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四光(信仰的力量珍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才云鹏著的《李四光(信仰的力量珍藏版)》介绍:李四光的创新,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杆,我们深信他那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中国人的智慧,一定不比外国人次!”

华罗庚也曾说:“学而优则用,用于为民造福;学而优则创,求新路,多发明。”创,正是科学的灵魂,更是李四光的灵魂。

李四光先生永远不死,因为,他的创新精神永远不灭!

内容推荐

才云鹏著的《李四光(信仰的力量珍藏版)》介绍:李四光的一生,全为为国争口气而拼搏,他在地质学所取得的成就,全为实现救国强国之梦。他曾是清末的工科进士,立志努力向学,造船救国,随后登进士、入实业,却因为辛亥革命失败毅然再次深造。原本造船救国的理想,他并未抛开,只是究其根源,还需要从矿产着手,而矿产则需要从地质着手,也正是这个缘由,他最终选择了地质学,从而走上科学救国之路。建国之后,他引领中国,彻底摆脱了缠绕中华民族几十年的贫油之帽。

他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地质元帅,更是在祖国河山屡屡印下足迹的地质大家,他的一生,一直在为国争光的道路上疾走。

目录

前言 辛亥英雄,科学泰斗

1 少年志,为国之崛起

 13岁,独闯武昌

 良好起步,天顾英才

 “李四光”面世

 漫步知识海洋

 争出国机会,偷渡明志

 远大志向,强国强民

2 赴日本求学,革命指路

 入住弘文书院

 接触革命思潮

 入同盟会,革命激情燃烧

 笃学尚行,学海无涯

3 归国,一腔热血欲报国

 学堂任教,末代进士

 燃起革命烈火

 应时局,民国生

 肩挑振兴实业重担

 又生乱局,引咎辞职

4 人生转折点,科学才是王道

 留学伯明翰,他乡识新知

 攻读地质学

 艰辛治学,开启地质人生

 欧洲大陆的地质旅行

5 乱世露峥嵘

 北大授课

 端正科学态度,改革地质教育

 32岁喜得娇妻

 赴南京,创立地质研究所

 艰辛筹建研究所

 武汉大学迁校,定址珞珈山

 古生物蜓科鉴定法

 誓卫民族尊严

 内忧外患,科学之殇

 人生有知己,秋水共长天

6 学术精深,誉满天下

 创建地质力学

 奠定学说基础:《中国地质学》

 完善地质力学理论

 打开奥秘之门,中国第四纪冰川

 庐山论剑辩群雄

 奠定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

7 时局动荡,坚守正义

 庐山,人生气节

 革命学者,铮铮铁骨

 学术大迁徙

 与国民党撕破脸

 潜心著科研

 侠肝义胆,昂然正气

 在颠沛流离中成长

8 发挥光与热,祖国不负我

 希望,团结科学界

 重振南京地质基业

 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

 激动人心,海外迎国庆

 归国挑重担

 统领中国地质部

 为祖国科学事业鞠躬尽瘁

 才尽其用,科学强国

 花甲之年功成步不止

9 余晖璀璨

 攻关华夏石油

 摆脱贫油帽

 铀矿,原子能根基

 地质学预测地震

 开创地震预测、预报理论

 科学巨匠离世

 恩泽传世,痴心系科研

 举世共怀念

后记 他的精神,他的感动

试读章节

艰辛治学,开启地质人生

1918年5月,李四光用英文写成长达387页的论文《中国之地质》,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评价和见解,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严密,提交给伯明翰大学地质系。这篇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当年6月,学校组织了公开的论文答辩,李四光顺利通过,被授予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自获得学士学位后,不到一年时间再获硕士学位,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其学业长进之惊人自不待言,其坚韧不拔、勇攀高峰的精神也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中国之地质》是李四光从事地质科学专业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也是他地质人生的第一曲炫美乐章。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地形、地质概况、经济地质,第二部分里的“地层”一章最为引人注目,其内容也最为丰富,占整篇论文的二分之一篇幅。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论述每个时代的地层状况后,都附有详细的化石图表,并且注明了每种化石出现的具体层位及地点,整体呈现了中国960万平方千米土地的地质概貌,堪称中国地质学的里程碑之作!

《中国之地质》的问世和伯明翰大学硕士学位的头衔,使年轻的李四光在海外享有了一定声望,引起各方关注。鲍尔顿教授希望他能留在大学继续治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再谋高就;另外一位教授则热情地推荐他到印度某矿山担任地质工程师。

这些,无论对事业还是个人生活乃至今后发展都大有益处。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被迫投降,协约国取得胜利。英国作为战胜国显然得恢复战争前的各项事业,这对李四光的继续深造极为有利。印度方面的邀请,则可以给李四光的学术实践打开方便之门:印度是祖国之近邻,地质构造有很多相似之处,经过一段采矿和开矿的工程实践后,再回国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岂不更为得力?

