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69个梦(访问世博建筑师)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不同展馆建筑团队和他们的世博作品为对象,从人文角度介绍了这些展馆诞生的过程。两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历时十个月,平均每篇访问包含了20个小时的工作量,记录了69个建筑师的思考。

该书23万字、1000余幅彩照的大型图书非常注重设计理念和创新的文化内涵,记录下了设计师们在设计与建设工作中的思考,每个展馆的建筑设计故事都精彩纷呈,为上海世博会留下了丰厚的人文财富。与北京奥运会类似地,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图书、尤其是建筑设计类图书在场馆外也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目前市面上的情况来看,文化、深度叙事类图书居多,而《69个梦——访问世博建筑师》的可读性无疑在其中是个代表。

内容推荐

本书由上海世博局新闻宣传部策划,胡廷楣、洪菁耘历时10个多月采编,以不同展馆建筑团队和他们的世博作品为对象,从人文角度介绍这些展馆诞生的过程。  全书注重设计理念和创新的文化内涵,不少外国馆的设计灵感来自童话和儿童文学。丹麦馆把安徒生童话中的小美人鱼运到展馆;俄罗斯馆设计师对现代理想城市的理念来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诺索夫的童话《小无知历险记》,表现一个儿童的幻想世界;瑞典馆的向导是瑞典著名的“童话外婆”林格伦作品中的人物“皮皮”;而沙特阿拉伯馆的设计创意来自脍炙人口的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每个展馆的建筑设计故事都精彩纷呈,世界优秀建筑设计师为上海世博会留下了丰富的人文财富。

目录

主题馆:上海弄堂那一片屋顶——访曾群

城市未来馆:再生——访章明

中国馆:喜悦——访何镜堂、倪阳

日本馆:“紫蚕岛”之迷——访彦坂浴

巴基斯坦馆:古堡,从拉合尔走来

以色列馆:海贝壳——访渡堂海(Haiam Z Datan)

印度馆:竹子的殴堂——访奈度(D.R.Naidu)

尼泊尔馆:阿尼哥的传人——访沙卡希(Amrit R.Shakya)

台湾馆:山水中的心灯——访李祖原

沙特阿拉伯馆:梦想的飞船——访王振军

阿曼馆:古堡和航海——访林志星(Vincent Lum)

阿联酋馆:金色的沙丘——访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

哈萨克斯坦馆:阿斯塔纳欢迎你——访丹尼尔(Uderbekov Daniyar Bakytovich)、阿斯卡尔(Utenov Askar Esenovich)

香港馆:无限城市——访施琪珊、陈维正

韩国馆:文字构筑的空间——访曹敏硕

摩洛哥馆:我们脚下的土寺——访穆斯塔发·艾拉维希(Alaoui Mostapha)

澳门馆:兔子灯笼——访马若龙(Carlos Marreiros)

马来西亚馆:热带雨林中的民居——访杨炳国

世界气象组织馆:造云记——访吴晓飞

印度尼西亚馆:流瀑竹影——访林新生(Budi Lim)

泰国馆:和谐的美——访猜瓦(Chaiwat Limwattananon)

新加坡馆:此时无声——访陈家毅(Tan Kay)

新西兰馆:爸爸、妈妈和孩子的故事

 ——之一 访布莱尔·约翰斯顿(Blair Johnston)

 ——之二 金·贾勒特(Kim Jarrett)、蒂娜·哈特(Tina Hart)

澳大利亚馆:红色畅想——访彼特·福特(Pete!Ford)

比利时·欧盟馆:脑细胞之梦——访费边(Fabien Dautrebande)

中南美洲联合馆:20年后的相会——访陈剑秋

丹麦馆:小美人鱼在上海的新家——访芬恩(Finn Norkjar)

卢森堡馆:亦小亦美——访瓦伦蒂尼(Francois Valentiny)

加拿大馆:两个手臂拥抱着广场——访约翰尼·博依文(Johnny Boivin)

西班牙馆:永远的奔放——访贝娜德塔·塔格利亚布(Benedetta Tagliabue)

