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传统工艺品卷)(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之一,充堂盈库的中华奇珍异宝件件精美绝伦,别具匠心,琳琅满目的华夏奇珍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绚丽多彩、历久弥新的漆器,熠熠生耀、华丽精巧的金银器,流光溢彩、富丽堂皇的珐琅器……都是中国历代传统工艺品中的朵朵奇葩,亦是艺术品收藏市场上的颗颗明珠。

序言

艺术品是人们为满足生活中的精神需要.或出于政教、礼教的需要.由集体或个人创作并经不同的制作方法,最终凝聚成一种可视的作品。这些作品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沉淀,演变成具有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的文化遗存。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光辉璀璨的文明.以其从未间断的传承,造就了各个时期、各种形态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艺术门类,如玉器雕琢艺术、铜器艺术、陶瓷艺术、书画艺术等,均成为当今世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受到世人的珍视与宝爱。

人们对艺术的偏爱和追求逐渐演化成对艺术品的收集与欣赏。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历史悠久,始于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遗风所泽,衍于当代。其问兴衰荣辱,令人为之兴叹。在古代,最受社会推崇的高层次的艺术品收藏门类依次是碑帖、古籍、名人字画。而现今艺术品收藏不再仅限于爱好与欣赏.人们越来越多地把它作为一种投资理财的方式。放眼今日之艺术品市场,历代名瓷、青铜器、玉器、佛造像、书法绘画、古典家具……都很引人关注,特别是那些艺术价值高、传承有序的精品更成为收藏界的至爱。艺术品收藏,作为一种爱好.能陶冶情趣,增长见识:作为一种投资手段,能积累财富。

艺术品收藏鉴赏是一门学问,所涉及的知识丰富而庞杂。为了提高广大收藏爱好者、艺术品投资者的鉴赏水平,掌握收藏方法和市场行情等方面的知识,我们编撰了《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深入浅出的文字介绍,实用易行的鉴藏指南带您进入异彩纷呈的艺术品世界。这套百科全书共分六卷,分别为铜器卷、陶瓷卷、玉器卷、书画卷、家具卷和传统工艺品卷。全书体例新颖.对各类艺术品设置拉线图示.分别介绍其中有代表性的标准器各部位的确切名称及功能作用,为读者的收藏鉴赏活动提供了入门基础。所配插图或为我国稀世珍宝.或为活近年各大拍卖行拍卖会上炙手可热的艺术珍品。这些精美图片辅以文字说明以及最新的市场估价和实际成交价,除使读者大饱眼福之外.更为艺术品投资提供了直观可靠的参考依据。每卷的附录专门介绍该类艺术品的行话与术语,方便读者查询、理解。全书穿插独具匠心的小资料,为读者提供鉴别艺术品真伪优劣的各种诀窍与门径。

主持本书各卷编撰的主要为《收藏家》杂志社的资深编辑。他们多年从事收藏行业工作.不仅有较高的艺术品鉴赏力.而且熟知行业内种种背景掌故、收藏中常见的种种误区陷阱。因此,本书的内容极适合亟待补充行业知识,以便尽快具备鉴赏收藏的专业眼光与判断能力的收藏爱好者。收藏行业历史久远.在行业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所积累的百科全书般的知识在这里得到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希望读者能从这里获取最实用、最权威的信息.使自己的收藏、鉴赏能力不断提高,乐趣越来越多,成为艺术品投资领域的行家、高手。

中国艺术品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文明的缩影.历史的语言。时至盛世,收藏蔚然成风,而对中国艺术品的收藏,一方面可品味到中华古文明的厚重和博大,另一方面也是很好的投资理财行为。本丛书已系统介绍了铜器、陶瓷、玉器、家具、书画等大类艺术品。即使如此,由于艺术品品类繁多,门目庞杂,仍难免有遗珠之憾。鉴于此,这一卷我们将对其他艺术品类做一粗略介绍,以略补不足,也希望如此能引领读者对中国艺术品有一个鸟瞰式的全面了解.为您的收藏鉴赏提供参照。漆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大漆并使用漆器的国家。漆器工艺的产生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木器和皮革器上漆后,不仅易洗、无异味.而且耐酸、耐热、耐磨;同时,器物经彩绘、描金、雕漆等技法装饰后愈显得绚丽多彩。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广泛使用漆制器物。战国时期,漆工艺达到了它的第一个高峰。此时的器物不仅品种及数量大增.而且在胎骨做法、器物造型及装饰技法上都有创新与发展。秦代,漆器仍以生活用具为主.但此时的漆器工艺呈轻巧、华丽之风。西汉,漆器生产规模更大,数量更多,产地分布更广。东汉、魏晋、南北朝期间,漆器的种类和数量与前代相比显得十分稀少。唐代,漆器装饰方法多种多样,雕漆工艺也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漆器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工艺品和日常用品。宋元以来,漆工艺与漆器制作的发展更为显著。两宋漆器制品上的纹饰极细.表明了宋代漆工艺的发展水平已相当高。元代漆工艺中成就最高的是雕漆.最著名的品种为剔红。明清时代,不同髹漆品种的变化结合,使中国古代漆器园地呈现出极繁荣的局面,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雕填、剔红、款彩、百宝嵌等近二十个品种异彩纷呈.而且清代漆器日趋纤巧繁琐,材质则多精善之选,漆器工艺至此也达到了顶峰。

