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国军事史(第3卷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民国军事史》是新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记叙民国时期军事史的著作。前人的民国军事史,只有民初军事史,国民革命军军事史,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史等,未有一部完整的民国军事史著作。本书的问世,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本书对民国时期历次重大战役发生的政治背景均有较为详尽的阐述,观点明确,将民国时期的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现在读者面前,对认识战争的性质及其影响有所裨益。本书编著者积累了大量的相关的档案文献,加以梳理,介绍了民国时期军事派系、编制、沿革及历次重要战役的过程,内容充实,文字通畅,既有可读性,又有学术价值,可为一般读者阅读,又可供教学研究参考。

《民国军事史》分为四卷。本书为第三卷“日军侵华和全民抗战”。本卷的年限:1937-1945年。

内容推荐

第三卷“日军侵华和全民抗战”。本卷分为上下两册,记叙了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战初期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即有: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昆仑关会战(即:桂南会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即有:上高会战,中条山战役,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远征军缅甸战役,浙赣战役,常(德)桃(源)会战,中原战役,长衡战役,桂柳战役,中国陆军湘西反攻会战。

本卷还记叙了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游击战场,同日军作战的经过。

本卷的年限:1937-1945年。

目录

第十四章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双方兵力和重要战役

 第一节 抗日战争爆发前敌我友三方战略形势

 第二节 中日战争的导火线一卢沟桥事变

 第三节 中国的军事力量和部队编制概况

一 国民党军队编制

二 共产党军队编制

 第四节 日本的军事力量和部队编制概况

 第五节 淞沪会战

一 淞沪战役的三个阶段

二 淞沪战争中日战斗序列

 第六节 平汉线的溃败

一 平汉线溃败始末

二 石家庄战役前中日战斗序列

 第七节 太原会战

一 太原保卫战全过程

二 太原会战中日战斗序列

 第八节 津浦线的溃败

一 津浦线溃败始末

二 津浦北段之战中日战斗序列

 第九节 徐州会战

一 徐州会战全过程

二 徐州会战中日战斗序列

 第十节 武汉会战

一 武汉会战全过程

二 武汉会战中日战斗序列

 第十一节 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第十五章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前期中日双方兵力和重要战役

 第一节 武汉、广州失守后敌我友三方战略形势

 第二节 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和部队编制概况

一 国民党军队编制

二 共产党军队编制

 第三节 日本侵华军的兵力和部队编制

 第四节 八路军一二九师冀南反扫荡歼敌香城固

 第五节 南昌争夺战

一 南昌争夺战全过程

二 南昌争夺战中日战斗序列

 第六节 八路军一二○师挺进冀中歼敌齐会

一 八路军挺进冀中

二 齐会战斗中日战斗序列

 第七节 鲁西反“扫荡”八路军一一五师歼敌陆房和梁山泊

一 八路军鲁西反“扫荡

二 梁山泊歼灭战中日战斗序列

 第八节 八路军消灭张荫梧、乔明礼河北民军之战

一 八路军反张荫梧、乔明礼顽军始末

二 我、顽双方战斗序列

 第九节 第一次长沙会战

一 第一次长沙会战全过程

二 长沙会战中日战斗序列

 第十节 晋察冀八路军冬季反“扫荡”击毙阿部规秀

一 晋察冀八路军冬季反“扫荡

二 晋察冀八路军反“扫荡”中日战斗序列

 第十一节 昆仑关会战

一 昆仑关会战全过程

二 昆仑关会战中日战斗序列

 第十二节 八路军反击阎锡山吞并决死队之战

一 八路军反击阎锡山始末

二 八路军反击阎锡山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三节 八路军讨伐石友三战役

一 八路军讨伐石友三始末

二 八路军讨伐石友三双方战斗序列

 第四节 八路军消灭朱怀冰之战

一 八路军消灭朱怀冰始末

二 八路军消灭朱怀冰双方战斗序列

 第五节 日军攻略宜昌战役

一 日军攻略宜昌全过程

二 宜昌战役中日战斗序列

 第十六节 八路军在华北对日军发动百团大战

一 百团大战的两个阶段

二 百团大战中日战斗序列

 第十七节 新四军苏北黄桥歼灭顽军李守维之战

一 新四军歼灭顽军李守维全过程

二 黄桥战役我、顽战斗序列

第十六章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期中日双方兵力和战役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我友三方战略形势

