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
内容
编辑推荐

看感人故事学养生知识,在网络上掀起新一轮中医废存大辩论,一本掀起学习中医热潮的书,2009年最值得阅读的书,无数人在泪水中阅读此书接受心灵洗礼,一本讲述什么是真正的医生的书,一个中医博士用周星驰式语言,讲述震撼心灵故事。

什么样的医生才能算是大师级的医生?

什么是医道?医道?!医道到底在哪里?!

在这支蜡烛火焰微弱之际,让我们借着这点光亮,回到历史的长河中,看看那些古代的医生吧,看看他们是怎样从一个极其普通的人,最后成长为一代大师,成为中医历史中最为耀眼的明星!

让我们与他们一起,寻找成功之道,登上涅槃之路,饱尝破茧而出时撕心裂肺的痛苦,体会最终获得至高境界的欢愉心境!

在看故事的同时,本书还要告诉你,这些古代的医生们,这些真正的名医们所提供给你的养生之道,算是额外的回报吧。

下面,请大家随本书一起开始这段旅程吧。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七位中国古代的医家。从史实出发,参考了大量的文献,描述了中国古代医家成为一代大家的过程,经过作者的演绎,成为一部可读性非常强的中医文化书籍。本书可以作为一般读者了解中医的工具书,能为其进入中医之门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本书行文流畅,文字感人,在读了之后,使读者深深感受到了古代医家的博大胸怀和悲天悯人的济生之心,不失为学医者的一门励志之书。

