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论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本全面阐述了人类文化哲学体系的书,认识自我是哲学探求的很高目标,卡西尔一生中很重要的一部著作。
内容推荐
《人论》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集中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首章“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在概述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思想目前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之后,提出当代社会虽然科学技术得到了靠前的发展,但人的自我认识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反倒是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在随后几章中,卡西尔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人的定义。在他看来,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做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世界却是接近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的。造成这种区别的秘密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所以能创造出他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动物始终只能对物理世界给予它的各种“信号”做出反射,无法摆脱“现实世界”的桎梏。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区别构成了《人论》上篇的基本内容。
下篇 “人和文化”全面考察了人类世界本身。研究了人是怎样运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来创造文化的。各章依次研究了人类文化的各种现象,力图以此来论证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的创造和使用符号的活动的产物。
目录
序言
上部  什么是人
章  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
第二章  理解人性的一条线索:符号
第三章  从动物的机械反应到人的能动反应
下部 人和文化
章  人在人类文化中的定义
  第二章  语言
  第三章  艺术
  第四章  历史
  第五章  科学  
精彩页
    
上部 人是什么?
    
    章  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
    
现代哲学建立在人类存在的不可否认这一原则的基础之上。然而,心理学的发展并不能证实这条笛卡尔的原理。当今,认识的基本趋势往往导向与此相反的道路。极少数现代心理学家会承认或者推荐一个内省的方法。总体而言,他们告诉我们这种方法是十分危险的。
    
一  人类的优选任务
    
就是学会成为自己的主人
    
   人们普遍承认,认识自我是哲学探求的很高目标。在哲学各个流派的争论中,这个目标是统一并且不可动摇的:它就像哲学的阿基米德点,是所有思想的固定不变的中心。即便是很特别的怀疑论者也不能否认自我认识的必要性。怀疑论者拒绝相信关于事物性质的所有普遍原则,但这种怀疑只是为了拓展一条更新并更可靠的哲学探索方式。在哲学目前,怀疑论通常只相当于一种坚定的人道主义。通过否认和摧毁外部世界的客观确定性,怀疑论者们希望把人类的一切思想重新引到对人类的自我认识这条轨道上。他们宣称认识自我是自我实现的首要条件。为了实现真正的自由,我们必须努力挣脱外部世界对我们的束缚。正如蒙田所说:“人类的优选任务就是学会成为自己的主人。”
    
但是,即便是这种自省的解决方案也无法逃脱怀疑论者的怀疑。现代哲学建立在人类存在的不可否认这一原则的基础之上。然而,心理学的发展并不能证实这条笛卡尔的原理。当今,认识的基本趋势往往导向与此相反的道路。极少数现代心理学家会承认或者推荐一个内省的方法。总体而言,他们告诉我们这种方法是十分危险的。他们深信,只有严格客观的行为主义的态度才是通往科学心理学的专享途径,而连贯激进的行为主义则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它可以让我们避免犯方法论上的错误,但是无法解决人类心理学上的所有问题。我们可以批评或者怀疑纯粹内省的观点,但我们无法压制或者消灭它。没有内省,没有对感觉、情感、知觉、思想的直接意识,我们甚至都无法对人类心理学进行定义。然而我们必须承认,仅仅通过自省这条道路我们永远无法实现对人的总体认识。通过内省,我们只能了解人类生活中可以由个人经验了解的那很小的一部分,这种方法无法徊盖人文现象的整个领域。即便我们成功收集并组合所有的数据,我们仍然局限在一个贫乏、支离破碎的框架中一局限在残缺不全的人性躯干中而已。
    
亚里士多德宣称,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人性的一种基本倾向,这种倾向在人类很基本的行为和反应中得到体现。人类感官生活的范围由它决定并充分体现这种倾向。
    
“人生来就充满了求知欲。我们乐于使用各种官能就是这样一种体现;除了其实用性的原因以外,人们热爱感官知觉本身。在各种官能中,视觉很受重视。我们为了行动而使用视觉,即便无需行动的时候,我们对视觉的热爱也超过对其他的官能的喜好。这是因为,我们必须依赖自身的官能,尤其是视觉来认识事物,并通过它们来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别。”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知识论上的差别。前者在哲学上对人类感性生活做出如此的颂扬,这在后者的著作中是无法想象的。柏拉图绝不可能把人的求知欲与我们对感官生活的爱好相提并论。在柏拉图看来,人的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有着天壤之别。知识和真理属于先验的秩序,属于纯粹永恒的理念的国度。即便亚里士多德本人也确信科学的知识不可能仅仅依靠知觉实现。但是,当他否认柏拉图对理念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划分时,他是以一个生物学家的身份来发表自己的看法的。他试图从生活的角度来解释理念的世界以及知识的世界。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在这两个领域中可以发现同一种不问断的连续性。自然界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发展一样,都是从低级往不错发展的。感官知觉、记忆、经验、想象以及理性都由一个共同的纽带联系在一起;它们只是同一种基本活动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表现而已。这种基本活动在人的身上达到完善,然而它也同样以某种方式体现在动物和有机生命的所有形式中。
    
