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玉器卷)(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之一,集山川之精华,采日月之灵气的中华古玉,汇人文之韵致、融能工之巧思,令收藏者心驰神往。美轮美奂的中国玉器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与宗教、伦理、道德、风尚、习俗、艺术、审美等密切相联,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闪亮的角色。

序言

艺术品是人们为满足生活中的精神需要.或出于政教、礼教的需要.由集体或个人创作并经不同的制作方法,最终凝聚成一种可视的作品。这些作品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沉淀,演变成具有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的文化遗存。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光辉璀璨的文明.以其从未间断的传承,造就了各个时期、各种形态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艺术门类,如玉器雕琢艺术、铜器艺术、陶瓷艺术、书画艺术等,均成为当今世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受到世人的珍视与宝爱。

人们对艺术的偏爱和追求逐渐演化成对艺术品的收集与欣赏。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历史悠久,始于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遗风所泽,衍于当代。其问兴衰荣辱,令人为之兴叹。在古代,最受社会推崇的高层次的艺术品收藏门类依次是碑帖、古籍、名人字画。而现今艺术品收藏不再仅限于爱好与欣赏.人们越来越多地把它作为一种投资理财的方式。放眼今日之艺术品市场,历代名瓷、青铜器、玉器、佛造像、书法绘画、古典家具……都很引人关注,特别是那些艺术价值高、传承有序的精品更成为收藏界的至爱。艺术品收藏,作为一种爱好.能陶冶情趣,增长见识:作为一种投资手段,能积累财富。

艺术品收藏鉴赏是一门学问,所涉及的知识丰富而庞杂。为了提高广大收藏爱好者、艺术品投资者的鉴赏水平,掌握收藏方法和市场行情等方面的知识,我们编撰了《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深入浅出的文字介绍,实用易行的鉴藏指南带您进入异彩纷呈的艺术品世界。这套百科全书共分六卷,分别为铜器卷、陶瓷卷、玉器卷、书画卷、家具卷和传统工艺品卷。全书体例新颖.对各类艺术品设置拉线图示.分别介绍其中有代表性的标准器各部位的确切名称及功能作用,为读者的收藏鉴赏活动提供了入门基础。所配插图或为我国稀世珍宝.或为活近年各大拍卖行拍卖会上炙手可热的艺术珍品。这些精美图片辅以文字说明以及最新的市场估价和实际成交价,除使读者大饱眼福之外.更为艺术品投资提供了直观可靠的参考依据。每卷的附录专门介绍该类艺术品的行话与术语,方便读者查询、理解。全书穿插独具匠心的小资料,为读者提供鉴别艺术品真伪优劣的各种诀窍与门径。

主持本书各卷编撰的主要为《收藏家》杂志社的资深编辑。他们多年从事收藏行业工作.不仅有较高的艺术品鉴赏力.而且熟知行业内种种背景掌故、收藏中常见的种种误区陷阱。因此,本书的内容极适合亟待补充行业知识,以便尽快具备鉴赏收藏的专业眼光与判断能力的收藏爱好者。收藏行业历史久远.在行业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所积累的百科全书般的知识在这里得到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希望读者能从这里获取最实用、最权威的信息.使自己的收藏、鉴赏能力不断提高,乐趣越来越多,成为艺术品投资领域的行家、高手。

"玉出昆岗",玉石孕育于乱石之中。玉器产生于石器时代,古人在长期打制石器的过程中发展了它,后来出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逐渐使玉器从石制工具中分离出来。原始宗教产生以后.玉器由于珍贵、稀有被人们作为一种神秘的礼器、祭祀器物使用,人们认为它可通神。后来一部分玉器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并出现了仿生、写实、象征类艺术玉器。《山海经》记载玉的条目有二百余处,说明古人对玉的珍视程度。我国玉器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各类玉材也不下数十种.而要想分门别类地弄清它们,绝非一日之功.要不断积累、用心观察。玉器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历来为收藏家所偏爱。玉器的收藏鉴赏是一个知识和经验长期积累的过程.特别是当今市场古玉真假混杂.对初学玉器收藏者来说,万万不可操之过急,需持有玉一样的品德和心境,了解熟悉古代玉器的发展历史,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玉器的固有特点,这样才可能在玉的大千世界中邀游。史前玉器

中华文化起源的多元一体化理论同样适用于玉器。在考古发掘中.我国所有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几乎都有玉器被发现,或多、或少,或发达、或原始,或简约、或繁缛,可见治玉是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原始的玉器为斧、刀、凿、锥等生产工具。辽宁和内蒙的兴隆洼文化、查海文化,以及江浙地区的河姆渡文化、菘泽文化都有此类玉器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期玉器又衍生出器形特殊、复杂,具有祭祀、礼仪、敛葬等多种功能的品种.也成为等级的一种象征。而由于人们对美的追求.佩饰类玉器始终在发展,并延续至今。

