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代才子才女的生活碎影
内容
编辑推荐

才子才女独呈翘楚,魅力持久让人记挂,除了不世出的才气,还在于每个人自有超乎常情处。

陈雄的笔端机智且人性化,他的视角能跳出常态,不同流俗,他以体贴心体已心审历代才子才女们,使他们不再古板冷冰,犹如走回历史现场。

内容推荐

本书力求从立体的角度,即正史为主、野史笔记为辅,再加上文人视角,来解读史上又代表性的人物性格和特定现象,透射某种规律或规则,融趣味性、知识性、文学性及通俗性于一体。

目录

才子篇

 1 平庸孔融靠什么“博出位”

 2 韦昭:酒量小学问大

 3 美男潘安的“粉丝团”

 4 最痴莫过顾恺之

 5 韩熙载策划“潜伏”与“被潜伏”

 6 吴道子:大师原来是“凶手”

 7 唐玄宗不识颜真卿

 8 柳宗元:亦儒亦佛亦风流

 9 辩机的美丽劫难

 10 唐伯虎:轻狂不识愁滋昧

 11 趣人张咏发明成语与钞票

 12 秦观情史

 13 政治家·诗人·柘枝颠一寇准

 14 一言难尽欧阳修

 15 苏舜钦:喝点小酒也被整

 16 解缙:绝顶聪明反致卿卿送命

 17 胡广:贪生也短命

 18 文人们的“疯狂粉丝”

 19 放诞绝尘陈洪绶

 20 吴敬梓的负气人生

 21 郑板桥让人犯糊涂

才女篇

 1 丑女大比拼

 2 给男人一个甜蜜安慰

 3 香消乱世蔡文姬

 4 点错鸳鸯嫁错郎

 5 竹林“五贤”的妻子们

 6 同是天涯痴情人

 7 上官婉儿情史

 8 女校书的姐弟恋

 9 杨玉环的游戏人生

 10 花开堪折只须折

 11 马盼盼魂牵苏轼

 12 苏轼的妻与妾

 13 走近李清照

 14 柳如是情史

 15 青莲女史董小宛

 16 芸娘:人间最理想的女子

 17 细数横波夫人断肠事

 18 可人儿顾青霞

试读章节

1 平庸孔融靠什么“搏出位”

汉代孔融四岁让梨,名满天下,这样出名似乎太简单了点,以致今天还有人在说风凉话:说不定当时的孔融不喜欢吃梨呢!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去洛阳,当时的司隶校尉(相当于州刺史)叫李元礼(即李膺),是个为人正直、学问高深的名人,而且还相当孤傲,一般人根本不见,时人以能与他结交为荣。比如李元礼的一个朋友叫苟淑,他有个儿子叫苟爽,因为父亲这层关系才得以见到李膺,并且有幸为李膺赶过马车,回去后逢人就炫耀:“我今天为李君赶过马车了!”

十岁的孔融当时要去见李元礼,《融家传》是这样说的:“闻汉中李公清节直亮,意慕之,遂造公门。”放在今天,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十岁小孩,你要他到市长家里去,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孔融冒充李元礼的亲戚进去之后,李元礼问他与自己是什么亲戚关系,他拉上老子李聃与先祖孔子,扯了一通,居然博得满堂赞赏。后来太中大夫陈韪赶到,别人告诉他孔融的机智回答,他却给孔融泼了一瓢冷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马上反击:“想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弄得陈韪无地自容。

多年以后,再回过头来看,成年后的孔融表现其实一般,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没有大的成就,真应了陈韪那句话:“大未必佳。”

孔融在任北海相期间,虽然“更置城邑,建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吊死问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在治理政事上,是比较无能的。这一点,在西晋司马彪的《九州春秋》里有详细记载。在用人方面,他自视甚高,但用的都是“轻剽之才”,即个性怪异但不能干实事的浮华之辈;在管理方面没有章法,只求租赋低薄,刑律少罚,致使奸民污吏横行,“一朝杀五部督邮”,是气急之下的无奈之策,然而上级无能,拿下属开刀,又有什么用?

