐实力最雄厚的一个节度使。

朱令赟接到李煜的勤王命令,匆匆地准备了一下,便带兵前来金陵解围。另一方面,李煜准备作最后的拼搏,他将三吴的军队作了必要的集中,以金陵为抵抗中心,集中了足可支持一年的粮食,而且将城郭附近的百姓也迁入了城内,以增强城防的人力。  恢复了南唐国号之后,金陵城中的兵士和百姓非常高兴,他们普遍对南唐三主有感情。再说,如果还仍然是大宋的附属国,进行抵抗就等于犯上叛逆,道理上说不通。如今既已与宋绝裂,就准备以死相拼,义无反顾。金陵的百姓,在家与国面临灭亡的时候,不等李煜发出号令,纷纷自动拿起武器,不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少,都投入到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凡家产在二千两银子以上的人家,每家自动出一名壮丁组成的队伍叫做义军;那些刚刚从大家族中分离出来自立门户的人家,每家出一名壮丁组成的队伍,叫做新拟军;一家有三丁以上者,由每家出一名壮丁组成的队伍叫做拔山军;懂得水性、能划船潜水的壮丁,自动聚集起来组成了凌波军;平日靠做佣工度日的老百姓,自动组织成了义勇军;那些豪门大族为了保护自己田宅家院的叫做自在军;一些有正义感的官宦人家子弟,见百姓们都组织起来了,他们也组织了排门军;还有一些参加过白甲军的农民也自动组织起来,参加到抗击宋军的行列。

南唐宫廷内部也进行了组织。南唐的宫苑中,有300名宫女,参加缝制棉衣,有50名左右的内侍人员专门负责搬运和包扎。她们一改平日里的娇气,特别是小周后女英,虽然掌控六宫,但她一脸侠气,在李煜当断不断之时,她果断决策,为男人所不及。

首都金陵,一片战争景象。

浩浩荡荡的长江天堑,可抵10万雄兵,赵匡胤为渡江南侵正在伤脑筋。这时南唐内部却出了一个奸细,他叫樊若水。此人本是个儒生,虽熟读四书五经,但却是不走儒道,光学了一些如何为自己求取利禄的邪门歪道。他多次投考进士却名落孙山。但他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却怪主考官有眼不识泰山。他由最初的怨恨主考官,逐渐发展到怨恨国家,认为生在这个国家就是倒霉,在这里想做官发财已没有指望,恨不得早日灭亡这个国家才好。正在这时,赵匡胤发兵江南,樊若水见机会来了,要为赵匡胤做些实事,为自己今后投靠宋朝准备一份晋见礼。他知道长江这道天堑的厉害。如今,南唐国已经对长江南岸全面戒严,片帆不许下水。但是,为了照顾沿江渔民的生计,允许带一根钓鱼竿在江边钓鱼,于是,樊若水化装成一个渔翁,每天到江边钓鱼,将长江的水情、深浅、流速等全部弄清了,并牢记心头。趁着一个风急浪高的黑夜,逃跑到了江北宋军大营,将消息报告给了赵匡胤。

……

P43-45

序言

中国历史经过大唐帝国近300年的统一后,至唐末,又进入了藩镇割据、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列国并存的五代十国分裂时期。这一次分裂持续50余年,基本情况是:中原地区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相继;在其他地区,今四川一带先后有前蜀和后蜀,长江中游有荆南和楚,东南地区有杨吴、南唐、吴越、闽,岭南地区有南汉,五代后期,今山西地区有北汉,这十国先后并存。这一时期,战争频繁,礼崩乐坏,是分裂向统一、战争向和平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中心由关中地区转移到华北地区,而经济中心则逐步向南方地区转移,南方地区文化艺术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使稻麻桑竹茶生长繁茂,比之黄河流域过度开发,气候恶劣,显现出条件优越的明显态势。但是,人为的因素,仍然使南方地区战火硝烟不断,人们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江淮地区也和其他地区一样,兵戈四起,八洲之内鞠为荒榛,百里之外人烟绝迹。庐州民间武装的首领杨行密,在乱世之中驱逐庐州守将而自立,结束残局,建立了杨吴政权。后来徐知诰代杨称帝,建立南唐,立都金陵。徐知诰自称是大唐皇室后裔,改姓李,名昪。李昪眼见唐朝后期藩镇武将跋扈,刀兵连年,因此,他执政期间,重文抑武,提倡教育,重用儒臣,力矫时弊。他是南唐统治者中有目的地进行全面文化建设的第一人。南唐文人地位显著提高,尚文风气盛行一时。然而,由于南唐政权矫枉过正,习文成风,修武不足,诗词歌舞充斥朝野,致使李昪的后辈儿孙儒雅风流有余,雄心大略不足,醉心于艺术和精神的享受,政治与军事几乎荒疏,这是李界始料不及的。李璟、李煜都是一代词人,李煜更是被时人和后人推崇。

