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先锋与常态:新世纪乡村小说论 |
内容 | 内容推荐 \t20世纪现代文学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以常态形式发展变化的文学主流。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异。时代变化,必然发生与之相吻合的文化上和文学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常态的,是指20世纪文学的主流。另外一个层面,就是有一种激进的文学态度,使文学与社会发生一种裂变,发生一种强烈的撞击,这种撞击一般以先锋的姿态出现。作家们站在一个时代变化的前沿上,提出社会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预示着社会发展的未来。这样的变化,一般通过激烈的文学运动或审美运动,知识分子、作家一下子将传统断裂,在断裂中产生新的范式或新的文学。而新世纪乡村小说正是在先锋与常态的相互缠绕中往前推进,从而推动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 目录 \t第一辑 民间与折叠 \t民间何来 民间何往 \t——以《1978年以来的乡土中国叙事研究》中的民间争议谈起 \t一 缘起:民间的由来及初始含义 \t二 分歧:批评实践中的田小娥形象之争 \t三 未来:基于现实感的民间审美想象 \t四 《极花》:沉重命题的诗性言说 \t刘震云:话语镜像与生存之困 \t一 拧巴缠绕的话语策略 \t二 时空繁复的话语叙事 \t三 孤独与寻找的精神指向 \t陈应松:底层生活镜像 \t一 忧愤深广 \t二 人性强悍 \t三 崇巫尚鬼 \t四 惊采绝艳 \t \t第二辑 赓续与拓新 \t阿来:文化返乡与先锋怀旧 \t一 怀旧的未来:现代性文化返乡 \t二 怀旧的内容:地方性知识 \t三 怀旧的立场:中华民族共同体 \t郭文斌:抒情传统的赓续 \t一 “安详”的文学 \t二 抒情的语言 \t三 文体的间性 \t近年来农村新人形象书写的三个维度 \t一 进城者的城乡悲歌 \t二 返乡者的乡村恋曲 \t三 乡村干部的成长与蜕变 \t对话:中年写作、常态特征和先锋召唤 \t一 “低谷”中的繁茂 \t二 常态中召唤先锋 \t三 历史重构与主体性生成 \t \t第三辑 中间与中坚 \t朱山坡的新南方书写 \t一 从城乡关系书写到为时代立传 \t二 精神困境与人性叩问 \t三 融合叙事的常态表征 \t四 常态中的先锋追求 \t肖江虹:人性之光与贵州书写 \t一 和解中的底层书写 \t二 断裂中的文化坚守 \t三 顺变中的守正创新 \t四 随俗中的重塑贵州 \t蔡家园:乡村书写的先锋与常态性 \t一 土地制度与社会变迁 \t…… \t第四辑 文脉与风骨 \t参考文献 \t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先锋与常态:新世纪乡村小说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国和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72961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0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3-11-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42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