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乱世先生
内容
试读章节

梁启超:做一个有个性的人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生于广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之新民等。1929年1月19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他56个春夏秋冬的行走,怀揣的梦想,就是爱国与救国。

他5岁始读《四书》《五经》,8岁学写文章,9岁能写千字文,12岁考中首榜秀才第一名,被乡里人称为“神童”。

他师从康有为,一生行为深受老师影响,投身政治运动,影响很大。1895年春,他赴京会试,因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他协助老师康有为,发动3000名在京应试的举人联名上书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他支持“五四”运动,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倡导新文化运动。他主张教育必须培养新国民,教育必须以培养“新民”为目的。

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较早提出设立师范教育的教育家。1896年,他在《论师范》一文中专门论述了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群学之基”,是整个教育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证。

他既不盲目于新学,也不固执泥古,对于我国过去思想界受儒家思想的束缚,极为不满;他认为这种儒家思想所形成的束缚,使我国两千年来殊少杰出的大思想家,即使有也只能托古而存,毫无独立精神。所以他一生致力于提倡思想自由,力图破除这种思想界的痼疾。

他思想独特,著作等身,1400多万字的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史学、哲学、法学、社会经济学、新闻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其中,《新民说》拉开了中国启蒙学的序幕,“五四”后的思想家,无论是胡适、鲁迅,还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在青年时代都接受过《新民说》的思想洗礼。

岭南神童

梁启超,在家中排行老大,论干支,癸酉年,属鸡;论星座,则为双鱼座。

梁氏家族在他以前,已经发展了250多年。家族始于宋代梁绍,进士,于广东为官,居南溪雄珠玑里,传3代;梁南溪始迁新会县大石桥,传12代;梁谷隐于茶坑村立户,谷隐10世孙为他高祖;高祖子名炳昆,炳昆8子中老二,名维清,是他祖父。梁氏代代农耕为业,是最普通的农民,到他祖父才一边勤耕苦种,一边攻读诗书,最终考取了秀才,成为当地受人尊敬的乡绅。

岭南多豪杰。他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岭南福地,祖父梁维清,已经成为靠剥削起家的小地主,梁姓在茶坑村100多户人家、5000多人中已达2/3,势力较大。

他的家族,虽已富裕,但在整个地主阶级中,还属于“富而不贵”的小地主。梁氏家族,还没有人通过科举,跻身于上层封建统治者中。

对此,他祖父深以为憾,决心改变这种局面,自己苦读诗书,以期实现为官梦。夫人黎氏,是广东提督黎第光之女,对改变梁氏门庭也很卖力。然而,奋斗多年,梁维清也只中了个秀才,挂名府学生员,在仕途上也不过做到教谕,管理县文教事业。在清代九品之制的官阶中,位列八品,职位卑微。

祖父在茶坑村,却是个大人物,春风得意,算是给梁家开辟了通往官场的道路。凭借教谕的头衔和身份,购买图书,置买10多亩好地,满怀信心地让儿子梁宝瑛在自己拓开的道路上,继续奋斗。

梁宝瑛是梁维清的三儿子,是梁启超的父亲。

祖父对他的父亲要求极严,千方百计地让他父亲刻苦攻读,希望他父亲能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然而,他父亲不仅没能更上层楼,而且苦读一生,连续应试,从少年童子考到两鬓染霜,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只落得茶坑村的私塾先生。

但梁宝瑛一生勤奋,事事按儒家伦理道德律己,严守家风,为后代能跻身官场费尽心血。

父亲的为人,使之在茶坑村有了威信,掌握耆老会长达30多年,为乡邻做过一些善事,为乡亲所拥戴。

母亲赵氏,出身书香门第,粗知诗文,勤劳干练,贤淑聪慧,以“贤孝”闻名乡里,属于典型的贤妻良母。母亲的敦厚朴实、温柔忍让,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祖父在一大群孙儿、孙女中,最看重、最疼爱他。6岁以前,他一直生活在祖父身边。白天,他跟着祖父一起读书、玩耍;夜里,就和祖父睡在一张床上,听祖父给他讲历史故事。他祖父喜欢讲古代英雄豪杰、学者硕儒的故事,尤其喜欢讲宋代、明代亡国的故事,对那些沉痛的往事,总是津津乐道。