从工艺上说,漆器制作繁杂.难度之高为其他工艺品类所不及。这就是漆器历来为藏家趋之若鹜的原因。漆器传世少,收藏漆器者也有限,因而其不像瓷器、玉器、家具、书画那样广为人知。直到一件明代永乐剔红漆器被拍卖到1200万元时,世人才对之刮目相看.漆器的知名度也大大高了起来,行情渐渐苏醒,其他相关的不同等级的漆器价格也随之上涨。从最近拍卖市场拍出的几件普通漆器行情也可看出这种迹象:一些工艺较普通,甚至有残损的漆制品,均因存世少.为收藏家们纷纷叫板,被高价夺走。

另外,从收藏角度来看.在收藏漆器的时候,也应尽量多收藏一些著名工艺大师和一些高级技师制作的产品.这些漆器升值的空间会更大一些。金银器

相对而言.我国对金银器的认识和利用时间较晚。大约在商代开始有金器,银器则始于春秋时期,这比地中海和南美地区晚了近两千年。

我国金银矿产资源相对贫乏,所以对于古人来说.金银首先是财富的象征,是一种奢侈品。另外,我国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玉器、漆器和陶瓷工艺也大大限制了金银艺术的表现领域和力度。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造型艺术大概经历了商周至两汉、魏晋至宋元、明清三个较大的变化时期。商周至两汉,中国处于青铜器所表现的威严的时代氛围中,金银工艺成为青铜工艺的附庸。此期的金银主要用来制作珍贵的装饰品。如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流行在铜器上镶金银.金器主要是带钩,也有碗、盏、匕、杯等生活器具。汉代以后.银器数量有所增加。汉代金银器物主要为金银饰件,具代表性的有腰牌、带钩、动物形饰品以及玺印等。这个时期的金银器皿不多,造型也多源于青铜器,装饰也多采用云纹、地纹与镶嵌相结合的多层次布局形式。

魏晋至宋元是金银器物占据主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金银器的种类应有尽有,又以小件饰物和生活用具为主.其中首饰多为金器,生活用具多为银器。此时还出现了具有西亚风格的金银器。如盘、壶、高足杯。其中有唐一代,金银器的制作技术及数量均达到了高峰。当时出现了许多官营或民间的手工业作坊,并普遍使用捶揲、浇铸、焊接、切割、抛光等工艺,器物类型包括生活用具、宗教用具及首饰等。纹饰华美富丽,以鸳鸯、鹦鹉、狮纹为主。宋代,金银器已普及到民间。当时的金银器造型古朴、文雅,常见纹饰有写实的花卉、瓜果纹.其上常刻有款识.多为打制器物的匠户商号,少数为年款或所有者的姓氏。与器体大块平面相适应,捶揲、线刻而成的花卉、珍禽、瑞兽、人物及诗画故事成为流行的装饰。

相对而言,明清金银器逐步趋向衰弱,但在集中表现金器所象征的高贵与权势方面,却达到了惊人的成就。清新活泼的造型、流畅富丽的花纹已难得一见.而代之以金冠、发钗、金钏、经匣、佛塔等,形制之巧.装饰之精,工艺之绝,仍体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明代金银器广泛使用了金掐丝镶嵌宝石工艺。

同其他器物一样,对金银艺术品的鉴赏也应从器物的造型、纹样、工艺和色彩等方面入手,还要对古人的生活和审美情趣有所了解。

国内金银器的收藏主要集中在陕西、镇江和辽宁等地的博物馆,国外以美国、日本和瑞典的馆藏最为集中。由于金银器本身货源有限,又受多种因素的限制.所以金银器的拍卖市场始终没有形成大气候。国内很少举办全是金银器的专场拍卖会,拍卖数量寥寥无几。鼻烟壶

