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翠亨檀岛香港1866-1895)
内容
试读章节

1.新本把“琏昌”改为“连昌”。

2.新本加上了“后移香山县开基”等字样。新本此等内容,罗香林是绝对不能引用的,因为李蔚春甚至温济琴,都肯定看过旧本。若引用新本,罗香林的“紫金说”就会失掉一切公信力。这就是为什么,罗香林凡是提到紫金忠坝《孙氏族谱》时,都郑重声明他所用的是旧本。

目前笔者所掌握的紫金忠坝《孙氏族谱》,共有三个版本:

1.旧本:即1933年孙桂香的三修本,也就是李蔚春在1941年8月1日交给罗香林的版本。l有关部分曰:“十二世祖讳琏昌公,移居曾(增)城,于后未知。”后来罗香林似乎没有把此旧本交还给忠坝孙氏,而孙桂香等似乎也没有索还。结果这一旧本就变成罗香林的藏书,遗留给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编号是:罗700/14。

2.节抄本:1941年8月3日,罗香林在曲江把旧本节抄。节抄时忠实地抄写。有关部分曰:“十二世祖讳琏昌公,移居增城,于后未知。”罗香林在抄写时,唯一改动过的地方,是把旧本之中错误的“曾城”改为正确的“增城”。节抄本后来也成为罗香林藏书之一,留给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编号是:罗222/50。

3.新本:1942年9月,由孙桂香心领神会了罗香林“紫金说”的意思之后,把旧本重抄一遍,并在重抄过程中,把琏昌改为连昌,并加上了“后移香山县开基”等字样。同时,对于上述旧本的有关部分诸如“十二世祖讳琏昌公,移居曾城,于后未知”等字样,则通通不录。代而兴之,是在十一世祖鼎标公项下,加上如下字样:“鼎标公……生三子:长日连桥公,未传。次日连昌公:移居增城,后移香山县开基。三日连盛公:往外未详。”接着,孙桂香把两份新本寄给了罗香林,但罗香林的藏书当中却没新本的踪影,可能是罗香林把它们扔掉了,以免造成混乱,或避免不知底蕴的人误会是罗香林自己弄虚作假。但由于孙仕元在t986年把新本献给紫金县档案局,故该局藏有新本原件。”其上级广东省档案局又向其求得新本的复印本,自己收藏。而中山市翠事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又向广东省档案局求得新本的再复印本,自己收藏。

结果,中国大陆的一些学者写道:“经考证:紫金档案局所藏《紫金县忠坝孙氏族谱》(光绪二年重修)所记载的‘十二世孙连昌移居增城,后移香山开基’,才是可靠的历史事实。”因而又认为,罗香林那“十二世祖孙琏昌,移居增城,于后未知”这样的引述,“是罗教授书中引用的一个不可靠的材料”。更由于紫金档案局所藏《紫金县忠坝孙氏族谱》所记载的是“连昌”而非“琏昌”,就下结论说:“这纯属当时作者(罗香林)失误而造成后人的讹传。”

这些学者劈头第一句就说“经考证”。至于做过什么“考证”,他们并没有作任何说明。鉴于他们只提出过紫金档案局所藏《紫金县忠坝孙氏族谱》这~孤证来讨论,证明他们考证的范围,也只可能是囿于这一孤证。所谓“孤证不立”,他们用孤证来立论,已犯了史学方法的大忌。立论之后,进而指责罗香林“失误”、引用了“不可靠的材料”,又犯了史学方法的另一大忌——受个人感情影响,而其感情冲动的程度,已经完全超出切磋学问的范畴。他们指责罗香林“失误”,更使罗香林蒙受不白之冤,引起“香老”在香港门人的愤愤不平!

总之,1942年国民政府的党国要人大力支持“紫金说”,结果不单挑起了全球土、客之间激烈的感情冲突,也挑起了大陆与香港某些群体之间强烈的感情冲突。笔者盼望:本章所指出的紫金忠坝《孙氏族谱》其实存在着三个版本这一事实,以及三个版本的来龙去脉和曾遭改动过的地方,能够平息孙中山祖籍问题的争论。

第二,自从罗香林在1942年提出国父祖籍在紫金的说法之后,六十多年以来,广大海内外客家人对此深信不疑。台湾的四百多万客家人,更经常组团到紫金寻根。大家对于客家人当中曾产生了像孙中山这样的一位伟大人物,由衷地感到无比骄傲。若现在有人对他们说,国父的祖籍并非紫金!他们在感情上,无论如何接受不了,因为他们对“紫金说”之深信,已经到了“信仰”的程度,这从上述种种感情用事的例子可知。准此,窃以为我们可否改变思路:把紫金说完全排除出历史考证的范畴之外,从此不提;反而把它作为一种“客家信仰”来看待?