 第二节 中国的军事力量和部队编制概况

一 国民党军队编制

二 共产党军队编制

 第三节 日军侵华兵力和分布概况

 第四节 国民党发动消灭新四军军部的皖南事变

一 皖南事变全过程

二 皖南事变国共两军战斗序列

 第五节 上高战役

一 上高战役全过程

二 上高战役国民党军和日军参战军队序列

 第六节 国民党军在中条山的溃败

一 中条山会战概况

二 中条山会战中日两军双方战斗序列

 第七节 第二次长沙会战

一 第二次长沙会战概况

二 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日双方战斗序列

 第八节 日军对晋察冀的冬季“扫荡

一 日军对晋察冀冬季“扫荡”及我军反“扫荡”过程

二 晋察冀反“扫荡”作战中日双方战斗序列

 第九节 日军对沂蒙山区的冬季“扫荡

一 日军对沂蒙山区冬季“扫荡”概况

二 日军对沂蒙大“扫荡”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节 第三次长沙会战

一 第三次长沙会战全过程

二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日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一节 日军对晋绥的春季“扫荡

一 日军对晋绥春季“扫荡”概况

二 日军对晋绥春季“扫荡”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二节 日军对太行太岳的“扫荡

一 日军对太行太岳的“扫荡”概况

二 太行太岳战役中日两军序列

 第十三节 中国远征军支援英军保卫缅甸战役

一 保卫缅甸战役全过程

二 保卫缅甸战役中英盟军与日军双方战斗序列

 第四节 日军对冀南“四·二九”“扫荡

一 日军对冀南“四·二九”“扫荡”概况

二 “四·二九”大“扫荡”中日两军战斗序列

 第五节 日军对冀中“五·一大扫荡

一 日军对冀中“五·一大扫荡”全过程

二 “五·一大扫荡”中日两军战斗序列

 第十六节 日军打通浙赣路战役

一 日军打通浙赣路战役全过程

二 日军打通浙赣路战役中日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七节 日军对冀鲁豫“九·二七大扫荡

一 日军对冀鲁豫“九·二七大扫荡”概况

二 冀鲁豫“九·二七大扫荡”敌我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八节 日军对华中新四军的冬季大“扫荡

