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催眠术治疗手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心理障碍催眠治疗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也是《催眠术》的姐妹篇。11个个案向世人详尽揭示消弭心理阴影、除却潜意识伪装、诊治恋物癖、解除男性心因性性功能障碍、调节身心、释放压力、形成正确认知、恢复良好心态等的催眠治疗施术全过程。20年研习、运用催眠术经历,备识其中艰辛,也窥见奥秘所在,在这里一一道来。

内容推荐

11个个案向世人详尽揭示消弭心理阴影、除却潜意识伪装、诊治恋物癖、解除男性心因性性功能障碍、调节身心、释放压力、形成正确认知、恢复良好心态等的催眠治疗施术全过程。20年研习、运用催眠术经历,备识其中艰辛,也窥见奥秘所在,在这里一一道来。对日常生活中类催眠现象的描述让人感到催眠现象时时发生在我们身边。

催眠术在潜能开发与自我改善方面的运用或可为您的事业发展与快乐生活另辟新的路径。

目录

一 初识催眠(楔子)

二 解读催眠术

 1.催眠术的出身不好

 2.许多催眠现象现代科学无法解释

 3.催眠史上耸人听闻的丑闻

 4.科学催眠术的由来与发展

 5.催眠现象的心理学解释

三 催眠施术全过程

 1.环境设置

 2.气氛营造

 3.谈话

 4.暗示性测查

 5.术前暗示

 6.导入

 7.深化

 8.治疗或开发活动

 9.恢复清醒状态

 10.解释与指导

四 三种催眠状态描述

 1.浅度催眠状态

 2.中度催眠状态

 3.深度催眠状态

五 催眠治疗个案(上)

 1.挥之不能去的心理阴影

 2.重重伪装的心理痼结

 3.怎样才能淡忘她

 4.让反应强度与刺激强度相匹配

 5.魔鬼原来是自己

 6.身病乎?心病乎?

六 催眠治疗个案(下)

 1.无法控制的怪异行为

 2.撩拨心弦的异样诱惑

 3.重振雄风竟是举手之劳

 4.渐入佳境后释放压力

 5.夜夜难眠今入眠

七 潜能开发与自我改善

 1.减肥的自我催眠方法

 2.戒烟的催眠方法

 3.戒酒的催眠方法

 4.戒赌的催眠方法

 5.解除自卑感的催眠方法

 6.应对考试怯场的催眠方法

 7.学校恐怖症的催眠方法

 8.催眠术与记忆潜能开发

 9.催眠术与创造潜能开发

 10.催眠与体力潜能开发

 11.身心康复的催眠疗法

八 日常生活中的类催眠现象

 1.商业活动中的类催眠现象

 2.传销活动中的类催眠现象

 3.爱情中的类催眠现象

九 甘苦寸心知

 1.催眠的效果存在很大差异

 2.催眠程度与心理治疗疗效的关系

 3.什么人不能接受催眠术

 4.催眠是直通无意识的桥梁

 5.心理障碍的核心在无意识中

 6.催眠术要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

 7.催眠暗示不可违背人的本性

 8.催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十 你想成为催眠师吗

 1.催眠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2.催眠师的知识结构

 3.催眠师的服饰与态度

 4.未熟练时勿施术于人

 5.催眠师要具备高度的自信心

 6.催眠师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2.气氛营造

这里所言及的气氛是指催眠师与受术者之间的心理气氛。在心理学家看来,只有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交往的双方才能达到高度心理相容的境界。在高度心理相容的境界中,即使是从逻辑上来分析是无法接受的观念也能欣然接受。请注意:催眠暗示正是通过非理性知觉通道打动人的全身心的。由此可知,融洽的心理气氛在催眠施术过程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而建立融洽的心理气氛便自然成为催眠施术的必要基础条件了。在明确了心理气氛的重要性以后,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创设良好心理气氛的问题。我们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一般说来,在受术者尚对催眠术有较深的疑虑、紧张、害怕心理时,最好不要对他们施术,也不要过分热情地劝导他们接受催眠治疗。尽管催眠师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了“怀疑者催眠法”,“反抗者催眠法”,那乃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一言以蔽之,催眠师必须得到受术者的协助,努力与受术者建立默契关系,感应关系。经验老到的催眠师都非常重视这一点。倒是那些不够成熟的催眠初学者往往自恃有什么“高招”、“绝技”,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一举成功。事实上,这往往正是他们失败的根源。

其二,催眠师要与受术者建立起恰当的人际关系。有人说,在对他人进行催眠时,本身的技巧的作用约占40%,而具有融洽的气氛和建立恰当人际关系的作用约占60%。我们认为,这样的比例划分并不夸张。

