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灵魂的居所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试图从各个角度挖掘出寄寓在绚丽多彩的民间古建筑中的情感和思想,引领读者去品味建筑、想象历史,启发读者欣赏古村建筑的审美主动性,反观一个地域乃至我们民族的文化风度、精神气质和心灵历史。

内容推荐

作者试图从古村、围屋、宗祠、戏台等绚丽多彩的民间古建筑中挖掘出寄寓的情感和思想,引领读者去品味建筑、想象历史,提升欣赏古村建筑的审美主动性,认知一个地域乃至我们民族的文化风度、精神气质和心灵历史。

目录

曾经的家园,灵魂的家园

古村与诗意栖息

围屋,客家人的心灵图谱

封闭:建筑的防范选择

极尽标榜的宗祠及戏台

砖木渴望着鱼龙际变

财富唤醒了建筑个体意识

起居在驳杂的民俗信仰中

精神的盛装,心灵的彩饰

体现建筑个性的雕刻艺术

广为流传的雕刻艺术语汇

被精雕细琢的文学景观

耐人寻味的装饰绘画

匾额和楹联:冠冕和旗幡

笔墨崇拜中的独特气质

渗透古村建筑的文化血脉

后记

试读章节

那么,为什么直到今天它仍能以琳琅满目的艺术珍藏令人流连其中呢?我更愿意到每栋老房子、每块砖石、每根梁柱中去探究其奥秘——我赞叹那种由建筑艺术的面、体形、体量、群体等等要素构成的形式美,赞叹记录着设计、技术和工艺水平,尤其充满艺术想象力的各个细部,比如繁复炫目的天花藻井、富丽堂皇的门楼门罩、精雕细刻的雀替斜撑,以及轻灵如翼的飞檐翘角等等。令我久久回味的,正是遍布其间的各种艺术,那些以木、石、砖为材料的雕刻,那些描绘在瓦檐下、门楣上的美术,那些题写在匾额、楹柱上的书法。通过那些图案和文字,探寻民俗的生成、风尚的演变、生活的历史,要比考证建筑材料、设计风格直观得多。正是那些有时显得极其铺张、极尽风雅的作品,让我看到了强大的生机勃勃的民间理想,以祭祀的姿势,以炫耀的神采,以教化的口吻,作出贯通古今的表达。或者,只是平易的讲述、悦己的陈设吧,但是,浸润在其中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情绪,也能以其润物无声的感染力唤醒一代代人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常常在恍然若梦的情境中油然而生。

为古村增辉的民间艺术,所表现的民间理想的主题之一,便是陈述人与自然依存且膜拜的关系。那些日月山水、花鸟虫鱼、祥禽瑞兽,原本就和人们骨子里亲近自然的感情息息相通,更何况这些形象早已注入了人的祈愿和心志,成为种种象征。即便是表现戏文故事与生活情状的那类人文图景,无论威武雄壮的、风流儒雅的,还是亲切平易的,一旦突凸地展现在与自然相呼应的古村建筑上,不也成了人对自然的一种宣告、一种对话吗?

那是一种持之以恒、滔滔不绝的对话。和平之中,不无敬畏;禁忌之余,充满感恩。

——我总会惊奇于不断发现古村的消息。这样的消息总让人恍然,好像古村不是活态的,而是从岁月深处发掘出来的废墟。谁都知道,它们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已,我想之所以声称“发现”,也许是针对那些茫然于毫无个性,甚至也没有多少美感的建筑丛中的眼睛而言的。在这里,当然大可不必同一个动词较真。其实,我感激关于“发现”的消息,正是这些消息引领着我,去探究古村被时间和空间闭锁的秘密。

走进任何一座古村,我们都能领略到它始终鲜活的真相。生活在村巷里、河岸下潺潺流淌,从瓦缝里、枝叶间袅袅飘升,许多肃穆的墙上还留着动荡的记忆,许多重修的祠堂又点燃更多的香火。每个季节,只要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屋顶上、架子上、坪地上,以及溪边的码步上,总是晾晒着各种粮食的种子、各种用来腌制的菜蔬和各种农具、生活用具。在如此自然、凡俗的氛围中,我对晾晒于灿烂文化下的平和以至于黯然的表情,也就不敢大惊小怪了。但是,我不能不暗暗吃惊:呈现在眼前的粗粝的生活形态,竟有精致而丰富的民间艺术藏于其中;而对村庄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的人们,却是幸运的遗产继承者。当他们宽厚大度地任由客人在自己家中进进出出的时候,如果一定要从他们的眼神里找到区别于别的人群的特质的话,那么,最常见的内容竟也是茫然了,茫然于突然被惊扰的平静,茫然于回答探究的尴尬,茫然于高贵门第蜕变为寻常人家的一切和谐与不谐之处。我特别留意人们的表情,即使屋门洞开主人不在,我也要通过墙上的照片去端详一座古村的活态。我以为,人们的现实表情一定和建筑的表情、历史的表情,有着某种关联、某种约定,可惜我无从破解。倒是那些茫然的眼睛(包括为开发旅游资源而激动得茫然无措的眼睛),让我忽然觉得,与其说古村被岁月尘封着,不如说它是被它夜不闭户的主人们锁在茫然的眼睛里了。有意思的是,如今这种对自己的历史与文化的不自觉,居然以其漫不经心而保全了古村;偏偏,有许多刻意的保护,反倒成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保护性破坏”。  P3-4

