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多元与一体 地域文化的特色与融合 |
内容 | 内容推荐 中国文化因时间向度的演进和空间维度的展开而形成了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可以说,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所在。同时,中国文化演进和展开的这个特点,也造就了各地域文化在地理上的交错分布、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以及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在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多元”不仅指的是地理上的多元,还包括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元。“一体”指的是各地域文化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对中国文化的共同认知。因此,加强对多元一体的地域文化的研究,促进地域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中国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为进一步考察和梳理地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交流和探讨在新形势下展开地域文化研究的新经验和新路径,体认地域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绍兴文理越文化研究院(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于2020年10月23-25日举办了“多元与一体:地域文化的特色与融合”高层学术论坛。本书就是这次论坛论文集的精编本。这些论文多出自学力正富、思虑深邃的中年专家之手,也有不少出自各大名校的青年博士之手,立论扎实,角度新颖,自出手眼,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湘学 晚清湘学的学术追求 湖湘文化兴盛之源——碧泉书院的文化史地位 欧阳厚均的教育思想——兼论湘学的教育精神 论朱熹与张栻的交往及湖湘学派内部的学术差异 蜀学 略论近代“蜀学”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疏证 杨慎古音学述略 晚清浙江入川孙氏家族述略 《春秋》专经与明清四川乡试中举情况述论——以明清12科四川乡试录为中心 试论蜀学与北宋文人画审美思想的形成 徽学 新中国建立70年来安徽大学徽学研究回顾与评述 徽州程敏政:阳明心学的源头之一 朱子《家礼》与明清徽州社会的丧葬习俗 论南宋初年新安及第士人与新安学术 论朱子义学思想体系的构建 托中查处:明清“中人”的调解作用——以徽州为中心的考察 关学 从“太极”到“太虚”——张载对天道本体的抉择与论证 南大吉:关中王学第一人 “关学洛学化”辨正 张载关学对阳明心学的接受与传播 论晚明清初的关学与阳明学之关系 浙学 阳明心学向新安地区的渗透与曲折 曾几家族事迹补考——以新见绍兴出土之曾氏家族墓志为中心 浙学与蜀学在近现代的互动 万斯同“学凡三变”考 王阳明与塾师陈壮交往事迹考 越文化对鲁迅文学创作范式特征的生成性影响 其他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及其精神特质 贵州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明清之际伊儒对话的地位和影响 “多元与一体:地域文化的特色与融合”高层学术论坛综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多元与一体 地域文化的特色与融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汪俊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9142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00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496000 |
出版时间 | 2021-07-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1-07-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127-53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