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泠泠松风寒--读诗说臆
内容
编辑推荐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泠泠见琴声之清越,静听指心灵之宁定。松风为曲名,伴以林间松风轻拂、寒意俏袭则静穆中带有凄清之感。

平日里多多咏读欣赏旧时的好诗词,不特加深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在平日生活中亦可藉以悦情养性。此办所谓古调自爱,鄙人不忍放弃自弹之由也。

内容推荐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读诗可以“怡情养性”,家家大门上的门联也多爱用“诗书传家久,忠厚继世长”这一类的联语。显见以往读诗诵词的被尊重,而且是蔚为风气的。近代人则生活繁忙,业余娱乐活动又多,“诗”在人们的生活中,似已渐渐失去它原有的地位了。虽是如此,但当我们成天与声、电、化、工为伍,在为账务、公牍、计算机、机械搅得昏头的今日,偶然接触到一首旧日的好诗,仍不免使你有一种新鲜惊喜之感,仿佛一时又远离尘嚣,重回到风光明媚、温暖亲切的故乡,或是像发现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置身其中忘怀一切。像“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像“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接触这类诗句时,眼前所展现的清美意境,仍然使人一时悠然神往,忘却一切烦恼,涤除一切厌倦。

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最璀璨,也最珍贵的宝藏。纵使在这已发展到被名为e时代或数字时代的年月,我们整日消磨在科技不断发展,感官享受业已多彩多姿,但心灵生活还是不免时有偏枯抑压之感的今日,如果仍能继续保持旧时美好的传统,每日找出一点时间来,憩游于所爱的古人诗词中,相信它不特可以调剂我们生活情趣,还可借以激发我们工作信心和生活意兴,更有助于一个人面对自己未来的愿景,时时创缔新境。

目录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代序)

甲:读诗说臆

 楼前芳草接天涯

 细雨梦回鸡塞远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锦瑟无端五十弦

 春江花月夜

 暗随流水到天涯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暂借好诗消永夜

 郴江幸自绕郴山

 浊酒一杯家万里

 迢迢不断如春水

 自“即事叙景”看稼轩与白石词

 观沧海与望岱岳

 暗香与疏影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六朝如梦鸟空啼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人生几度秋凉

 诗人老去莺莺在

 秋草独寻人去后

乙:杂感

 腹有诗书气自华

 永远的诗人——屈原

 青山遮不往,毕竟东流去

 无可奈何花落去

 落日山水好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试读章节

和这首词相似但另有含蓄的,是在李清照之前的范仲淹的一首《苏幕遮词》。它的上阕:“碧云天,红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虽只单写景色,但言简意远,隐约抒志,也饶人深思。这两首词,同样是借登高远望,一则写春怀,一则写秋思;用词均婉约自然,令人有同样感受。只是可惜的,李清照那首词,明人卓人月所编《古今词统》认为它实系周邦彦(清真)作品;《全宋词》也把它编入周词集中,未免使我有点失望,我宁愿相信它是李清照写的,因为周邦彦用词重视工练,另有他的风格;这首词却清约平淡。何况《诗词杂俎》《漱玉词》《古今词综》《历代诗余》均视为李易安所作;且谓此作神态非似清真。“林表杜鹃”之思,清真亦无此怀抱。不过无论这首词作者是谁,并不影响我对它的欣赏。此外,和李清照、范仲淹词情相似的,还有姜白石《翠楼吟》词中“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天涯情味”句,以及欧阳修的《踏莎行》词中“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句,也颇深远有致,但对我来说,总觉得不如李范两词的语句平浅,寄意深刻。又辛弃疾(稼轩)在他的《摸鱼儿》词结旬之“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被批为仿易安高楼句义,但嫌辞赘,远不及易安词句之轻畅。本来中国诗词向多重在点到为止,目的全在“寓意言外”。作者得之于心,读者会之以意,咏味再三,彼此相契,才能充分发挥诗的功能。