是何等样人,便会遇到何等样事。在这令人兴奋、遐想,又百般纠结的时候,李四光事业中的真正领路人出现了。他就是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丁文江。

丁文江,字在君,比李四光大2岁,出生于江苏泰兴,自幼饱读经书,16岁时开始先后在日本、英国留学,获得地质学与动物学双学位,掌握英、法、德三国语言。1911年回国后,考取了清朝最后一榜“海归”进士。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他出任了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1913年出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成为中国地质学界第一号人物。蔡元培称赞他:“精于科学而又长于办事……实为我国现代稀有的人才。”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说:“丁文江是我所见的中国人中,最有才、最有能力的人。”

当时的北京大学名声赫赫,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地质学专业,颇有发言权的丁文江便向校长蔡元培建议创立地质学科,以适应国家需要。蔡元培于是委托丁文江物色合适人选执教。1919年,丁文江随梁启超考察欧洲时,听说了李四光的名字,怦然心动,立刻亲自找到李四光,从祖国急需培养地质工作者的迫切性出发,建议他能立即回国到北大任教。

他郑重地对李四光说:“培养地质人才,是当务之急。”来自同胞的真诚邀请,让李四光深受感动,但出自对国内形势乌烟瘴气的痛恨和迷惘,他没有立即允诺丁文江,而是答应会慎重考虑。

在英国的这些年,李四光没有像在日本时一样热心于政治与革命,这有后期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书的钱昌照的话为佐证。当时在伦敦读书的,除了李四光、丁西林、石瑛等,还有傅斯年、俞平伯、张道藩、罗家伦等人,钱昌照也曾见过到英国求师访友的金岳霖、徐志摩等。据钱昌照回忆,“除张道藩对政治感兴趣外,其他人都忙着读书,不参与政治活动。”

但事实上,受爱国之心的驱使,李四光学成回国是必然的。这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国之地质》已经申明得清清楚楚。在序言中,他说:“近几十年来,科学得到普遍迅速的发展,影响所及,促使地质学家也要做出应有的贡献。古老景观神奇般的再现,地球有史以来各个时期古地理的多种推测,自然地唤起地质学家扩大知识范围的渴望,加上开发矿藏的需要日益增长,使得许多西方地质学家把注意力转向新的角逐场——远东。现今,我们所有为量不多的有关亚洲大陆上幅员辽阔的中华共和国的地质知识,大都是在这种时代召唤之下,由那些热心的考察者努力的结果。”

他又情不自禁地指出:“今天,我们要求新兴一代的‘黄帝’子孙,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也许并非为时过晚。一方面,要为纯科学的发展而尽力;另一方面,要用得来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地去解决有关工业的问题。就地质学而言,需要的是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去倾听、研读自然界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的,古树残叶的语言和古河道的瘗文。”

很显然,这既是一篇学术论文的序言,更是一位年轻学者的爱国宣言,事实上,李四光一直祈盼着能够有一天,得见政治清明之世,为祖国毫无保留地贡献青春和热血。

为能让李四光回国,极为热心的丁文江回国后,和北大教授胡适一同去找蔡元培,并很巧妙地从学生成绩开始谈及。胡适对此有清晰的回忆:“北大恢复地质学系之后,初期毕业生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找工作,在君亲自考试他们,考试的结果使他大不满意……他就带了考试的成绩单来看我。说,适之,你们的地质系是我们地质调查所青年人才的来源,我亲自给他们一个简单的考试,每人分到十种岩石,要他们辨认,结果没有一个人及格!我看那表上果然每人有许多零分,问他怎么办。他说,我本是想同你商量,我们同去看蔡先生,请他老人家看看这张成绩单,我要他知道北大地质系办得怎样糟。他会怪我干预北大的事吗?我说,蔡先生一定很欢迎你的批评,绝不会怪你。后来我们同去看蔡先生,蔡先生听了在君批评地质系的话,也看了那张有零分的成绩单,他不但不生气,还很虚心地请在君指教他改良整顿的方法。”

蔡元培再次听从丁文江的建议,决定请李四光到北大来。对此事念念不忘的丁文江于当年秋天,托四弟丁文渊去伦敦办事时,和丁燮林一同到英国东部的康为尔锡矿山找正在那见习的李四光,再次商谈请他回国任教之事。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孰轻孰重,在李四光的心中有着坚定的选择,正如丁文江所言,祖国急需培养地质人才的工作者。恰在这时,一个令人愤慨的消息传到李四光耳中: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向德、意宣战的参战国,却在1919年初英、法、日、美准备召开的对德和约的巴黎和会上,遭到列强的不公正对待。此事激起炎黄子孙的极大愤怒,爆发了震撼世界的“五四运动”。

李四光的心情难以平静,他谢绝了鲍尔顿教授的诚心挽留和其他教授的善意推荐,决定回国。这个决定显然是坚定不移的,但是想到祖国正上演着军阀混战,到处都是你争我夺的不堪局面,非常不利于开展科学研究,他难免有些犹疑。时光不容浪费,李四光决定先去欧洲大陆作一次地质旅行,并对战后各国情况做些了解之后,再行定夺。P70-74

序言

辛亥英雄,科学泰斗

此前谈及李四光,也许跟大多数国人一样,我贫瘠的脑海里,只是呈现出他那著名的“一甩”:他将“中国贫油”的帽子狠狠地甩进了太平洋!

