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楼新境
内容
编辑推荐

《红楼新境》是红学大家、九秩老人周汝昌关于红楼的最新力作!该书可以算作《红楼夺目红》的延续,所以文体是随笔散记,其篇幅都不甚长,应该不致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烦闷。红学爱好者或其研究者绝对不能错过!

内容推荐

《红楼新境》是红学家周汝昌继《红楼夺目红》后的又一部读《红》随笔集,计收入包括《引言》在内的五十二篇文章。这些文章均是作者最近两三年的口述新作,在《红楼新境》中被归入红楼关键词、谁怜咏絮才、荣辱话曹家、源流证大观四个栏目。这些随笔的文字既是平和的,又是婉转如诗的,读来仿佛聆听一位有着六十余年研《红》经历,虽目盲耳聋却依然对《红楼梦》一往情深的耄耋老人的娓娓而谈。

目录

引言·1

红楼关键词·1

说“沁芳”/3

说“芳”/6

说“群芳”/10

说“芭蕉冉冉”/13

说“金陵十二钗”/18

说“钗”/21

说“冤”/25

说“茶”/29

说“红楼”/32

说“名士与英雄”/37

说“增删五次”/41

说“家的”/45

说“通灵”/48

说“甄英莲”/51

说“炭篓子”/56

说“奇”、“畸”/59

说“牙牌令”/64

说“三”/69

说“大观园”/72

说“风月”/75

说“风尘”/79

二说“大观园”/82

说“旖旎”/87

说“三春”/90

说“看官”/95

说“大旨谈情”/99

说“梦幻”/103

说“绛洞”/106

说“情榜”/112

说“离合悲欢”/116

说“美与艳”/121

说“真传正传”/128

说“荒唐言”/133

谁怜咏絮才·37

《葬花吟》/139

《秋窗风雨夕》/149

《桃花行》/153

荣辱话曹家·67

红楼奥秘却分明/169

雪芹家不讳曹操后代/173

真假难辨的康熙传位遗诏/176

《红楼梦》与赵文化/180

通灵宝玉与蔺相如/191

曹雪芹笔下的“仁”/194

元春生日春秋笔/198

谁知脂砚是湘云/201

《葬花吟》最早的读者/208

石·玉·人·芹/216

源流证大观·219

重新认识恭王府/221

三小王与芹哥儿/225

天香庭院与西府/232

所谓的“大观园”/244

倦倦不尽/253

后记·269

缀语·273

试读章节

说“芳”

前文《说“沁芳”》对“沁芳”一词草草作了一些说明,而重点是放在“沁”字上的,如今再就“芳”字展开作一番小讨论。雪芹作书对这个“芳”字似乎有特别的感情,假如仅仅就人人皆知的一层常识来说,“芳”字的本义是香气。作修辞用时它代表名花,当然由名花又引申到美人……这种常识性用法在历来的诗词曲、小说、散文诸般文学作品中到处可见,也就没有更多的深意可资研究。但在《红楼梦》里,观其用法表面似与历来常识并无分别,可是细一想来又好像没有那么简单。比方说在大观园未建造以前,东府早就有一个旧园,园名就是会芳园。及至西府盖建新园,虽然娘娘赐了一个“大观”之名,而实际上是个“沁芳园”。我跟着就想,古来诗人词客哪怕作一个短篇都要慎防出现重字,如何雪芹写园子时一连就用了两次“芳”字呢?这似乎太不考究。不但如此,大观园中的主景叫做大观楼,而大观楼两侧的“陪楼”一个叫“缀锦”,一个又叫做“含芳”,这就第三次用它了。再看十二名小戏子在解散戏班以后,分配给各房姊妹那里使用。你看分配到怡红院宝玉身边的是哪个?名唤芳官——又一个“芳”呀!这个芳官身份虽低却作用不小,在怡红院里是个相当重要的小主角,没了她就演不成很多重要场面。比如,“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大家排定了座位以后,第一个开口祝寿的不是别人,正是芳官。她先唱了一支最通俗的祝寿曲《寿筵开处风光好》,众人嫌太俗:“快打回去……”让她细细地唱了一支[赏花时](《邯郸梦》里何仙姑所唱的一支曲)——这是由于晴雯拿来了花名签象牙筒之后,第一个掣签的是宝钗,掣的是牡丹花,签上是“冠艳群芳”四字,下面镌有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签上又注着“在席者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贯。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因此宝钗命芳官唱一支,而宝玉拿着宝钗所掣之签不放,眼睛却瞧着芳官,湘云一手夺了,掷与宝钗。这是寿筵的开头场面,里面包含了晴雯、宝钗、芳官、湘云;而手拿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且目注芳官者却是宝玉寿星本人。由于十二名小戏子中唯独正旦取名日芳官,而又独她分配到怡红院这个整个大观园的核心地点,为全书主角宝玉的知情亲近之人,这就说明芳官之“芳”与沁芳溪之“芳”同为具有代表性的美好字样。这里的“芳”早已超越了“芳是香气”的简单本义,其蕴涵之丰富美好,可以从屈原《离骚》中的“不吾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里找到佐证。屈原的这个“芳情”绝不只是一个“香”字的意义。我个人体会,用今天的话解说,大约可以说这个“芳”字实际上已然包括了真、善、美三个方面。真、善、美这个观念来自西方,据专家考证,此说的真正来源出于何时何人尚未得到确证,但它为人所承认、所使用,以表达一个最理想的信念,则为时已久;但就在西方美学中似乎也没有哪一个单词可以代表这三个美好的方面。然而依拙见,我们中华汉字中的“芳”却足以当之而无愧。