序言

我写作此书的速度,不及发现古村的速度。

关于发现古村的消息,令我应接不暇。每有线索,我必用心记取,恨不能将江西古村搜罗净尽。就在此书煞尾时,又有新的发现见诸于报端。比如,拥有官吏庄园、祠堂牌楼、深巷豪宅、古塘古井的进贤县艾溪陈家村明清建筑群;宋代理学家李觏的故里资溪县三口村;与资溪比邻的金溪县,有个游垫村,至今保全着一片明清建筑,五条青石村巷的巷口,分别矗立着大夫第、侍郎坊、尚书府、方伯巷、进士第等五座门楼……其实,这种发现不过是文化人的好事,即便披露于媒体又有多少人会关注呢?在人们眼里,那不过是一片片、一幢幢破败的废弃的老房子,量的积累是毫无意义的。不必抱怨人们的漫不经心,大量的古村介绍实在传达不出民间古建筑的魅力。我写作此书的动机恰恰源于此——我试图从各个角度挖掘出寄寓在绚丽多彩的民间古建筑中的情感和思想,引领读者去品味建筑、想象历史,启发读者欣赏古村建筑的审美主动性,反观一个地域乃至我们民族的文化风度、精神气质和心灵历史。我知道我力不能逮,所以,我端起相机,我更愿意让图片现身说法。

江西民间古建筑的存量可能会让“发现”着的媒体跌破眼镜。究竟有多少古村以及零星的古建筑藏于深山人未识,恐怕是一个难解之谜。元宵节前夜,我去宁都石上镇小源村看“扛灯”,“扛灯”队伍由村中出来过石桥,在桥边的“慈恩阁”门前集中,夜影中的“慈恩阁”朦朦胧胧,却是巍峨、别致,似集祠堂、庙宇、楼阁诸般建筑风格于一身,石桥上尚存半截牌坊。可惜当时我未及多问,因为我想到手中有本三十余万字的《早期客家摇篮——宁都》,系统地推介了当地包括建筑在内的历史、文化,以为如此一座乡村宫殿应榜上有名,回来查查介绍就是。没想到,尽管编撰此书作了大量普查工作,它依然未被“发现”。对历史、文化如数家珍的宁都尚且有所疏漏,别处的浑然不觉也就毫不奇怪了。

我写作此书的速度,也不及古村被破坏的速度。在东乡浯溪村的老房子里,有位婆婆在滔滔不绝地叙说家世之余,指着雕花橘扇说:“偷雨不偷雪,偷风不偷月。而胆大的贼,竟在白天潜入人家,夜晚行盗。”屋里的木雕也有被屋主人卖掉的,五十元一个雀替,一千元卖掉了满墙的桶扇。而我在前文中提到的吉安卢家洲卢氏宗祠里六对汉白玉石鼓,竟在此书煞尾之际,连续两次被盗,无一幸免。早些年这座宗祠就已有宝鼎、雕龙斜撑先后失窃的教训。无怪乎,有些村子的屋主人索性把自家房屋上的精华拆卸下来,藏于城里的亲戚家以防不虞。有直率的村民竟认为这是宣传之过,是记者、文人招去了窃贼。我在拍一幢老房子时,便遇一汉子提着柴刀打屋里冲出来,怒目相向,甚是凶狠。想来的确悲哀得很,当我们自以为满怀文化责任去发现民间古建筑的时候,殊不知,我们的“发现”真的有可能为不法之徒提供线索,使之成为他们觊觎的目标。

我从村民口中得知,被盗、被卖的建筑装饰,大多是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游人如织的古村镇。就是说,那些雕刻精美的门窗、槅扇、斜撑、雀替,极可能被用来造假。假也不假,东西是真的,只是张冠李戴了。看来,今后一旦光顾那些地方,到此一游便罢,若要提笔,千万小心,免得以讹传讹。

几年前,黎川县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某处影视城,对洲湖船形屋颇有兴趣,曾三次派员扛着摄影、摄像和测绘器材前来考察,据说其愿以百万元的价格买下它,作拆解搬迁,而后重建。村民获知,大多欣喜,内中未曾迁居新房的住户更是翘盼。幸好县里在听取了各执一词的咨询后,还是拿出了保护措施,使船形屋得以继续立足于故土。

在这个故事里,值得注意的是村民的心态。众多古村历经沧桑得以留存至今,除了环境、交通等客观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条件在于人们以强烈的宗族观念庇佑了它。在宗族观念的支配下,守护着老房子就是守护着祖先的牌位,就是守护着祖宗在上时的那种充满敬畏的心境。由我说的关于雕刻的老虎会叫的故事,大概也可窥见人们对祖产的那种微妙心态。但是,随着生活的变迁,乡村的宗族意识逐渐淡薄,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如作为宗族活动的民俗活动渐渐失去它的生存土壤,日见颓败的民间古建筑也将最终失去它的精神支撑。一旦抽空了精神寄寓,现实、功利的人们拿那支撑物去换些钞票用,也就不奇怪了。

既然如此,对星罗棋布的民间古建筑进行抢救和保护,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某地,牢骚满腹的村人借我等客人来参观之机,指着钉在古祠堂门口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索要修缮资金,吼得当地干部面红耳赤下不了台。走进古村,经常遭遇这种难堪。想必,这也是所有“抢救”、“保护”者共同的尴尬。

许多村庄已经有了保护意识。我听见它们在大声疾呼。我看见那声声呼唤震得金粉朱漆、朽木墙土飘落一地。是的,古村在迅速老去,它老去的速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当我们面对老房子指出它的古老所在时,就好像老人经不得心理暗示似的,转瞬之间那房子便垂垂老矣。每当我再度造访一座村庄,哪怕距上次去仅一二年,我也能发觉它新添的白发、皱纹和老年斑。不,它的衰老应当是一个骤减的过程,风蚀了去,虫蛀了去,霉腐了去……

所以,我得赶快记住它们;

记住。这是我所能做的事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灵魂的居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44713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1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2
16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4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