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从存在到演化 中国系列电影的历史与文化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系列电影不仅是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在具体的电影创作、生产与传播中也有重要的现实实践意义与价值。为什么有些系列电影在市场上取得了骄人成绩,而有些系列电影却没能达到预期目标?为什么有的系列电影获得了艺术上的成功,却没能获得市场的认可?或者相反,有些系列电影连续得到市场的青睐,却并未在艺术上得到好评?作者基于中外大量系列电影发展的实际,对此做了相当认真而扎实的思考,提出了不少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相信这些对于系列电影的创作、生产与传播当有很好的借鉴与参考价值。作为年轻的电影学者,包磊博士以系列电影的研究已然为电影学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电影正在从大国向强国的迈进中不断创新推进,中国电影学术也特别需要年轻一代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新颖的成果,助力自身富于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理论学术话语的建构与提升。 目录 序一 序二 七年辛苦不寻常 绪论 系列电影:从存在到演化 上编 中国系列电影的史学源流与现代映像 第一章 中国叙事艺术的系列化流脉 第一节 口语叙事的系列化 第二节 演剧艺术的系列化 第三节 古典小说的系列化 第二章 中国电影发生与系列电影萌芽(1905-1925) 第一节 影像:在借鉴与模仿中开展本土化实践 第二节 影戏:在承继与改造中积累民族化经验 第三章 初兴与流转:大制片时代的系列电影生产(1926-1949) 第一节 商业类型拓展与系列电影初兴 第二节 抗日战争与系列电影的销匿 第三节 解放战争与系列电影的流转 第四章 缺席与在场:红色年代的系列电影形态(1949-1976) 第一节 建构红色年代的人民电影 第二节 从工农兵类型到“样板戏”系列 第三节 文化承继与电影美学变异 第五章 汇通与融合:改革开放时代的系列电影生产(1977-2000) 第一节 启蒙、改革与被遮蔽的“娱乐片”系列 第二节 后现代、全球化与渐显的“主旋律”系列 第六章 走向体系整合: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系列化结构(2001-2020) 第一节 重新结构的21世纪中国电影 第二节 类型再造与艺术转向 第三节 从类型到系列的演化 下编 中国系列电影的形式美学与文化实践 第七章 系列电影的本体结构与理论范式 第一节 耗散结构理论与电影演化 第二节 理论的转向:从沉默到阐释 第八章 叙事与风格:中国系列电影的影像呈现 第一节 系列化文本:存在与转化 第二节 经典模式与文化呈现 第九章 利润驱动:当下中国系列电影的体制格局 第一节 当下中国系列电影的存在状态 第二节 影像现实与范式拓展 第十章 超越好莱坞:在破旧立新中走向稳定结构 第一节 好莱坞系列电影与当下中国市场 第二节 民族美学与系列电影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从存在到演化 中国系列电影的历史与文化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包磊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605413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6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223000 |
出版时间 | 2022-05-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2-05-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905.2-53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