鼻烟大约于明代隆庆年问,由欧洲航海家传入我国。在我国,鼻烟首先用于药材。到了清代,随着国人开始吸食鼻烟.特别是皇亲贵胄、文武大臣的偏好和喜爱.鼻烟和鼻烟壶才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而携带鼻烟壶也逐渐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用于制作鼻烟壶的材料相当多.有金、铜、银、瓷、玉石、琥珀、翡翠、木竹根、木变石、果核等等,故鼻烟壶的种类也颇为繁多.从质地与工艺角度分.约在百种以上。它们各有自己的历史渊源、产地和艺术特色。鼻烟壶的造型与装饰也丰富多彩,除了类似药瓶的扁瓶式外.还有以动物、植物以及钟、人物、蜡烛为仿制对象的各种造型。其纹饰则更为多样。壶面题字也往往寓有吉祥之意.如"福"、"禄"、"寿"、"禧"、"事无不可向人言"、"风云在掌中"等。

在鼻烟壶的制作历史上.也涌现出了许多制作流派和技术高超的名家。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对艺术的完美追求,给人们留下了叹为观止的美的享受。另外,各个时期的鼻烟壶在材质、造型、烧制的工艺、琢磨技巧,以及装饰图案、颜色、落款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这为我们欣赏、鉴定与收藏鼻烟壶提供了借鉴。

鼻烟壶造型各式各样.小巧玲珑.它以艺术完美和工艺精巧著称,既便于收藏,又便于把玩,深受藏家、爱好者的青睐。鼻烟壶藏品的主要收藏群体在欧美各国。这是因为,我国清代早期的鼻烟壶中高端藏品大部分都被欧美巨商、贵族或皇室所收藏.经典藏品的拍卖也大都在海外举行,并曾以60万美元的单价创下清代鼻烟壶藏品拍卖成交价格的最高纪录。国内的鼻烟壶收藏在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形成收藏门类,90年代中期达到收藏高峰。但在内地,传统鼻烟壶藏品在艺术品拍卖会中也只占很小分量,属于偏冷的艺术收藏品类。近几年来,鼻烟壶藏品在国内拍卖市场上的拍卖价格也呈现稳步攀升态势.翰海拍卖行一件清代鼻烟壶以142万元落槌成交就是佐证。收藏群体扩大和行情稳步攀升已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因此追寻珍品也应该成为鼻烟壶投资的重要目标。竹木牙角器

竹木牙角器是中国工艺雕刻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给人们留下了品类繁多、数量可观的精美的竹木牙角文物。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河姆渡文化就出现了牙骨雕刻品。此后,竹、木类常见材质的雕刻品开始在各地区大量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竹木牙角雕刻品的使用日益频繁,其制作工艺也得以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我国竹木牙角雕刻艺术终于达到了辉煌的顶峰:此时,竹木牙角雕不仅出现了技艺精湛、艺术风格独到的代表人物,而且流派迭现、人才辈出,雕刻名作不断涌现,题材得到了空前拓宽。从各种生活器皿到文房用具、清赏把玩之物应有尽有,工艺技巧也日臻完善。自明中叶以来.出于文人的爱好.案头文玩有很大的发展,其中用竹、木、牙、角制成的占相当大的比重。它们从器物品种到造型,从雕刻的题材到技法,不仅相互影响,且颇多相似之处.有的只是用料不同,而实出同一作者之手。这些雕刻品.正是艺术家们殚精竭智的结晶。

竹木牙角器的价值也正在逐渐被人们发现。近几年来.国内外著名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上,竹木牙角器都曾拍出过令人满意的价格。竹木牙角器的质地对市场价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犀角、象牙器的价格会高于竹、木两类。就单件价格而言,超过百万人民币的也只有犀角器物。木器中紫檀、黄杨木制品的价格高于其他木质。此外,制品的工艺水平、造型也是决定市场价格高低的一个主因。近几年来,人物、佛像等立体圆雕作品.瓶、觚、杯等仿古器物,由于造型很有特色.市场交易异常活跃,同时也是支持此类拍品的主力军。

由于受收藏者数量、欣赏习惯等方面的限制,竹木牙角器市场价格几乎未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这种王见状决定了在今后几年内,竹木牙角器市场总体将保持平稳状态。与此同时,随着收藏者对竹木牙角器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大买家的介入,某些工艺精湛、时代特征显著、品相好、质地佳的拍品,其价格极有可能出现一路攀升的局面。名家、名款的作品也会在市场上继续保持优势地位。这部分作品市场行情最好,也最有升值空间。珐琅器

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白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问始传入中国。