芬兰馆:一片冰心在玉壶——访郭泰睦(Teemu Kurkela)

拉脱维亚馆:飘浮的人——访奥斯持里思(Austris Mailitis)

英国馆:颠覆和沉思——访汤马斯·海瑟尉(Thomas Heatherwick)

罗马尼亚馆:姑娘的背影

委内瑞拉馆:从莫比斯环到阿维拉山——访法昆多·巴乌多因·特兰(Facundo Baudoin Teran)

法国馆:感性城市——访雅克·费尔叶(Jacques Ferrier)、迈克尔·哈斯勒(Michel Hoessler)

波兰馆:智慧的舞蹈——访哪塔丽娅·帕斯科夫斯卡(Natalia Paszkowska)、马尔会·穆斯塔夫(Marcin Moslafa)

挪威馆:15个人和15棵树——访莫璞(Moritz Groba)、兰迪(Ranchi Augenstein)

俄罗斯馆:现代的童话——访列翁·艾拉佩托夫、瓦列莉亚·普列奥布拉任斯卡娅

美国馆:面对挑战——访克莱夫·格劳特(Clive Grout)

筒兰馆:快乐的人设计快乐的街——访约翰·考美林(John Kormeling)

爱尔兰馆:两地书——访德斯·伯恩(Des Byrne)、迈克·布拉德利(Michael Bradley)

智利馆:地球的另一端近在眼前——访胡安·佩德罗·萨巴·波提内里(Juan Pedro Sabbagh Bottinelli)

奥地利馆:人字和它的影子A——访凯普(Matias del Campo)

瑞士馆:阿尔卑斯山上的空间体验——访安道尔斯·布伦特勒(Andreas Brundler)

瑞典馆:希望你说一声“啊哈”——访克里斯特·斯坦马克(Christer Stenmark)

意大利馆:人之城——访英柏利格(Giampaolo Imbrighi)

墨西哥馆:蝴蝶怎样变成了风筝——访埃德加·拉米雷斯(Edgar O.Ramirez)

德国馆:哲理和诗意——访魏悉礼(Lennart Wiechell)

上海企业联合馆:历史中的瞻望——访张永和

太空家同馆:太空的神秘感觉——访王大宇、李洪求

日本产业馆:金色的螺丝帽——访木村智

中国人保馆:寻找最合适的——访陈培东、赵娟

中国石油馆:石油的梦想和建筑的梦想——访武申申

中国铁路馆:春节前后——访饶及人(James C.Jao)

可口可乐馆:你的脸就是你的脸——访陈锦川(Rudy Tandjono)

国家电网馆:三人行——访陈宇、周彦文

韩国企业联合馆:飞旋的舞裙——访赵晟尧

中国航空馆:云中的漫步——访邢福麟、王骏新

震旦馆:玉之德——访邢福麟、王骏新

万科馆:七个麦草垛——访陆翔

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旋动的心——访戎武杰

中国船舶馆:龙旗飘扬过的地方——访陈云琪

中国民营企业联合馆:细胞——访城野康信

远大馆:建馆三日记

信息通信馆:无限的流动——访杨明

世博中心:丰富的表情——访傅海聪

世博轴:在斯图加特和上海之间——访李宏、比安咔(Bianca Nitsch)

世博文化中心:时空飞梭——访汪孝安

后记:匆匆一年

试读章节

曾群很喜欢那张鸟瞰上海老弄堂的照片。每当介绍他主持设计的主题馆,他总喜欢将这张照片和主题馆的屋顶放在一起。

曾群说,最能代表上海传统的建筑,不只是外滩,也不一定是陆家嘴,成片成片的弄堂最有资格。这一片屋顶构成的图案,已经不是弄堂本身,而是代表了一座城市,是“城市的肌理”。

试想一下,差不多100年前,一个年轻人从乡下出来,一定是抱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心愿,而他们向往的正是在弄堂里找到一个合适的空间,落脚谋生。大量这样的人涌向上海这座大城市,就产生了这样大片的弄堂建筑。

弄堂,给那时每一个进入城市的人新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新的生活习惯,也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居住文化。

