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丁玲小说(学生版名家精品阅读之旅)
内容
编辑推荐

丁玲是一鸣惊人的女作家。她是在精神上苦极了的时因为寂寞,为造反和革命写起小说来的,于是,她的小说就不得不充满了对社会的卑视和个人的孤独的灵魂的倔强的挣扎。 丁玲的一生何尝不是一个“绝叫者”的一生。她这一生的悲苦命运,正可以说成是她笔下众多女性人物的一个综合写照。

内容推荐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夺好书,可以滋养无数的美丽心灵。本丛书共收录了二十几位现当代文学大家的经典力作,涵盖了人生、亲情、友情、感恩、审姜、励志、成长、成功,等多十热点话题,并附有名师的精彩评析。细细品味,点燃智慧的澄净心灯;慢慢诵读,开启人生的芳香之旅……

目录

梦珂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

从夜晚到天亮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我在霞村的时候

在医院中

杜晚香

试读章节

这是九月初的一天,几个女学生在操坪里打网球。

“看,鼻子!”其中一个这样急促的叫,脸朝着她的同伴。同伴慌了,跳过一边,从荷包里掏出小手绢,使劲的往鼻子上去擦。

网那边正发过一个球来,恰恰打在那喊叫者的腿上。大家都瞅着她那弯着腰两手抱住右腿直哼的样儿发笑。

“笑什么,看呀,看红鼻子先生的鼻子!”

原来那边走廊上正走来一个矮胖胖的教员。新学生进校没多久,对于教员还认识不清。不过这一个教员,他那红得像熟透了的樱桃的鼻子却很惹人注意,于是自自然然把他那特点代替了他的姓名。其实他不同别人的地方还够多:眼睛呢,是一个钝角三角形,紧紧的挤在那浮肿的眼皮里;走起路来,常常把一只大手放到头上不住的搔那稀稀的几根黄发;还有那咳嗽,永远的,痰是翻上翻下的在喉管里打滚,却总不见他吐出一口或两口来的。

这时他从第八教室出来,满脸绯红,汗珠拥挤的在肉缝中用力的榨出,右手在秃头上使劲的乱搔,皮鞋便在那石板上大声的响,这似乎是警告,又像是叹息:“唉,慢点呀!不是明天又该皮匠阿二咒我了。”

气冲冲的,他已大步的走进教务处了。

操场上的人都急速的移动,打网球的几个人也随着大众向第八教室走去。谁不想知道是不是又闹出了什么花样呢。

“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个女生抢上前把门扭开。大家一哄的挤了进去。室内三个五个人一起的在轻声的咭咕着,抱怨着,咒骂着……靠帐幔边,在铺有绛红色天鹅绒的矮榻上,有一个还没穿好衣服的模特儿正在无声的揩眼泪,及至看见了这一群闯入者的一些想侦求某种事件的眼光,不觉又陡的倒下去伏在榻上,肌肉在一件像蝉翼般薄的大衫下不住的颤动。

“喂,什么事?”扭开门的女生问。但谁也没回答,都像被什么骇得噤住了的一样,只无声的做出那苦闷的表情。

挨墙的第三个画架边,站得有一个穿黑长衫的女郎,默默的愣着那对大眼,冷冷的注视着室内所有的人。等到当她慢慢的把那一排浓密的睫毛一盖下,就开始移动她那直立得像雕像的身躯,走过去捧起那模特儿的头来,紧紧的瞅着,于是那半裸体女子的眼泪更大颗大颗的在流。

“揩干!揩干!值不得这样伤心哟!”

她一件~件的去替那姑娘把衣穿好,正伸过手去预备撑起那身躯时,谁知那人又猛的扑到她怀里,一声一声的哭了起来。

好容易才又扶起那乱蓬蓬的头,虽说止了哭声,但还在抽抽咽咽的喊:

“这都是为了我啊……你,……我真难过……”

“嘿!这值什么!你放心,我是不在乎什么的!把眼泪揩干,让我来送你出去。”

当她们还走不到几步,从人群里便抢上一个长发的少年,一面打着招呼,一面向她述说他不得不请她慢点走的理由,因为他很伤心这事的发生,他很能理解这事的内幕,所以他想开一个会议来解决这事。同时又有六七个人也一齐在发表他们个人的意见。声音杂闹得正像爆豆一样,谁也听不清谁的。但她却在闹声中大叫起来:

“好吧,你们去开什么会议吧!哼,——我,我是无须乎什么的。我走了!”于是她挟着那泪人儿挤出了人丛,急急的向教室门走去。

教室里更无秩序的混乱了。

“喂,谁呀?”

