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跨文化宗教学 以"彼岸"为主题 |
内容 | 内容推荐 \t面对当今世界多元宗教共存、间或彼此冲突的事实,本书出于一种自觉的跨文化意识,探究适用的跨文化方法,以“彼岸”为主题,尝试树立起“跨文化宗教学”的某种样态。作者把“彼岸”作为诸宗教意欲超越现世生存而趋向的目标愿景的喻意性象征,以共情式理解和对话性批判并举的方式,不仅对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等宗教的彼岸愿景进行重述,而且解析这些宗教将此岸关联到彼岸的各自方式,亦即所谓此岸一彼岸的关联模式,区分了犹太教的信心模式、基督教的中保模式、印度教的内证模式和佛教的寂灭模式,并对它们各自的有效性和得失成败作了批判性的、比较性的反思,或能为理解诸宗教之间的深刻差异和寻求它们之间可能的对话基础提供启发。 目录 \t第一章 导论 \t第二章 犹太教:面向“应许之地” \t第一节 地上的彼岸:应许之地 \t第二节 抵达彼岸之道:守与耶和华的约 \t第三节 此岸-彼岸的关联:信心模式 \t第四节 挑战与危机:不见应许? \t第三章 基督教:以天国为盼望 \t第一节 天上的彼岸:天国 \t第二节 通往彼岸之路:信靠耶稣基督 \t第三节 此岸-彼岸的关联:中保模式 \t第四节 挑战与危机:基督论难题及其他 \t第四章 印度教:以“梵我一如”为目标 \t第一节 彼岸在“我”:解脱,或日梵我一如 \t第二节 达至彼岸的进路:四瑜伽 \t第三节 此岸-彼岸的关联:内证模式 \t第四节 难题与挑战:唯心及避世 \t第五章 佛教:以涅槊为彼岸 \t第一节 绝对的彼岸:涅桀 \t第二节 通往彼岸之途:八正道 \t第三节 此岸-彼岸的关联:寂灭模式 \t第四节 困难和挑战:寂灭法之难和无我问题的谜团 \t第六章 还能抵达什么样的彼岸 \t第一节 还能有什么样的彼岸愿景? \t第二节 如何抵达可能的彼岸愿景? \t参考文献 \t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跨文化宗教学 以"彼岸"为主题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思竹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73136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4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243000 |
出版时间 | 2024-03-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4-03-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20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