当曹雪芹写《红楼梦》第二回时已然通过贾雨村之口表示,甄家女儿取名“不似别家另外用这些春、红、香、玉等艳字的”。言外之意就是已成俗套,有点着人厌了。但他举那四个字时里面有“香”而无“芳”字,看来曹雪芹对于这个“芳”字的感情异乎寻常,若从表面意义上讲“芳”与“香”似乎并无差别,可是汉字诗文中运用这两个字时,却并非总是可以互代的,因为“芳”字的内涵要比“香”字丰富而清雅得多。简言之,“香”气偏俗,“芳”气偏雅。曹雪芹对于这个“芳”字不但郑重使用,而且也有涉笔成趣、信手拈来的妙处。例如,花袭人有个哥哥他叫什么?老实说这本无定规,也无真正的素材原型,而雪芹却轻松巧妙地给了他一个“花自芳”的佳名。你看多么自然,这又给袭人增添了艺术上衬托的作用。又如,曹雪芹写有个傅家名为傅试,傅试有个妹妹才貌不凡,宝玉素来内心敬慕,但无缘一见,也无从探问人家闺阁的真情实况。这女儿该取何名?俗了不忍心,雅了又有矫揉造作之病——你看,曹雪芹又是信手拈来为其命名为“傅秋芳”,这多么美妙而又自然浑成,毫无扭扭捏捏之态。让我再说一次,用我们今天的话来翻译,“芳”不是一种简单的香味,而是一种饱含了真、善、美的高级的素质气味。这就是曹雪芹特别喜欢而珍重这个“芳”字的原因。

诗曰:

秋芳岂是那春香,涵咏还须细品尝。

一字包含真善美,落花流水不寻常。

己丑年五月廿九夏至

2009-06-21

P6-9

序言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谙则深有趣味……”我这篇《引言》开头不说自己的话,怎么把人家曹雪芹的开篇之词照样搬来了?难道说是由于崇拜曹雪芹太过分了,因而连人家的言辞也要模仿一番,模仿不成,就把人家的原文照录过来了?说实话,说我崇拜曹雪芹是一点儿也不错的,说我把人家的原词搬来是因为模仿不成而转为照录,可就有点曲解了我的本意。