作为一个建筑师,曾群研究过弄堂建筑。

那时,弄堂的建设者,已经不是传统的泥水匠,他们已经有了某种工业化的趋向。大型的整齐划一的建筑群就诞生了。重复的坡顶,重复的山墙,重复的老虎窗,形成了重复的凹凸错落的图案,重复的天井形成了重复的虚实相间……这种均质的重复产生了特别的韵律感。

“这是上海特有的景观,哪里有上海这样的规模?哪里有上海这样的建造技术?因此,这样的屋顶只能出现在上海。无论是旧式里弄和新式里弄,都能看作是集合式住宅。这也是当年中国城市建筑的最高水平。”

“人们一直以为,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破不立’,而旧的东西就是落伍的,就是应该抛弃。上海很多非常好的建筑,一直到进入本世纪,才发觉需要保护。可是,房子已经拆得差不多了。”

或许,拆除这些房子,也是因为“文革”之前人口不断增加,住房建设却很少。石库门里不断增加的人口,将原来的居住格局打破了,原本居住一两户的小楼,现在住下了六七家人。各种“搭建”破坏了原本的建筑格局。隐私没有了,矛盾产生了。到了“文革”,就出现了很多问题。

“那不该是房子的错。”曾群说。

自从上海大兴土木,进入建筑高潮,老弄堂已经所存无几,这样大片的连绵不断的屋顶,确实很难再见到了。

因此,说弄堂是上海的城市肌理,只能说“曾经有过”。

这是夏末的一个雨天,曾群坐在自己的电脑前。

他说,他几乎天生对建筑敏感。出生在江西一个小城,考进同济还是80年代。他的不少大学同学还住在石库门弄堂里。

对于弄堂的感觉,是在这样的建筑被大片拆除之后的一种怀念产生的。

因此,他希望在世博园区里,有一个建筑,能够保持上海的这种回忆。

“这个屋顶非常重要。”

主题馆的屋顶,长300米,宽2000米,是世博园区最大的屋顶。虽然说主题馆也有26米的高度,可是从中国馆69米的楼顶上看主题馆,就有那种俯瞰的感觉,主题馆是一个趴在地上的巨大盒子。

从主题考虑,世博园区也该有一个建筑来表现上海城市本身。

建筑师不是从概念上去寻求灵感,而是从生活出发。

主题馆屋顶的巨大,激发了设计者以特殊的形式来展现其鲜明的特质的创作欲望。

那一张上海里弄屋顶的照片,就再一次让曾群激动了。

曾群说,他曾经是一个文学爱好者,青年时代读过很多小说。对弄堂的细腻和还原真实的描写,经常可以从张爱玲和王安忆小说中读到。

曾群更喜欢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这样的南美作家。南美作家小说中的生活,都是经过自己思考之后,特别的“过滤”而变了形的,那是对于生活的不同表现手法。

这也能够理解,曾群没有将那张照片原封不动的搬上主题馆屋顶。  现在的屋顶,是折线形的。好像是用纸折出来的。74个巨大的菱形因为铺上了太阳能光电板,显出了深蓝偏紫的颜色,与此相对应的是另外一些菱形,那是颜色较浅的屋面和天窗。光电板是水平的,天窗倾斜成一定角度,这就显出这一片图案是立体的。城市弄堂纵横交错,凹凸起伏的肌理表达出来了,那种重复的韵律表现出来了。

可能人们会一时认不出那是一片老城区的屋顶,曾群说,这不要紧,只要他觉得好。

这个屋顶,太阳能光电板总面积有30,000平方米,年发电量为2.8兆瓦。建成后,将是国内最大的光电建筑一体化的单体建筑。

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用“成片的老弄堂”去理解这个建筑,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主题馆的南面,挑檐出挑达18米。这样深远的出挑,显然来自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传统。如今参观者将在这个空间排队等候。挑檐能够遮风避雨,挡住夏日阳光。

挑檐下形成的空间,非常像“弄堂口”。往往使人回想起夏日晚上在弄堂和街的交汇处乘凉,闲谈。伸出挑檐,也很容易想起弄堂口经常有的“过街楼”,楼下面的空间,是下雨天孩子下棋打牌,主妇拣菜和结绒线的地方。

