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远去的乡愁
内容
编辑推荐

《远去的乡愁》最大一个特点就是质朴、纯真、自然。作者乔厚民所写多为自己熟悉的人事,文字自心灵深处流出,不加修饰,如行云流水,舒缓自然。读这样的文字,如晤故人,如对老友,使人易觉亲近,易生感慨,本书包含了《爱上了小山城》、《难忘神农溪》、《活出真我》、《父亲的秉性》等文章。

内容推荐

《远去的乡愁》作者乔厚民将生活中的感悟与对故乡怀念之情通过朴实的文字娓娓道来,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读者能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和生活的小哲理。全书包括远去的乡愁、生活琐记、人生感悟、游记等板块,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本书的读者群较广,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目录

远去的乡愁

白眉大侠

爷爷琐记

岳母

吾师景峰

童年趣事

父亲的秉性

人生五十

寄儿书之一

寄儿书之二

寄儿书之三

伙雨

家乡

小善大爱

苍游赋

爱上了小山城

夜游秦淮河

难忘神农溪

西藏行

活出真我

中庸之美

为官三字经

爱情是什么

思念的感觉

给儿子的十二条忠告

好人品的八个要素

只言片语悟人生

后记

试读章节

进入学校的润竹明显比同班的同学低了一头,因为他真的只有六岁,确实比别的同学小一些。别看他小,而且还比较顽皮,可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在全班的前列,所以老师都很喜欢他。

那天给他报名的崔老师,教他们语文,也是他们的班主任。崔老师上课戴着眼镜,看起来很是文静,可她实际上特别严厉。上课时如果看到有捣乱的学生,她手里的教杆也会毫不犹豫地敲过去。润竹虽然学得好,可上课老爱做小动作,为此,他没少挨老师的训,可老师的教杆总是在他头上晃一下就拿开。他知道那是老师因为他学习好而舍不得打他,所以在上课时也就规矩了很多。

说来也怪,那么调皮的他,对学习却一点也不马虎。放学回家后,他会自觉地趴在家里的窗台,或者焙栏上写自己的作业,从不用别人督促。这一点,让母亲省了不少心。

有些时候,调皮的他会在没课的时候,跑到二哥的教室门口,掀开教室门往里看,不管人家上没上课。有一次课余,看到二哥班里的女同学围在一起说笑,他趁人家不注意,悄悄地抓起地上的泥巴给一个人的衣服上抹。因为这个,他被哥哥在校园里追打。

上学的时间总是显得很快,一转眼,一学年完了。放暑假的时候,他又和小伙伴们没天没地地疯玩开了。除了下河玩水,蹦弹子,他们有时也会去村南的竹园里玩。那竹园有几十亩地那么大,望不到边的竹子长得密密麻麻的,外面再热,里面也是阴凉的,自然也是孩子们夏天的又一个乐园。那时的竹园,不只是村子旁边一道美丽的风景,而且是村里的一份收入。生产队用的筐、牛笼嘴,都是用竹园的竹子编的。各家各户的担笼,盖房子用的箔子,都要从村上买竹子来做。竹园里除了爱唱歌的鸟儿,还有老鼠和黄鼠狼出没,偶尔也会有野鸡。有时,他们在竹园里玩得无聊了,就会用盆子从河里端水,往竹园里的窟窿里灌,老鼠和黄鼠狼都被他们灌出来过,可怕的是,有时也会跑出一条长虫来,吓得他们四处乱跑。

七月下旬,苞谷锄过二茬以后,队里基本没什么农活了,润竹的母亲便去城里看望他父亲去了,只留下他兄弟几个和爷爷在家里。母亲不在的时候,早饭和晚饭还好办,爷爷会给他们熬米汤热馍吃。可午饭就惨了,因为爷爷不会擀面,只能给他们打搅团吃。爷爷用擀面杖在锅里搅的时候,他就在下面烧火。俗话说,搅团要得好,二百一十搅。爷爷搅不停,他风箱拉得欢。这种配合是那一段时间爷孙俩固定的模式。知道他不喜欢吃搅团,爷爷就把舀完搅团的锅底,用清油一焙,稍微烧几下火,然后铲下来给他吃。那东西倒也挺香,他吃得美滋滋的。当然,这个待遇几个哥哥是享受不到的。