引言一开头先引这两句话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我自知过去读《红》还都是草草翻阅一过而已,对曹雪芹用字造句的功夫没有读懂,自己深为愧怍。如今重新体会,方知只这么两句之中就有三个字眼至关重要。一个是“近”,一个是“细”,再一个就是“深”。人家曹雪芹开门见山就说明了,此书讲娲皇炼石“虽近荒唐”,“近”相当于“近似”,也就是白话里的“好像”,而上面加一个“虽”字,就更加明白:像是荒唐,实则并不荒唐。然后,一个“细”加一个“深”,让我感到雪芹早就知道我读书不够细致,因而无法领会人家言辞内外的深意。我的这个“粗”和“浅”就是自己读书治学的一大病痛。从此,再读时就加上了一点工夫,果然感受就与从前有所不同了。这种不同对自己是个教训,对于许多一般读者来说,也许有同样的启示作用。夸大一些说,这样一个过程可以叫做有了一些“进境”,于是“境”字就成为这本小书的题名——《红楼新境》之组成部分。

那么,什么才是“境”的本义呢?用文言说就是占地面的“疆域”。比方说,你要出国旅游,要办出境手续,这个“境”指的就是本国的领域。但到了文艺方面,这个“境”就不那么简单易懂了。

尽人皆知,20世纪有一部书题作《人间词话》,是静安先生王国维文学理论的代表之作。他在其中讲词,就用上了这个“境”字,并成为全书的一个焦点、眼目。他说,填词必须有“境”,而“境”又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然后,他又把“境”说成“境界”。如果你还要按照“境”字的本义去领会,那就会很费思索而不得其本质了。

那么,这“境界”一词是从何而来呢?这需要从两条线路来解说。一条是来自佛经,另一条是来自东晋大画家顾虎头。佛经是指哪一部呢?如果我记忆不误,应该是《无量寿经》,其中有两句话说: “斯义弘深,非我境界。”顾虎头的话却是“如倒食甘蔗,渐入佳境”。这可妙极了!他们说的完全是不相干的事情,而合在一起融汇在我们中华文艺理论上来,可就发生了崭新美妙的巨大作用。佛经说的是要修持佛道,有一个很长的历程,这历程分为很多阶段、层次,一个比一个精深。所以,我引的这两句是弟子对师傅说的,您的“境界”很高深了,非我所修持的程度可比。“境界”一词,实出于此。至于顾虎头,他拿吃甘蔗来比喻饮食的滋味,与修道全无交涉。因为甘蔗很长,分有许多节,真正甜的部分在中上部,下面越来越接近根部,就变得又粗又硬,味道差了很多。所以先倒过来吃根部,就会越来越嫩,越来越好吃了,这叫“佳境”。

我这么一讲,您可能又向我提出问题,你的书名《红楼新境》到底是指佛家的“境界”还是画家的“佳境”呢?这个提问很有意味,我的回答未必全对。为了简明,我把这个复杂的问题化为一两句,希望您能满意。“境”是个双面词,它包含着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正如佛法道理无实物可帮助讲解,而艺术品则有实物显示于人。一个文化造诣深厚的人,能够领会很深的道理和境界。但如果没有了“文化造诣深厚”这一主观的条件,客观存在的优劣高下也就无法讲起了。因此,我这本小书的取名是说近年来读《红》多下了一点工夫,这才能够发现和感受雪芹笔下更丰富、更美好的“境界”。

曹雪芹在他的书中也曾用了“境界”一词。这就是《红楼梦》第八回中的一首七律,说的是: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说大唐。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假皮囊。此处的“境界”恐怕是指娲皇赋予那块石头的灵性,而后来石头却被一僧一道给点化成了一块玉坠。玉坠是个假象,它已经没有原来的灵秀的真“境界”了。