“中庭”似乎就足“弄堂”。中庭南北贯通,长200米,宽36米。就像是一条超级大弄堂连接两条平行的马路。中庭当然有很多的现代设计,不是一通到底,而是用玄关、天桥、核心筒等建筑,增加了景深和场所感。

从南往北可以直穿中庭,有面是一个展览空间,左面是两个展览空间。建筑师将展览空间比喻为“城市客厅”,也是延续了上海建筑的概念。不过这个“客厅”,再也不是石库门摆设一套红木家具的客堂间。左面的展厅,180米长,126米宽,没有一根柱子,也创造了奇迹。它里面可以放进4架大型客机,即使举行一场足球赛,场地也绰绰有余。这种双向大跨度空间,正是大型现代展览最需要的。

东西两面外墙,是垂直绿化墙。我们前些日子经过的时候,正好见到工人们在往金属种植面板上放置小型的灌木。曾群说,植物生长需要时间,到了明年,这里的绿化会是很好的景观。这里已经设置了滴灌系统,能保证植物长好。这也使我们回忆起老弄堂里,那些附墙而上的爬山虎,还有攀藤吐艳的牵牛花。和老弄堂小打小闹的绿色相比,这两面墙的绿化有6000平方米,将是世界上最大面积的单体垂直绿化墙之一。

展馆的南北立面采用双层幕墙体系,内层是玻璃的,外层是不锈钢的,在不锈钢板上开方孔,下而是大孔,上面依次缩小,形成渐变的效,果。不锈钢板呈暗黑蓝色。白天看,只觉得很美,说不出道理。曾群说,晚上,展馆的灯光自然会通过方孔透出来,就像是弄堂里很多的窗户,每一个窗户背后都有一间房子,一户家庭。下面光亮,上面渐暗。好像下面的灯光在近处,上面的灯光在远处,平面的墙就会有景深。这也是城市夜景的缩影:万家灯火。

“还记得吗?有一部老电影叫《万家灯火》,拍的就是上海弄堂。”

P15-18

序言

奥运会是往后看,世博会是往前看,尽管在建筑上未必直接反映出来。

——上海企业馆的建筑师张永和这样说。他认为,奥运会建筑也是为了庆典而建造。建筑师设计的时候,看到的是辉煌的世界纪录和那些风云人物,都可以看成是历史。而世博会不一样,尽管也具备娱乐性,可是又面对很多严肃的问题,也即未来的挑战。建筑师需要看看当今这个世界上存在的问题或挑战是什么,用自己的设计回应那些挑战。建筑师的答案同时是未来的设想。

我们脚下的土地,其实并不属于我们,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总有一天要还给他们。

——出生在北非古城塞拉的摩洛哥馆建师穆斯塔发·艾拉维希,话语间充满哲理。他说,这不仅指的是建筑,还包含着很多方面。这种“借”和“还”,—代接着—代延续下去。将脚下的土地以更好的状态交还给孩子们,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为什么说“人”重要?是因为人可以破坏这个生存环境,也可以保护这个生存环境。人是地球上可持续发展的生物链中最重要的一环。

——在新西兰馆的屋顶花园,可以看到一首镌刻在钢板上的诗,诗的最后写道:“如果你要问我:这个世界E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的回答肯定是:人,人,还是人。”新西兰馆的景观师金·贾勒特和蒂娜·哈特说,毛利人人人会背诵这首诗。他们解释说,这里的“人”,不是个人,而是人们。

这是人脑和自然之间的一场游戏。

——卢森堡馆主建筑师瓦伦蒂尼认为建筑师们真正的“游戏对象”是自然。这显然有着深刻的含意,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

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几百年几千年站立在那里,那便是好建筑。建筑这一门,最高深的一层,是以美学为最后根据。是不是优秀的建筑,要看它能不能感人,如果站在它的面前感动得想哭,那一定是好建筑。