如果我们接受这种生物学的观点,我们就会发现人类认识的很初阶段只能局限在外部世界中。为了满足人的各种直接需求和实际利益,他不得不依赖于自己的物理环境。如果无法使自己适应于外部世界的环境,人就不可能生存下去。通向人的理性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很初步伐,可以看作一系列涉及对直接环境的某种大脑适应的行为。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我们很快发现一种关于人类生活的相反趋势。从人类意识的很初萌芽开始,我们就能发现一种内省的生活伴随并补充着那种外向的观察。人类文化越往前发展,这种内省的特征就越加显著。人天生的好奇心开始慢慢改变方向。我们几乎可以在人类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中发现这种成长。在解释宇宙起源的很早神话中,我们总能发现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个原始的宇宙学并存。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的起源问题如此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以至于连宗教也无法消除掉这种很早的神话诠释。相反,宗教赋予神话的宇宙观和人类学以新的形态和新的深度,从而保存了它们。在此之后,认识自我不再被看作为一种单纯的理论兴趣。它不再只是好奇心的对象或猜想,而被宣称为人的基本职责。那些伟大的宗教思想家们则是这项道德要求很早的提倡者。在宗教生活的一切不错形式中,“认识你自己”这句格言都被看作为一个无上命令,一个优选的道德和宗教法则。在这个很高要求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种对很初自然求知本能的突然逆转,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重新评估一切价值。在犹太教、佛教、儒教和基督教等各种宗教的历史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它们各自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步伐。
    
同一原则也适用于哲学思想的总体发展。希腊哲学在早期阶段似乎只对物理世界进行探讨。宇宙学显著地统领哲学研究的其他分支。但是,希腊精神特有的深度和广度正是在于,几乎每一位思想家都同时代表着一种新的具有普遍性的思想。在米利都学派的物理哲学之后,毕达哥拉斯派发展了数学哲学,埃利亚派思想家孕育了逻辑哲学的原型。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则介于宇宙学与人类学之间。尽管他仍然以一个自然哲学家的身份发表言论并且属于“古代自然哲学家”之列,然而他确信,不先研究人的问题而妄图揭开自然的秘密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想把握实在并理解其意义,我们就必须满足自省的要求。因此,赫拉克利特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全部哲学,即“我已探寻过我自己”。尽管这种新的思想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是早期希腊哲学所固有的,但它直到苏格拉底时代才成熟起来。因而,我们发现人的问题是划分苏格拉底和前苏格拉底思想的标志。苏格拉底从不攻击批判前人的思想理论,他也不打算发展一个新的哲学派别。他从一种新的角度来看待以往的一切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新的理性中心。希腊自然哲学和希腊形而上学的各种问题突然被一个新问题的光芒所遮蔽,这个新问题从此以后似乎独揽了人们所有的理论兴趣。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我们找不到一个独立的自然理论或者独立的逻辑理论,甚至找不到像以后的伦理学体系那样连贯而系统的伦理学说。只有这样一个问题:人是什么?苏格拉底始终坚持并捍卫一个客观、保证、普遍的关于真理的理想。但是,他所知道的,以及他的全部研究所涉及的专享世界是人的世界。在严格意义上而言,他的哲学是人类学哲学。柏拉图在一篇对话中,描述了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斐德若的一段谈话。两人一起散步,后来到了雅典城门外的一个地方。苏格拉底突然对这个地方的景色十分欣赏并赞不绝口。惊讶的斐德若打断了他,在他看来苏格拉底表现得就像一个初来乍到的游客一样。他问苏格拉底:“你从未出过城门吗?”苏格拉底十分象征性地回答说:“确实如此,我亲爱的朋友。我希望你知道其中缘由后会谅解我。因为我是一个爱好知识的人,城里人才是我的老师,不是革未,更不是乡村。”
    
然而,当我们研究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对话时,我们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他对这个新问题的直接解答。苏格拉底详细地分析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品质和品德。他试图确定这些品质的性质并给它们下定义:善、正义、节制、勇敢等等。但他从未试图给人下定义。这种表面上的缺陷该作何解释呢?苏格拉底是不是故意采取了一种迂回的方法以便只触及问题表面而无需深入问题内部及其核心?但是恰恰在这里,我们更加应该仔细体会苏格拉底的反讽手法。正是苏格拉底的否定回答给问题带来意想不到的新的启示,我们从中可以得知苏格拉底对人的正面看法,即我们不能用研究自然事物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本性。我们可以根据物理事物的客观属性来描述它们,但却只能根据人的意识来描述和定义人。这个事实对我们提出了一个无法通过常规研究方法来解决的新问题。前苏格拉底哲学中所使用的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在这里不仅没有用处而且不充分。因为,只有在我们与人的直接交流中,我们才能发现人的特性。要理解人,我们必须和人面对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卡西尔(Cassirer,E)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087379
开本 32开
页数 0
版次 1
装订
字数 120000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02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