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赵启正自1998年3月担任国务院办公室主任以来,每年都要率团出访数国,经常在公开场合进行演讲,其中多篇为即兴演讲,许多演讲在当时产生了很重要的国际影响,他利用一切机会向全世界说明中国,被外国媒体誉为"浦东赵"、"中国政府的公关总领"、"中国屈指论客"、"中国的形象大师"。本书就可以让我们见识到赵启正作为新一代政府新闻发言人所具有的激情与才识和他坦率、开放的态度。

目录

把你们的见解留下,把我们的友谊带走/(3)

(1998年10月21日在"面向21世纪的世界人权"国际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点评:一篇特殊背景下的特殊讲话--杨正泉

美炮制《考克斯报告》是煽动反华情绪破坏中美关系的一出闹剧/(10)

(1999年5月3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

点评:有理何须声高--黄燕

 附:用互联网揭露《考克斯报告》--狄建荣

再驳《考克斯报告》/(19)

(1999年7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

点评:智批考克斯种族岐视--狄建荣

 附:中国十几年前就能造中子弹--黄燕

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27)

(1999年9月2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报告)

点评:一篇对外介绍中国的杰作--吴建民

世界要加强对中国观察的准确性/(36)

(1999年9月30日在时代华纳董事会早餐会上的即席讲话)

点评:话语平实贵在具体--黎海波

新的世纪在向我们招手/(41)

(1999年9月30日在北京国际俱乐部早餐会上的讲话)

点评:短话、实话、真话--熊蕾

亚洲的发展与中国/(48)

(2000年6月8日在东京第六届"亚洲的未来"论坛上的演讲)

点评:深入浅出 清新自然--杨燕怡

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57)

(2000年8月30日在华盛顿全美新闻俱乐部的演讲)

点评追求沟通的最高境界--周树春

点评.用朴实的叙述架起沟通的桥梁--马胜荣

架起增进理解和沟通的桥梁/(71)

(2001年9月17 El在柏林亚太周开幕式上的讲话)

点评贴近是接近的前提--林良旗

中国与亚洲媒体的合作/(74)

(2002年4月13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

点评在交流时如何表达意见--林良旗

互联网:中日交流的新渠道/(80)

(2002年5月13日在东京新闻协会俱乐部"中日媒体研讨会"上的讲话)

点评:互联网之美--黄凤武

入世后的中国经济与亚洲/(86)

(2002年5月24日在汉城韩国国会"韩中论坛"上的演讲)

点评同心之言金兰之交--丁小鸣

人世后中国媒体的发展/(93)

(2002年6月13日在香港"世界报业发展论坛"上的演讲及答问)

点评.领导人改革文风是新闻改革的基础--李希光

让历史的记忆深植心中/(103)

(2002年10月17日在华盛顿"二战援华老兵及其亲属座谈会"上的讲话)

点评一次贴近外国受众的成功演讲--江伟强

两个世界最古老的民族/(110)

(2002年10月20日回访美国犹太人大会时的演讲)

点评.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徐英

以文化为纽带,开创中俄友好的新世纪/(116)

(2003年8月20日在圣彼得堡斯莫尔尼宫的演讲及答问)

点评不卑不亢亲切感人--盛世良

让媒体架起中俄友谊的桥梁/(127)

(2003年8月22日在莫斯科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的演讲及答问)

点评推心置腹平等交流--盛世良

年轻美国士兵的真实事迹/(138)

(2003年10月18日在美国空军博物馆"历史的记忆"展览开幕式上的致辞)

点评:找准对方的兴奋点--江伟强

一个伟大的婴儿/(142)

(2003年10月21日在纽约"中国文化网"开通仪式上的即席讲话)

点评:给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张平

上海的角色/(146)

(2004年7月2日在巴黎工商总会总部的演讲)

点评:似小品却大作--焦扬

中巴合作前程似锦/(150)

--"感知中国"文化周之际写给巴西朋友

(2004年11月4日,中国在线,葡萄牙语网页www.chinatoday.org.cn)

增进地球两端的沟通/(154)