一天上午,爷爷去县城赶集买抽的烟叶,顺便带他去了。买完烟叶,爷爷带他吃了碗大肉辣子疙瘩,他高兴得不得了。回到村里,他一溜烟的和小伙伴玩去了。玩到后半晌,饿得实在受不了了,他只好回家吃中午剩的搅团。因为搅团是凉的,吃完没多会,他的肚子便疼起来。蹲在屋后的茅坑,他不由得怨恨起母亲来,嫌她还不回来。他默默地在心里道:人家有钱逛西安,咱的没钱逛户县,回来吃些冷搅团,肚子疼得胡叫唤。

回到街上,看到常在一起玩的几个小朋友,他不由得把那几句顺口溜喊了出来,惹得坐在街上聊闲话的大婶们哈哈大笑。他心里竟然有一些得意,感觉像出了心里的气一样。

八月,润竹的母亲从西安回来了,家里的生活又恢复了正常,家门口闲坐的人又和原来一样多了。那天,大家正聊着,一位大婶说:“润娃,把你编的顺口溜给咱说一遍。”润竹知道母亲的脾气,他心里有所顾忌,没有吭声。可几个大婶不停起哄,也许是经不住别人的煽火,也许是想把心里的不满给母亲说出来,他突然大声喊道:“人家有钱逛西安,咱的没钱逛户县,回来吃些冷搅团,肚子疼得胡叫唤。”一旁的母亲听了,拿着正纳的鞋底子向他抽去,他吓得撒腿跑了。P4-7

序言

挥不去的乡愁(序)

高亚平

半年前的一日下午,乔厚民突然来访。因单位空间逼仄,下班后,我们便同到南顺城巷一家茶楼小坐。这家茶楼在城墙根下,室内室外有大量的绿植,隔着一条丈余宽的青石板路,就是古老的明城墙,环境清幽、古朴,让人喜欢。喝茶闲谈间,厚民兄突然从手提袋中掏出一摞书稿,言说这是他这么多年的一点创作成果,行将付梓,并嘱我为其作序。闻听此言,我是又喜又愁。喜的是,厚民步入社会这么多年,尽管一直做着行政工作,可他还是不改初心,未能忘情文学,且有了一定的收获。愁的是,我并非湖海名流,为人作序,只恐不能为这些文字增色;况我又不谙于此,作序于我亦算是苦事。但思之再三,我还是答应了。这一方面缘于我们多年的情谊,另一方面也缘于我对朋友信任的珍视。至于序文之优劣,我是管它不着的。于是乎,我利用一周多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部书稿。

读完这部书稿,我一下子被一种淡淡的愁绪包裹住了。我脑中瞬间蹦出四个字:哀而不伤。一如沈从文当年之于湘西,余光中之于大陆,乔厚民对故乡户县,也是饱含着一腔思念之情的。这种如山间云雾般的缕缕思乡之情,尽管因为时空比较近,有时可以得到暂时的化解和稀释,但却永远无法消弭。乡愁如水,缓缓地覆没了他的身心,覆没了他的灵魂,充斥在他对童年、少年时代无尽的回忆里,它可以是一些游戏,是对亲情的一些琐碎的记忆,对同学老师的一些记述,可以是一条潺潺的河流,一树开在三月里的秾丽的桃花;甚或,一些自以为是的哀愁、苦痛……我不断地被这些深情细腻、耐人咀嚼的文字打动着。我想到了我的童年,我的童年也是在乡下度过的,和厚民也有着相似的经历,那春天里在田野上挖野菜的经历,那放风筝的快乐,那在小河里摸到鱼蟹的惊喜,以及赌草、掏鸟窝、逃学、偷桃盗李的新鲜、刺激,这一切的一切,如一杯陈年老酒,在春夜里,在秋日午后连绵的雨里,温暖着我孤寂的心。钱钟书先生有言:“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我们一切的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上的思乡病。想找一个人,一件事,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的世界有个安顿的归宿。”厚民的这些文字,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他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病吧?换言之,也就是一种无尽的乡愁吧?他写下这些文字,也是想在这攘攘红尘里,给自己疲累的心灵寻找到一处港湾,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暂时的慰藉、休憩吧?

