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永远年轻(唐文标纪念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唐文标为留美数学家,酷爱文学,曾写作大量评论、散文、诗歌,在六十至八十年代,在海外有较大影响。唐为人热情、恳切,热爱祖国,素有“大侠”之称,他的文学倾向在当年台湾曾受当局压制,但他不为之屈服。他的作品今天读业来然觉得具有一种热切的感情,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唐文标英年早逝。本书是他的主要作品在大陆的唯一结集。

内容推荐

唐文标为留美数学家,酷爱文学,曾写作大量评论、散文、诗歌,在六十至八十年代,在海外有较大影响。唐为人热情、恳切,热爱祖国,素有“大侠”之称,他的文学倾向在当年台湾曾受当局压制,但他不为之屈服。他的作品今天读业来然觉得具有一种热切的感情,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唐文标英年早逝,这是他的主要作品在大陆的唯一结集。

目录

注解唐文标——代序

论说

我永远年轻

——读纪德笔记

诗的没落

——香港台湾新诗的历史批判

天国不是我们的

——评张晓风的《武陵人》

来喜爱钟理和

日之夕矣

——献给年轻朋友的自我批评

诗 写到生活里面去

我的诗生活

性的文化

——劳伦斯这个例子

一首译诗的故事

——里尔克的一首诗

“快乐”就是文化

——草论台北的大众文明

私语张爱玲

——记一本书的收集

张爱玲可口可乐

——跋一本书

《中国古代戏剧史初稿》自序

散文

年轻的片段

这一条笔直没遮拦的

敢写春温

——寄健康人

康桥,你在哪里?

伊人散笔三篇

爱之旅

大地书简

诗作

写给白己

越绝

在蜿蜒的这世纪

自跋

——à Y C

公无渡河

遗稿

台湾民变史导论

——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

革命家呢?还是流寇?

——对“林爽文起义”的一些观察

台湾新文学史导论

危机文学

——文学经验

“拟历史小说”的流行

最后的荣光

数学教育学会拟议

追思与回忆

唐文标的梦(李信明)

追忆唐文标两三事(孙述寰)

“公渡无岸”(孙玉顺)

勇往直前的唐文标(黄武雄)

忆唐文标(林孝信)

一个没有时间概念的人(曾仲鲁)

见到儿子的喜悦(徐慎恕、张国龙)

“一颗又厚又细的心’(徐松梅)

唐文标先生年表

代跋

试读章节

             我永远年轻

              ——读纪德笔记

甲 二封信

一九四六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纪德和一个不认识的青年朋友通了一封信。那时,纪德已经七十多岁了;这两封交换的信,他记入同年二月二十四日的日记上,我们可以相信,这封信不单表现了一段相距五十多年的友谊,和一个年老了的作家对后辈无尽的期望,也竟代表了纪德一生的态度,借用他自己爱说的一句话:“我永远年轻”,好像“年轻”便相等于希望,希望自由,希望平等,希望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用这篇介绍来志念纪德诞生一百周年吧。

给纪德的信(也纳·恩真挚)

五年来我一直想写一封信给你。那时,我发掘了你的《地粮》,我刚十七岁。我不能告诉你,它怎样扰惑我。从此,我再也不像以前的我了。我想对你说,我对你的尊敬和仰慕,千百封这样的信已寄达到你的手中,这却不是我要写信的全部内容。

五年来,我一直跟你挣扎。你的“美那尔克”(按:《地粮》书中人物,他追求理想)很会说:“离开我。”那太容易了。你在我身上枷锁着一个精神暴君,我终日和它争斗。我爱你,你的书中许多话语支持了我在集中营的生活。因为你的缘故,我找到了力量,我可以放弃中产阶层的生活,物质的享受,来跟从你。我寻找理想,“不像爱情那么多占有性的”那一种。我纯净我自己一切,来求新的规律,我解放了我自己。但这一切还不太够。“为什么要自由?”这是一个最骇怕人的问题——最后,我只好离开了你。然而,我并不曾找到新的“主人”,我仍在震栗当中。萨特派和加缪派恐怖和荒谬的论调,解决不了问题,只能打开一个自杀的大门而已。

我仍生活在你教诲我的质量之中,但我渴极了,所有青年人都如我一样的饥渴。你是能做出一些事来的。同时,我亦知道,人是孤独的,永远永远的孤独。

我并不希望你能对我的小问题,提出一个简单透明的答案。一个包罗万有的综合答案,那是太容易了。每个人应找出自己的路,不一定跟别人走同样的路。但是,你的一丝闪光或者会指出应走的方向,如果这个世界确掌有一个方向的话。

呵!我的尊师(M′aitre)!只要你知道年轻一代的混乱!我不想再耽误你的时间了,我不曾说出我想说的一切,太多的东西要说了。

这是一个我向你的呼吁,原谅我的困难处境,我知道你不喜欢同情的。(纪德原注:这当然是出自我的《地粮》一书的典故:“不是同情,而是爱”。)

P11-12

序言

因为爱得太多,思念总是沉重的凝滞在笔尖,就再也无法挥动。每当想起唐文标,心中涌现的,就是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里注解的那两段经文: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的带禾捆回来。