如漫画般有趣,但也如素描般苍白。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了李四光神奇阔大的生命时空,那些闻所未闻的吉光片羽,让我的震惊瞬间无以言表:蒋介石无数次宴请科技界名流,其右手席位,总是为李四光而留!更让人瞠目的是,李四光一次都没去。全国第一届地质工作会议,居然延迟八个月才召开,只为苦苦等待李四光的归国;毛主席单独会见过很多知识分子,但李四光的次数一骑绝尘!

我无法不在这个日益“强悍”的空间长久驻足,我无法控制住自己更深涉入的狂想,于是,更多的震惊,开始像连绵起伏的山峦一样,终于将我挤压在地,我只能仰首,如瞻天人:没有铀就没有原子弹,而没有李四光,压根就没有铀矿的发现;赫赫有名的攀枝花钢厂、成昆铁路……这一大批新中国最早的大项目选址,都是在李四光的指导下最终确定;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李四光多年以前已有精准的预测!

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又何必我逐一举例?千年不世出的国学大师、目空一切的狂人陈寅恪说:“李在地质学理论方面的造诣,在中国无人能比。”陈寅恪说这话的时候,李四光在科学界真正的扛鼎之作,还未出现!

真正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孙中山去世,为他抬棺的六个人中,第一个便是李四光!无论如何我也不会想到:李四光,竟然是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传奇的硝烟,从满清之末越过民国,在新中国,开成最璀璨的花。沉浸于李四光的世界,其人,其举,越来越让我叹为观止!

从辛亥英雄到科学泰斗,李四光的一生,是如此的跌宕,更是如此的传奇,我抑制不住,急切地想把它呈现给更多的人,已经顾不得我这支秃笔,跟伟人是如何的不匹配了!

后记

他的精神,他的感动

2009年9月14日,李四光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他的俭朴让我们感动。“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纵观李四光的一生,其生活极为简单:饮食上不沾荤腥,衣着很不讲究,完全可用“得过且过”来形容,甚至补丁摞补丁。他去世后,工作人员想找几样遗物留下来,找来找去,也没发现像样的东西!

他的执着让我们感动。他将一生奉献给了科学,无怨无悔是他最真实的写照。少年求学时的形单影只难不倒他,异国深造时的缺吃少穿困不住他,战争硝烟中的颠沛流离击不垮他,蒋家政权的威胁利诱史束缚不了他!

他的正气让我们感动。他少年时反清,中年后抗日,他终生不与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合作。他留过日,但从不亲日,他留过欧,但从未亲欧。他当面斥责威权在手的汪精卫,当街怒打作威作福的英国大兵,当头棒喝穷凶极恶的国民党残部。他的凛然正气不仅让对手望而生畏,更让每一个中国人心生钦敬,为之自豪!他走遍了天下,但唯爱他的祖国,无论,他的祖国是在苍白中翘首以待,还是在贫弱中默默呻吟!

但他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应该还不是这些,尽管,以上足以光耀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喜欢引用李四光的一句话:“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这是李四光精神中最闪亮的一点,更是他一生奉为圭臬的金科玉律!

没错,李四光最让我们感动的,正是他的创新精神!从蜓科鉴定法到中国第四纪冰川等重大学说的创建,从地质力学的昂然出世到以其为指导的中国石油大发现等一系列重大学术实践,直至在世界性难题之一的地震预测和预报中做出的无与伦比的成就,李四光的一生,就是不断创新的一生!

这一切只因为,“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

创新之路何艰辛?也许,其中风景只有李四光最清楚。乱世中的苟活已属不易,“睁眼看世界”更远非常人所能企及:他在食不裹腹中搜寻未来的些微曙光,他在流离奔波中坚守着脆弱的学术梦想,他穿越军阀混战的硝烟,在心中独辟一方净土,他怒行于蒋家政权的白色恐怖中,培科学之巨树笑傲满天风雨。耻为人之后,更耻国之为国后,无论身处的政权是否差强人意,中国人的身份在他身上注定永远抹不掉,对他来说,为国争光是份内之事,“科学救国”则是唯一道路。在一穷二白的土壤中昂然崛起,在国际学术界对中国的打压之下突围而出,李四光用创新走出了一条举世震惊的科学之路,更为自己创造了极为跌宕的精彩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科技工作者提出过4条具体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希望我们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总书记说,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李四光的创新,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杆,我们深信他那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中国人的智慧,一定不比外国人次!”

华罗庚也曾说:“学而优则用,用于为民造福;学而优则创,求新路,多发明。”创,正是科学的灵魂,更是李四光的灵魂。

李四光先生永远不死,因为,他的创新精神永远不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四光(信仰的力量珍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才云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808276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7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2016012944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