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孩子缺什么
内容
编辑推荐

你给予了孩子全部的爱,为了孩子,再苦再累你都毫无怨言。你用瘦弱的臂膀为孩子擎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在你的掌心里、怀抱中、羽翼下无忧无虑地成长。可是你生你养你疼你爱的孩子,却因教育不当而人格缺憾。你心痛吗?每一位望子成龙的父母在忘我的付出时都应该停下来认真想一想,孩子到底缺少什么?到底应该给予孩子什么?素质教育,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目录

第一章 大包大揽的父母令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2

放手让孩子去做/6

注意孩子独立性的培养/10

劳动教育不可忽视/14

给孩子锻炼的机会门8

利用好生活这部教科书/21

第二章 期望过高的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有消极的影响

期望过高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26

要望子成龙,不要“逼”子成龙/30

奋斗目标要切合孩子的实际/34

对分数不妨看淡些/38

不要把学习变成孩子的负担/41

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45

第三章 方法不当的父母不能让孩子快乐成长

将快乐还给孩子/50

勿拔苗助长/54

父母要有一颗平常心/58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62

多给孩子一些微笑/66

送给孩子感受快乐的细胞/70

第四章 孩子的社交恐惧是父母之过

家长要重视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厂76

孩子需要朋友,需要交往/80

别忽略了孩子/83

不要插手孩子之间的事/86

不做孩子的代言人/89

从体育教育入手/93

第五章 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制力/98

孩子耐性的培养/101

培养孩子坚持到底的个性/104

让孩子学会压制怒火/107

帮助孩子抵御网络世界的诱惑力/110

培养孩子遵守时间的习惯/114

第六章 缺乏自护自救意识的孩子要付出代价

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120

提高孩子的自救能力刻不容缓/124

在最危险的时刻该怎么办/128

告诉孩子他们是弱势群体/131

防灾避险教育不可少/134

培养孩子网上安全意识/137

第七章 缺少责任感的孩子难担大任

社会需要有责任感的人/142

将权力与责任一同给予孩子/146

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150

让孩子依赖自己/154

挫折教育应引起家长的重视/190

孩子生存竞争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194

帮助孩子提高心理承受能力/198

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202

让孩子吃点苦没有坏处/205

让孩子知道钱是怎样来的/209

后记/213

试读章节

一名外国教育家评价中国父母时说:“中国的父母给予孩子的是过分的保护和过分的干涉。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是大包大揽的。”想一想也确实是这样,在我们国家,父母对孩子过度照顾的现象很普遍,无论是贫穷的家庭,还是富裕的家庭,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父母就是忠实的奴仆。孩子的事除了上学外一概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吃水果,父母给削;孩子吃鱼,父母给剔刺:孩子上学,父母给收拾书包;孩子写作业,父母给削铅笔、吸钢笔水;孩子入少先队,父母给系红领巾。父母并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好,他们认为孩子小,什么也不会干,也舍不得让他们干,只要把学习学好了就行,父母累点没关系。

父母累点是没有关系,可是你想过没有,你的周到的服务对孩子会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专家鞠青认为,在父母们如此“周到”的服务、如此“严密”的保护中,孩子的自主行为大大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父母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起的是“拐杖”作用,孩子一旦离了“拐杖”便寸步难行。

有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每天带的午饭都有一个鸡蛋,这个鸡蛋是由妈妈剥好蛋壳后装进饭盒的。有一次妈妈来不及剥蛋壳,吃饭时这个孩子竟然犯了难,不知怎么对付这个鸡蛋,后来只好把鸡蛋带回了家,交给妈妈来对付。

还有一名学生,从小就特别聪明,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并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重点大学。可是入学后他就遇到了困难,衣服不会洗,东西不会买,愁得天天给家里打电话,无奈只好休学一年,专门回家学习料理生活。一年时间转眼就过去了,又到了新生入学的时候了,他对离开妈妈独自生活还是感到恐惧,最后只好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摆脱这人间的苦恼。

把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废物,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但有些父母还是未能觉醒。他们想到了一个《哪痛医哪》的办法——陪读。一名家住青岛市区的张女士,她的儿子考入济南某大学。从新学期开始,她决定搬到山东济南,租房照顾其儿子的生活。张女士为下岗职工,经济上并不宽裕,此前曾在一家企业打工,为了儿子的生活和身体,她毅然辞去了工作。

像张女士这样的“陪读”家长已不鲜见。他们有的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有的是从农村到城市的,有的是从大城市到小城市的,甚至还有漂洋过海去外国“陪读”的;有父母一方独自“陪读”的,也有双双“陪读”的……P2-3

