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宗思庄子心得
内容
编辑推荐

读了《于丹〈庄子〉心得》,试读于丹学兄的《宗思〈庄子〉心得》。毕竟,男人更能读懂男人。那么,一个已过不惑的中年男人又会有怎样的庄子心得呢?

本书在吸收众家成果的基础上,对庄子的人生哲学的理解又有所深化与拓展,理论分析更加细微和合理,并且倾注了作者的人生体验于其中,读后使人觉得亲切而有启发。

作者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善于把观点与资料统一起来,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文字表达亦畅快明达。书中的一些说法,包含着新意和人文睿智,对于我们深入发掘庄子哲学的正面价值以丰富今人的智慧做出了贡献。

内容推荐

本书是在《庄子洗心》一书的基础上,增补了不少新内容,修订而成。该书是专为热爱庄子的读者、为希望像庄子一样活着的人而写的,是关于《庄子》思想的普及本,初中水平的读者就能读懂。共分九讲,由浅入深:第一讲《庄子是个啥样的人》,是他根据《庄子》全书中有关庄子的寓言、故事,精心构思而成的庄子传记。对庄子飘逸的风采、奇异的思想做了形象的描绘,从中可让一般读者领略庄子超脱的人生观。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第二至第八讲,分述了《庄子》一书从困惑到超越的内在逻辑。第九讲《读懂<庄子>精华》,对《庄子》内7篇做了详细而又简明的注释。注释方法独特,方便读者理解,可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每篇又做了条分缕析的评述,以阐明各篇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思想底蕴。

目录

前言 像庄子一样地活着

第一讲 庄子是个啥样的人

第二讲 庄子为何讨厌聪明

第三讲 庄子为何向往自然

第四讲 庄子如何淡泊情俗

第五讲 庄子如何看破名利

第六讲 庄子如何笑对贵贱

第七讲 庄子如何快意生死

第八讲 庄子如何修身养性

第九讲 读懂《庄子》精华

后记 像庄子一样快乐着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死后的天堂是啥样

和骷髅讨论生死问题

听说住在楚国的好朋友子桑户病重,庄子骑上瘦马,南去看望他。

行走在通往楚国的古道上,庄子回忆起当初在楚国四人相交为好朋友的情景:子桑户年纪最大,另外两位叫孟子反、子琴张。庄子和他们一块儿饮酒谈笑,特别投机。子桑户举起酒杯说:“谁能不有意识地相亲相爱,却又能自然而然地相亲相爱?谁能不有意识地有所作为,却又自然而然地有所作为?谁能升腾于九天,遨游于云雾,随风而逝,忘掉生死?”庄子与另外两人听了,相视一笑。于是,大家便成了莫逆之交。

凛冽的西北风扑打着庄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萧瑟的鬓发。庄子顾目四野,但见哀鸿遍地,骷髅四散在路边,一片兵荒马乱后的悲惨景象。夕阳西下,暮霭四合。庄子来到一棵枯藤缠绕的老树下,惊得树上几只昏鸦盘旋而起,聒噪不休。庄子把马系好后,想找块石头坐下休息,忽见古树下旁边草丛中露出一颗死人的头骨。庄子走近,用马鞭敲了敲骷髅,问它道:

“先生是患病落到此地步的吗?还是国破家亡、刀斧所诛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犯了罪、愧对父母妻子而自杀才到此地步的吗?还是因挨饿受冻饥寒交迫而落到此地步的呢?抑或是寿终正寝所致?”

庄子说完,拿过骷髅,枕之而卧,不一会儿,便呼呼人睡。

半夜时,骷髅出现在庄子的梦中,说道:“先生,您刚才问我,好像辩士的口气。您所谈的那些情况,什么患病呵,战争呵,挨饿受冻呵,皆是人生的累赘,人死后,就没有这种种烦累了。您想听听死后的乐趣吗?”

庄子答:“当然。”

骷髅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容潇洒,以天地为春秋。即使南面称王之乐,亦不能相比也。”

庄子不信,问:“如果阎王爷让你复生,还你骨肉肌肤,还你父母、妻子、乡亲、朋友,你愿意吗?”

骷髅现出愁苦的样子,道:“我怎会舍弃南面王乐,再回人间受二遍苦呢?”说完,笑着来拉庄子,“你愿意跟我来吗?”

庄子急忙缩回手,摆手道:“不不不,我还要去看望老朋友哩!”

