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云山大碰撞(第一次战役战事报告)/远东朝鲜战争经典战役
内容
编辑推荐

半个多世纪前,中国人民结束了近代以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噩梦,开始建设一个崭新的国家。但是就在此时,战争降临到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唇亡齿寒,战火已经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岂能无动于衷?尽管新中国刚从废墟中站立起来,尽管面对的是号称世界第一的军事强国美国,尽管在国际上面临很多困难,中国人民还是毅然决然地开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征程。本丛书以翔实的史料文字及珍贵的战地图片,全面再现抗美援朝中的八个经典战役,将这场战争的全貌如实展现。本书是远东朝鲜战争经典战役之第一次战役,那场战争中所展现的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应该成为我们永恒的宝贵财富和巨大的前进动力。

内容推荐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于1950年10月初,在其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下悍然越过三八线,妄图于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

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渡过鸭绿江,夜行昼夜伏,隐蔽开进,采取在运动中各个歼来敌人的作战方针,以突然动作,歼灭冒进之敌。

10月25日,西线各路“联合国军”先后进至博川、云山、熙川等一线,先头部队已占古场洞并继续向鸭绿江边之楚山前进。志愿军一部在云山以北的利洞、朝阳洞地区和温进西北两水洞地区分别同南朝鲜军第1、第6两师的先头部队遭遇,并在两水洞地区歼敌1个营和1个炮兵中队,当夜又攻占温井,从此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至11月5日,胜利结束了第一次战役,歼敌1.5万余人,取得初战胜利,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目录

01决策入朝,志愿军渡江赴战

1/决策出兵

2/平壤,最后一个目标

3/威克岛庆功

02东顶西打,运动歼敌捕战机

1/跨过鸭绿江

2/主帅深入敌后

3/敌进我进.运动歼敌

03首战告捷,温井打响第一枪

1/入朝第一仗

2/攻占温井

3/干预的黄金时机已过

04误报“黑人团”,38军错失战机

1/连战连捷

2/犯境者必诛

3/误报“黑人团”

05云山碰撞,狭路相逢勇者胜

1/狭路相逢

2/激战云山外围

3/“一场中国式的葬礼”

06东线阻敌,黄草岭绽放英雄花

1/鏖战黄草岭

2/烟台峰的号声

3/“白天顶晚上攻”

07知耻后勇,38军扼守飞虎山

1/再战龙渊洞

2/“飞虎山上万虎飞”

3/“向敌人后方去”

08妙手收官,故布疑阵待大胜

1/“中国人逃走了!”

2/谜底在彭德怀胸中

3/世界战史上少有的遭遇战

试读章节

决策入朝,志愿军渡江赴战

1/决策出兵

1950年6月25日拂晓,震惊世界的朝鲜战争爆发。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东亚从“冷战”进入“热战”,形势猝然严峻起来。美国的全面介入如同雪上加霜,导致原本是一场内战的朝鲜战争更加复杂化,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中国的关注,这场已经被国际化了的战争究竟向何处去?中国密切注视着战局的发展。

从朝鲜战争爆发那天起,身在中南海的毛泽东以他特有的战略敏感一直在关注着战争的进展。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场战争来得不是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不到一年,在东南沿海,百万大军秣马厉兵,正在积极准备解放台湾,在西南方向,人民解放军也正筹划进军西藏,朝鲜内战正于此时爆发。美国当局操纵联合国通过提案,纠集十几个仆从国的军队,以所谓“联合国军”的名义,大举武装干涉朝鲜。同时,美国总统杜鲁门也下令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公然侵犯中国的神圣领土,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更加令毛泽东难以容忍的是,侵朝“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于7月底对台湾进行大张旗鼓的访问活动,麦克阿瑟威风凛凛飞抵台湾,吻了宋美龄的手,这无疑是在向世界宣布:美国决意与蒋介石共同防卫台湾。绝境中的蒋介石仿佛捞到了救命稻草,对麦克阿瑟访台一事大肆张扬——他与麦克阿瑟挽手合影的照片登在台湾报纸显著的位置,并在私下里请求出兵朝鲜为美助战。上述种种事件无一不再挑动毛泽东敏感的神经,他意识到:朝鲜战争事态的扩大似乎使蒋介石看到了东山再起的希望,如能趁朝鲜战争之机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便可以借助美国人的力量反攻大陆,“复国”成功。