目录

李东垣

南宋的北边

李东垣家里很有钱

儒家子弟

考验李东垣的A计划

考验李东垣的B计划

悲愤

高山之巅

必须参加工作

令人恐惧的瘟疫

普济消毒饮子

一个叫元好问的才子

又赶上了旱灾

蒙古兵来了

李东垣开始看病了

大金国的灭亡

拯救灾民

去山东吧

范尊师是谁

痛苦的思考

徒弟罗天益

诊病之妙

最后的时光

尾声

补中益气丸与养生

朱丹溪

引子

聪明的孩子

打官司专业户

敢拿县长开涮

母亲的病

八华山中

心痛的感觉

学医之路

谁是罗知悌

大开眼界的跟师学习

告别杭州

初露锋芒

风雨之路

后记

朱丹溪对我们父母养生的建议

缪希雍

引子

童年身体很不好

家长谈话的作用是很大的

疟疾,又是倒霉的疟疾

坚决要求学医

苦读的日子

到部队去锻炼锻炼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慈悲到底是什么

童便也能治病吗

井底泥是什么

遇见一个叫王肯堂的人

双雄联手

有一种朋友,可以生死相托

大展拳脚的时刻到了

神秘的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有个高攀龙

认识了庄敛之

小妾的阴谋

东林书院的凋零

资生丸与养生

喻嘉言

令人失望的北京城

老师之谜

敢立军令状的医生

天下有这么看病的医生吗

境界,什么是境界

议病式的出现

一片痴心对患者

心,彻底地凉了

青灯古寺中的顿悟

一个叫钱谦益的朋友

开门办学

温病思想的萌芽

给穷人炼银子

劫难

巅峰对决

后记

心脑血管的养生方法

傅青主

一个神秘的人物

很有来头的出身背景

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我将永远记住你,我的妻子

三立书院

千里告状,义声闻天下

痛失亲人

明朝灭亡了

学医之谜

恩师被杀

那些慷慨赴死的兄弟们

朱衣道人案

侨居松庄的日子

敢跟皇上叫板

秘密授徒

悲伤的告别

女士养生中的寒邪、瘀血和肝郁

徐灵胎

引子

他到底想干什么

这才叫学习方法

重大的打击

长袖善舞

不把上级当领导

这个医生很特别

批评家是怎样炼成的

愤怒的火焰

跟帖高手

兼职音乐家

面见乾隆皇帝

大文人袁枚

老人的告别

王孟英

那个年代

体弱的童年

英雄人物浦上林

告别少年时代

我要读书

该出手时就出手

做个好医生

一个很光荣的外号

周领导的病

到底有什么治病的秘诀

第一次与霍乱的遭遇战

王孟英有什么业余爱好

名医也有治不了的病

医生求患者

温病是什么

痛失家人

我们回家吧

在家乡行医

医道,什么是医道

大上海

霍乱阻击战

力战至死

后记

试读章节

朱丹溪

引子

浙江义乌。

这里现在是个热闹非常的地方,在中央电视台的早新闻间隙可以看到这个地方的广告:物流之都,这是现在的事情了。

让我们回到遥远的古代吧,回到元朝,那时候这儿可没那么热闹。

在义乌南边,有条曲折蜿蜒流淌而过的溪水。

世界上每条溪水都是美丽的,这条溪水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特别的是溪水两岸的岩石,它的颜色是红色的,所以,这条溪水又叫丹溪。

公元1281年11月28日,朱丹溪就降生在这里。

有趣的是,朱丹溪本来不叫朱丹溪,他正式的名字叫朱震亨,字彦修,就因为他住在叫丹溪的地方,后世尊称他为“丹溪翁”,说习惯了,顺嘴就叫成了朱丹溪。这种尊重法儿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您太了不起了,把这个地方的从古到今的其他人都给盖了,因为您叫了“住在丹溪边上的老人”,这名号别人可就没法儿用了,再出个名人,也没法儿叫“住在丹溪边上的老人乙”了,可见,这个名号横的把这地方连县城在内的方圆几十里,竖的把这地方的上下几千年,这个范围内的,所有的人都给盖了。

过份了点儿吧!您一定这么想。

您还别说,反正北京开完奥运会以后的事情我不敢预测,打这儿往前算的,从古至今,这地方的人成就还真就没有人家朱丹溪大的。而且,尊称人家这个名号也是老百姓自愿的,受人恩泽啊,您想,没准儿这地方哪位兄台的二十代以上的爷爷当初得了重病,要不是人家朱丹溪,那位老祖宗早就挂了,哪儿还有这位兄台啊。

所以,这种称谓可是真的尊重啊,是尊称巨牛的人的,一般牛的人是无法获得的。

但是,早年的朱丹溪却无法看出来是个这么有成就的人。

聪明的孩子

童年时候的朱丹溪,不,这个时候应该还叫朱震亨,因为“朱丹溪”这个带着光环的称谓还没有落到他的头上,这个时候的朱震亨还算是个聪明的孩子,由于家里是书香门第,所以读圣贤书、习举子业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瞧,童年的朱震亨蹦蹦跳跳地跑过来了,来来,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个日后的名医吧:这个叫朱震亨的小孩瘦瘦的,额头宽宽的,眼睛很大,透着机灵。但是,从外表,我们怎么看这个朱震亨都是个成千上万个少年儿童中的普通一员。

在文献记载中,朱震亨小时候“日记千言”,看来是个非常聪明的小孩子,他的父亲是读书人,祖父是进士,这还不够,老天爷又给他安排了位极其有来头的母亲,他的母亲戚氏的祖上是宋朝时的官员,虽然到了元朝,家道不行了,但家教还是有的,她对子女管教甚严,有一次朱震亨的弟弟从邻居家的鸡窝里顺了个鸡蛋,被母亲发现了,严厉地斥责他马上给邻居送回去,搞得他很久都做吃鸡蛋的梦。

在这种严谨的教育下,朱震亨苦读举子业,像古代任何一个读书人一样,希望能够通过科举博取功名,但是接着,却突然放弃了科举之路。

对于他突然放弃的原因,我们并没有找到记载,只能看到:“先生受资爽朗,读书即了大义,为声律之赋,刻烛而成,长老咸器之,已而弃去。”

这样的话语,如果从字面理解,我们的头脑中则不难出现上面我们描述过的情景,即震亨同学太聪明了,却对做学问不感兴趣,才“已而弃去”,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论述很有疑点,这就好比是描述一个人:“非常有当官的天分,年纪轻轻官就越当越大,然后不当了。”

这绝对是种不靠谱的逻辑,傻瓜才会相信呢,没有点儿经济或者作风问题怎么会不当官了呢?那么,历史中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朱震亨为什么放弃了科举之路,在放弃了科举之路后,开始对什么感兴趣了呢?