——台湾馆的建筑师李祖原这样描述他所景仰的‘嘬好的建筑”。李先生曾经设计了台北标志性建筑“101”。他说,作为东方人,内心摆脱不了土地文化的意识,心中的念头就是要做一些自己的建筑。后来他将此归结为“中国式建筑的实践。”

“现代”不该总是和“西方”对应,“传统”也不该永远和“中国”联系在一起。这四个词语今天应该重组了,现代的,也可以是中国的。新的建筑不在我们的西方,而在我们的前方。

——中国馆的评委程泰宁院士和另外两位评委将中国馆的原始设计“中国器”从被淘汰的方案中“复活”。他曾经这样论说中国当代建筑的风格。

传统的建筑艺术在心里。在我们设计新建筑的时候,它自然就会融合在我们的作品之中。

——意大利是一个有着优秀建筑传统的国家。建筑师英柏利格详细地介绍了意大利馆是如何从辉煌的传统中汲取养料的。意太利馆的结构顾问奥江,如上表达了“传统”以何种方式存在于今世建筑之中。

一个优秀的建筑师,不是永远在回答,而是不断在提问,谁住在里面?他怎样生活?这样想过了之后,他的设计就不会是千篇一律,而是一个一个有生命力的建筑。否则,造起的房子会死亡得很快。

——法昆多·巴乌多因·特兰在回答建筑的民族性时这样说。这位委内瑞拉建筑师还说,人不能居住的建筑是虚无的,不是好建筑,“这样考虑过,民族特色的问题也就已经包含在内了。”

不能将以万千计数的人,放在密封的盒子里过日子。阳光和风,不该被水泥隔开。人应该在大自然中生活,而不该在墙里面生活。

——以色列馆的设计师渡堂海被黄山的美景所感动,也使得他更为时下流行的、将空间挤没了的盒子一样的建筑而悲哀。  我不仅喜欢用建筑设计的视角来观察生活,也喜欢用生活的眼光来看待建筑设计。

——西班牙馆创作灵感来自于生活,建筑奔放的曲线中,有舞蹈,还有花朵、柳条,篮子……建筑师贝娜德塔·塔格利亚布还说:“建筑,或者说设计是我生活的一种方式。对我来说,所有在身边发生的事情,都可以从中汲取创作灵感。我都会把它们运用到我的设计中去,这样的设计才是真正有生命的。”

我们努力追求在这个建筑里,人们能够感受到时间和空间。设计最终的目标是:这是崭新的设计,又似曾相识。

——日本馆的设计对于很多人都是一个谜。具有学者风度的日本馆总设计师彦坂裕这样叙说团队对日本馆的美学追求。在这里, “时间”和“空间”、“崭新”和“似曾相识”都值得反复咀嚼。

这不是单纯的建筑,它应该让被千篇一律的展览弄得昏昏欲睡的观众兴奋,疯狂。

——汤马斯·海瑟尉,英国馆的总设计师如是解释自己设计的“种子殿堂”。他也在解释他心目中的展馆建筑。汤马斯认为,展馆和展品,并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参观的人们不该仅仅通过“做香肠工具一样的展馆”进去出来。汤马斯也希望这一展馆的设计,能够改变英国人的传统形象。

让中国人亲眼看一看小美人鱼吧。将小美人鱼搬去上海,要比搬一座埃菲尔铁塔容易得多,要比让15亿中国人来到哥本哈恨容易得多。

——很显然,将安徒生童话中的人物,将哥本哈根城市的代表雕塑搬到上海,需要更多人的认同。而丹麦馆建筑师英格里斯能够提出这个创意,应该归功于对文化感染力的深刻理解。

我既不可能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也不可能代表国家踢球。可是我们如今是在设计世博会泰国馆。

——泰国馆的建筑设计项目经理猜瓦说,世界上有三大盛事:奥运会、世博会和世界杯足球赛。他觉得参与世博会建筑设计犹如参加国家队。他说,“如果有很多很多的观众走进我们泰国馆,我相信,泰国人民会因此自豪。他们会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

旅行以及研究建筑和城市的课题,现在对我来说还是和当初在建筑学院里读书时一样重要,从这点上说,我还是一个学生。

——76岁的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诺曼·福斯特设计了阿联酋馆。这位功成名就的大师回答我们的提问时说,他对建筑充满激情,一生都在探求。