骷髅从黑眼洞中射出两道阴惨惨的蓝光,一步步逼近庄子,庄子向后倒退着,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仰天倒了下去,后脑勺重重地撞在了一块硬硬的东西上,把庄子疼醒了。庄子起身摸了摸后脑勺,向后一看,头下是刚才做枕头的头盖骨。庄子拿起它,说:“原来是你在吓唬我!”说完,将它扔到一边去了。

参加朋友的葬礼

待庄子风尘仆仆赶到子桑户家时,子桑户已经死了,停尸未葬。孔子的弟子子贡受孔子吩咐,专程来主持葬礼,正前后招呼着。一眼看见骑马而来的庄子,便远远地把他迎了进来,说:“就等你了!”

庄子随子贡来到子桑户的棺材前,只见孟子反与子琴张正在弹琴高唱:“桑户好朋友呵,一路好好走啊!你已返故乡,灵魂升天堂!我们还是人,混在大地上!庄周来看你,请把眼合上!”

庄周向他们二人点了点头,再俯首去看棺材里的子桑户。子桑户大睁着无神的双眼,直视着庄子。庄子用手把子桑户的双眼合上,默默哀悼了一会儿。

孟子反与子琴张还在一边弹琴唱歌。

子贡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质问他俩:“请问临尸而歌,合乎礼仪吗?”

二人相视而笑,说:“你倒是知道礼仪,可你不知道礼的本意!”

子贡拉过庄子,在一边坐下,问:“这两个家伙是什么人?说什么修道德、外形骸,对着尸体唱歌,而无哀痛之色,搞不清他俩是啥意思。他俩到底是哪种人呀?”  庄子说:“他俩,是游于方外的人;子贡你嘛,是游于方内的人。他俩是出世之人,你是人世之人。一外一内,一出一人,你们当然就没法相互理解啦!他们心合大道,身合自然,与造物主合为一体,与阴阳连成一气。在他们眼里,生,好比是悬浮在腹腔里的肿瘤,赘附在皮肤上的疮疣;死,好比是剧痛的疔疮化脓了,是溃烂的肿瘤消失了。像他们这样的人,视生如死,视死如生,生死一体,不分先后。生命的形式虽千差万别,生命的本质都是展现同一无别的大道。因此,他们能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超脱红尘,不受污染;待人接物,心不在焉;生而为人,便做人;死而为鬼,便做鬼;灵魂逍遥,顺其自然。他们既是这样的人,怎会拘束于世俗的礼仪,装悲作痛,做样子给左邻右舍看呢?”

庄子说完,也加入到孟子反、子琴张的行列,一边弹琴,一边唱和。子贡也不管他们了,上上下下忙着开追悼会、送葬等事宜。

子桑户人土后,庄子与孟子反、子琴张一起又逗留了几天。子贡已告辞,回去向孔子复命了。庄子也要回宋国去,孟子反、子琴张这两位老朋友对庄子依依不舍,相送到楚宋边界。孟子反握住庄子的手,开玩笑道:“庄兄这一去,恐怕我们要在黄泉下相见了!”子琴张说:“到时候告诉我一声,我为你弹琴送行。”庄子说:“倘若是你俩先见到桑户兄,别忘了代我问个好!”

惜别两位好朋友,庄子骑着马,踏上了故乡的山路。端坐马上,怀念起子桑户生前的音容笑貌,恍如昨日。不禁想道:人生天地之间,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哪一个不是蓬蓬勃勃地出生,哪一个又不是冷冷清清地死去?先是化而为生命,后又化而为死尸,有生命的万物为此而哀伤,有情感的人类为此而悲痛。其实死嘛,是解脱掉自然的束缚、抛弃自然造成的桎梏,随物旋转,魂魄游到哪里,身体就跟随到哪里,哪里就是人最终的归宿。

妻子病死,鼓盆而歌

回到家不到一年,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施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敲盆唱歌。惠施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鼓盆唱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

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理智战胜了感情,也就不感悲伤了。”

惠施仍愤愤不平,质问道:“生死之理又如何?”

庄子说道:“我考察她生命的元始状态,本来就没有生命;不仅没有生命,而且本就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本就没有精气。万物起始的时候,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逐渐衍变得有了精气,精气逐渐变成形体,形体又逐渐衍变成生命;现在,生命又衍变到了死亡状态。如此想来,人的生命历程,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一般。我们总不能春天来了就高兴,冬天来了就悲哀吧?”