关于朱震亨为什么对读书不感兴趣了,历史上没有记载。

现在,让我们来揭开这个谜团吧!

首先,我们可以从朱震亨父亲的去世来分析起。

就在朱震亨刻苦读书,大家对他也期望甚大的时候,在他十五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

在他后来写的著名的医书《格致余论》的序中,朱震亨写到:“因追念先子之内伤……一皆殁于药之误也”,“先子”在古代可不是称呼自己的儿子,而是自己故去的老子的,可见,朱震亨的父亲因为内伤病不治,在朱震亨十五岁的时候去世了,他的家道从此中落。

朱震亨显然因为他父亲的去世,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搞不懂为什么经过医生的治疗,父亲的病不但没有好,反而还去世了,这个疑问困扰了他很久,直到多年以后自己后来懂得了医书,才晓得是医生给误治了,这让他悲愤异常。

但是在当时,朱震亨是不了解这些情况的,他在悲痛之余也没有什么办法,想必接茬儿读书是跑不掉的。

但是,上天似乎觉得给这个家庭的打击不够,在接下来的若干年中,他的大伯,他的叔叔,也相继患病,在经过医生诊治后,去世了。

我这样写似乎给人一种感觉,就是朱震亨家的附近有一个心怀叵测的医生,每次朱家有人生病,在请他诊治后,他都会做点什么手脚,让这个人死去。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这样的事情出在当时应该是很普遍的现象,只能说明当时的医疗水平确实到了需要整顿的地步了。

也就是说,历史在呼唤伟大的朱丹溪的出现。

打官司专业户

可在那个时候,摆在少年朱震亨面前的却不是这种宏伟的、巨大的使命感的召唤,而是一些具体的困难的招呼。

我们可以推想,在一个家族的主要男丁都去世了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关于这种情形,我想在农村生活过的同学一定有感触,那就是别的家族会来欺负你,什么今天占你点儿地了,明天上你的水塘里捞点鱼了,怎么着?不满意?不满意就比划比划啊!什么?没人出来比划?那好啊,这鱼塘以后就由我来替你们看着得了(乡之右族咸陵之)。

所以,少年朱震亨的肩上早早地负担了家庭中男丁的重担。

这种重担并没有催促他向学习医术上发展,而是走向了一个偏激的方向。

古书记载这个时候的朱震亨开始变得“尚侠气”,如果有人胆敢欺负自己家族,他就一定会跳出来,“必风怒电激”地到政府有关部门去告状,不是年龄小打不过你吗?但俺读过书啊,俺文笔好啊,俺擅长动笔告状啊,反正是一定要闹得天翻地覆,连省长到省委书记全都过问才好呢,结果是搞得周围的大户人家“上下摇手相戒”:千万别惹这位祖宗,惹不起,他这么个闹法儿,搁谁也受不了!得了,别惹他们家了(莫或轻犯)!

想必是朱震亨很沉迷于这种天下无敌手的感觉,所以这种状态竟然一直持续了很久,不是很久,是太久了,具体说来,是一直持续到他三十岁。

也就是说,在这种崇尚侠气的岁月中,朱震亨度过了他的少年和几乎半个青年时代。

但是诸位并不需要担心,朱震亨是否会成为称霸街头的小混混,毕竟人家是读过书的人,受到过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如果是一般人估计也就成为街头混混了,但是朱震亨不会,他想必深刻地理解到了“侠”这个字的伟大含义,故所作所为必从正义出发。  这一开始还只是家里面的事情,后来由于名气越来越大,最后竟然发展到替别人伸张正义,比如村头老张家的庄稼被老李家的牲畜给吃了,老张头一定会哭丧着脸找到朱震亨,“震亨大侄子,你给评个理啊,他们太欺负人了!”但是如果你据此得出朱震亨只是经常包办些邻里纠纷那就彻底错了,朱震亨似乎天生就什么都不怕,只要认为是不合理的,甭管对方是谁,他都要管到底。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发生在他二十二岁的时候,我们二十二岁的时候还基本上是个毛头孩子,刚到单位见到经理说话还紧张呢,您再看看朱震亨二十二岁时都干什么了。