——《诗篇》第一百二十六篇

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

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

——《启示录》第十四章第十三节

十年前,当唐文标逝世时,我们用《德意志安魂曲》为他送别。灵堂大厅里回响着布拉姆斯的旋律,尤其是第一乐章末尾的呼喊,第二乐章起首处急切盼望的鼓声,在为死者安魂的同时,它真正代表的毋宁是生者的不忍割舍与哀恸。尽管再伟大的音乐也不能让时间回头,但无疑的是,唐文标已用他自己的著作注解了他的时代,并将“作工的果效”留存了下来。

(一)传奇和友情

七十年代的台湾充满着新生的聒噪,它已远离了六十年代的肃杀和僵滞,新人新事和新标准在躁切的气氛下汹涌激荡,那是个不安份的年代,而唐文标就是那个时代里的一则传奇。

初识唐文标是在七十年代初期,他以美国加州沙加缅度大学教授的身份,到台湾大学的数学系担任客座教授。香港华侨出身的他,大学之后即至旧金山定居。他属于五十年代成长的文艺青年,但后来所学的却是数理统计。在美国的那段时间里,他就和“保钓”那一代台湾出去的知识份子们相互熟稔,他把对整个中国的爱放置在台湾一地,于是来到了台北。

唐文标在台湾的十余年间,成了那个时代的启蒙者。他自己经过“保钓”和“新左”的洗礼,早已不再是动口即里尔克,即超现实,即高达、楚浮、费里尼等现代主义伟大的名字。他成了一个以历史意识和现实作为关切重心的文化批判者。多年以后的今天,每当想到唐文标并意图为他作剪影时,总觉得他和“法兰克福学派”里那两位以文化批判著称的阿多诺及本雅明有相当多酷似之处,尤其是本雅明。这位有“近代最后的文化人”之称的知识份子,在心路历程和思想路数上简直与唐文标东西交映,相互呼应。

唐文标在台北的岁月煊赫热闹。他写作量极大且广,论文学艺术和电影,对仍然贫瘠的当时乃是极大的刺激,而更特殊的,乃是与台湾夙无渊源的他。为了弥补人生地不熟的缺陷,他以最大的热情与活动力全面串走。他总是邋邋遢遢的背着书包在每个文化艺术界聚会的场合出现。他在数学系的那间小研究室也常常访客不断,更别说他在台北舟山路上的宿舍了,那里俨然成了一个新的文艺沙龙。唐文标认识所有的文化人,而所有的文化人也都和他相熟。

除了交友、写作,唐文标的慷慨助人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七十年代中期,台湾战后一代的文化批判杂志《夏潮》创刊,我自己也是参与成员之一。在那个办杂志异常艰难的时代,唐文标几乎就是那个杂志的最大恩主。许多年之后,有一天和他谈起对《夏潮》的捐助,我们两人算了一个总帐,他一个人差不多就陆陆续续捐给《夏潮》台币六十万元,那差不多是他客座教授大半的薪水,依当时的行情,已够买下一户房子还有多。他自己过着邋遢的日子,却为友情挥霍着不多的钱财,这已非传奇,简直成了异数,而慷慨者必然心思细密,能为他人着想。他逛旧书店,看到一本书觉得可能是某个朋友需要的,就会买来赠送。有一次一个贫穷的朋友产子,但一家人却挤在闷热的小屋里,让婴儿受苦不安,他即约我一人出一半钱买一台冷气机送给那个朋友。这种“唐文标式的友情”在那个时代有太多人都领受过。纵使到了今日,回想起他那些慷慨与为人设想的行为,仍然不能理解它的后面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格特质。他病危逝世的时候,自己和妻儿仍然赁屋而居,“利他”到这样的程度,大概在唐文标之后就再也没有第二人。

(二)思想和救赎

而“唐文标式的友情”,毕竟只有身受者才会记得,唐文标真正送给这个世界的,乃是他的思想、著作,以及他始终萦绕于心的有关历史的救赎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按着时间序列而重读唐文标的著作,或许可以发现他的思想路数其实是可以按三个阶段来划分的:

(A)七十年代前的现代主义时期,这从他中学时匍匐在香港旧书肆找张爱玲著作,读现代诗开始。一直到“保钓”与受“法兰克福学派”影响止,时间范围包括了五十和六十两个世代,那也是“冷战时代”。在那个时代里,包括台湾、香港、旅美知识份子圈,由于受制于时代的框框,几乎毫无例外的都受到那个时代的“旧典范”的影响,倾向于唯心的、作者中心的、前卫的、为艺术而艺术等文化判断。这是一种沉溺和自以为是的逃避。它没有什么不对或不好,只是在这种沉溺中,文化的刨造即少了生命和历史的纵深。 

在这个阶段里,唐文标的作品多半以诗和散文的形式表达,间或亦羼杂了一部份的短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作为精神贵族之一的唐文标是如此的虚空高舞,却仍潜藏着沉重的对文明的反思与不满,而也正因为存在着这样的质素,它才有可能在时空变易后,这种不满逐渐从幽而显,沉淀为对人的重新关怀。