--"感知中国"文化周之际写给阿根廷朋友

(2004年11月4日,中国在线,西班牙语网页www.chinatodady.org.cn)

点评:领导人演讲的基础是"作文"一一杨扬

谈话录

我们有信心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理想/(163)

(1998年4月15日在北京会见非洲高级外交官代表团的谈话)

和朋友谈话要从心里说/(173)

(1998年5月29日在北京阿曼大使馆会见阿拉伯使团全体成员的谈话)

人们不能忘记你的"面向亚洲"的政策/(182)

(1999年4月28日在北京与澳大利亚前总理基廷的谈话)

让世界知道中国的真实情况/(189)

(1999年7月22日在北京与法新社社长吉伊利的谈话)

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不能不重视中国/(193)

(1999年12月5日在北京接受美国之音采访记录)

人民之间的友好是非常重要的/(208)

(2000年8月)7日在北京与美国驻华大使普理赫共同举行记者招待会记录)

中美之间的沟通要成十倍地加强/(215)

(2000年9月1日在纽约会见美中贸易促进会会长爱德华·莫瑞森的谈话)

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往往不准确/(219)

(2000年9月14日在旧金山接受《旧金山纪事报》采访记录)

中国的变化是很快的/(225)

(2000年11月2日在北京日本驻华记者茶话会上的谈话)

中国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230)

(2001年9月8日在伯尔尼与瑞士《商业金融日报》总编辑皮埃尔·维亚的谈话)

文化的理解是最重要的基础/(237)

(2001年9月14日在柏林亚太周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

战略性伙伴的合作/(244)

(2002年2月22日在北京会见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首席执行官李文的谈话)

中国人为民主奋斗了一百多年/(248)

(2002年3月29日在北京会见瑞士新闻代表团的谈话)

媒体要在中日关系间起稳压器的作用/(254)

(2002年5月13日在东京中日媒体研讨会上答记者问)

时代造就英雄,英雄推动时代前进/(258)

(2002年10月13日在东京与日本著名电视时政节目主持人田原总一朗的对话)

北京是产生世界新闻的地方/(270)

(2002年11月5日在北京会见加拿大广播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宾诺维奇的谈话)

中国的社会制度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274)

(2002年11月22日在北京会见日本主要新闻媒体评论员访华团的谈话)

上帝并没有要求各国的政治制度必须一样/(277)

(2002 年12月11日在北京会见世界报业协会访华团谈"新闻自由")

中国人同情犹太人的经历/(279)

(2003年1月3日在北京与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这博士的谈话)

只要交流,彼此就会有影响/(283)

(2003年1月23日在北京会见美国犹太人联合会主席杰克·罗森的谈话)

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287)

(2003年3月如日在北京会见美国星光映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谢诚刚先生一行的谈话)

中国人对韩国的了解越来越多/(290)

(2003年6月25日在北京会见韩国国政弘报处代表团的谈话)

圣彼得堡人很懂文化艺术/(293)

(2003年8月19日在圣彼得堡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俄《消息报》采访)

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信仰/(297)

(2003年9月12日在北京会见伊朗通讯社社长纳塞利的谈话)

中日关系的发展令人忧虑/(299)

(2003年10月24日在北京会见日本《产经新闻》主笔住田良能的谈话)

德国人崇尚哲学,中国人也一样/(304)

(2003年10月29日在北京会见德国《时代周报》经济部主编霍伊斯尔的谈话)

重要的是交换意见/(309)

(2003年10月31日在北京会见美国道琼斯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扎尼诺的谈话)

在亚洲经济走廊中有很多盏路灯/(313)

(2003年11月10日在北京与基辛格博士等人的谈话)

不能为保留某些文化而拒绝现代化/(318)

(2003年11月14日在北京会见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董事、总经理史达民先生的谈话)

美国对中国的了解比不上中国对美国的了解/(323)

(21004年2月13日在北京会见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的谈话)

巴黎是有魔力的,平遥也是有魔力的/(327)

(2004年2月13日在北京会见法国桦榭出版集团国际总裁让·保罗一行的谈话)