惠施一听,倒还有点道理,可是……惠施仍难以从情感上接受,说:“一条鲜活的生命毕竟永远离我们而去了,我们怎会没有一丝伤感呢?”

庄子说:“是呵,凡是人都这样想,都认为死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其实,生命如同从休息的大房子里走了出来,来到这世界上玩耍一遭,领略一下天地间的山光水色、日月星辰,死也就如同又回到了大房子里去休息。我老婆她辛苦了一辈子,如今累了,将要安然地长眠在天地巨室之中了,而我还悲哀地为她痛哭,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所以就止住悲痛,敲盆唱歌了。”

惠施问:“你怎么知道死去就一定比活着安逸呢?”

庄子反问道:“你怎么就能肯定,死去就一定比活着痛苦糟糕呢?!”

惠施无话可说。  庄子道:“惠兄老朋友啊,我看你是越老越糊涂了!你怎么知道热爱生命不是一种迷惑呢?你怎么知道,憎恶死亡,不是同自幼流亡在外而不知回归故乡的游子一样呢?你听说过丽姬的故事吧?”

惠施摇摇头。

庄子说:“丽姬本是丽戎国艾邑边境看守人的女儿。秦穆公与晋献公讨伐丽戎国,晋献公的大将抢走了丽姬。丽姬被抢走的时候,涕泣沾襟,等到大将把她献给国王,和国王一块儿睡华丽的方床,一块儿吃着山珍海味的时候,她才懊悔自己当初的啼哭了。你怎么知道那死去的人,不懊悔自己当初的贪生怕死呢?”

惠施陷人了沉思。

庄子说:“做梦饮酒作乐的人,早晨起床后可能会痛哭不已;做梦痛哭的人,早晨起来后可能会欢欢喜喜地打猎去。当他做梦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在做梦,在梦里他还会去占卜吉凶哩!只有醒后,这才知道自己刚才是在做梦。人必须有了大觉悟,才会明白此生是一场大’梦!可愚蠢的人却自以为很清醒哩,以为自己很聪明哩!整天唠叨着:谁谁是君王,多么高贵啊!谁谁是马夫,多么低贱啊!——简直是死脑筋,顽固不化的糊涂虫!”

惠施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知道庄子又在挖苦自己。

庄子拉过惠施的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语调和缓起来:“其实呀,我庄周和你,都在做梦。我说你在做梦,其实我也在梦中。我说的这些话,都是梦话。你听起来,一定觉得很离奇吧?千万年之后,也许能遇到一位大圣人,他会听懂我说的这些话。如果现在就有人听得懂,那便是我三生有幸,一下子就遇到大圣人了!”

惠施苦笑了一下,说:“老兄的梦话,我似乎听懂了一些,似懂非懂的……”

庄子笑道:“算我有福,遇到半个圣人了!”

惠施又回到老话题:“理虽如此,情何以堪?”

庄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你身非你拥有,是天地赠予了你形体;生存非你拥有,是天地赠予你的和气;性命,不归你拥有,是天地安排给你的过程;子孙,不归你拥有,是天地赠予你的外壳,犹如蝉蜕下的皮。因此,生命不过是一种依托。依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是大自然的规律,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就能以理化情,还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失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P32-37

序言

像庄子一样地活着

哲学原本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家园。

——[德国]诺瓦利斯

倘若有人问我:你最喜欢读的书是哪一本?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庄子》。假如有人问我:你最喜爱的古代哲人是谁?我仍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庄子。

《庄子》一书,百读不厌;庄子其人,千载如生。尽管两千多年过去了,有谁的散文像《庄子》一样优美过?有谁的哲思像庄子一样深刻过?有谁的影响像庄子一样源远流长、涉及面广?凡是有名的文学家,无不深受庄子的影响,如陶渊明、嵇康、李白、苏轼……而研究《庄子》的思想家也是数以千计。即使从印度传人的佛教,在庄子思想的影响下,也逐渐演变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禅;许多书画家,也无不从《庄子》一书中吸收美的灵感,悟出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美学精神。闻一多先生曾由衷地赞美庄子,他说:庄子的思想和著作,乃是“眺望故乡”,是“客中思家的哀呼”,是一种“神圣的客愁”。《庄子》是哲学,因为凡大哲学家都是寻求人类的精神家园;《庄子》是诗,因为思念故乡是诗的情趣;《庄子》又是美,因为如康德所说,凡最高的美都使人惆怅、忽忽若有所失,如羁旅之思念故乡。

