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遭遇青年马克思 基于MEGA2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的基础之上,对青年马克思重要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次重新探讨。基于新的文本基础,本书认为,正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笔记本”的第一部分中,马克思延续了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批判工作,实现了对地租问题的最终解决。于是,“异化劳动”正是马克思对“主语”在现实市民社会中的存在状态的描述。市民社会是马克思阐述自己的历史观的切入点,它在客观上展现为工业对地产的胜利,在主观上造就了马克思关注的主体——人的内在本质,即劳动。因而,马克思预设的本真状态也就只能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非所谓“自由自觉的劳动”。基于MEGA2的文献研究成果,可以发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序言”中提到的所谓“最后一章”实际上并未在文本的意义上成为现实。青年马克思只是提出了诸多自身尚无法真正解决的问题。于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推进,我们将不断地重新回到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定位也将越来越精细化和科学化,从而“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形象也将被重新建构起来。 目录 自序:还有必要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吗?001 一、本书的研究方法004 二、文献综述:青年马克思的前世今生005 三、《手稿》的文本结构029 四、本书主要内容与结构042 第一章 “异化劳动”还是“劳动异化”?048 一、异化和对象化:未完成的争论049 二、“私有财产”还是“私有制”?054 三、作为青年马克思理论线索的私有财产062 四、“异化劳动”的提出072 第二章 共产主义还是社会主义?091 一、马克思什么时候成为共产主义者?092 二、“异化的顶点”:动产对不动产的胜利096 三、青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110 第三章 黑格尔部分是独立的“第四笔记本”吗?126 一、著作的“最后一章”?126 二、作为论战对象的自我意识哲学132 三、批判的真实起点:“黑格尔有双重错误”137 四、对费尔巴哈最后的挽留146 结论 在青年马克思的“两次转变”之间153 一、重新思考青年马克思的“第一次转变”153 二、“超链接文本”与“复调式逻辑”156 三、马克思与黑格尔:一个尚未完成的探索157 参考文献160 附录一:被遗忘的分歧 ——早期苏联编者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不同解读173 附录二:马克思《巴黎笔记》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现实逻辑的生成198 附录三:青年马克思是“黑格尔左派”还是“青年黑格尔派”?222 附录四:青年马克思转向了哪种黑格尔哲学?240 附录五:异化构式的没影与分工逻辑的地平257 附录六:青年马克思与市民社会277 附录七:黑格尔法哲学与我们时代的政治(1842) 德国科学与艺术年鉴337 跋361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遭遇青年马克思 基于MEGA2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亚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527316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68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280000 |
出版时间 | 2023-10-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3-10-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A811.2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