中日关系中,有些事情就不应该发生/(331)

(2004年4月4日在北京会见日本外相川口顺子一行的谈话)

全面观察,才能对中国经济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336)

(2004年4月19日在北京会见香港《南华早报》财经采访主任陈宜宁的谈话)

中国人权取得了明显的进步/(340)

(2004年.5月10日在北京会见第三期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高级外交官访华团的谈话)

对不真实的报道,小能完全沉默/(345)

(2004年7月9日在北京会见第九批非洲高级外交官代表团的谈话)

对互联网放弃管理,是对社会不负责任/(349)

(2004年9月6日在北京会见英国贸工部电子商务部部长腾思文的谈话)

我们之间开展网络与出版方面的合作不谋而合/(355)

(2004年9月7日在北京会见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总裁李尔庭先生的谈话)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358)

(2004年11月22在北京会见日本主流媒体论说委员访华团的谈话)

目前中日关系"政冷经热"/(363)

(2004年12月9日在东京与日本156国会议员的谈话)

文化差异使我们彼此产生好奇心/(369)

(2005年3月3日在北京会见国际艾美奖主席布鲁斯·派斯纳的谈话)

中美之间应"和而不同"/(377)

(2005年3月3日在北京会见美国驻华大使雷德的谈话)

总点评人际传播的成功方式--沈苏儒

试读章节

们的见解留下,

把我们的友谊带走(1998年10月21日在"面向21世纪的世界人权"国际研讨会①闭幕式上的讲话)各位贵宾,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联合国协会0举办国际人权研讨会,这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就人权问题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互相学习与借鉴、增进了解与友谊的一个难得的机会。中国政府完全支持这一十分有意义的活动。本人任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担负着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更加准确地了解中国的重大责任。向世界准确介绍中国的人权政策与实践,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在人权问题上的相互了解,自然也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我首先代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远道而来的各国贵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20世纪是世界人权取得重大发展的世纪,也是中国人民深刻改变自己命运的l啦纪。中国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枪炮声中带着巨大的屈辱进入20世纪的,也是在国家濒临火亡、人权遭受空前劫难中步入20世纪的。在此前后的100多年时间里,由于贫穷落后,中国先后被西方列强强加了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和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国家财富遭到洗劫,人民的生命和尊严遭到粗暴的蹂躏。饱受战乱、贫穷和没有人权之苦的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发展与人权,进行r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人民才结束了备受欺压的历史,赢得做人的起码尊严和权利。

建国后,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在建设国家过程中产生过失误,甚至遇到过非常巨大的挫折,但是,总的说,电国政府和人民为实现享有充分人权的目标,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围政府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坚持将生存权、发展权置于首位,在改革、发展、稳定的条件下,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人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在短短20年内,不仅使贫困人口减少两亿多,全国人民普遍实现了丰衣足食,正在迈向小康生活,而且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依法行使和享受公民政治权利的水平。可以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人权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中国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在与洪水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把保护两亿多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清洁的水喝、有住处、有地方看病,保证灾区学生都能上学读书,使灾区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使他们的生命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1931年中国水灾的规模比今年小得多,却造成了14万多人的死亡,与现在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历史对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政府使人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和促进。

当然,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人权状况也远非完美无缺。中国受自然、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要实现现代化,使人民享有充分的人权,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去年,中共十五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强调共产党执政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将依法治国和保障人权纳入到中国跨世纪发展战略之中,这为中国人权事业的跨世纪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为了向世界说明中国人权的真实情况,我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从1991年以来,先后发表了十个有关人权的白皮书。但是,中国人权的真实情况并没有被国外广泛了解,而一些关于中国人权的不正确信息却被广为传播。