当时元朝政府管理水平较低且随心所欲,苛捐杂税比较多,在朱震亨二十二岁那年政府要求交包银,“州县承之,急如星火”,可见各级地方领导是很重视的,虽然民间生活比较艰苦,但是这个钱各家还是要交的(民莫敢与争)。这时候我们的朱震亨出场了,他带领乡里抗命,就是不交,郡守急了,“召先生”,这个“召”字显然是用的客气了,估计是用绳索之类的东西“召”的,“召”来后郡守就问这朱震亨了:嘿,我说你小子胆子够大的啊,敢跟州政府作对,脑袋不想要了吗(君不爱头乎)!

再让我们来看看二十二岁的朱震亨的回答,估计足够让郡守背过气去了:“您郡守是个大官,当然脑袋是很重要的了,我们也就是一介草民,脑袋并没有那么重要,您就甭替我们操心了,这个包银如果形成制度,危害将会毒及子孙(此害将毒子孙),如果您非要干这个坏事,那您干脆把我们家的财产连房子带地都收上去,来顶替大家的钱算了,您看着办吧。”

这话说的是比较有水平的,您郡守自己心里也会掂量掂量吧,大家毕竟都是读国学出身的吧,思想境界到哪里去了?而且最后还说,如果您非要做,那直接到我们家抢得了,您觉得合适吗?

估计郡守听完后一定痛苦的直用脑袋撞墙:苍天啊,我怎么这么倒霉啊!这哥们儿为什么偏偏生在我的辖区里面啊!

然后郡守一定会转过脸来,用恳求的语气央求:拜托啊老大,给点面子吧,总不能让我没法儿交差吧,兄弟我也要混下去啊。

那好吧,我们村王小二和李老四最近靠贩卖假奶粉发了财,我总觉着这两个人很不地道,你就上他们家收吧。

多谢老大指点,多谢!

最后的结局是:朱震亨所居的乡里,竟然只推举出两个大款交了包银(仅上富氓二人),其他乡亲皆得脱免。

由此可见,青少年时期的朱震亨是这样一个人:非常正直,爱惜百姓,敢做常人不敢做之事。

P47-51

序言

我原来想写的是一个讲稿,在写好后,把这些故事贴到了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板块,结果没有想到,受到了网友的欢迎,大家非常热情地在我的帖子里讨论中医,甚至讨论中医的废存问题,有好多网友也一起讲述了自己找中医看病的经历,让我深受感动,结果就一路写了下来,越写越多,最后达到了几十万字。

首先要感谢的是各位网友,是你们的鼓励一直支持着我,使我有种要把中医仔细地讲述给大家的动力,网络上好多网友的名字我都非常的熟悉了,我在讲述中医故事的同时,也从各位的讨论中获益匪浅。

中医是很难讲述的,理论体系太深奥了,搞得大家很难熟悉,所以到目前能够真正能用大白话把中医解释一下的书不多,我也是尽了力了,如果讲述得不好,各位千万别拍板砖,我再努力就是了。

严格地说,这是一本写信念的书,各位看的可能是故事,但是从中体悟的可能是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在各行各业里您都能够出成绩。  ’

这也是一本学习养生的书,古人的养生智慧太让人惊叹了,大家学习点,就是对古人的继承,对自个儿的身体有好处,对古人也算有个交代——没把前人的好东西都丢了。

首先我要感谢辽宁中医药大学的陆秀兰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梁嵘教授在我求学期间给我的指导。

还要感谢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期间的同学们,是你们,使我认识到了什么是医道,什么是大医精诚,我非常难忘我们在食堂边吃饭边讨论医案的情景;难忘我们在寝室里热切地分析病情的时光,你们的名字我时刻记在心里:彭欣博士、李林森博士、武冰博士、马成杰博士、张治国博士……(名单太长,恕不一一列举)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求学的时光,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那种酣畅淋漓的幸福,无可比拟。

另外,我还要感谢王富龙博士、张明明博士夫妇,我们是老朋友了,我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一直得到你们的帮助,如果没有你们的鼓励,我不会一直前行至今的,再次感谢了!