一 日军对华中新四军冬季大“扫荡”概况

二 反“扫荡”中新四军和日军双方参战主要部队序列

第十七章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后期中日双方兵力和重要战役

 第一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向胜利敌我友三方战略形势

 第二节 中国的军事力量和部队编制概况

一 国民党军队编制

二 共产党军队编制

 第三节 日本侵华兵力和分布概况

一 中国派遣军

二 关东军

 第四节 晋冀鲁豫八路军讨伐庞炳勋、孙殿英战役

一 八路军讨伐庞炳勋、孙殿英战役概况

二 八路军与汪伪军双方战斗序列

 第五节 冀鲁豫八路军阻击李仙洲中央军入鲁战役

一 八路军阻击李仙洲中央军入鲁战役概况

二 八路军阻击李仙洲中央军入鲁战役双方战斗序列

 第六节 山东八路军歼灭秦启荣、刘桂棠战役

一 八路军歼灭秦启荣、刘桂棠战役概况

二 八路军歼灭秦启荣、刘桂棠战役双方战斗序列

 第七节 常桃会战

一 常桃会战全过程

二 常桃会战中日两军战斗序列

 第八节 日军进攻中原战役

一 日军进攻中原战役全过程

二 中原会战之中日两军战斗序列

 第九节 日军进攻长衡战役

一 日军进攻长衡战役全过程

二 长衡会战之中日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节 日军进攻桂柳战役

一 日军进攻桂柳战役全过程

二 日军进攻桂柳战役中中日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一节 晋冀鲁豫八路军挺进中原

一 晋冀鲁豫八路军挺进中原全过程

二 八路军挺进中原的战斗序列

 第十二节 陕北八路军挺进湘粤赣边

一 陕北八路军挺进湘粤赣边全过程

二 南下支队战斗序列

 第十三节 新四军挺进豫皖苏浙

一 新四军挺进豫皖苏浙全过程

二 新四军挺进豫皖苏浙战役敌我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八章 中国军队的反攻

 第一节 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失败后中国战场的战略形势

 第二节 中国的军事力量和部队编制概况

一 国民党军队编制

二 共产党军队编制

 第三节 日本侵华兵力和分布概况

 第四节 中美英联军打通中印交通线战役

一 中美英联军打通中印交通线战役全过程

二 中美英联军打通中印交通线战役敌我双方战斗序列

 第五节 中国远征军缅北会师之役

一 中国远征军缅北会师之役全过程

二 我国远征军和日驻缅军双方战斗序列

 第六节 中国陆军粉碎日军湘西反扑战役

一 中国陆军粉碎日军湘西反扑战役全过程

二 湘西粉碎日军反扑之战中中日双方战斗序列

 第七节 山东八路军的反攻

一 山东八路军反攻全过程

二 山东八路军反攻敌我双方战斗序列

 第八节 晋冀鲁豫八路军的反攻

一 晋冀鲁豫八路军反攻全过程

二 晋冀鲁豫八路军反攻中八路军与敌伪军战斗序列

 第九节 晋绥八路军的反攻

一 晋绥八路军反攻全过程

二 晋绥八路军大反攻敌我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节 晋察冀八路军的反攻

一 晋察冀八路军反攻全过程

二 晋察冀八路军反攻中敌我双方战斗序列

 第十一节 华东新四军的反攻

一 华东新四军反攻全过程

二 华东新四军反攻战役敌我双方战斗序列

试读章节

对于保卫山西这场战争如何进行,国民党嫡系将领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之间是有争论的。陈诚7月23日将战地参谋长毛侃的意见转给国民政府军政部,不同意阎锡山采取的仅部署重兵于娘子关沿太行山经雁门关至偏关之线的单纯防御的作战方针,主张在察绥方面配置强大机动兵力,在开战之前迅速规复察北,务期占领南口、独石口、张北之线。他认为这样部署兵力,东可进窥承德拊敌人之背,南可相机进出平津,至少也可以抑留相当敌人兵力,便于平汉、津浦两方面的军队与日军在河北平原决战,并认为如抽出一部兵力部署于冀察山地作持久战,可以保持国防支撑点山西之主动。从战役发展的情况看,南京统帅部的华北作战方案基本上是按照陈诚、毛侃等人的建议制定的,只是进入察东和平汉、津浦北段的我国军队未能达成作战任务,而阎锡山指挥的忻口守军虽阻击敌人不能前进,但因黄绍竑指挥的晋东南守备军队未能阻止住沿平汉线西进的敌人突入娘子关,以致太原失守,但忻口之战与日军相持三十余日,在北战场还是差强人意的一战。而且战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在聂荣臻的率领下留置冀察山区,建立起晋察冀军区;贺龙率一二。师两个旅留置晋西北和雁北;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率一二九师和一一五师三四四旅留置晋东南,坚持持久抗战,阻止日军进攻大西北,起了国防支撑作用。因之,太原保卫战意义重大,特将战役过程作较详细的叙述。

太原战役以华北驻屯军进攻南口开其端。8月11日起,香月清司指挥铃木旅团开始沿平绥铁路向南口、居庸关进攻,遭到汤恩伯、高桂滋、陈长捷等部的抵抗不能进展,后加入的板垣师团,在飞机、重炮的配合下,至27日突破我国军队防线,占领延庆、怀来等地。东条英机指挥的关东军为配合华北驻屯军攻占南口,于8月初即集结三个混成旅兵力于热西、察北地区,19日东条将其前进指挥所移至张北,20日开始攻击,25日后分别突破万全、独石口等长城要隘。27日分别占领张家口和宣化,向下花园追击,29日与突破南口西进的板垣师团会师。至此,我国军队被迫向天镇、蔚县撤退。

日军击败我国保卫张家口的守军后,随即分兵两路侵入山西。由于宋哲元冀察当局幻想与日军妥协,拒绝南京国民政府派兵援助,因之,晋绥军援助察哈尔的军队未及展开,即被日军打败,退回山西。接着日军分两路入侵。一路为关东军沿平绥路西进,9月7日晨突破天镇、阳高间晋军防线后,除以铃木重康混成旅团沿平绥追击西退的马占山东北挺进军,夺取了绥蒙外,关东军主力三个旅团则尾追败退的李服膺、王靖国晋军南下,夺取了大同、雁门、宁武。一路为华北方面军的板垣师团,该师团扫荡察南的汤恩伯、刘汝明两部败军后,一面令其国崎登旅团进入涞源追击南退的汤、刘败军,一面派三浦敏事率其第二十一旅团入侵山西,击败孙楚、高桂滋、刘茂恩等部后,于9月14日攻占广灵。16日夺取浑源,复分兵南下,于20日进占灵丘。至此,华北抗战的重心遂转为太原保卫战。