具体说来,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工艺水平均明显下降。清代的景泰蓝工艺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乾隆时期制品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后的出品物也绝不逊色。20世纪初叶,景泰蓝总体制作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做工细,质量好。

画珐琅技术自传入中国后,在康、雍、乾三朝得以发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纹饰、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康熙时期的画珐琅器釉色亮丽洁净,纹饰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为主。雍正年间的画珐琅器器型制作工整,黑釉光泽亮丽.超过康、乾二朝。乾隆年问的画珐琅器装饰趋向"稠密"、"细致"的堆砌式,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工艺上出现了画珐琅与内填珐琅、掐丝珐琅等相结合的现象。

珐琅器作为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门类.也吸引了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收藏对象以景泰蓝居多。我们所指的景泰蓝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的景泰蓝,当时景泰蓝工艺的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十年浩劫后,国内遗存民间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蓝几乎荡然无存。稀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和增值空间。而且当今市场上景泰蓝器皿与同时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相比较,价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潜质相对也更大。缂丝与绣品

中国染织工艺起源于六七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利用麻、葛等天然材料进行纺织的技术。染的工艺随纺织品的出现而出现。染织品中.以缂丝与刺绣技艺最为精绝.代表了中国染织工艺的典型特征和最高水准。染织在历代多有发展.及至明清时期.民间甚至先后出现了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地方绣。

"缂".即织纬之意。缂丝织造时,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故纬丝不贯穿全幅,而经丝则纵贯织品。旧时刻丝著录所说的"通经断纬"即指此意。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织造过程与其他织物不同。在图案形状周围留下锯齿状空隙.有雕镂的效果。缂丝织面多为平纹.且正反面花纹相同.而左右方向相反.故极适于制作旗帜。缂丝织制困难,往往经过一年半载才能完成一件,故极珍贵,仅为富贵人家刻织祝颂庆贺之画幅及书法用。宋代著名缂丝专家沈子蕃、朱克柔及明代著名缂丝专家吴圻等的作品,均为精品之作,刻织技术极高。缂丝的题材自明清以来,多以仿制古代的人物、山水、花乌画等为刻丝交织图案作品,技艺极高。主要产地为苏州。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妇女的绝技。至宋元,刺绣开始出现画绣结合的作品,成为艺术欣赏品。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刺绣,几乎均为精品,绣工匀整.针法大多为平针绣,将主题表达无遗.且能绣出画意.使观赏者忘却其出于刺绣.此均因绣者皆为通画理之高手。中国的刺绣可分为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等流派。苏绣素以精细、雅洁著称。湘绣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劈丝细致,绣件绒面花型具有真实感。内容常以中国画为蓝本,色彩丰富鲜艳.十分强调颜色的阴阳浓淡,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粤绣用线种类繁多.劈线粗而松,针脚长短参差.色彩富丽。蜀绣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短针细密,针脚平齐,片线光亮,变化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顾绣精在擘丝精细,妙在配色调和柔顺,写生如画.巧夺天工。其他流派也各有特色。文房用具

文房用具作为文明的载体,早就成为中国传统文人的案头文玩珍藏,是他们心灵寄托、审美意识的特有表现,标志着传统文人的学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笔、墨、纸、砚、笔筒、臂搁、笔洗……一件件精美小巧的用具,蕴涵着厚重的人文精神和特有的书斋清香.是收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靓丽风景。我国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的文玩实物,为这方面的收藏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而在历史上,不论是古砚台、古笔.还是古纸、古墨,都有制作名家涌现,也都有特有的制作产地见于史册,这无疑为收藏提供了鉴定、鉴赏的依据。从数量上来看,特别是明清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品类繁多、制作精良、典雅别致的文玩用具,除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外,还有笔筒、笔架、笔洗、笔舐、臂搁、水丞、镇尺、墨床、印盒、印泥、印章等,均可作为收藏的重点。具体来说,文玩用具的鉴赏应从历史、艺术、文化的角度出发,再从其质地、造型、纹饰、题款,以及是否为名地出产、为名家制作等具体因素出发,从而综合考虑其价值。

我国的传统工艺品.门类繁多、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反映了中华民族各阶段、各地域的不同文化传统与文明成果。传统工艺品的收藏规模虽然不及书画、陶瓷、玉器等项,但确实是真正走入民间寻常百姓人家的杂项细类。无论是竹木牙角器,还是文玩用具.把玩于掌间,无不给予收藏者莫大的趣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传统工艺品卷)(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史树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59656
开本 16开
页数 11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学龄前儿童(0-5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图书小类
重量 0.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894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92
21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5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