虽然成长于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但梁启超不是沉醉于玩乐,而是早早地开始了启蒙。母亲在他两三岁时,就教他认字。他的祖父,在他四五岁时,就笑着引导他,读起了四书五经;一到晚上,他祖父还一边让他背书,一边给他讲故事;他祖父还教他手握毛笔,练习书法;他6岁未满,就读完了五经。之后,他到父亲的私塾学习《中国略史》等课程,开始接受比较系统的中国历史知识。8岁,他就学作八股文了。在祖父、父母的悉心教导下,他学业大进,9岁时,就写出了洋洋洒洒数千言的八股文章。

梁启超才华早露,童年时就常表现出惊人的智慧,深受梁氏家族的宠爱。

有一次,他爬着竹梯登高玩耍,他祖父怕危险,急忙叫他:“下来,快下来!莫跌下来呀……”他看到祖父站在梯旁,竟双手扶梯又攀了一级,还叫道:“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祖父听了开怀大笑,感到自己孙子非比寻常。  有一天,他在外玩得满头大汗,口渴回家,看到父亲正和客人笑谈,他却没管那么多,自顾自提起茶壶给自己倒水,正要喝却被客人叫住:“启超,听说你认识很多字,你过来我考考你。”说完在茶几上的大纸上狂草了一个“龙”字,问他:“你读给我听听。”他端着碗看了一眼字,摇了摇头。客人见他连龙字都没认出来,哈哈大笑起来。他却没有理会,而是将水一口气喝了下去。客人看了笑着说:“饮茶龙上水。”他看着笑的洋洋得意的客人,回应道:“写字狗耙田。”客人收敛了笑容。他父亲很尴尬,正要惩罚他,客人却夸赞道:“了不得!令公子才思敏捷,对答工整,好!好!好!”

他刚满9岁时,祖父和父亲就决定让他去广州考秀才。他第一次出远门,从新会上船沿西江而上。同船的多是赶考的,四五十岁的、十多岁的比比皆是,他年龄最小,不免胆怯。

这天中午,大家在船中进餐,忽然有人提议,以餐中咸鱼为题,吟诗助兴。大家还在冥思苦想,他就忍不住吟了两句:太公垂钓鱼,胶鬲举盐初。

他话音一落,就博得了一片喝彩。有的说,这两句诗,诗意浓郁,风格高雅;有的说,他年纪最小,出句最快又好,才华不同寻常。从此,他舟中咏诗的故事,不胫而走,梁家“神童”的声名,传遍了新会,响誉岭南。

梁启超10岁那年,跟父亲进城,夜里,住在秀才李兆镜家。第二天早晨起来,他就到李家正厅对面的杏花园玩耍,看见朵朵带露杏花,争妍斗艳,十分可爱,就伸手摘下几朵。

突然,他听到一阵脚步声,抬头一看,是父亲和李秀才。他急忙把杏花藏进袖子里,但还是被他父亲看见了。父亲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责怪儿子,就严肃地吟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本来他父亲打算用对联来处罚儿子,却不料,他在抬头间偶然看到对面厅檐挂着挡煞的镜子,急中生智对道:“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李兆镜听父子俩的对子,禁不住拍掌叫绝,笑着说:“让老夫也来考考贤侄,‘推车出小陌’,怎样?”话音刚落,梁启超就立即回应:“策马入长安。”“好,好!”李兆镜笑容满面地连声夸赞。

11岁那年,他到省城参加考试,一举考中秀才。考完试之后,主考的三品大员、广东学政使叶大焯,得知广东出了这么一个神童,再细细阅读了他的试卷后,大为赞赏,专门召见他和几个年龄稍小的秀才面试,与他们谈论经学、唐诗宋词和唐宋八大家等。