南唐历经三主,存国39年。先主(又称烈祖)李昪、中主(又称元宗)李璟死后,埋葬在南京南郊的祖堂山;后主李煜亡国,被俘至开封,身死异乡。本书所说的南唐二陵就是指先主李昪和中主李璟的陵墓。

南唐二陵是从1950年10月开始发掘的,是新中国第一次科学发掘的两座古代帝王陵墓。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参加发现、发掘的前辈们。他们是在百废待举、财政困难、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工作的。当年南京博物院的发掘报告记载了他们的贡献:“首先知道牛首山下和祖堂山下发现古墓而领导我们去作第一次调查的是南京大学教授兼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胡小石先生,作第二次调查并将李昪陵的现代盗掘口封闭的是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的刘俊亭同志和我院的宋伯胤同志,领导第三次调查并对发掘做出初步计划的是我院的尹焕章同志。在发掘工作中,领导田野工作的是曾昭烯、王文林两位同志;负责记录的是蒋赞初、张彬两位同志;负责地形测量的是张正祥、顾其林两位同志;负责照相工作的是李连春同志;负责坑位图、建筑图的测绘工作的是黎忠义同志;负责彩画临摹的是陈炽、吕群两位同志和那时的南京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王静、沈永良、夏淑敏、王世杰、赵如磋、陈光禄六位同学;负责拓片的是王文林同志。……金陵大学影音系特来摄制彩色照片,胡小石教授和南京大学工学院刘敦桢教授多次来32地指导,徐平羽院长对发掘212作一直予以指导和支持。还有中央文化部郑振铎副部长和江苏省文化局的领导、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先生、清华大学的刘致平教授以及中央文化部文物局的同志们。”(《南唐二陵》,文物出版社1957年版)可以说,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便没有今天的成果。

如今,正值南京市政府、江宁区政府对南京南郊进一步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之际,南唐二陵必将成为人们游览的一处古迹名胜。作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它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建筑价值以及它的审美价值等等,将逐渐地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加之这里有山清竹秀的自然环境、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都会让人们在这里产生修身养性的感觉,也是自驾游最好的目的地之一。南唐二陵通过多年的保护与修缮,完善了必要的服务功能,同时也保留住了最原始的精华部分,在保护与利用上做了大量的文章,为文化的持续发展保留了后劲,是一处高品位的文化游览场所。

后记

《南唐二陵史话》四易其稿,终于完成了,心中轻松了许多。忽然想到应该到前辈考古学泰斗曾昭烯墓上去祭拜一番,于是,便和二陵的同志一起去了。曾昭烯先生考古事业达到顶峰时,就是发掘“南唐二陵”。按照她生前的遗愿,将她埋葬在祖堂山下,这里紧邻南唐二陵,是块风水宝地。每至清明,本人为岳父祭扫之际,也总不忘记捧上几束鲜花,默默地走到曾昭烯前辈的墓前,轻轻地将花献上,磕上三个头方才离去,对前辈本人是一直由衷地尊敬。

2007年,江苏省文物局刘谨胜副局长将我叫去,要求我将他十余年前曾编写的《南唐二陵》一书进行重新编写,并指示:“要增加照片,增加发掘资料,增加器物分析等,要达到通俗易读的目的;同时,又能起到资料作用,要挖掘南唐文化,要使南唐二陵发出它应有的光彩。”当时,出于领导对自己的信任,我竟然未加多思考,就贸然接手了。后来,我逐渐感到了压力,第一,自己水平有限;第二,五代十国的资料相对较少;第三,工作繁忙。但既然接手了,就只有尽自己的能力去做。

所幸本人从事文博工作多年,有机会接触南唐二陵,对南唐史也有所涉猎,又得到了南京出版社卢海鸣博士的多次指导并提供照片,同时,又得到刘谨胜、韩品峥先生的大力支持和提供资料,我的心中才有些踏实。另外,本人与南唐二陵文保所所长夏仁琴同志,两次前往蒋赞初先生家,聆听教诲,接受指导,蒋先生和夫人张彬女士曾经是南唐二陵的发掘者,又是《南唐二陵发掘报告》的编著者,听他们讲话,受益匪浅。

这里我也要感谢我的妻子王俊平以及我的家人,我平时工作比较繁忙,从来顾不了家务,没有时间陪他们,是他们默默地支持着我,在此表示自己的歉意。

另外,本书是通俗读物,是一个“大拼盘”,使用资料虽有改动仍不免有雷同之处,敬请专家学者给予包涵和谅解。因为本书的目的不在于研究,而在于让参观者或阅读者了解南唐历史和南唐三主,仅此而已。

对于我馆许长生、李红以及在编撰本书中给予了积极配合和热情关心的同志,在此一并致谢!

周维林

2009年1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南唐二陵史话/文化南京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维林//夏仁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84843
开本 24开
页数 1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9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3.2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185
17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