至于“草”或“芳草”之常为我国诗人借以抒发离情;固然是因为它绵绵一片,远接天际,触目可见,最易启人离情。如早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及蔡邕《饮马长域窟行》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等。可是怀人寄愁用“草”起兴,却并不尽然是全缘于此。另外还是因为写“草”可借以显见时节。由于一年草盛多在春暮花事阑珊之际,一般说来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时分一这时候“小径红稀,芳郊绿遍”、“春渐远,汀州自绿”、“红稀绿暗”的描述就多了。草长正可借以暗示春天花事凋零,盛景已逝去,自是最劳人感怅的时候。人们伤春怀人之情,遂亦油然而生。像唐末韦庄词就有“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之句。总之用“草”的另一方面,是在指季节之转换。当然,我们用草来点出春暮,自也可暗示秋色。如秦少游的“山抹微云,天黏衰草”便是用衰草来点出秋日的萧条。因之李清照这首词“楼前芳草接天涯”,也不止是引人远怀之哀伤,更有指明了春事已尽,灿烂已歇,嘉会难再之意。所以楼前草色芊绵,在引人远思之余,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伤春之情。

秋日草衰,象征着大地一片萧索之意,而春草茂盛,固是生意融融。但在诗人笔下,却又不免象征着:它似来自无端的浓浓愁思,涌自内心,难以遏止。所以杜牧诗的“恨如春草多,事逐孤鸿去。”李后主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冯正中的“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晏殊的“无奈绕堤芳草,还向旧痕生”和秦少游的“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都是在说愁恨不尽,正如春草之蓬勃,难以根除。尽管南北朝时谢灵运有一句为人称诵的名诗“池塘生春草”和唐人韦应物的名诗句“微雨昨来过,不知春草生”都蓦然带给我们一种无限的惊喜,但在我国古诗中,草总是表达负面的多。那么“楼前芳草接天涯”极目远睇,岂止是伤春怀远,其丛丛哀愁,亦如青草之萌生心头,萋萋铲尽还生了。

虽然李清照词上段结句是“劝君莫上最高梯”,柳永在《八声甘州》一词中也说“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但人为情所牵,仍然不免自愿作茧自缚。宋诗人梅尧臣不是有诗称:“那堪怀远道,犹自上高楼”么?就是李清照本人言,若非已上高梯,何能写出首二句来。她在另一首词《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也可作证。至于登楼远眺,面对绕目萋萋一片绿色,还会引起诗人另一遐思:那就是像牛希济词《生查子》中所说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句。一个人在一片绿色幻象中,恍惚瞥见所思的身着绿裙的伊人,因而坠人如梦还真境界中,那就不免要倚栏伫立,久久未忍舍去了。有人也许是思乡怀旧,登楼远瞩。见千里凝翠,古道葱茏,长亭更短亭,也不免顿时思潮带入幻境,恍若自身已步上旅途,故里在望。晏殊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及古人所说:“远望可以当归”,不是我们终年离乡的游子常有的经验吗?

话越扯越远了。还是来看看李清照这首词,再稍作分析。李词《浣溪沙》起首二句“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垂”字见杜甫《旅夜书怀》诗:“星垂平野阔”)看来似止是单纯地写景,写晴光明媚,碧空四垂,天地相接,但却先带给你一个十分辽阔意境,鼓舞了久已沉郁的心灵,使胸臆豁然开放。次句则描画楼前平芜一片,绿草绵连,引向无际,只借用了一个生动的“接”字,又使人在遥睇中转陷入哀伤。不过这两句仅作客观之叙述,并没有透露出这心情的转移。而下句紧接写“劝君勿上最高梯”,则情溢乎词,便自使人会心不远了。这词的上片纯自空间着笔,过片则补以时节的描绘,却又不直接写残春远去。仅用眼见的实景“堂前竹”、“燕巢泥”插入,以反衬时光之消逝。读来虽语轻意迫,却平淡无痕。末句用“忍”字才淡淡写出伤怀之情。自来注家都认为这首词系她怀乡之作。按,李清照早年夫妇寄寓京师(今河南省开封)情感至笃。P5-7