追求心中的第一。永远只要安心地去走自己的路,没有谁需要你去赶上和超过。

——“Second de personnc…”惜墨如金,雅克·费尔叶,法国馆的建筑师用法文为本书读者写下的格言仅仅是三个词和一个省略号。他对题词做的解释,是艺术家在创造道路上的自信。

到了我这个年龄,说起性格什么的,已经不好意思啦。不过,作为建筑师,性格还是调皮一点的好。建筑师需要对生活中很多事情感动、快乐、惊奇、想象,骨子里没有调皮的成分,恐怕不会成为很好的建筑师吧。

——日本产业馆的建筑师木村智别出心裁将工地常见的脚手架来构建了一个展馆。他认为,建筑师应该是那种“调皮”的人。

世间万事,无论你曾经学过什么,对于建筑设计都会是有用的。

——这是汪孝安对年轻人的忠告,人生经历对建筑师非常重要。他领衔设计的世博文化中心是一个不平凡的复杂建筑。他率领设计团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看起来不可能解决的难题。在他周围的年轻人都有高学历,唯有他这个总建筑师,是知青出身,最初的建筑知识是在夜校里苦学来的。

当你做一些看来与设计无关的事情时,恰恰是你最好的建筑灵感出现的时候。  ——芬兰馆主建筑师郭泰睦这样说。正是在旅行中,他看到了地质现象“壶穴”才产生了这个具有雕塑感的作品。他还说:“为了取得灵感,建筑师在生活中还必须做一些其它的事情,比如,我还练瑜伽,划船,修理我的小木船。”

后记

世博同里的建筑都是精品。每一个建筑设计,即使是出自声名卓著的大师之手,也需要与数十,乃至上百个创意平起平坐,经历过激烈的竞争,才脱颖而出。

它们排列在黄浦江两岸,形成了一个城中之城,奇迹般展现了一个壮观的未来之梦。

大多数建筑存在的预期是184天。但是,它们已经光荣地留在了世博会的建筑史上。

建筑师们在创作建筑,也在解释当今世界,展望明天。他们在建筑中表现的文化思想,属于时代,属于这个世界。

世博建筑饱含着建设者的深情,只要走近,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性温暖。

对于美,只有判断是不够的,应该有充分的表现。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新闻宣传部策划一本图文并茂的书,以各自建馆建筑设计团队和他们的世博作品为主要写作对象,从人文的角度介绍这些作品的产生过程。让所有能够参观世博会和没有机会来到世博园区的人,都能理解和欣赏这些杰作。为今人和后人留下记忆。

能够亲手来编撰这本书,是我们的荣幸。

我们并不是最合适的人。但我们知道,这个出版项目很重要,应该有人来完成它。我们一直在对自己说,我们的工作,是用心为没有机会面见这些优秀的建筑师,没有机会看到把这些建筑造起来的人,观察、提问、倾听、勘查资料。

和那些建筑一样,这本书也经历了梦想终于成真的过程。

在2009年春节后酝酿项目,2009年4月开始进行具体准备。

我们以往的写作和研究对象中,并无建筑,我们必须从头开始。我们浏览了古代和现代建筑史书籍,大致了解了这一门学科的特点,并试图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对建筑进行一些思考。我们收集了一些英语建筑学专用以及相关词汇,也温习了一遍曾经在海外工作和休假时见过的著名建筑,对于各国的风情人文与建筑的关系做了一些联想。又对新建场馆创意进行了文字和图片的归档。

6月下旬开始第一次访问。艰难虽有预料,回顾一下却有一些l京讶。

仅去年7月份,我们接发了200多条有关的手机短讯,接发电子邮件134条,有的邮件只是为了核实一个数字。至于电话,更是数不清了。

我们几乎尝试了平面新闻中所有的采访方式:正面采访,侧面探寻,工地踏勘,电话交谈,网络通讯……

至少四五小时的背景准备,四五小时的写作。多次进入工地去寻找线索。然后用8至10个电话兜上几个圈子,才找到原创建筑师。一篇访问记平均需要20小时以上的工作量,有的还需要满怀期盼,等待长达六七个月才获得和建筑师见面或者通讯访问的机会。

