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乡村居住空间重组研究 以农业现代化作用下的平原地区为背景 |
内容 | 内容推荐 平原地区乡村居住空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呈现出要素的分化和功能结构的重组。本书通过对乡村居住空间的演进过程、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乡村居住空间体系变迁的影响因子及其内在运行机制和空间特征的深入分析,把握乡村居住空间的演变规律。笔者结合南京市乡村居民点体系变迁的实践,从系统的思维出发,探索平原地区乡村居住空间重组的普适性规划理论,以科学指导未来农业现代化背景下乡村居住空间重组,促进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目录 章 绪论 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辨析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节 农业现代化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乡村居住空间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乡村居民点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乡村居民点体系的演化历程及特征 节 农耕文明时期乡村居民点体系的特征解析 第二节 工业化时期乡村居民点体系的特征解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现代化对乡村人口流动的影响分析 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发展模式 第二节 农业生产规模化对乡村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第三节 农业生产专业化对乡村劳动就业构成的影响 第四节 农业运营市场化对乡村人际关系网络的影响 第五节 农民公共服务需求提升对乡村人口迁移的影响 第六节 综合影响下的乡村人口迁移特征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原地区乡村居住空间演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节 2000年以来溧水乡村居住空间演化与格局特征 第二节 潜在影响因子及分析模型拟选 第三节 分析过程及结果评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平原地区乡村居住空间重组的动力机制 节 农业经济模式变化的推动力 第二节 农村制度环境的制约力 第三节 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变化的双重作用力 第四节 乡村居住空间重组的动力框架模型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平原地区乡村居住空间组织的理论模式 节 思想基础 第二节 乡村次区域自平衡模式 第三节 乡村全网络多节点模式 第四节 不同背景下乡村居住空间组织模式比较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平原地区乡村居民点体系重组的空间策略 节 测度识别乡村居民点体系的现状空间格局 第二节 科学预测乡村人口流动的路径及集聚规模 第三节 合理选择乡村居民点重组的空间优化模式 第四节 因地制宜确定乡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 第五节 差异引导乡村居民点特色职能发展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及讨论 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表 附录2 调查问卷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乡村居住空间重组研究 以农业现代化作用下的平原地区为背景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陶德凯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8913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48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403000 |
出版时间 | 2021-09-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1-09-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913.31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