“三级的,梦珂。”两个男生夹在人声中这样的低语着。P1-2

序言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冰心、庐隐后的第二代著名女作家。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走上文坛,在半个多世纪中,丁玲用那支刚劲有力、细腻动人的笔,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中国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并以对女性群体命运孜孜不倦的思索,开辟了一个独特的文学视角和天地。

这本《丁玲小说》收录了丁玲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从中不仅可以探测到作为一名女性,丁玲对于自己社会角色的敏感和中国新女性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全部心路历程;同时,也可以发现作为一名革命作家,丁玲在社会主流意识的影响下,自觉调整创作方向,不断适应时代和人民的需要。

和许多同时代的作家一样,年轻的丁玲是“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的”。尽管当时的语境是如火如荼的革命,但丁玲早期的创作延续的仍然是五四落潮期“个性解放”幻灭的思绪,关注女性的命运。经过对社会生活的冷静观察,丁玲敏锐地看到了个性解放的复杂性。1927年到1929年,她连续写了包括《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内的14个短篇,后结集为《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这些早期作品大都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女性反封建、反礼教、求解放、争自由,但她们又找不到出路,对前途感到渺茫,因而苦闷彷徨。

《梦珂》是丁玲的处女作。主人公梦珂的每次出走都是一次对命运的反抗,也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梦珂的悲剧既是女性无法摆脱男权文化束缚的性别悲剧,也是女性异化的悲剧。小说不仅写出了主人公不断追求的幻灭,暗示了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与传统观念尖锐对立的进击性态势。《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作和早期代表作,以其大胆地袒露,真率地表现莎菲的内心世界而引起文坛的震动。与同时期冰心、庐隐等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相比,莎菲比她的前行者走得更远。这个社会的叛逆者,大胆地追求着灵与肉相统一的性爱,毫不掩饰地大胆言说女性的性意识和性心理。她的行动不仅充满了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控诉和反叛,而且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现代文明,指向以男子中心主义为旗帜的观念和历史存在。对于莎菲来讲,爱情不只是性欲的满足,而且是情感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确立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价值。然而不幸的是,现实社会并没有给莎菲这样的条件和机会,在爱的胡同里,莎菲走投无路,面临着生与死的矛盾。莎菲作为一个文学典型,正是那个时代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情绪的反映。茅盾曾说,莎菲这个人物,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生活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和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从艺术上讲,小说采用日记的形式,直接切人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人物的内心感受和心路历程通过自我‘苦诉’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直白而又大胆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语言洒脱、奔放,使作品带上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突现出丁玲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的艺术特征。

在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潮流的冲击下,丁玲参加了“左联”,随后又加人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意识到个性解放必须建立在阶级解放、民族解放的基础上。因而,1930年以后,丁玲的创作视野先后发生了两次重大转移,先后创作了《韦护》、《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之二)、林》、《夜会》、《消息》、《某夜》等,这些是作者思想转变时期的作品,也是作者跟随时代前进的标志。

《韦护》是作者尝试创作革命文学的第一篇小说,它描写了早期作品中未曾出现过的革命者形象,透出了时代的亮色和光明的前景。但与《莎菲女士的日记》比较,明显地残留着创作转变期的思想痕迹。《一九三○年春上海》与《韦护》有大体相同的情节,“之一”描写作家子彬在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潮流来临时顽固地坚持其个人主义立场,关在象牙塔里为报刊撰稿,而他的爱^美琳,在两个人爱的小天地里,渐渐感到苦闷、无聊。在若泉的影响下她逐渐明白自己需要一种更广阔的生活,从而冲破现在的牢笼。最终,美琳放弃了原来的生活,参加了实际的革命工作,在革命中重新获得快乐,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从莎菲到美琳,前者孤独感伤,认为自己无处可逃,只有走向坟墓;后者却从爱情的迷雾中走出,在为大众工作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这是时代妇女的进步。相比之下,《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中的女主人公玛丽就落后一些,她不理解望微的革命事业,最终在抱怨中与其决裂,投奔到新情人的怀抱中去。可以说,玛丽不再是梦珂、莎菲,不再是那些为女性的价值和性别而奋斗着的新女性,而成了革命的绊脚石。在这里,丁玲反映了生活和革命进程造成的女性分化,不论是美琳还是玛丽,她们都不甘于做丈夫的附属品,而要独自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在这点上,她们其实是相通的,区别只是在于人生价值取向上的分野。这一创作思路的发展到了《水》则是女性从作品中消失。