玉文化比较发达的史前文化有:辽宁、内蒙的红山文化,江苏、浙江一带的良渚文化.安徽的凌家滩文化.湖北的石家河文化,山东的龙山文化,晚一些的四川三星堆文化等。它们各具特色,代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形成中国玉器史上的第一个繁荣局面.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玉器高度发展的源泉和基础。红山文化玉器主要表现为造型优美独特、工艺精湛,最具特色的当属玉猪首块和"c"字龙.有人认为后者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艺术品,甚至认为是龙的起源。此外还有马蹄形箍、双连璧、勾云形玉器,以及人物、动物、神巫像和工具、佩饰等。其品种之多、时间之早,为世界之冠。红山文化玉器早已蜚声海内外,成为中华古玉的象征。红山文化玉料多为来自辽东的玉石,即今天的岫岩玉,也用一些当地产的玉石。稍晚的龙山文化玉器品种较少,主要有玉璋、玉璇玑、玉多孔刀等。其玉料比较复杂,玉色多发暗.多数产地不明,可能是古人就地取材。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布于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玉器品种较多.琢工精良.出土数量也多,其影响深远。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玉琮,其数量最多.造型也最具特色,并琢有浅浮雕人、神形图案。其他璧、环、璜、冠形器、三叉形器、半圆形器、手镯、带钩、动物形玉饰等也各有特点。这些玉器多是当时部落统治者或掌握宗教权力的首领生前所用,死后葬在墓内。说明玉器已成为当时等级划分的标志物,成为王者的垄断稀有物。良渚玉料也应为采自当地,因处于相对湿润的环境.玉器氧化、腐蚀较重.多呈灰白色。凌家滩文化玉器以站立玉人最典型,此外还有勺、璜、环、钺、龙形佩等,其出土数量很大,工艺也较为先进。石家河文化玉器也很发达.品种也多.最具特点的是玉人首,在玉人耳部琢有耳环,五官刻画真实、细致,这也是玉佩饰最早的实物记录。其他玉乌形佩、蝉佩、"c"字龙佩、兽头饰、镂空凤鸟佩等均做工精湛、线条流畅,其艺术表现越发成熟新颖。该地区崇玉文化是以成熟的装饰为审美代表的,这种玉文化的内涵超越了新石器时期其他玉文化,也是礼玉的功能减弱的原因使然。

纵观新石器时代玉器,其玉料大多为当地取材,玉质优劣并存,处于玉、石不分阶段。制作手法原始.但工艺水平已相对成熟。玉器品种可粗分为三大类:一为工具类玉器,二为佩饰类,三为祭祀、礼仪类玉器。这些玉器构成中国第一次玉文化高峰。通过墓葬出土玉器种类和布局方式可知:当时玉器已为首领或有权者、巫者所控制.占有的目的是祭祀、区别尊卑、象征权力。至此.玉器的神灵作用、王权作用业已形成,从此为后世统治者所继承并不断充实发展.帝王玉也是由此萌生。夏、商、西周玉器

目前已发现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的夏代玉器.夏代玉器秉承新石器时代艺术风格并继续发展。由于此期军事的发达,玉器仍以礼器、兵器为主,玉戈、玉刀、玉钺、玉圭、玉璋.为主要造型。

商代最具代表性的是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其品种繁多,且多达七百五十五件.是我国单墓出土数量最多的。妇好墓玉器中.以人物雕刻品技艺最为高超。圆雕动物特别多,如龙、虎、象、熊、马、牛、猪、鹰、鸟类等,无论工艺水平、造型设计、纹饰图案都超越了新石器时代与夏代。此外还有工具、容器、佩饰类玉器。这批玉器出土后.有关部门对其玉料进行检测.发现其中有60%的玉器为新疆和田玉。从而发现早在商代.中原即与西域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和田玉在材质、色泽、硬度等方面有着中原各地玉料不可比拟的优势,故早就被中原人发现并加以利用。后来作为商品源源不断地被交换到中原来,逐渐在当时的玉料中占主导地位,成为历代帝王用玉的主流原料。现今说商代玉器尊贵.是因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帝王玉。从工艺上看,商代玉器器形还较简单、朴实,艺术上兼具写实与抽象风格,形成简约、明朗、质朴无华的特色。