序言

2004年儿月1日,南京大学的公告栏中,贴着一封署名为“一位辛酸的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信的全文如下。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惟一一个大学生后,我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挂蚊帐、铺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三封信,加起来比一封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大二以后,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0K、酒吧、餐厅。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大谈特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最令我伤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在这之前,我在报纸上面已看到这样的事情,没想到你也同时看到这则新闻,竟也运用这招,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虽然得知真相以后我没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经有了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我亲手抚养大却又备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会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一位辛酸的父亲

这位父亲多年的心愿实现了,他的儿子考入了大学,成为他们家几代人中惟一的一个大学生。他该是千千万万个正在奋斗的中国父母羡慕的对象,然而他的涕泪诉说,又不能不让我们的心为之震动。  为什么会这样呢?十几年来,我们给予了孩子全部的爱,让他们上最好的学校,吃最有营养的饭菜,穿最时尚的服装。为了孩子,再苦再累我们都毫无怨言。我们用我们瘦弱的臂膀为孩子擎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在我们的掌心里、怀抱中、羽翼下无忧无虑地成长。

可是当孩子上了大学,我们如愿以偿时,却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否营养不良,他们还缺少什么?

从这个大学生身上,我们可以断定我们的孩子缺少生活自理能力。在父母大包大揽下长大的“小皇帝”,上了大学,成为了大学生,却连牙膏都不会挤,他还能做什么呢?

他们在蜜罐中长大,却体会不到生活的甜蜜、父母的爱,因为他们身上缺少感受恩情的细胞。

父母们常说:自己苦点没什么,只要孩子不受苦就行。父母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贫家养娇子,孩子根本不知道生活的艰辛,也无法理解父母的苦心,更没有家庭责任感了。

他们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他们不了解父母的苦衷,父母在他们心中就是家长,就是靠山,他们只知道向父母索取,不知道为父母分担忧愁。他们大手大脚花钱,以为爸爸兜里的钱会是取之不尽的。而生活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孩子却不像我们中国孩子这样,他们提出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他们很早便开始自己挣零花钱,他们把向父母伸手要钱视作耻辱。

在父母臂弯中长大的中国孩子,又相当的脆弱,他们经不起一点风霜雨雪,在对103名初中生的调查中,竟然有28人有过轻生念头,有7人竟然经常产生这样的念头,60%的学生对学生轻生行为表示“可以理解”。

每一位望子成龙的父母都应该停下来认真想一想,我们的孩子到底缺少什么?我们到底应该给予孩子什么?

编者

2004年4月

后记

这些年因工作关系我同一些年轻人有很多交往,他们中有北大才子,也有留英博士,有高干子女,也有下岗工人的孩子。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从这些独生子女身上,我发现了我国的家庭教育似乎存在某些欠缺:

他们很聪明,但缺乏毅力,做事吃不得苦,浅尝辄止,不能安心做好一件事;

他们学识很广,却不知如何与人交往,说出一句话,气得你几天缓不过劲;

他们环保意识很强,却缺少集体观念,我行我素,在肃静的办公室中旁若无人地大说大笑;

他们珍爱动物,煮三只鸡蛋,可以分给狗两只,而对父母却很吝啬,工作几年了也没有给父母寄过一元钱;

他们的生活标准很高,心理承受能力却很低。一名女孩子找不到工作,父母怕她苦着,就不断地给她寄钱,女孩每天都拿着爸爸寄的钱去超市买一大堆好吃的,吃完了就不想活了。

面对这些情况,我总在思考,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呢?我国的家庭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为了找到这些答案,近几年我一直密切关注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切实感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如我们想的那样轻松。尽管我们整天围着孩子转,一切为了孩子,可孩子们却说“他们不快乐”,“父母不是他们最可信任的人”。

一所大学的一座现代化的教学楼,被学生称作“自杀楼”,有60%的学生对学生这种轻生行为表示为“可以理解”。

一位母亲面对被抢救过来的孩子,悔恨交加,泪流满面地对孩子说,早知是这样不如不管你了,你愿意学就学,不高兴学就不学,只要你能健健康康活着就好。

父母在惨败之后,才认识到生命、健康、快乐对孩子的重要。我也是一位母亲,也常同一些家长交流孩子的问题。大多数家长同我一样,也深知生命、健康、快乐对孩子的重要,也想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但又不甘心“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如何找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这是我写作此书的目的。

在调查研究中,我发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发生冲突,让孩子取得高的分数并不一定要让以快乐健康为代价,而恰恰相反越是健康快乐的孩子,学习成绩也是越好。那些成功的家长,他们的注意力不只是集中在孩子的成绩上,而是着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将这本《中国孩子缺什么》一书献给了广大读者。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成书过程中,参与编写的人员有陶晶洁、张宏、刘文红、刘敬宇、于嵘、姜晶晶、李洋洋、张海燕、杨成雾、李敬重等。

如果这本书能给你和你的孩子以帮助,我将感到无限的欣慰。

编者

2005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孩子缺什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150747
开本 16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25
14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