被接见的新科秀才,一个个进去后,很快就退了出来,惟独他,虽然小小年纪,却无所不知,对答如流。叶大焯不觉十分高兴,对他大加赞赏。

机灵的他,在赞赏声中马上跪下请求说:“老师啊,我的祖父今年已经是七十高龄,他的生日是农历冬月二十一,弟子很快就回家乡看望他老人家了,如果在我为祖父祝寿时,能得到先生所写的寿言,一定会使我祖父延年益寿,而且,还可以告慰叔父和父亲的孝顺之心。”

叶大焯听完这个稚气未脱的孩子说出这番成熟的话语,大为惊讶,并深深地为他这份孝心所感动,于是接受了他的请求,欣然提笔,为梁老先生写下了寿文。

叶大焯在这篇洋洋洒洒的祝寿文中,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梁启超才学不凡,可与历史上的吴祐、任延、祖莹相媲美;二、劝勉梁启超不可骄傲,巩固所学的知识,勤学新的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三、梁家教子有方,茶坑人杰地灵,梁启超前途不可限量。

回到家中,他祖父一读,惊讶地瞪大双眼,手理胡须,笑着说:“广东学政是朝廷三品大员呀,竟亲自挥笔为老夫写寿文,真是大喜过望,大喜过望啊!”

茶坑村双喜临门,就像过节一样,既庆祝他考中秀才,又庆贺他祖父得到高官的祝寿。

光绪十五年(1889年),年仅17岁的他,参加了广东乡试,顺利考中举人,排名第八,而且是这次新会籍考生中成绩最优秀的一个,也是全省考生中年纪最小的一个。

在这次乡试中,他的试卷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气势磅礴,思路敏捷,富有才情,自然引起了两位主考官的特别关注。

正主考官李端棻,是贵州省贵筑人(今已并入贵阳);副主考官为福建人王仁堪。两人都很赏识梁启超的学识与才华。

李端棻心想,自己多年来担任乡试主考官,从来就没有遇到像梁启超这样才学超群的学子,他感到应该和梁启超见见面,试试他的真正才学,同时,李端棻心想,自己有个年轻的堂妹,待字闺中,不如乘此机会,撮合撮合,兴许能成就门婚事,于是,李端棻就请副主考官王仁堪作媒。

正当李端棻如此考虑的时候,副主考官王仁堪也因为很欣赏梁启超的才智,想把自己尚未出阁的女儿,许配给这位年轻举子。

当李端棻提出请王仁堪做媒人的时候,王仁堪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但是,由于李端棻最先提出,王仁堪内心虽然有说不出的惋惜,最后也只得无可奈何地答应了。

后来,李端棻借与考生面谈的机会,直接向梁启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在主考官面前,一时之间,无法拒绝,而且他也无意拒绝这门婚事,便深深地感谢主考官的厚意和栽培,并马上写信告诉了父母。他父亲知道这件事之后,觉得很不妥当,因为自己家族,世代耕读,李家则世代为官,难以高攀,门不当户不对,就婉言谢绝了。李端棻却并不死心,坦然写信给他的父亲说:“我也知道启超出自寒门,但他前途无量,不久即可青云直上。我家物色的是人才,而不是从贫富来考虑,而且我也知道我的堂妹深明大义,我才敢于为她主持这门婚事,你们就不必推却了”。

就这样,这门婚事就定了下来。

后来,李小姐在他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一段佳话,当然,这是后话。P1-8

目录

序曲

梁启超:做一个有个性的人

 岭南神童

 康梁维新

 首唱“中华民族”