那么,什么叫恰当的人际关系呢?在我们看来,催眠师应与受术者建立起“亲密有间”的人际关系。既要亲密,使得受术者放下包袱,打消顾虑,心理上不紧张,从而达到使受术者易于接受暗示的目的;又要“有间”,即有距离感。为什么要有距离感呢?这同样也是为了提高暗示的效果。实践证明,催眠师对于非常熟悉的人、关系特别好的人往往很难成功地施术。这是由于过于熟悉且关系亲密到失去了权威性和神秘感,而这两点对于施术成功相当重要。有时,很熟悉的人主观上也相当配合催眠师,但潜意识中的“抵抗”却很难抹去。因此,从催眠施术的效果出发,应建立“亲密有间”式的恰当的人际关系。

其三,要激发受术者的动机。所谓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是驱使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因。动机具有三大功能:发动功能——唤起个体的行为;指向功能——引导行为朝向一定的目标;激励功能——维持、增强或减弱行为的强度。若受术者缺乏接受催眠术的动机,融洽的心理气氛就很难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如果受术者没有认识到自己接受催眠的必要性,如果他们只是抱着玩玩的态度,或者说受术者在事前毫无心理准备,无论催眠师的技巧有多高明,也很难产生催眠施术所必需的心理气氛,也就很难成功地施术。然而,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物极必反”,倘若受术者的动机强度过高,急于想配合催眠师使自己进入催眠状态,同样也难于使催眠施术成功。过高的动机状态,使得受术者唤起过多的心理能量,从而干扰了正常的认知加工,以及心理紧张度过高,这也会妨碍催眠施术的正常进行。有鉴于此,催眠师应注意在激励受术者受术动机的同时,又要让受术者持有自然、轻松的态度,唯此,才能创设出良好的心理氛围。

再有一点就是要尽量消除受术者的紧张感与不安感。平心而论,当受术者第一次接受催眠术时,或多或少地要有这样、那样的顾虑。这是由于对将要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无法预期而产生的不安感。在这种紧张感与不安感的制约下,全身肌肉紧张,生理上、心理上都很不放松。不言而喻,有这种紧张感与不安感的存在,良好心理氛围的出现是不可能的。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应让受术者反复进行腹式呼吸,同时予以正面暗示。一般说来,这么做了以后,受术者的紧张感与不安感会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或趋于消失。

其四,促使双方心灵的沟通。催眠施术能否成功,说到底是看双方的感应关系是否建立。可以断言,一旦双方建立了感应关系,也就意味着催眠施术已经成功了一半。感应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双方心灵的沟通。通常的模式是:由沟通而产生信赖感,由信赖感而导致融洽的心理气氛,由融洽的心理气氛而引出双方的感应关系。所以,双方心灵的沟通显得特别重要。催眠师应竭力使受术者确立一个观念:即催眠师是为了我的身心健康而对我实施催眠术的。我应该安心地接受他的治疗,积极地和他配合。自然,这种沟通的出现,是经由双方长时间的面谈以及一系列其他术前暗示手段的实施而产生的。

其五,催眠师要听取、尊重对方的意见。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必定积累了许多经验,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它能使人们在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能驾轻就熟、应付裕如。然而,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那种由经验所派生的定势有时会起到消极的作用。所谓定势,即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趋向于使人们看到所想看到的东西,对表面上相似但实质却不同的情况作出同样的判断,从而将自己的思路引入歧途。作为催眠师,对此应有足够的警惕。

在催眠施术前受术者对自己症状的主述中,以及在一次施术后受术者在谈及自己的感受、体验时,催眠师既要有分析、有鉴别地接受,又要充分听取受术者的描述,并予以高度的尊重,切不可自恃经验丰富、技法超人而主观武断,强迫受术者接受自己的观点、看法。唯此,双方融洽的心理气氛才有可能出现。

P50-52

后记

2005年,我出版了《催眠术》一书,蒙读者错爱,收到了比较好的社会反响。在西祠胡同网站的心理学畅销书排名榜中,竟名列第三。其实,我自己心里明白,并不是书写得有多好,而是现代人存在着诸多心理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导致了对心理治疗技术的高度关注;再则,也与近年来催眠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被广泛运用,网络与媒体经常地宣传、报道有关。看来,催眠术在中国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广泛应用的阶段,尽管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催眠术治疗手记》可视为《催眠术》的姐妹篇。在本书中,除阐述一些必要的催眠术知识以外,重点放在操作案例的描述与分析上,意在让读者对催眠术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这里需要特别声明的是:案例是真实的,但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加工、改造、合并。所以,它也不是某个当事人状况的完全记录。

本书由邰启扬、吴承红撰著。蒋恒奇先生为本书提供了部分案例,吕玉同学也在资料搜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本书为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心理障碍催眠治疗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会科学图书事业部的同仁们为本书问世做出的种种努力。

是为后记。

邰启扬 2007.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催眠术治疗手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邰启扬//吴承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07773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2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749.057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3
16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