提出“倒食甘蔗,渐入佳境”文艺鉴赏主张的顾虎头,在《红楼梦》第二回中就已被着重提到:“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前面几个人用的都是真姓名,而唯独把大画家顾恺之称为“虎头”。原来“虎头”是顾恺之的乳名,仅这一点就表现出雪芹对顾虎头有着更为丰富的感情。比如,顾恺之字长康,雪芹则连这长康也不称,单单要叫他的小名,这就像是最亲密而不拘俗礼的朋友关系了。又如,在东晋当世,已经有了“痴绝顾长康”的评语,可见“痴”是顾虎头的一个最大特点。他本来智慧最高,而一发起“痴”来又最容易受人哄骗,这就是性情上的两面性,符合“正邪两赋”之人的双重性情。再如,顾虎头又和“通灵”这个词语有着特殊的关系。一个例子是虎头给嵇康作传,开头就说嵇康是一位“通灵士也”,你看这岂不极为重要?另一个例子是他把自己最珍惜的绘画作品锁在一个柜子里,怕人偷窃,后来,有人知道了这个秘密把柜子从后面打开,将这些画作都盗走了。他发现后,却不怀疑被人拿走,反而自豪起来,说他的画都“通灵”了。这位大艺术家真是“痴绝”得无人能比!还有一例,就是汉代著名学者刘向,搜集了七十二位有节操、有道德的贤妻良母素材,为她们一一作传而成《列女传》。这实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尊重女性的重要著作,而顾虎头也很看重此书。他给这七十二位列女都绘制了画像,而且是画了两本,即后世所说的《大列女》、《小列女》。这又是一项“开辟鸿蒙”的艺术创作,由此才又演变出后世的所谓《百美图》,只不过是画《百美图》者未能领会刘向的“七十二”是八个九的乘积数,而雪芹却由七十二这个八九之数引申成为十二个九的一百零八位。明白了这些中华文艺史上的特点特色,你才能够不迟疑地接受我所主张的雪芹真本《红楼梦》原为一百零八回,与所谓“一百二十回全本”毫无交涉。

以上说了这些关系,都是为了什么?就是让你比较深细地理解这本小书题名为《红楼新境》的“境”字到底应该如何理解、领会。

辛卯年九月三十日  2011-10-26

后记

拙著《红楼新境》即将付梓问世。如此小书,作稿的经历,首尾竞跨三个年头,可见其成书之不易。我目未全盲时,写作《红楼艺术》一书,从出版社“拍板”到我交稿,只有一个半月。那种工作效率,如无当时责任编辑陈先生作证,恐怕今天听来人们都不肯相信。关于本书成稿的艰辛,我不想多说。但我在此一定要感谢我的几位年轻的学友。

一是白斯木小友。他帮我复制了哈佛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有关资料。

二是顾彬小友。他提供了如何寻求珍贵资料的线索,使我获益良多。

三是乔福锦学友。他来京时专程赶到小舍,告诉我有关版本的情况,特志高谊。

此外,不久前接到福建郑宜忠先生的赐函。他提醒我在《红楼梦》三十七回中明文叙清,那年八月二十日贾政离家外任,而刘姥姥又来到荣国府,直到廿五日才告辞回家。这样一看,荣国府先是史大姑娘开螃蟹宴,然后又有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合起来一推算,螃蟹宴应在八月廿三日,而这日正是上年雍正帝突然暴亡的日期。这还不算,在吃过螃蟹后,又竟然写出三首《螃蟹咏》的七律诗来,其中以薛宝钗所作最关紧要,大家都评赞她作得好,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不难看出,此等笔墨并非一般等闲,雪芹落笔定有原因。以上这一小段并非郑先生原文,是我从他意见中拓展开来,记在此处备忘,也顺便向他致谢,至于此说有无继续探索的价值,留待学者们加以论证。

从我个人的研《红》足迹来看,本书可以算作《红楼夺目红》的延续,所以文体是随笔散记,其篇幅都不甚长,应该不致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烦闷。

感谢高侃先生,是他起意要我写一本研《红》随笔,把我近年来的若干新思路简述一下。我年纪大了,收拾一下可免日久忘怀,蒙高侃先生这一番好意,答应努力而为,这样才口述了此书。

感谢李文进先生刻了七枚印章给我,其中“超越考证”、“悟证先河”两枚,是刘再复先生评价我的语言,以此存念。

感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学术著作分社郭银星、李玉莲编审的大力支持,得以使这册小书早日和读者见面。最后,以一首小词[风入松]结束:

文哉郁郁我从周,夫子更何求。韦编三绝犹无尽,只不言、娲圣功猷。画卦方坛孰筑,人伦家室谁修。

王孙武惠泪难收,黄叶写红楼。通灵即是情所至,道缘情、古简今留。浊玉伤怀一诔,绛芸长恨千秋。

辛卯年十一月初三

2011-11-2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楼新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汝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087557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3
整理 周建临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