 新民说

 趣味主义

 温馨家事

蔡元培:有所不为,无所不容

 商贾后代

 笃学精进

 教育先行

 五育并举

 北大新风

 大学校长的楷模

 三妻相继

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教育家

 神童初现

 改进教育

 晓庄师范学校

 支持革命

 重庆办学

 教育主张

 妻儿轶事

张伯苓:南开先生

 书香之后

 南开先生

 结缘重庆

 中国奥运第一人

 结缘张学良

 得意弟子周恩来

 “允公允能”的教育思想

黄炎培:溯源与创新

 初经风雨

 急步兴学

 职业教育

 英雄交往

 教育子女

 历史周期律

竺可桢:浙大保姆

 粮商之后

 科学救国

 浙大保姆

 大学教育观

 管天第一人

徐特立:永远的丰碑

 农家读书人

 挥刀断指写血书

 赴法求学

 得意弟子毛泽东

 “三位一体”教育观

 夫妻恩爱

吴玉章:人至期颐亦不休

 “三荣望族”之后

 血性男儿

 领导保路斗争

 人大首任校长

 贫贱夫妻

吴贻芳:智慧女神的坚守

 知县千金多坚韧

 999朵玫瑰

 近代第一、第二的女校长

 有针对性的教育思想

孙敬修:童心不泯的“故事爷爷”

 贫民的儿子

 汇文从教

 结缘电台

 家事凝重

 师徒深情

 故事爷爷

 为了孩子

晏阳初:一生只为一个承诺

 巴人之后

 用心求学

 定县实验

 平民教育思想

 家事掠影

 异域升华

陈鹤琴:另类的儿童教育家

 浙商后裔

 学业精进

 观察研究808天

 幼儿教育

 “活教育”思想体系

 挚友陶行知

 家事走笔

序言

教育是一场累年跋涉的文化苦旅,任重而道远。

盘古开天,生灵苍茫,结绳治事,磨石山塘。口耳相传,技能绵长,观察模仿,教育初张。黄帝史官,仓颉造字,意符文笔,风骨万方。

西周兴校,贵族“国学”,礼乐射御书数,官府华堂;庶民“乡学”,礼教政三物,相聚民房;典章文物,道德流芳,“明人伦”,万古香。

春秋私学兴,战国争鸣忙。孔丘墨子,“显学”始昌。孔徒三千,有教无类,《诗》《书》《礼》《易》,《春秋》南望;立志乐道,自省克己,身体力行,改过善良。上说下教,墨翟首创,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贤士”兼爱倡。孟子“性善”,荀子“积靡”,兴教学扬,相得益彰。《礼记》华章:尊师重道,教学相长,豫时孙摩,相辅息藏,启发诱导,长善救亡。

秦与汉,统大疆。罢百家、尊儒术,改选士,太学创,理古籍,文字量。董仲舒,性善恶,强道德,必正我;王充笑,“鸿儒”仰。

魏晋南北朝,“儒”“玄”“史”“文”,四学并扬,医学始昌。嵇康君,“玄学”强;颜之推,家教忙。

隋唐五代,科举新场。“生徒”起,出校坊;“乡贡”来,州县堂;“制举”诏,由帝皇。韩愈“师说”,妙语华章,业精于勤,道出衷肠,博览精学,言明专长,“传道”“授业”加“解惑”,育出华夏好栋梁;柳宗元兴教,文以明道常,交以为师生,补短各取长,顺天与致性,博采大众长,奋志和厉义,凛然绝仓惶。

宋元“重文”,“兴学”繁忙。范仲淹知政,州县立学堂,策论与经学,“苏湖教法”扬;王安石两度为相,太学“三舍法”首创,专设武、律、医分学场;徽宗崇宁时,全国兴学强;书院兴山梁,众生读书忙,白鹿洞石鼓岳麓、应天府嵩阳茅山,六大书院走笔狂;朱熹尊儒学,白鹿洞重妆,“存天理、灭人欲”,“书院揭示”上墙,“小学”“大学”分房,居敬务穷理,学思要力行,因材来施教,读书六法尝:循序加渐进,熟读精思量,虚心与涵泳,切己体察偿,著紧勤用力,居敬持志昂。