我们和建筑师的交谈,往往只有超短的一个小时。

这一个小时之后,有时还需要四五次去工地领悟概念,核实细节,拍摄图片。

可以依靠的是我们长期新闻和教育的职业经历。理解和沟通是我们的工作习惯,信息、思想和知识的传递是我们职业的共同点。两种职业的操守都告诉了我们,永远不能放弃。两种职业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永远需要耐心再耐心。

因此,“希望与等待”,这句大仲马写在《基度山伯爵》结尾的隽语,一直伴随着我们。

忙碌之中,时光在流逝。匆匆一年。

一次一次访问,一篇一篇记录,我们写下了23万文字,然后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我们5,000多次按动快门,积累了丰富的“行进中”图片资料。  工地重逢,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特别是在即将完成的展馆前,和曾经访问过的建筑师不期而遇。“忙得如何?”“胖了?瘦了?”互道辛苦。家常话式的寒暄,经常伴随着许多感动。

因为接触了这么多优秀的建筑师,我们这个年纪,竟然也开始对建筑着迷。工地是一本大书,建筑师都是杰出的教授。我们无意问进修了建筑美学以及当代建筑学。并且正在从文化传承流变的角度,研究分析一些属于2010世博会的特别现象。

2010年3月中旬,在我们访问了最后一位建筑师之后,高兴得想要唱歌,却又热泪盈眶。

那绝不是多愁善感,那是因为我们早已被深深感动。李祖原先生说过,在伟大的建筑面前,会有一种要哭的感觉。更何况面对如此瑰丽壮观的建筑群,更何况感受如此深厚丰富的情怀呢!

预先设想,我们至多能够访问到50个展馆的建筑设计团队。现在,只有一两个自建馆,经过反复努力,还没能和建筑师取得联系,在本书内只能作一些侧面的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出现的中文译名,大多数是新闻界约定俗成的。有一些则是被访问者为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另外,出现在本书中的草图、设计效果图、建设中拍摄的图片,和最后完成的建筑,会有一些差别。这是免不了的。

亲爱的读者,这本书从策划起,就是为你们而写。

建筑是世博会最直接的展品。当你在展馆门口排队等候时,最好不失时机地欣赏周围的展馆。看到哪个展馆喜欢,可以翻开书来,看看设计者是怎样一个人,他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个作品的。然后再细细欣赏和慢慢理解。

参观回家之后,有空翻开此书慢慢精读,那是对你参观经历珍贵而最长久的记忆。你的想象和建筑师设计时的梦想一起,随时都会在温馨的回忆中飞翔。

如果你没有机会亲临现场。那么,可以让有关建设世博会的那些故事进入你的视野。请随着我们访问的脚步,一起到世博园吧。

如果你是世博会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工作者、志愿者或者曾为世博作贡献的一员,你们亲历了2010的大事件。请让这本书伴随着那些难忘的日子,成为你一生的记忆。

如果你的笔一挥,将会决定一栋大楼,一个街区的命运;如果你还有可能为自己造一栋房子,即使是宅基地上的农舍……那么,还是先听听建筑师们的见解吧……

很多年轻人走进世博园的时候,可能正在考虑自己一生的事业,那么这本书会告诉你们,不止一位建筑师就是因为在青年时代参观了世博会,从此被建筑吸引,成就了今天。当然,对于正在学习艺术的青年人来说,这里也有丰富的“非教科书式”智慧。

一位朋友告诉我们,他会带着6岁的女儿,一次又一次去参观世博会,找一个地方坐下来,默默看着展馆,然后漫慢和女儿聊天。

他说这将会使幼小的心灵受到美的薰陶,影响一生。

因而,这本书也是为年轻的父母和你们的孩子所准备的。

胡廷楣(作家,高级记者)

洪菁耘(英语副教授)

2010.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69个梦(访问世博建筑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廷楣//洪菁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8562
开本 16开
页数 4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242.5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80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7: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