君不见,关羽是真正存在过的三国时期历史人物。但是,民间却把他作为神来供奉。全球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则那里的华人商店,大都供奉着关圣帝君的神像。相信没有任何一位历史学家,会荒唐到逐一跑进华人商店,推开正在叩拜关帝的店主说:“历史上只有关羽这样一个人,没有关帝这样一个神,别拜袍!”

同样地,如果我们尊重客家人的“信仰”,响应紫金县人民政府在忠坝筹建孙中山祖籍纪念馆,让海内外的客家人有一个“朝圣”的地方,凝聚全球客家人的积极性,以支持紫金县的建设,对中华民族只有好处。笔者这种想法,是由于2008年1月8 1El至9日前往紫金忠坝实地调查时所受到的启发。紫金,的确是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地方。笔者在回程时被紫金一批待业青年开无牌汽车从后硬碰企图勒索,幸得钟振宇副县长及龚火生局长及时赶到解围,才幸免于难。2009年4月趁复活节期间再飞香港转广州追查有关孙中山祖籍的史料时,惊悉紫金所属之河源市,竟然有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街头强抢小学女生:

许多家长担心孩子一旦被拐,遭歹徒弄成残疾行乞或被迫犯罪,甚至遭残杀,以致人心惶惶。广东《南方日报》记者在河源实地采访,发现在10多个传闻儿童失踪地点,证实至少有4名儿童被掳走。当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又有一名10岁女童在等校车时险遭掳走。P62-64

目录

北京三联版序言

序言

第一章 辛亥百年:孙中山革命思想来自何方?

第二章 家世源流:孙中山祖先来自哪里?

 一、导言

 二、总结六十年来关于孙中山祖籍的争论

 三、进一步探索“紫金说”

 四、进一步探索“东莞说”

 五、孙中山是本地人(广府人)还是客家人?

 六、结论

 七、四枚计时炸弹

 八、后论

第三章 国学渊源:《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

 一、出身寒微

 二、孙中山的诞生

 三、读书明理

 四、学以致用

 五、社会学校

 六、人神之间

 七、小结

 三十岁前的孙中山

第四章 檀岛西学:英耶?美耶?——耶稣

 一、导言

 二、年孙中山从翠亨村往澳门的交通工具

 三、孙中山是坐葡国船前往檀香山?

 四、通过澳葡文化去了解世界?

 五、为何如此?

 六、铁梁英风

 七、抵火奴鲁鲁入学

 八、全英制的意奥兰尼学校

 九、为何如此英国气?

 十、英式寄宿学校

 十一、孙中山是寄宿生还是走读生?

 十二、韦礼士主教的为人

 十三、学习与生活点滴

 十四、再谈孙中山在意奥兰尼学校的宗教生活

 十五、瓦胡书院预备学校

 十六、提出领洗

 十七、小结

第五章 中学时代:香港拔萃书室及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

 一、拔萃书室

 二、孙中山在拔萃读书有多久?

 三、孙中山就读之拔萃属什么性质?

 四、拔萃书室的课程

 五、孙中山在拔萃的课余活动

 六、小结

 七、在中央书院读书前后三年

 八、中央书院的校长、老师、同学

 九、中央书院的学费、统计数字、校舍、出路

 十、中央书院的班级编制、课程安排

 十一、英国历史

 十二、剑桥地方试

 十三、文学、拉丁文、常识

 十四、汉译英

 十五、猜题?选修?

 十六、中文部的课程

 十七、小结

 十八、孙中山领洗进入耶教

 十九、孙中山与陆皓东何时领洗?

 二十、喜嘉理牧师的背景

 二十一、喜嘉理对孙中山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十二、喜嘉理力邀孙中山带他到翠亨村

 二十三、孙眉与孙中山决裂

 二十四、分析兄弟决裂闹剧对孙中山的影响

 二十五、“推”、“拉”之间

第六章 大专时代:寓广州博济医院及香港雅丽氏医院的两所西医书院

 一、广州博济医院

 二、香港西医书院的创立

 三、康德黎医生倡议并孕育了西医书院

 四、伦敦传道会试图行医的历史

 五、孙中山与康德黎的深厚友谊

 六、雅丽氏医院:推离传道

 七、雅丽氏医院:强人所难

 八、基督神掌伸入西医书院三十岁前的孙中山

 九、西医书院:推向革命

 十、阅兵典礼所引起的思想震撼

 十一、西医书院:改革耶?革命耶?