除了叙写乡愁外,这部书稿中也收录了一些人生感悟方面的文章。它们是厚民步入社会后,数十年来行走轨迹的一些记录和体悟,也是一些很有体温的文字。这样的文字有锐度,能刺痛人,也能让人更了解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并促人惊醒。但于我个人,则更喜欢其写乡村部分的文字,因为它们更性情一些,更接地气一些,更能勾起我的许多回忆,引起我的共鸣。

这本书稿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质朴、纯真、自然。乔厚民所写多为自己熟悉的人事,文字自心灵深处流出,不加修饰,如行云流水,舒缓自然。读这样的文字,如晤故人,如对老友,使人易觉亲近,易生感慨,易有宋人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诗中的情境。 一个农人一年中最大的喜悦僦是看到自己亲手播种的庄稼,经过春种、夏耘,秋天结出金黄的稻谷了。这些稻谷中,尽管也有个别秕谷,还不大饱满,不能珠圆玉润,而它们终究还是稻谷,不是稗子。一个作者也一样,他费尽心力创作的作品,也不可能篇篇皆好,个别篇什中,可能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语言的枝蔓等,但其于个人而言,因为用了真情,依然是作品,只不过它显得有些青涩罢了。

我喜欢这本薄薄的小书,也羡慕着乔厚民至今还拥有着弥漫于心中的遥远的淡淡的乡愁。

2016年3月10日于坐静居

后记

这些年,自己在工作之余不间断地写了一些诗文,大多只是放在QQ空间里与好友分享,虽然陆续也有不少篇目在报纸上公开发表,但从来没想过要出一本书。

大概是前年秋天吧,我学会了使用微信,也像很多人一样,把写的东西发在朋友圈里。每每看到大家的评论和点赞,就很受感动和鼓舞,也就愈发地爱写。去年三月份,在一位对我写东西帮助很多的知己鼓动下,我有了写一下故乡的想法,年少时的很多记忆,开始一幕一幕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当我把《远去的乡愁》在朋友圈连载时,引起了很多有乡村生活经历之人的共鸣,不少人急着要看下一章,无疑给了我加快的动力。当《远去的乡愁》十五章写完后,刘珂、张大峰。赵惠青、崔晓霞等几位大学同学和好友曹宝利、张鹏谋觉得不错,纷纷劝我出书。我听了很是犹豫,一来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水平和分量不够,二来觉得自己写东西纯属慰籍心灵,出不出书的没啥意思。后来,在和我的老师聊起此事时,他积极鼓励我出,说既是对自己先前所写东西的一个归拢,也是对自己今后写作的一个鞭策。这才有了这么一本书。

这本书是缘于对故乡故土的记忆,缘于心底的那缕难以抹去的乡愁。故乡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割舍不断的情缘,不管你身在何处,故乡总是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正如李白诗句所言“何人不起故园情”。记得我在一首诗中写过:故乡是母亲依在门口的翘望,故乡是脚步踏上泥土的舒坦;故乡是看不厌的风景,故乡是听不倦的乡音。而乡愁于每个人的心中,是刻在骨子里的情结,就像长在身上一样,一辈子如影随形。

我素来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幸福快乐,而不是拥有物质的多少,所以对如何让人能活得开心,是我一直爱思考的问题,书中的那些人生感悟多是由此而生。当然,由于生活阅历的局限,自己的观点只能说是一家之言,有没有道理供各位看官参考。 我是一个简单率性之人,写东西全凭兴致,没有给自己定过什么目标,也没有成名成家之奢望,更多的是陶冶性情,所写的东西多半缺少精打细磨,难免有粗糙之嫌。如果读者看了这本书,有那么一点舍不得扔的意思,或者看后觉得还有那么一点收获,在下也就欣慰不已了。

在我的写作历程中,有一位朋友对我影响很大,那就是在《西安晚报》供职的作家高亚平。多年来,他不时地给我交流指导,使我受益匪浅,也给了我坚持下来的信心。这次他又屈驾为本书作序,说了不少溢美之词,让我深感惭愧却又感激不尽。

为了本书的出版,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的编辑马元怡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给了我很多好的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衷心的感谢。

乔厚民

2016年3月于EE康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远去的乡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乔厚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207892
开本 32开
页数 1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5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8
CIP核字 2016066981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6
14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