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故纸堆中的自性化:分析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史学理论与实践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央美术学院的资深心理学治疗师童欣教授致力于分析心理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将分析心理学咨询与治疗技巧与不同情境和媒介相结合,近年来已陆续推出《绘画心理分析》《绘画心理调适》《光影荣格》等优秀作品,让已有百年历史的荣格心理学焕发了新的活力。本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在理论上,对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深化和发展。本书将荣格理论尤其是“自性”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正念疗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结合起来,用中国传统的方式,对荣格提出的概念、结构、理论和方法等进行进一步的补充、深化和发展,旨在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荣格学说。在实践上,本书采用了历史心理分析方法即“心理史学”的研究范式,通过对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心理分析,来对“自性化”及其相关概念来进行阐释和解读。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对于“自性” “自性化”的研究都局限于概念探讨上,而自性概念本身又是超越概念、文字、逻辑的,这就决定了基于概念和文字的探讨无法直观地阐释自性化的本质,更无法用头脑所擅长的“逻辑”来理解“自性”,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矛盾和悖论。而本书旨在打破这一困境,力求通过实例来演绎这一过程,即基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视角对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进行心理分析,以此来阐释和演绎“自性化”过程。荣格分析心理学一直以晦涩难懂著称。童欣教授不仅致力于在分析心理学领域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还试图推动荣格理论的大众化。本书与其先前的作品除理论与实践价值外,都具有相当高的可读性。希望了解荣格心理学核心概念的读者无需任何知识背景,即可轻松地从任何一部作品入手,领略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独特魅力。 内容推荐 自性化是个体心理发展完善的最终目的。本书基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其中的自性化理论,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前通行的正念疗法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念,从自性化的角度对诸多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进行了深入解析,在此基础上对荣格的自性化概念及其结构,以及自性化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旨在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荣格自性化学说,以实例而非逻辑演绎个体自性化的过程,助力心理分析与治疗的相关实践。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荣格和分析心理学 第一节荣格的学术历程——他生命中的"智慧老人"们 一、遇见弗洛伊德——第一次认知升级 二、藏逅中国文化——第二次认知升级 第二节分析心理学概要 一、分析心理学的特征 二、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 第二章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第一节研究目的 一、对分析心理学理论进行补充、深化和发展 二、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示和阐释自性化 第二节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心理分析法 第三节研究对象:明朝那些杰出人物 一、开国年间——在混乱和机遇中建立秩序 二、嘉隆万时期——在失控和突破中自我成 三、超越时空——从虚拟人物中观照和内省 ……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故纸堆中的自性化:分析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史学理论与实践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童欣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1174572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4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233 |
出版时间 | 2024-08-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4-08-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4-065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