序言

我写了几篇漫谈旧诗词的文字后,想把它们汇编在一起并拟另外予以名称,因此想起唐人刘长卿这首《听弹琴》的诗: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我认为“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两句倒蛮切合我这几篇抱残守缺、未合时宜的文字。不过我略嫌这两句说得太直接了,因此就把诗前面的两句删节合并,用了“泠泠松风寒”五个字(松风寒在此代表琴曲名)。但又恐读者未明其由,特在多篇文字之前,为这首诗稍作介绍。

这首诗是唐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诗。除这篇之外,他还写了几篇给朋友的八首诗,其中的首篇《幽琴》:“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飑飑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三句和我上面所引的《听弹琴》诗相同。“泠泠”音零,是形容声音的清越。在晋人罗含《湘中记》中有:“衡山有悬泉滴沥岩间,声泠泠如弦音。”又晋人陆机《文赋》:“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因此一般诗中常用泠泠两字来形容弦音。至“松风寒”,古琴曲中有《松入风》的曲名,《乐府歌曲》把它列入于“琴曲歌辞”中。在《松入风》歌题下注有“琴集”二字,并曰:“晋稽康所作也”。但在刘长卿这首诗中,虽当做琴曲解,也可兼指松林中风声。至稽康(字叔夜)则是魏晋时期极有名的诗人,为“竹林七贤”之一。本人亦善鼓琴,曾以善弹《广陵散》一曲著名于世。另作有《琴赋》一长文,对琴之弹奏和表达情思有深切精细之分析。其结句:“情情琴德不可测兮,体清心远邈难极兮。良质美手遇今世兮,纷纶翕响冠众艺兮。识音者希孰能珍兮,能尽雅琴唯至人兮。”又作有四言诗:“琴诗自乐,远游可珍。舍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长寄灵岳,怡志养神。”此外唐朝李白和宋朝苏东坡都有一首描写琴音的诗或词:李白诗是《夜听卢子顺弹琴》“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苏东坡词是《减字木兰花》:“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身边。”与本诗同读当更有情趣。

在我国文化传统中,琴是最被重视的乐器。所谓琴棋书画,四者为早年所谓书香门第之家所必备。琴本身为一种拨弦乐器,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周代就已有了,而定型于汉代。魏晋以降,其形制与现代所见大致相同。面板为桐木所制成(旧诗词中即有以“桐”代琴者,如贺方回词《六州歌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底板则用梓木。琴面有弦七根,弹时左手按弦,右手弹弦,音域宽而音色变化丰富。在汉魏六朝时为伴奏相和歌主要乐器。由于长时期历史发展而形成了独特的演奏艺术。旧时乐曲赖琴保存者极为丰富;自南北朝以迄清末,琴曲谱集现存者据说有一百五十余种,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另一璀璨的成就。

这首诗首二句系借景抒情,泠泠见琴声之清越,静听指心灵之宁定。松风为曲名,伴以林间松风轻拂,寒意悄袭,则静穆中带有凄清之感(旧诗所指松风多指傍晚山间所起之风。王勃诗“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故有寒意。又李颀《琴歌》即以“霜寒万树风入衣”形容琴声),后二句“古调自爱”则有孤芳自赏之意。按,隋唐之际,“燕乐”(由域外传来之声调繁促的胡乐及汉人民间音乐之统称,初起于边城军营。)盛行;各项乐器如琵琶(有龟兹琵琶、五弦、忽雷多种)、月琴、羯鼓等,新声迭出。所谓“琵琶起舞换新声”(王昌龄诗《从军行》)及“辽东少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李颀诗《古意》),以满足当时宫廷宴饮,世俗娱乐之需。以致庙堂阊闾所奏,悉为声音繁变之胡乐,(唯清商一部,尚属华夏正声),琴音反被视为“古调”了。唐时白居易就有一首《废琴》诗:“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晚唐诗僧齐己更有《赠琴客》诗:“曾携五老峰前过,几向松间石上弹。此声此间谁更爱,掀天羯鼓满长安。”因而肇致“雅声寝微,溺音腾沸”,犹今日爵士、摇滚音乐的流行与古典或艺术歌曲之和寡同一情形。至本诗作者刘长卿虽才思清敏,唯秉性刚直,两遭迁谪,故仕途多舛,其诗常凄婉清切,而多羁人怨士之思,本诗古调自爱句,亦自有身世蹭蹬、怀才不遇之托意。