明代崇儒纳士,八股创立盛行,横施文化专制,思想禁锢深层;王守仁,“心即理”,“致良知”,起扶桑,“训蒙教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声誉遍城乡,“知行合一”,并进知行,“各得其心”,自求自刚。

明末清初,动荡民伤,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诸贤达,“实学”不落荒;王夫之畅笑,人性乃“气禀”,“新故相推”行,“行可兼得知,知不可兼行”;颜元批传统,毁坏人才、灭绝圣学、败坏市风,必治这三伤,强调兴“实学”,“礼乐兵农”昌;龚自珍求改良,反对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详;魏源学西方,革除“人心之寐”、“人才之虚”,绝不再彷徨;洪仁开斥责:“不务实学,专事浮文”,主张建造火车、轮船、钟表作坊,施以宗教道德、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三宝”教育,不断兴城乡。

洋务运动起,戊戌变法至,京师同文馆,创办新学堂;容闳率幼童,一百又二十,留学美利坚;张之洞《劝学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谱华章,起草《奏定学堂章程》,祖国首个近代学制扬;康有为,变科举,废八股,兴学堂,《大同书》,去国、去家、男女平等新主张;梁启超,开民智,育新民,师范教育兴城乡;严复论教,救国良方,新体系:蒙学堂,中学校,大学堂,留学常,省立师范学堂,五管齐下,各领风光。

蔡元培,德、智、体、美和谐行;陶行知,生活教育逾高墙;张伯苓,南开先生四育忙;黄炎培,职业学校出好郎;竺可桢,求是学风引思量;徐特立,不动笔墨不读书;吴玉章,素质教育第一强;吴贻芳,女校天地首开创;孙敬修,小故事里大道扬;晏阳初,平民化教育行四方;陈鹤琴,儿童专家永留芳……

东方红,升艳阳,新中国,普教忙,义务普九,免费学堂,教育改革,人才成长,《新华字典》,发遍村庄,教利万民,欢腾昂扬!

壮耶美哉!圆梦图强!师生同心,步履铿锵;教化后人,城乡统量;登月探海,誉远声翔。

教育兴邦,有教无类兮育出好栋梁;

华夏兴旺,反腐自强兮盛世新辉煌!

吾今起柔笔,追思落彷徨;小文醒悟否?揪心醉夕阳。

一丁

2014年4月11日·科技城·梦想苑

内容推荐

从古至今,教育一直是影响弥远的一项重要传承方式,传承的是知识,更是做人,亦是处世。可以说,教育就仿佛一个国家的精神食粮,能够支撑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壮大,并且不失本色和牢记根源。

俗话说:根正苗红,植物尚且如此,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而教育就是保证根正的唯一手段和方法。在清末到建国初期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涌现了一大批投身教育事业,为国之未来奋不顾身的教育大家: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黄炎培、竺可桢、徐特立、吴玉章、吴贻芳、孙敬修、晏阳初、陈鹤琴……这些名字大家耳熟能详,他们以自己颇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为那段时期的中国带来了希望。

一丁著的《乱世先生》中,十二个教育大家的成长经历、教育生涯、情感生活均有涉猎,让人仿似面对面和教育大家沟通,了解一个个真性情、硬骨头却底蕴深邃的可爱之人。

编辑推荐

  清末到建国初期,中国的教育体系百花齐放,出现了一大批如今依旧耳熟能详的教育大家,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黄炎培、竺可桢、徐特立、吴玉章、吴贻芳、孙敬修、晏阳初、陈鹤琴……  他们传承的是知识,更是做人,亦是处世。  一丁著的《乱世先生》以十二位民国教育大家的成长经历、教育生涯、情感生活为主线,让读者了解一个个真性情、硬骨头却底蕴深邃的可爱之人。  他们传承的是知识,更是做人和处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乱世先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一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808474
开本 32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5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2016012941
中图分类号 K825.46=6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