一幕严峻的景象在毛泽东的脑海浮现,那就是一旦朝鲜战局恶化,北部,蒋的部队和美军便从鸭绿江逼入东北;南部,在第七舰队的海空力量支援下,蒋可以反攻大陆。所有这些,使毛泽东唤起一种隐隐的警觉:反动势力试图南北对应,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对此不能不防。

1950年7月7日,在毛泽东指示下,周恩来(此时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主持军委工作)在中南海居仁堂主持召开国防会议,会议决定:未雨绸缪,火速从中南军区调13兵团开赴东北,组建东北边防军,以应付朝鲜战局可能会出现的危机。国防会议上,林彪、罗荣桓提出,将15兵团司令员邓华替换黄永胜担任13兵团司令员。13兵团司令黄永胜是林彪的爱将,虽然打起仗来又猛又狠,但却有个“击鼓冲锋,鸣金玩妓”的臭毛病,而邓华不仅是一员骁勇的战将,而且善于动脑子,是个有勇有谋的儒将,自然比黄永胜更适合应付极其复杂的朝鲜战事。

毛泽东当即予以批准。当时整个东北只有一个42军在搞生产,13兵团必须尽快开赴东北,抓紧进行战前训练,再不能拖延。后来的事实证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毛泽东早早地在东北投下的13兵团这一枚棋子,对以后扭转朝鲜战局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7月13日,中央军委正式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动员的号角就此吹响,解放军历史上空前的南北大运兵开始了!

一切都按照总参的计划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千里铁道线上,兵车辚辚,穿梭不息,几十万大军不分昼夜从全国各地同时向东北进军。

最先动起来的是位于广州市东山的15兵团总部,邓华的15兵团机关与黄永胜13兵团机关对换,率领原13兵团的3个军迅即开往东北,并改番号为13兵团。原13兵团3个军也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38军号称四野的“天下第一纵”,40军则是赫赫有名的“旋风纵队”,39军也是善打硬仗的精锐之师。在解放战争中,这三支劲旅从东北打到海南岛,令国民党军闻风丧胆,被民间俗称为“林彪三只虎”,此时,这支具有光荣战斗传统的王牌部队又增加了年轻的42军,更是如虎添翼。

40军不久前创造了“木船渡海解放海南岛”的奇迹,正在从海南岛撤回,在前往广州的急行军路上,接到了开赴东北的命令。于是,40军指战员火速从广州坐火车经武昌向东北进发。P2-5

序言

半个多世纪前,中国人民结束了近代以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噩梦,开始建设一个崭新的国家。但是就在此时,战争降临到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唇亡齿寒,战火已经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岂能无动于衷?尽管新中国刚从废墟中站立起来,尽管面对的是号称世界第一的军事强国美国,尽管在国际上面临很多困难,中国人民还是毅然决然地开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征程。

历时33个月,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使用劣势装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与世界第一的美国陆海空军及其他15个仆从国军队和南朝鲜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战争的最后结果,就是让时任侵朝美军总司令克拉克“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向全世界证明了反抗霸权、保卫和平的能力与决心。

抗美援朝的胜利让中国在全球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世界各国从此更深刻地领会到了天安门城楼上传出的伟大宣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奠基之战,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之战。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朝鲜半岛作为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之一,南北对立双方仍然剑拔弩张,不时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半个多世纪前发生在半岛上的那场惨烈的战争,也因此会不时穿越历史的时空,跃进人们的视野。其实,即使不是因为“朝核问题”这样的国际政治热点话题吸引我们的眼光,那场战争也应该永远地为每一个中国人所牢记和缅怀。尽管硝烟已经散去,我们却至今仍然享受着那场战争“以战止战”打出来的和平“红利”,依然从中汲取着莫大的精神力量。战争本身应该受到诅咒,但是用智慧、鲜血和生命维护正义、捍卫国家和人民安全的勇士们,却应当受到永远的尊敬。那场战争中所展现的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应该成为我们永恒的宝贵财富和巨大的前进动力。

本丛书以翔实的史料文字及珍贵的战地图片,全面再现抗美援朝中的八个经典战役,将这场战争的全貌如实展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云山大碰撞(第一次战役战事报告)/远东朝鲜战争经典战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海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军事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70203
开本 16开
页数 3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0.6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297.5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85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2:4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