所以,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的,读《庄子》,将使人得到“多层次的愉快”。

近人对《庄子》情有独钟的刘笑敢先生在他的博士论著《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评价道:“庄子是一个襟怀宏博、理论深微的大哲学家,又是一个独树一帜、奔放不羁的大思想家,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睿智超群的大文学家。”

如果让我来评价,我会这样说——

《庄子》,堪称中国第一绝妙好书,它兼具深刻的哲思、辉煌的文采、灿烂的诗意、审美的境界,是哲学、文学、美学共同尊崇的经典。庄子,当为天下第一旷达大师,他兼容哲人的睿智、诗人的灵性、隐士的飘逸、仙家的风骨,是道家、道教、文人共同仰慕的鼻祖。

当我为了虚名薄利在嚣嚷的大都市里奔忙时,当我在烟尘弥漫的天空下,穿行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人群中呼吸着污染的空气时,当我处在这森林锐减、草地沙化、连水也得花钱买、空气也将要拿钱买、人心普遍物化的时候,我就特别怀念诗化的庄子。庄子把生活的必要削减到最低的程度,住在穷闾陋巷之中,靠打草鞋维持生计。他经常穿着打了补丁的衣裳,腰系一根棕绳,脚着一双麻草鞋,悠然自得地逍遥在青山绿水之间,“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物质上虽然清贫,精神上却万分富有,万物情趣化,生活艺术化,人生自由化,在没有物累、没有官场牵绊、没有名利干扰中,逍遥一生。

因此,我常常在心底提醒自己:要像庄子一样活着。

这本书便是为热爱庄子的读者、为希望像庄子一样活着的人而写的。

《庄子》全书共33篇,分为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专家多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杂篇系庄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所著。《庄子》共约10万字,成书于战国时期,距今已2000多年了。其思想虽奇丽瑰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和佛禅弟子,但因其是文言文,加之思想又幽深玄妙,使热爱庄子的当代人,对《庄子》原文只能望洋兴叹。其实,即使攻读中国哲学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如不是专攻《庄子》,也很少有人通读它。

本人热爱庄子,攻读《庄子》近20年,越读越觉新鲜,可谓:读它一千遍也不厌倦,读它一万遍仍激情不减。古人云:“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为了与人乐乐,我试着将我多年的读庄心得,注之于本书,希望能以书会友。读者如通过读本书而对《庄子》产生进一步的兴趣,从而登堂入室,我的愿望也就达到了!

特别要说明的是:本书第九讲“读懂《庄子》精华”,旨在帮助读者读懂原汁原味的庄子思想精髓。因为读懂了内篇,也就差不多了解了庄子思想的全貌。读者如果再想读外、杂篇,更好;不想读,也不必遗憾。

本书凝结了我多年的读庄心得,但囿于本人的水平,定有浅陋不足之处,希能抛砖引玉,以待高明!

后记

像庄子一样快乐着

2月14日上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总编室吴唏主任打来电话,说:“你的《宗思(庄子)心得》书稿,社委会经过充分论证,全票通过。你赶快送来原稿,社里好往下操作。”

听到这一消息,自然无比高兴!立刻将多年来写下的《庄子》心得,统一体例,定稿。直忙到深夜,才松了一口气。

转钟前,当我疲惫地爬上床,才有功夫打开手机。一看,全是“情人节”的祝福!我一向对节日不敏感,方知今天是全世界情人们的节日。发来的信息,充满睿智与机趣,令我非常感动。有几条信息,甚得我心,不妨抄录如下:

愿每一年的每个月有人疼你,每个月的每一天有人陪你,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有人关心你;每一个小时的每一分钟有人爱你;每一分钟的每一秒钟有人想你!祝情人节快乐!

若要一辈子快乐,做事!若要一阵子快乐,做官!若要一个人快乐,做梦!若要一家子快乐,做饭!若要一圈人快乐,做东!若要情人节快乐,做什么?

也许千年的浪漫只因一次偶然!无论是长久的期盼还是意外的擦肩,都只为成就一份因缘;不管意外或意中,我们都该感激上天!因为多了一位朋友,就少了一份孤单!

收到以上祝福的信息,心中暖融融的。最后一条信息是梦蓝好友发来的——

你今晚快乐吗?我感觉很悲哀!没有情人的情人节,这种生活还要持续多久?晚安!

