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地方志的形成与发展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总结了历朝历代方志编修的成果和理论, 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两轮修志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全书共分10章, 分别从历代方志编修 (方志起源、方志定型、方志发展、方志转型) 和新中国方志事业 (组织指导、辉煌成果、开发利用、馆网并举、依法治志、方志人物) 上下两编、十个章节梳理了方志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与经验, 是记录方志发展史的“方志”, 为新时代中国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目录 上篇 历代方志编修 第一章 方志起源 第一节 先秦时期 第二节 秦汉时期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 第二章 方志定型 第一节 宋代方志编修 第二节 宋代方志理论 第三节 元代方志编修 第四节 元代方志理论 第三章 方志发展 第一节 明代方志编修 第二节 明代方志理论 第三节 清代方志编修 第四节 清代方志理论 第一节 民国时期方志编修概况 第二节 民国时期方志的类型及特点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方志理论 下篇 中华入民共和国方志事业 第五章 组织指导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修志 第二节 中国地方史志协会的成立与作用 第三节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恢复重建过程 第四节 修志格局初步形成 第五节 第三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工作情况 第六节 第四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工作情况 第七节 第五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工作情况 第八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志工作机构组建情况 第六章 辉煌成果 第一节 新编地方志发端 第二节 首轮新编地方志 第三节 第二轮新编地方志 第四节 旧志整理 第七章 开发利用 第一节 资政存史 第二节 培育情怀 第三节 提供资料 第四节 促进两岸交流 第五节 加强中外联系 第六节 服务经济建设 第八章 馆网并举 第一节 全国方志馆建设概况 第二节 各级方志馆选介 第三节 各级数字方志馆选介 第四节 方志(地情)网建设 第九章 依法治志 第一节 全国地方志事业法治化进程 第二节 各地法治化建设 第十章 方志人物 论文辑存 中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经验、问题及对策 新时代弘扬方志文化的历史依托和现实意义 附录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 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 参考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地方志的形成与发展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玉宏 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71936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8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253000 |
出版时间 | 2023-05-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3-05-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90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