我写的这些故事,其实严格地说不是故事,都是古代医家记录的真实的医案,我本着真实的原则,把一些离奇的民间传说都给去掉了,除了语气上有时夸张些,其他基本是可靠的。

有的网友说我妙笔生花,看得很多次都流眼泪了。其实各位说错了,我的文笔一点都不好,实在是古代的中医们太感人了,他们秉持着一心赴救的大医精神,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人生精彩无比。

最后,要感谢一直支持我的父母,还有我的妻子,家人的多年默默支持对我至关重要。

就不请名人作序了,因为我里面写的个个都是中医历史上的名人。

不耽误各位的时间了,故事是精彩的,大家开始看吧。

后记

北京,樱花东街。

老广酒楼。

那天,我的一些朋友来找我,我们在这里吃饭。

朋友们叫了一桌子的菜。

然后挨个问我,他们的身体适合吃哪个,哪个对他们养生最好。

这是这两年大家找我的最主要的话题。

似乎大家突然关心起食疗来了。

于是我就开始介绍:这个茼蒿,是可以清心养胃的,可以利腑化痰,肥胖的人可以多吃点儿,那个竹笋,是可以升清降浊的,可以开膈消痰,但是中医认为是发物,如果有手术后或者大病后的患者是不适合吃的……

介绍介绍着,一瞬间,我突然感觉有点恍惚了。

我似乎觉得,眼前的景物都开始模糊。

代之以另一幅画面:清冷的月光下,一个消瘦的老人,他的旁边,放着刚刚吃过一半的麸皮。

他用羡慕的目光,望着丰衣足食的我们。

然后,继续低下头,用毛笔写着一个食物又一个食物的食疗功用。

我的介绍,似乎都是在朗读着他所写的内容。

念着念着,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我的眼泪,缓缓地流了出来……

书评(媒体评论)

楼主文采昭然、学识昭然、义气昭然,实在令人钦佩。

(网友依帆之蓝)

早上没事,又在看傅青主,看到这段,眼泪直淌!这是一种怎样的师生情谊啊!令人感慨万千!第一次看帖留泪是在李东垣的故事里,当时热泪盈眶。

(网友pm3132)

昨天偶然打开电视,看到北京台有人讲中医,内容正到了御医给皇帝请脉的程序一节,当时还想,这人讲的内容怎么和罗先生写的贴子内容近似呢!原来正是罗先生本人,哈哈!终于一睹庐山真面目了,原来是很清秀儒雅的样子。

(网友jadewindy)

一直默默地关注这个帖子,每当读到那些古代的医生用慈悲和智慧舍身忘我地为病患治疗时,鼻子总一阵发酸,同样,也读出了文字背后作者那颗同样也慈悲的心。佛家说应以什么身得度即现什么身,我想,这些古代的医生就是佛说的倒驾慈航的乘愿再来人吧。

(网友苏小尾)

好东东,太好了,我是搞西医的,看了罗老师的文章觉得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

(网友兰医之子)

中医在近代以前从没输给西医,学问需要后人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出新,中医这朵奇葩,我们连传承都还没有做到,何谈出新?世界的任何方面都有如物种一样需要多样性,中医现在的落寞是由于本身进化的原因还是我们人为的呢?想想大熊猫。

(网友彪哥80)

看了楼主笔下的徐灵胎,流泪了。

(网友三之梧桐情缘)

其实,俺对中医有兴趣是从倚天屠龙记开始的,看那胡青牛给张无忌治伤……

(网友梦不回的唐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大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16027
开本 16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2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4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0: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