《水》在左翼文学创作中是一次值得注意的事件,在丁玲的创作中标志着她创作视野的第二次转移和革命浪漫蒂克的终结,其价值在于丁玲开始着眼于大众的力量,对个人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大众集体的关注。小说以当时震惊全国的十六省大水灾为背景,写出了农民的觉醒和反抗,塑造了一代农民的艺术群像。沿着《水》所开创的道路,丁玲不断开拓工农题材,写了《消息》、《夜会》、《某夜》、《法网》、《奔》等作品。虽然这些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没有什么突破,但真实地反映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时代画面。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以及《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小说,作者一方面发扬长于人物心理透视、委婉细腻的艺术特长,一方面加强了现实批判的力量,特别是把人物的心理世界与现实变化密切联系起来,加强了作品现实主义的艺术品格,表明了丁玲在创作上的进步。可以说,不管是贞贞还是陆萍,她们一方面主动承担着为民族的复兴事业而牺牲自我,体现鲜明的集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又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批判者,具有强烈的个性精神,是莎菲的精神姐妹。她们集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于一身,在两者的对抗中展现女性的人格魅力和生存状况,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是这种矛盾性,使丁玲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了历史纵深感和文化厚重感。显然,丁玲已经认识到在民族解放的进程中,反封建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这实际上意味着丁玲在经过了对革命的狂热之后,开始冷静下来对革命、对人的解放等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即重新坚持五四的文化方向——坚持个性主义,批判传统文化。遗憾的是,这种反思因为政治的介入而没能深入下去,受到批判的丁玲不得不结束最具文化张力的贞贞、陆萍的时代,加入到时代的洪流中。

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便是丁玲在延安文艺整风后自觉调整艺术视角、调整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结果,被批评家们称作“史诗”。小说以纵横交错的农村人物关系,组成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现实立体图,表现了农村社会现实的复杂性、深刻性,以现实主义的严峻态度透视了社会变动之际的农民心理。作品中虽没有突出的主人公,没有英雄,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每一个艺术形象,大都眉目清晰,个性分明,符合现实和逻辑的发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杜晚香》、《在严寒的日子里》即是解放后的代表作。杜晚香(《杜晚香》)是七十多岁高龄的丁玲重新获得自由后倾力塑造的新中国妇女形象的代表,她身上汇聚着丁玲心目中理想女性的所有特点——温和、忠诚、善良、勤劳、坚韧、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善于学习。从这个融传统美德与现代品质于一身的新中国劳动妇女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妇女走向自立与自强,为社会奉献着价值的动人风采。遗憾的是,作家虽然表现出了对女性问题的执著关注,然而杜晚香作为女性独有的精神需求却展现的很少,作者不仅没有更多地探求女主人公作为女性的独特意义,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对女性真实情感的书写。同莎菲、贞贞、陆萍相比,杜晚香缺乏生命力,缺少独特的性格魅力。由此,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女性解放道路的艰难和漫长。《在严寒的日子里》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是《太阳照在桑千河上》的续篇,它是丁玲晚年的呕心沥血之作,虽未完稿,仅有10余万字,但依然可以看到丁玲对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和表现革命历史进程的执善与热情未改,其艺术风格则是不断地向民族化的方向努力。

追踪作家足迹,我们看到,丁玲创作的半个多世纪,既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半个多世纪,也是她个人风风雨雨的半个多世纪。1979年在《讲一点心里话》一文中,丁玲回顾了自己曲折的一生:“从1919年我15岁就开始反封建,现在60年了,这个任务还没有完成。”晚年丁玲抚摸着自己被岁月的风沙剥蚀的灵魂,最终未能以自己个性化书写的重新高扬,弥补这时代的缺憾,而离开了我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丁玲小说(学生版名家精品阅读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满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24255
开本 16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6
丛书名
印张 14.37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28
15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8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