我国白话文学之倡行,迄将百年,其于散文及小说部分,已完全取代文言文。至白话诗词之创作,则成就还不算多,欲其普及化及求绝世佳作出现恐尚有待。早年写白话诗之名诗人如宗白华,梁宗岱,闻一多,陈梦家,林庚等,未至晚年即已搁笔,改为从事古典文学之研究;至过去以写白话文学作品为主之名作家,如郭沫若,朱自清,郁达夫,方东美诸人,其平日酬应写诗,仍依循传统。或七言或五言,或律或绝,均多袭旧日成规。盖小说重在叙事,散文偏于说理,文字仅为单纯之工具,改变较易。而诗作则为抒写心声,创造意境,纯属个己性格之表现。沉吟铺陈,须辞共体并。其传达(制作)方式亦不能不受其所处社会习俗与民族特性之影响,一时改变不易。吾人今日对传统诗词之制作固无需刻意倡行或鼓励,但亦无排斥之必要。而多多咏读欣赏旧时的好诗词,不特加深认识我国文化之精髓,在平日生活中亦可藉以悦情养性。此亦所谓古调自爱,鄙人不忍放弃自弹之由也。

后记

这本小册所收辑的一些文字都是近一年多来所写,虽均属于一时的感兴之作,唯积年摭拾群说,亦早已融会在心,且执笔时仍恐记忆有所谬误,除参改个人以往所留有之笔记外,仍藉手边可用书册,斟酌考订。但为时仓促,如仍有疏漏纰谬,尚祈读者不吝指正。

我国传统的诗词写作,向不习用口头语言,遣词用字力求精粹,且喜引喻用典,饰词繁复,同时其表达方式则力求蕴藉含蓄,读者欲作深入品赏,探骊得珠,明其弦外之音,有时尚需赖专家之笺释,但其中用字用典尚有客观标准可循,解说易获一致。至于诗中主旨,作者所借以托情寄意的地方,既因作者表达方式隐微,往往辞约旨丰,事近喻远。笺释的人亦多有其观点与立场之不同,或过于风人比兴之说,牵强附会,因此很难确立一个共认的了解。笔者在这多篇读诗说臆中,自省愚昧,只能谨守词面情趣,就所能体会者稍作申说,不敢断章取义,凿空幻想。文学欣赏缘于读者一己性灵与学养之观照,各有其所投入之深浅境界,笔者之臆说或稍可提供初读诗词者作为隅反之资,以引发其兴趣。至弘化精微,昭明新见,则自愧未能矣。

又本书开始撰写,适当2004年冬余夫妇来沪参观法国艺术节时,不幸内人也萍忽患心肌梗塞兼及脑溢血,行动不便而暂旅居此间。三年来,除终日病榻旁相伴共慰忧伤外,间则泚此笔为文以解内心之愁痛,此殆为此书写文之最初动机。嗣部分草稿为子侄索去刊登美国电子报,因反应不恶,乃怂恿我不妨正式出版,始有计划汇编成书,并欲以此书完成时,献于伴我已六十四年之内人八十九岁初度寿辰,表达我内心多年之深爱与愧痛,及祷念吾妻能度过此次劫难,早日恢复健康。而此书承赵山林先生为我作序,九州出版社惠允出版,始得遂私愿,尤当于此谨致衷忱之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泠泠松风寒--读诗说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大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57665
开本 16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