 十二、所谓“四大寇”

 十三、他想得很多

 十四、对万能政府的构思

第七章 澳穗济世:治病救人莫如治病救国要紧

 一、导言

 二、孙中山创办了《镜海丛报》(中文版)?

 三、开设中西药局是为了从事革命?

 四、“孙医馆”设在议事亭前地十四号?

 五、究竟“孙医馆”曾否存在?

 六、孙中山澳门行医情况

 七、为何脱离事实的信息能出现并被广泛引述?

 八、是什么迫使孙中山离开澳门?

 九、用温和办法来争取中国“现代化”

 十、行医目睹“苛政猛于虎”

 十一、上书李鸿章

 十二、孙中山见了李鸿章?

 十三、小结

第八章 广州起义:出师未捷唯足见大公无私

 一、筹备起义

 二、部署广州起义

 三、采取行动

 四、为何“决死队”没有按时到达?

 五、缺乏经验

 六、为何密谋瓦解?

 七、外人的介入

 八、叙事排列

 九、后话

 十、后论:香港为孙中山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打下基础

 十一、总结

第九章 任重道远:“同志仍须努力”

 一、任重

 二、道远

 三、总结

参考资料及书目

西汉对照表

索引

谢辞

序言

辛亥百年,笔者一直希望撰写一本书以兹纪念。至于题材,则探索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来源最是适合不过。鉴于孙中山尝言,其走上革命道路,是由于在香港念书时所受到的影响”。故本书之研究乃于此时前后展开。

首先谨向先后编写《国父年谱》和《孙中山年谱长编*的前辈们致以崇高敬意。他们不辞劳苦,把所有能搜集到的有关著作集中起来为中山先生编写日志,实为不容或缺的工具书,故笔者尊称其为“正史”。正因为他们走了第一步,笔者才能走第二步,按照他们所提供的线索,寻觅更多的史料和原始档案,来丰富我们对中山先生的认识,解决一些前人未解决的问题。本书错漏当然不少,伫候贤达指正。且长江后浪推前浪,学术滚滚向前,期待着后进盖过。

严格来说,本书所及时期,“孙中山”这个名字还未产生:本书主人翁乳名“帝象”,十岁开始读书时村塾老师为其取名“文”,1884年5月26日在翠亨村成亲,按照翠亨村惯例而举行上“字辈”仪式时,取字“德明”。1884年5月4日在香港领洗进入耶教(见本书第五章)时取名“日新”,盖取《大学》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义。“日新”用广东话拼写绝对可以成为Yat Sen。孙中山领洗取名“日新”约三年后的1887年10月,西医书院开学不久,孙中山在康德黎医生主持解剖学测验的试卷上,就签上英文名字“Sun Yat Sen”。有谓“1883年11月,孙文十七岁时离开故乡广东香山县,到香港拔萃书室学习英文,课余又请香港道济会堂长区风墀补习中文”,并不准确,盖本书第五章已证明当时区凤墀并不在香港,而是在广州河南(按:指广州珠江以南)宣道。至于“‘日新’的官话(当时还不称为普通话)拼音跟广东话相去甚远。所以Sun YatSen再由他的国学老师区凤墀改写为比较接近官话的‘逸仙’;这样在发音上面就可以两全其美了”,更是天方夜谭。区凤墀是广府人,说的是广府话,终身宣传基督教义,淡泊功名,哪来官话?倒是1894年孙中山被葡医逼迫离开澳门而转到广州行医,与区凤墀交往日深,后来更并肩策划乙未广州起义(详见本书第八章),若区风墀在这个时候把Yat Sen倒过来拼写成逸仙,则大有可能。至于“中山”这个名字,全称“中山樵”,而“中山樵”又源自日本人平山周与孙中山在1897年秋于日本最初交往的片段:“总理来京曰:‘昨夜熟虑,欲且留日本。’即同车访犬养(全名犬养毅),归途过日比谷中山侯爵邸前,投宿寄屋桥外对鹤馆,掌柜不知总理为中国人,出宿泊帖求署名。弟想到中山侯爵门标,乃执笔书[姓]中山,未书名;总理忽夺笔自署[名]樵。曰:‘是中国山樵之意也。’总理号中山,盖源于此。”由此可知在1897年之前,即本书所及时期,“孙中山”之名还不存在。所以,若本书称他为“孙中山”,在学术上说不过去。但鉴于海峡两岸暨海外华裔都已经习惯了称他为“孙中山”,而在辛亥百年之际,大家挂在口头的全都是“孙中山”,故笔者决定随俗,万望读者见谅。

当初笔者为本书展开研究的时候,原来只计划探索孙中山在香港所受的教育。经过多年努力,尤其是发掘出孙中山在香港活动的有关细节并进行分析后,突有断层之感。理由有三:

第一,孙中山于1883年底到达香港时,虽仍不是基督教徒,但早已在夏威夷深受基督教教义影响,并随时准备领洗。终于他在香港接受了喜嘉理(charlesRobertHager)牧师的施洗。”’至于孙中山在夏威夷是如何受到基督教影响的,则没有涉猎,以致给人一种断层的感觉。

第二,孙中山到达香港时,已经在夏威夷的意奥兰尼学校(10l猫i sch001)及瓦胡书院((Dahu College)预备学校总共接受了近四年之教育。笔者进一步发觉,该等学校课程内容按照当时英美本土的学制来安排,就像当时香港学校的课程内容模仿英国学制一样。正因为如此,孙中山到达香港后,马上能进入拔萃书室、中央书院(后来改称皇仁书院)等校读书,1887年更考进香港西医书院肄业。准此,窃队为孙中山在夏威夷和香港的教育是一气呵成的。可惜孙中山在夏威夷读书的情况,未能兼顾,以致再一次给人以断层的感觉。于是笔者就决定向夏威夷的有关档案进军。

第三,笔者把孙中山在夏威夷读书的情况弄清楚后,仍不感满足,觉得必须把他到达夏威夷读书之前,在翠亨村的童年生活理出个头绪,以便找出其连贯性。于是又集中精力钻研这段历史。结果把孙中山的前半生——从1866年他出生之日到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他离开香港之时——共约三十年这自成一个单元的时光,追踪发掘出来。准此,本书就命名为《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翠亨、檀岛、香港1866一1895》。

本书经常用“耶教”以涵盖新教(基督教那数不清的流派)和旧教(天主教),目的是凸显大家都是信耶稣的教友,绝对不必像过去那样斗个你死我活,现在是握手言和甚至携手合作的时候了。君不见,孙中山在澳门行医时,他租用仁慈堂的物业——在其右邻的写字楼——做医馆,而仁慈堂是天主教的慈善机构。孙中山虽然身为新教徒,但于旧教却无门户之见,可见胸怀。又本书第七章、第八章的部分内容,与拙著《中山先生与英国》第二章的部分内容有相似的地方。事缘陈三井先生力邀笔者撰写《中山先生与英国》时,笔者已经展开《三十岁前的孙中山》之研究多时,并一边研究一边撰写底稿。为了节省时间,在撰写《中山先生与英国》时,就挪用了本书部分底稿,敬请读者留意。

内容推荐

国际知名的孙中山研究学者黄宇和院士,继其《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英文原著在1986年出版后,再用二十五年时间的努力,遍访广东省、香港、澳门、夏威夷、英国和美国的档案馆,并频频到翠亨村、香港、澳门和夏威夷等地作实地调查,经过细致的考证,最终把孙中山前半生的曲折经历,以及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最忠实地呈现出来。

《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翠亨檀岛香港1866-1895)》解答的重要问题包括:

孙中山祖籍是广府人还是客家人?他是否中原贵胄的后裔?

孙中山的国学根底如何?是否只是一名“番书仔”?

在檀香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孙中山身心变化有何影响?

孙中山曾有过当传教士的念头,为何最终放弃,

孙中山是否真的曾在香港拔萃书室念过书?

孙中山自称其走上革命道路是由于在香港念书时所受到的影响,这些影响到底是什么?

孙中山在澳门行医时,是否同时策划革命'

1895年的广州起义,号称有“决死队”三干人,为何却未举先败?是否真如史书所云杨衢云调度失宜所致?

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是否曾如他自己所言,由朋友在城墙上用吊萝载着他降下城墙而逃离广州城这么惊险?

孙中山逃至香港时,是否曾在域多利监狱作客?

通过对类似上述微观细节问题的研究,本书最终解答了孙中山为促使中国“现代化”,如何走上革命道路这一宏观历史问题。

孙中山前半生的事迹过往由于原始史料的缺乏,大多数研究者都只能语焉不详。通过黄宇和院士的不懈努力,相信《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翠亨檀岛香港1866-1895)》巳成功还原了孙中山前半生的最真实面目,为“孙中山研究”以至历史学研究,立下了良好的典范。

编辑推荐

孙中山,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国际知名的孙中山研究学者黄宇和院士,继其《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英文原著在1986年出版后,再用二十五年时间的努力,遍访广东省、香港、澳门、夏威夷、英国和美国的档案馆,并频频到翠亨村、香港、澳门和夏威夷等地作实地调查,经过细致的考证,最终把孙中山前半生的曲折经历,以及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最忠实地呈现出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翠亨檀岛香港1866-1895)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宇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39781
开本 16开
页数 7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25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0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4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