再说治军,他更是外行。他收留幽州乱军,造成内乱,又被黄巾军所围,他“大饮醇酒,躬自上马”,一副从容不惊的名士风范,最后却“不能保障四郡,弃郡而去”,当了逃兵。不久,他在都昌又一次被黄巾军围困,他向平原相刘备求救,弄得刘备受宠若惊:“原来孔北海也知道有我刘备这个人!”当下发兵解了他的围。后来孔融做青州刺史,被袁谭围攻,从春天到夏天,守城的只有几百人了,但敌人众多,流矢如雨,他却像没事人一样,“凭几安坐,读书论议自若”,最后小城沦陷,妻子被俘,他却逃走。李敖在《要把金针度与人》中也说过这事,但是他却说从这件事看出孔融是勇敢的人,不知是何道理。台湾学者龚弘先生说孔融是“政治顽童”,倒让人信服。

而在文学创作方面,孔融流传后世的文章不多,主要有五首诗歌和两篇散文,两篇散文是《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总的来说,他诗歌的水平不如散文,而这两篇散文又都是针对时政的上表,一篇是向曹操竭力推荐吴国名士盛孝章,一篇是向曹操推荐比自己小二十岁的狂士祢衡。

用现在的话说,这两篇文章都属于公文写作的范畴,并不是单纯的抒发性灵之作,在形式上也谈不上创新,沿袭的是东汉文人的老路,虽然曹丕评其文“体气高妙”,刘勰说他“气盛于为笔”,但是和同为“建安七子”的王粲相比,他就显得较为逊色了,王粲的《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上,达到的高度都是有目共睹的。

或许正是缘于政事和创作的平庸,才使孔融在言论上变得出格起来。四岁让梨赚取的道德资本他不能吃一辈子,为了“搏出位”,他提出了两个标新立异的怪论。

一个就是“父母无恩论”。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孔融认为,父亲对儿子没有亲情,他生儿子的本意,是为了发泄情欲;母亲像瓶子,儿子像瓶子里的东西,母亲生儿子,就像从瓶子里倒东西出来,东西出来后,两者就没什么关系了。

作为孔子的第二十代孙,这等与儒家孝道大相违背的理论,简直让人瞠目结舌。难怪,后来他与曹操对着干,曹操要杀他,派人搜集他的材料时,这段言论成了他最大的罪状。

孔融的这个观点,并不是他的首创。王充《论衡·物势》篇说:“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

孔融只是进一步发挥了王充的理论而已。然而不知孔融想过没有,只消拿他自身与他的家庭反驳他,这套荒谬的理论就会土崩瓦解。

孔融十三岁时死了父亲,史称他“年十三父丧,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可见父亲的死对他打击很大,悲伤过度的他,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才重新振作起来的。按他的理论,既然父亲对你无恩,你死去活来地哭什么啊?

还有一件事,也能说明孔融的言行很矛盾。他做北海相的时候,有一天看见一个人在坟边哭泣亡父,脸色一点也不憔悴,他就把这个人抓到官府,以“不孝”的罪名把此人给杀了。

孔融十六岁的时候,他哥哥孔褒的朋友张俭因得罪了宦官首领侯览被追杀,逃到孔家,正好孔褒外出,只有孔融在家。孔融把张俭藏在家中。后来兄弟俩因张俭之事受到牵连,被捕入狱。兄弟俩都主动领罪,这时候孔融的母亲站出来说话了:“两个孩子不懂事,我是一家之主,负主要责任的应该是我!”如果真的像孔融所说,儿子只是瓶子里的东西,生出之后,就与母亲这个“瓶子”毫无关系了,那他母亲此举岂不多余?

再看孔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五十六岁的孔融临刑之前,牵挂的还是他的一儿一女,希望能保全他们。

P3-5

序言

魅力即在超乎常情处

在一个许多褒义词、中性词变成贬义词的时代,我有时候杞人忧天地想,如果有一天“才子才女”也沦为骂人的口头禅,那真是最黑色的幽默了。

然而,即使世情愚钝如我者,也注意到如今人们提起“才子才女”,更多的是一种调侃,甚至是一种不屑和嘲讽。

这也难怪,今天的社会正在走向极端商品化,信奉实用人生哲学的人们沉醉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可自拔,金钱与权力的魔杖点石成金所向无敌,以世俗的价值观来看,“才”而不“财”非“才”也,如果才华换不来荣华富贵,就一钱不值。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好女不嫁才子。大意是,所谓的“好女”嫁给那些穷酸才子,简直是瞎了眼往火坑里跳,绝没有好果子吃。

其实作者这样的劝告实属多余,现代社会急功近利,“好女”大都足够清醒和现实,不会选错郎的。

而对于才女呢,“好男”们的态度很一致,才女如果长得不美,他们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居家过日子,贤妻良母还是首选。至于小资类的“新型才女”,要费心费力地侍候,实在太累,而如果是才女加美女,恋爱同居可以,结婚是不在考虑之列的。

现实如此,但我从来都不认为那些真正的才子才女是让人鄙薄的。

恰恰相反,他们或者她们流光溢彩的生命是值得尊敬与爱怜的。那些奇节伟行的男子,那些竞吐芬芳的奇花异卉,常常导引着我们的心灵卓然出尘,丰盈而淡泊。假如说历史上不曾出现过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曹雪芹,出现过蔡文姬、谢道韫、李清照、柳如是,琐碎庸俗的现实岂不更加让人难耐?