平津失陷后,8月1日阎锡山飞南京参加最高国防会议,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晋、察、绥三省的抗日军事,他将自己的晋绥军编组为第六、七两个集团军,另外还指挥中央军汤恩伯第十三军和中共的第八路军。陈诚、毛侃等建议的晋绥军和中央军在察东、南口与日军决战的方针失败后,晋北又很快失守,只好实施阎锡山拟定沿偏关、雁门关、平型关、娘子关既设国防工事阻击敌人前进的作战方针。为了保卫太原,阎锡山设司令长官部于代县北岭口,以素以执法严峻著称的晋军老将张培梅为执法总监,决心与日军一战,以保其经营二十余年的老巢。由于王靖国、李服膺不战放弃晋北各要隘,日军对平型关、凌云口、茹越口、雁门关、阳方口之线,已形成了大包围的态势。

为了阻止敌人从北面进攻太原,阎锡山于10月3日策定了忻口会战方针:以主力占领蔡家岗、灵山、界河铺、南怀花、大白水、迄阳方口既设的国防工事,两翼依托五台及宁武等山脉,集中兵力乘入侵的日军立足未稳迅速将敌歼灭;以一部占领五台山、罗圈沟、峨口至峪口之线;另以主力一部占领中解村、阳明堡、虎头山、黑峪村之线,竭力阻止日军前进,不支时退据崞县、原平、轩岗一带,以掩护后方部队的集中及主阵地的占领。要求第十八集团军的林彪、贺龙、刘伯承各师分别由平型关和雁门方面施行包抄,截断日军后方联络线,并派有力之一部由马兰口方面威胁日军的右侧背,以利于主力作战。主阵地的各部,要求竭力阻止日军的进展,相机出击,协同八路军各师包围日军于原平以北地区而歼灭之。为了贯彻这一作战方针,阎锡山将其指挥的各军作如下区分:

卫立煌为中央军总司令,指挥其第十四集团军所属的郝梦龄(欠裴昌会师)、李默庵、刘茂恩、高桂滋、王靖国等军在蔡家岗、界河铺、南怀花、大白水以及阳明堡、虎头山、黑谷村之线占领阵地;以朱德为右翼军总司令,指挥其第十八集团军(欠贺龙师)及晋军刘奉滨、李俊功、金宪章等师在五台山、罗圈沟、军马场、翠岩峰、挂月峰、迄峨口峪之线占领阵地;以杨爱源为左翼军总司令,指挥其第六集团军之孟宪吉、郭宗汾师,马延守旅及八路军贺龙师在黑谷村迄阳方口之线占领阵地;另外傅作义为总预备军总司令,指挥其第七集团军的傅作义、杨澄源、陈长捷等军及杜春沂师和方克猷、章拯宇等独立旅位置于定襄、忻县一带策应各方。

日军方面,东条指挥关东军攻略晋北地区后,除派铃木、酒井两旅团入侵绥远外,即将留晋北的两旅团交给板垣指挥,参加忻口会战。板垣师团在攻占蔚县、涞源后,即接到方面军夺取太原的命令,将部队开进山西,在灵丘、广灵击溃各军的抵抗,于10月6日在代县与关东军会师,发起忻口战役。当时在板垣指挥下的部队除本师团外,还有关东军的本多、筱原两个混成旅团,以及萱岛高、堤不夹贵两个支队,共计步兵十五个大队,附有山炮二十一门,十五厘米加农炮二门。发起进攻后不久,由于上海久攻不下,第五师团国崎登第九旅团调往上海,板垣指挥的兵力更加薄弱。守忻口的我国军队除中央军七个师外,还有晋、陕、豫军五个师另三个旅,左右翼还部署晋军、东北军、中共军等九个步兵师和五个独立旅、四个骑兵师及山西军的八个炮兵团,在战争紧张时随时补充正面战场,全部军力约计二十余万人。

P79-8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国军事史(第3卷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克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08406
开本 16开
页数 7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06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1.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296
丛书名
印张 44.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8
165
3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4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