西周灭商,获得大量玉器.《逸周世俘解》及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均有记载。周初,分封诸侯.礼乐制度更加完备.国与国之间交聘往来更趋频繁,对玉的需求也愈多。《周礼考工记》对玉器作为礼仪用器的规定最为系统化,对各级官员用玉的质地、成色、尺寸都有详细规定,对玉器的制作种类、用途、功能、形态都有清楚记载。迄今已发掘的二千余座西周墓葬中,有一部分出土过玉器.计约为数千件.加上国内外传世品,数量相当可观。品种有璧、环、璜、组玉佩、动物类、神兽类、器皿类、礼仪类器等。其特点是工具类器减少.出现玉覆面。造型以片状多见.圆雕作品较少。器形多呈小型化.纹饰增多,单阴线、双阴线、剔地、斜坡工艺为主流工艺特征。总体来说,西周玉器纹饰较商代流畅,抛光也较商代进步,玉璧从厚重渐趋薄小,纹饰璧较多。玉料种类较杂,但和田玉仍占一定比例。春秋至汉代玉器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权分立、军事相争、文化繁荣,产生了许多大思想家。他们将玉器融入社会品德,君子比德于玉.孔子论玉具十一德.以规范"君子"的行为。也有玉具五德、九德说。玉器介入儒家学说以后,玉德作为社会伦理原则及行为规范深深地植根于国人心底.它成为潜在的意识,驱动人们佩玉、崇玉、爱玉,一代一代传下去。这种玉文化的积淀影响了国人几千年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意涵,至今仍有积极作用。春秋玉器继承西周礼制,品种除传统礼器、佩饰外.出现了玉剑饰、圆雕动物等.佩饰品种也多于西周。玉器纹饰更加丰富.多见龙纹、谷纹、蟠螭纹。最具特色的是浮雕卷云纹或称卧蚕纹,实则是由最初玉器上的鸟兽羽毛纹演化而来。玉材种类较多,除和田玉外.独山、蓝田、甘肃玉仍占很大比重。颜色呈多样化。

战国、汉代的玉器呈百花齐放局面。其工艺之精巧、器形之美、纹饰之繁、品种之多为历代所不及,有些甚至空前绝后.达到巅峰状态。战国铁工具的普遍使用,使琢玉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显著特征是战国、汉代的片状玉器或有棱角的玉器,呈现棱角尖锐、锋利状。此期玉器器形规整、地子平滑、抛光技艺极其高超,精品皆有"玻璃光"现象。圆雕类器物。特别是人物、动物类器物,设计精巧,造型准确.神态生动,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总结其工艺特点是:圆雕极圆润、光滑,片状或棱角处极尖锐.有割手感,这也是鉴定战国、汉代玉器的基本依据。战国礼崩乐坏.从造型而言,原来的许多礼仪玉器逐渐消失,有的转化成另类佩饰,功能发生了变化。汉代玉器则品种繁杂,除传统的璧、璜、工具、佩饰外。出现了组乐人、祭祀人、舞人、车马、座屏、编钟、卮、玉衣、刚卯、严卯、角杯等很多新品种。尤其是汉代玉璧.向精美、薄、附加纹饰方向发展,并出现了出廓璧(出廓饰璧是璧中极品。此后衰落),以及文字璧,如"宜子孙"、"长乐未央"、"延年"、"益寿"璧等。由几种纹饰组合的玉璧也很常见。至此.玉璧发展到了最高峰。此期玉璧纹饰品种繁多,常见的如谷纹、勾连谷纹、蒲纹、兽面纹、四灵纹、蟠螭、圆圈纹、绳纹或绞丝纹等。当时复合纹饰很流行.也常综合运用镂空、高浮雕、浅浮雕等技法立体的多层次纹饰。

从玉料来源而言,战国、汉代玉料品种较过去大为减少.和田玉渐占主流,独山玉、岫岩玉也有发现,其他不明产地玉料亦有。一般大件作品玉质较差.多由杂色玉做成。小件实用玉器制作较精美.多用和田玉.玉质较佳,玉色有黄、白、绿、青、黑、杂色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约在战国晚期,已出现鎏金银玉器和包金玉器,在大陆已出土多件.台湾也有发现。魏晋南北朝玉器

魏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黑暗时代。此期由于朝代更替频繁、战事不断、社会动荡.整体社会文化处于平缓发展期,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礼玉,玉器制作遂从汉代高峰跌至谷底。此期玉器出土极少,且工艺不精.品种很少。主要有用于装饰的玉璧、璜、珠管、带钩、玉握、蝉、杯、卮、兽等。玉器纹饰简单,多为龙凤纹、云纹、谷纹等。制作工艺则有汉代遗风.为汉代演变唐宋风格的过渡阶段。此期玉器玉料较杂,和田优质玉大为减少。隋唐宋元玉器