才子多难,红颜薄命。这世俗里标签似的结论,并未揭示出多少实质性的内涵。在我看来,既非才子也非美女的芸芸众生,活得艰难、落得一生凄惨的,也不在少数,只是草根被历史尘埃掩埋,注定不会成为瞩目的焦点。

总有一些人会被人们记住,才子才女即在其间。

才子才女独呈翘楚,魅力持久让人记挂,除了不世出的才气,还在于每个人自有超乎常情处。

从某种程度上说,超平常情就是不通人情世故,但性格怪异只是表象,真正的实质,是不向世俗妥协,不以才气与美丽去做交换。媚俗媚权媚钱,虽然说不上有多么可耻,但势必会折损才气,留下终生悔恨,现代文学大家郭沫若先生的后半生就是实例。而反过来,像吴敬梓与陈洪绶,挺直脊梁,不愿八面玲珑活于当世,其才气郁积而发,自然提升了作品的内涵。

一天,我偶然看到一篇文章——《爱上陈洪绶》,竟有些感动,感动于当下还有不随流俗的女子,在心底执著地经营一份纯洁美好。因为,今天陈洪绶(号老莲)的一幅画能卖几千万人民币,但在明末清初,潦倒放诞的他,根本算不上成功人士。

是的,这本书里,根本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当今流行于报刊或者书市的那些励志玩意,只会增加读者的迷惘与焦灼,编造心灵鸡汤似的励志文字,向来都不是我的旨趣所在。

承蒙一位朋友高看,他说在当前浩如烟海的历史叙述中,我的这类书写得有些另类,因为是想打捞与补救什么。说“打捞”,我是同意的,即使最终会像海明威小说中的那位老人空手而归;而要说到“补救”,我很惶然,某种宏大责任感的压迫是我无力承担的,这不是怯懦,是自知。

集体亮相于这本书里的才子才女,只是历史画卷之中的一角,我喜欢探掘他(她)们身上的灵性与真性,像顾恺之的真痴假痴,唐伯虎的轻率狂放,张咏的性急坦荡,谢道韫的机智冷静,柳如是的缠绵刚烈,王戎妻的小女人味,山涛妻的大丈夫气……我企图翻拣一些新鲜的趣味情思,解读若干命运的密码,如能让读者会心一笑,有所思悟,也就够了。

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购买这本书的读者,在纸质书暂时受到冷遇的今天,我常常一厢情愿地把我的读者想象成与我一样的人,身在纷攘红尘,杂事烦心,还无限向往着“绿树窗前拥,书卷手中执”的境界。

这个世界,宁静与安详已很难得到,稍感自慰的是,我们还未泯灭憧憬宁静与安详的天性。

2010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才人百年出,风流忆千载,他们都是俗世间的神。效之,不神也仙。

——著名作家 古清生

陈雄的笔端机智且人性化,他的视角能跳出常态,不同流俗,他以体贴心体已心审历代才子才女们,使他们不再古板冷冰,犹如走回历史现场。

——著名书评人 黄亚明

用当代人的视角、当代人的语言去诠释古代才子才女的缤纷生活,是本书的一大看点,亦是陈雄先生写作风格的最独特之处。其诙谐、俏丽的文字和幽怨、凄美的故事,不仅为今人搭起一座通向古人心灵的桥梁,更让阅读完完全全变成了愉悦和享受。

——《青岛日报》“七色石书摘”编辑 王洪荣

陈雄先生的文笔轻快灵动,史料中那些沉寂的生命,被他稍加点染,就换上了当代的时装,活泼泼地站在我们面前。

——《北京青年报》“历史纵横”编辑 尚思伽

所谓才子才女,是人群中最具美感的人。他们或者生产出艺术品,或者自己就是艺术品。陈雄以当代人的眼光和话语,与古代才子才女们接通灵犀,品味他们那远逝的光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才华的历史参照系列。

——《三湘都市报》“百家”副刊编辑 刘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代才子才女的生活碎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崇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317416
开本 16开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49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