看着这透着幽怨的信息,我回复道:

此时此刻,我无苦无乐,在庄子看来,这才是至乐。身边无情人,更好。因为身边有情人的话,只能有一个;身边没有的话,却可有无数个:全可把她们装在心里,不比躺一个在身边强?

算是脑筋急转弯吧,是老庄给了我境界和灵感。老子认为:无胜有;庄子认为:“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齐物论》)昭大师一弹琴,对弹出的乐调来说,是有所成全,但成全的同时,就有亏损,因为还有无数的乐调没法同时弹出;昭大师如果不弹琴,则既无所成全,也无啥亏损,一切尽在无声中。因为“有”总是有限的,有限之外是“无”;而“无”则是无限的,“无”没有外。这无限的“无”就是道,就是“一”。相对于“无”的道来说,每一物都是道的“之一”,都是一种“有”,都是道之“亏”,是“小成”。——这里说的“无”,就是庄子的最高境界。

这种境界,冯友兰先生概括为十六个字:“游于逍遥;论以齐物。超乎象外;得其环中。”他说得很恰当:“在历史中的任何时代,总有不得志的人,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总要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这些都是问题。庄周哲学并不能使不得志的人成为得志,也不能使不如意的事成为如意。它不能解决问题,但它能使人有一种精神境界。对于有这种精神境界的人,这些问题就不成问题了,它不能解决问题,但能取消问题。人生之中总有些问题是不可能解决而只能取消的。”

读《庄子》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在于帮问题人生取消问题。

其实,本书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李晓垮总编一手策划的,并得到该社马连弟社长的大力支持。对此,我心存特别的感激!

回首过去,我很幸运!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候,总有贵人相助。借此机会,我要衷心感谢——

一谢父老乡亲!有一副对联说出了我的心声:感天地,秀山秀水育秀士;谢双亲,贤父贤母哺贤英。我现在还谈不上“秀士”、“贤英”,但我正朝这方面努力。尤其要感恩的是:慈父不仅赐予我生命,还赐予我一个好名字!宗思,尊崇思想也;就像西方的“哲学(philosophy)”一词,热爱智慧也。于是,我给自己刻了一个闲章,印文是“勤种心上田”,并在边款上刻道:“心上田即思,心之官则思。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读书破万卷,勤种心上田,方不负慈父所赐宗思之大名矣!”这,将是伴随我终生的座右铭。

二谢李护民伯伯,当我在湖南省石门县第一中学就读时,是他老人家,向贫寒的我伸出慈爱的援助之手,每月供给我生活费,让我免受饥饿之苦,顺利考上了大学。考上了大学,才有我幸福的今天。

三谢导师周桂钿教授,还有牟钟鉴、王德有教授,是他们带我进人哲学之门,扶送我进了老庄的学堂。

四谢吴绪彬老社长兼总编辑,在我硕士毕业时,机缘凑巧,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方,遇到了吴社长,让我干上了平生最热爱的工作。工作与爱好结合,求生与求乐相伴,都是与书打交道。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为了出版我这本书,害得该社的员工在春节也得加班加点。内疚之余,我要送上我的祝福:祝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的全体领导和员工——猪年除了身体别发福,其他福大发!都像庄子一样地活着、快乐着!

何宗思

2007年2月14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庄子不官不僚,也不运动主会,他只躲在陋巷著书,批评显贵的儒家,攻击浊的社会,向往神秘的自然。布衣草鞋,糁汤野菜,物质贫困,精神自由,他是寂寞一生的大文豪。他的书安慰了历代的失意文人。

——流沙河

宗思的“《庄子》心得”在吸收众家成果的基础上,对庄子的人生哲学的理解又有所深化与拓展,理论分析更加细微和合理,并且倾注了作者的人生体验于其中,读后使人觉得亲切而有启发。

作者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善于把观点与资料统一起来,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文字表达亦畅快明达。书中的一些说法,包含着新意和人文睿智,对于我们深入发掘庄子哲学的正面价值以丰富今人的智慧做出了贡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宗教学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哲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道教学院研究生班导师: 牟钟鉴

何宗思对《庄子》早有浓厚的兴趣,十多年来研究《庄子》颇有体会,他的“《庄子》心得”是研究感悟的成果,值得读者关注。我相信开卷有益。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周桂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宗思庄子心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宗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27811
开本 16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2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5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