(B)一九七0至八0的大约十年间,新生的台湾民间社会文化力量开始胎动,它反映在对乡土文学的重视,本土文艺活动的增加,对台湾历史的重新关照,文化与政治的力量也开始逐渐解放。而就在这段期间,唐文标从每年一来回的“客座”,决定来台定居。他来台前夕曾寄一信给我,说道:“信美其非无乡兮,何曾足淹留。”他对居住在美国已没有兴趣。

在这段期间,唐文标几乎成了台湾最首要的文化批判者。他对现代文学的批评凌厉之极,对许多延续着六十年代思考方式而产生的电影、戏剧、文学也都作了尖锐的批判,最为人熟悉的乃是他爱恨交织下对张爱玲作品的讨论。乡土文学论战极受他的影响。当台湾绝大多数人都还对台湾历史懵然无知时,唐文标就已经带一个书包坐车到台中,从台湾省文献会的旧仓库里搜寻那些风黄水渍的旧书。除此之外,他对当时已告胎动的党外政治运动也作了很大的支持,当年的《美丽岛月刊》上他以笔名发表过许多篇重要的文章。那段时间的唐文标快速的燃烧自己。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乃是“高雄美丽岛事件”爆发,他绝望痛苦到了极点。

七十年代的唐文标是丰产期,笔锋全是感情的他横冲直撞,成了文化反对派最大的旗手。他的这一页生命志与台湾的变动互生,多年之后的此刻如果要替唐文标下定义,可以说他真的是在播种植苗,他启蒙了那个时代的许多文化人。

自八十年代以迄病殁:这个阶段的唐文标开始由锋厉逐渐转向深厚,经过时代的上扬和被压抑,他开始质问所谓围绕集体救赎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尤其是大众文化在八十年代后日益抬头,它强烈的腐蚀性和消费性消耗着创造的可能。那么,一个更高标准的救赎究将何处寻觅,一种深沉的历史意识将如何重建。在这个部份,他其实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有极大的相同之处。他总是念兹在兹的期望能成立一个“台北学派”。他这段时间的体况渐差,有可能是早年求学时由于贫穷,因而参加医学实验所造成的后遗症。,因此,他的救赎论从未好好的被发展。根据十余年的相交与辩难,我一直认为设若唐文标活着,他的思想继续延伸,一定会抵达重建新的历史意识和“后殖民”反思这个层次。像他那么关切现实的人,是不可能走到“后现代”这个路数上去的。他卧病期间,小小的居宅经常门庭若市,使他更没有时间去记下自己的思考,有时想想,更觉遗憾和惘然。但无论如何,他活过台湾最精彩的七十年代并走在浪头顶上,已不枉此生。

(三)辩诬,唐文标的矛盾

唐文标逝于一九八五年,匆匆十载,现在的台湾几经峰回路转,已到了另一个新的多元主义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犬儒的“后现代”等已成了新的显学,救赎这样的字眼似乎已不再像是个走在时代前面的观念,反而落到了后面。因此,逝后的唐文标遂开始寂寞了。  

然而,有理由相信他的寂寞并不会长久。此刻的台湾,尽管物质发达且资讯流通,但历史的悬搁所造成的集体逃避和集体犬儒化,其实却较诸以往更为严重。这也就是说,历史意识的重建和救赎仍然是悬在人们头顶上的重大课题。每个时代的人只有能力解决当下立即的问题。唐文标替台湾的文化本土化、现世化作出了贡献,往后的人,尤其是九十年代后期的人,或许必须面对更大的历史问题吧!

作为唐文标友人之一的我,由于相知既深,思想观点也有同有不同。除了欣赏他的深思、慷慨、博学,最大的不同即是对他狠批张爱玲的不满。他对抗日战争期间的孤岛上海缺乏理解,因而难免用错了标准。不过,由张爱玲其实也反映出了唐文标的矛盾,那就是他一方面爱张爱玲至极,因而发动了一切朋友的力量来搜寻张爱玲的断简残篇,编成《张爱玲资料大全集》,没有这个大全集,我们对她的作品和时代就无法像现在这样熟悉;但另方面他又对张爱玲铺陈出来的那个黑暗社会充满了痛恶,遂将痛恶转嫁到了张爱玲身上。因此,唐文标是矛盾的,他纠缠了对文学之爱和对作家之爱这两个不同的题目。。

然而,这样的矛盾不也是一切知识份子共同的矛盾吗?我们热爱众生,但就在热爱他们的同时,我们也将自己对救赎的盼望,对历史的期待赋予了他们。我们都是矛盾的,矛盾是我们的紧张,也是我们的忧郁。忧郁是我们的宿命。

重读故友文集,思念掩住了条理,总难将一切清楚表白。读者诸君,当您们读此书,除了在字里行间去体会一个忧郁但又热爱众生的知识份子的胸怀外,其他的其实都并不那么重要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永远年轻(唐文标纪念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关博文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08923
开本 32开
页数 4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1995-12-01
首版时间 1995-12-01
印刷时间 199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
丛书名
印张 13.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3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4: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