隋代时间很短,唐代是中国大一统、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时期。各民族、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空前发展。玉器虽也得到发展,但进展缓慢。唐代玉器工艺、品种呈现全新面貌,礼器、祭器用玉已退出历史舞台,以生活实用器、佩饰、头饰为主体。生活用品有杯、碗、盒、盘等;佩饰有钗、镯、戒指、笄、飞天、带板、梳子等:圆雕作品有佛像、牛、羊、猪等。

继战国、汉代玉器之后.唐代玉器工艺是中国玉器工艺的又一个分水岭。自唐以后,玉器圆润、饱满,但圆面不够圆滑.常有留下加工痕迹的"小平面"。线条粗犷、软弱,抛光不精,与战国、汉代精工细作的玉器迥然不同,没有了那种棱角分明的特点。唐代玉器特征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汉之前玉器为帝王玉.制作精益求精.不计工本,为帝王专用,有专业治玉作坊。而隋唐以后.玉器进入民间.成为商品.制作工艺自然不及两汉。虽唐代宫廷用玉较精.但总体水平仍不及战国、汉代。从唐代直至清代,玉器工艺特征一脉相承,无太大变化,这些是该时期玉器鉴定的要点。唐代玉器所用多为白、青和田玉,杂色玉大为减少,此外还有少量玛瑙、珊瑚、水晶、琥珀饰品。  五代十国,玉器的风貌大体如唐,工艺、品种未能超过唐代。,宋代是历史上相对稳定繁荣时期.玉器制作承上启下.工艺特征仍继承唐,无太大变化。品种仍以佩饰为主.但新出现了仿三代青铜器的玉雕器皿、玉坠饰等,并且出现了我国第一本考古著作:吕大临的《考古图》.记载了少量玉器。另一专著龙大渊的《古玉图谱》则记载了宋代制作和当时出土的各类玉器数百件。宋玉中最具特色的是玉坠饰.此后风行一时,直至近代。宋代玉坠饰品种繁多,有人物、动物、植物瓜果形坠等,工艺较简练、明快。人物特点为头部较大,脸部圆润饱满,多为笑面.憨态可掬。此式对后代影响深远。此期玉材多为和田玉,以青、白色较多。

与五代、两宋相峙的北方辽、金少数民族政权也有极富特色的玉器.最著名的是反映春天"捺钵"时的水草、水禽的春水玉器,和反映秋天狩猎以虎鹿等为题材的秋山玉器。这种玉雕有的作佩饰,有的作牌饰、炉顶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人们称其为春水玉、秋山玉.其工艺特征同宋代。

元代玉器一切如宋,唯出现了像团城渎山大玉海一类的的大件作品。明清玉器

明清工业技艺都有长足进步,玉器制作又迎来了历史上一个发展繁荣的新高峰时期。

明代玉器品种大大超越前代.《天工开物》已有玉器制作的图文描绘。此期玉器一大类为生活用品,包括首饰、器皿、陈设类、佩饰类、仿古玉器等,其中以佩饰类居多,器皿次之。工艺特征基本延续宋元风格。纹饰呈多样化趋势,一般相对简练一些。另一大类是宫廷用玉.其品种繁多,以陈设器、仿古器、炉、瓶、碗、盆等较多。工艺较民间精良,玉料以和田白玉为主,碧玉、青玉次之。

清代.特别是康乾盛世的一个半世纪时间,玉器发展呈现千文万华的局面。其品类之多、产量之大为历朝之冠。清代玉器分民间用玉与宫廷用玉两种。民间用玉品种繁多,题材广泛、包罗万象.总体上以小件佩饰为主。其他有生活用品、器皿文具、工具、摆件、佛像、装饰品等。制作承袭明代,工艺一般。但工艺差别很大,首饰用玉较精。玉料除和田玉外,还有玛瑙、水晶、田黄、青田石、青金石、绿松石、翡翠等。宫廷用玉仍以和田白玉为主,也有其他玉石,品种极多、工艺精湛。其工艺与规模以扬州、苏州玉作坊最为有名,宫廷往往陈列有数吨重的巨型玉雕。

综上所述.中国玉器的雕刻艺术、造型艺术.是其他艺术品无法比拟的。它的存世价值是与时俱进的,有无限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前途!珍惜它、收藏它、研究它是每一位玉器爱好者的使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玉器卷)(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史树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59625
开本 16开
页数 11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学龄前儿童(0-5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图书小类
重量 0.6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894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92
21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8: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