今年6月克林顿访华时带了一支庞大的新闻队伍,使美国民众有了一个比较广泛地了解中国发展变化情况的机会。用法新社的话来说,克林顿访华的报道,才"使"新中国"的形象首次深入到美国的千家万户"。至于美国的政治家和新闻媒体则对所接触到的巾国实际情况大感"意外"。究其原因,主要是西方有一些人习惯于用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眼光看待人权问题,习惯于把一种社会制度看成是人权的化身,而把其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看成是侵犯人权的表现,因此,总是把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想像为是一个反人权的国家。这种思维方式,使他们深深地陷入类似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①所说的"洞穴假相"②之中。由于受固有的"洞穴"所蒙蔽,他们无法正确认识中国人权的真实情况,看不到中国的积极变化和发展,甚至把中国促进人权的努力都误认为是侵犯人权的表现。

和平、发展与人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要求,更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当前正在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这是一项使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彻底摆脱贫困、充分实现人权的跨世纪的伟大事业,也是世界和平、发展和人权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的中国需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有益经验,也需要得到各国的最大理解和支持。

两天来,各位专家就人权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很多很好的见解,增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人权方面的相互了解。相信这有助于中国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在促进人权方面的有益经验,也有助于促进国际人权的健康发展。希望把你们的见解留下,把我们的友谊带走。

谢谢大家!P3-6

序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140O多年前唐朝诗人王勃惜别友人时的希冀,如今全球化的浪潮已跨时空地将其变为了现实。

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需要沟通与交流,了解和理解。因此,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就更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意义。

融入开放的世界,构建和谐的社会,要求我们学习和提高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工作在对外宣传战线上的同志更需要把握外宣规律,掌握宣传艺术。同时,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是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持编撰的一套理论性和实用性兼备的系列丛书,主旨是探索新时期对外宣传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总结经验,供涉外工作系统的各级领导、从业人员、新闻工作者、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研究机构以及对时政新闻有兴趣的人们参考。该丛书将由 新世界出版社陆续出版。

该丛书的开篇之作为《向世界说明中国》及《智慧传播》两本。其中《向世界说明中国》精选了赵启正1998年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以来的22篇对外演讲和4l篇访谈。演讲一般是在对外公开场合进行的,其中多篇为即兴演讲,演讲和访谈的对象基本上是外国人。访谈是根据记录整理而成,经过作者本人同意,许多材料都是首次完整公开。囿于选编时间和本书容量产生的缺憾,只能有待本书修订再版时弥补。

《智慧传播》主要选编了由五洲传播出版社收集提供的赵启正在外宣办系统内各种活动中的演讲、访谈以及撰写的各类文稿等数十篇,以及中外媒体谈赵启正等内容。

这本书的完成还要感谢另外一些作者。他们或是从事外交、外宣工作多年的领导同志,或是资深的对外报道记者、翻译或编辑,或是相巷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从亲身经历、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角度,对本书作了很好的点评与解读。带给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以阅读启示。这也是本书有别于一般汇编的重要特点。

他们的解读不是官样文章或应对之作。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领悟到赵启正是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学习如何将"坚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三贴近"原则,灵活运用于对外传播与沟通之中。相信读过这本书的同志,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从而提高对外宣传意识、水平和技巧。

我们相信,该丛书的出版,将有利于推动对外宣传理论建设和队伍建设,使理论研究更贴近外宣工作的实践,从而把对外宣传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优秀的探索研究外宣理论的作品加入到《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中来。2005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赵启正在介绍中国所取得的成绩的过程中,没有大话和套话,内容翔实.用事实来说明中国的变化和进步,令在场的听众信服——外交学院院长 吴建民  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这应该是传播与交流的一个基本规律,显然赵启正在演讲中倾注了奔放的激情,也倾注了炽烈的热情.——新华社副总编 周树春  赵启正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公开演讲和作报告的机会变成抓住记者的注意力,为媒体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导向的大好时机——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主任 李希光  赵启正领导的新闻办为美中关系作出了贡献,只是有的人不了解,而这正说明了他的工作技巧.——美国前国务卿 基辛格  赵启正演讲中表现出的坦率和开放有助于中国的公关努力——路透社  赵启正是新一代文雅的中国官员之一,西方的外交官对他的相对开放态度印象深刻.——《纽约时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76270
开本 16开
页数 3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7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9.26-53
丛书名
印张 26.5
印次 7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