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太阳少年(阳光灿烂的日子读解)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将电影的技术主题与情感主题相结合来论述,文风质朴、文字锐利、充满激情,不仅让读者从技术层面了解电影的创作和欣赏、电影的语言和表达形式,更能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有如置身于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欣赏课堂。

内容推荐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全景式解读。从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开始,从主题、风格、结构、剧本、视听方案、表演方式和演员选择与表演等构成一部优秀影片的各个元素逐一展开,对这部在90年代中期既叫好又叫座的经典影片展开了抽丝剥茧式的分析。本书观点独到,分析专业,功力深厚。

目录

影片梗概

一 《动物凶猛》与《阳光灿烂的日子》

二 主题与风格

三 影片结构

四 影片段落读解

五 电影剧作与视听方案

六 其他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主题

关于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主题一直讲法很多。有人讲,《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写“文革”,并且,因此讨论影片表现“文革”的得失(主要是“失”)。我不解的是:持否定意见的人中,许多人是“文革”的经历者,而且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是和马小军一样的“大院的孩子”。

他们往往这样说:“《阳光灿烂的日子》,什么东西!”而且,最后他们还要加上这样一句话:“我就是‘大院的孩子’!”那神情,如同一个经历无数爱情的男人和一个处男谈论女人。或者,一个生过数胎的女人和一个少女谈论生产。

我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或者他们没有真正看懂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或者,他们对艺术、对电影已经丧失了起码的艺术的、电影的感受。不客气地讲,尽管他们自己可能也曾是“文革”的受害者,但是,今天他们仍在用一种过去了的、属于那个时代的、可怕的艺术批评的方法与尺度来讨论和衡量今天的电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们不由庆幸:那个梦魇的、罪恶的时代,离我们毕竟遥远了。其实,就像“盲人摸象”那个古老成语中所形容的那样——

人问盲人:“何为象?”

盲人甲摸到象的一条腿,便说:“象是一个肉柱子”。

盲人乙摸到象的一根象牙,便说:“象是一根冰凉的骨头。”

对于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来讲,任何一种从某个角度概括影片主题的做法,都是不准确或者不明智的。如:《阳光》是表现“文革”:《阳光》是表现“大院的孩子”:《阳光》是表现北京孩子乃至中国的孩子:《阳光》是表现马小军与米兰的爱情,等等。

的确,上面那些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表现的内容。但是,如同大象的一条腿和一颗牙一样,它仅仅是影片的局部,不是影片的整体。更重要的是,这些概括都大大低估了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主题。

姜文讲:“有人误解这又是一个文革片,我并没有想去拍一个文革片,只是如果我和王朔这些人在写一个男孩变成男人的过程的话,那我们只能写那个时候……至于人们怎么评价,有人把它当文革片,有人说这可能比刻意拍文革片更有意思,那是后来别人的想法,我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我也顾不得想,不愿想。”

一个名为lynn37927的网友这样写道:“文革对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来说,是生命中最黑暗的时期,但对这群孩子们来说,它是性,是自我发现,是大街上的躁动……你还记不记得自己第一次抽烟的情形?你还记不记得自己第一次跟人打架的样子?你还记不记得自己第一次对女孩子动心是在什么时候?你还记不记得自己第一次被爹娘发现抽烟时的神情?你还记不记得自己第一次被人搜钱时的样子?你还记不记得自己第一次被女人拒绝的时候想的是什么?成长中的青春少年最渴望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在秩序之外驰骋青春的狂想。就像我在哪本书上看到的: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庸俗的活着,而在于绝尘的神游。当青春遭遇文革这一动荡的年代时,像骏马驰骋于草原一样,变得如此的肆无忌惮,更像黑暗中的阳光,更明亮,更火热,更浪漫。而文革,只是作为一个场景,一个环境,一切的一切与这火热的青春相比都不值一提。”

台湾影评人焦雄屏讲:“虽说它是一部有关文革的作品,任谁也看得出,这是一部谈青春、谈成长的作品。一群十来岁的毛孩子,在文革年月的北京城里横冲直撞。姜文从自己经验出发,挣脱了伤痕、苦难这些文革陈腔,在他的镜头下,文革与浪漫、青春一样。当第五代导演上山下乡插队劳动时,留在北京的小弟弟、妹妹们反而因此过着无法无天的半逃学生涯。父母、师长、兄弟,谁也顾不上他们,他们的成长有太多的放任、恣肆、无政府似的蛮横。《阳光灿烂的日子》完全抓住了这个基调,全片以一种快速、冲击力强的节奏进行,一气呵成让人几乎目不转睛。姜文对青春的回顾绝不像第五代导演有那么多的沉痛和反省,他的喟叹是对青春的恍惚和留恋,是对青春骤然消失的怅惘,然后更多的是对青春及那个时代的讴歌……到了未了,他甚至否认电影前面段落的真实性,直称其为伪造的谎言……《阳光灿烂的日子》不讳言其叙事立场,堂而皇之略去了青春苦涩的一面.让观众欣赏北京少年擂着胸膛向全世界吹大牛的气魄和纯真。”

我认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个浑然的、热气腾腾的生命。《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主题也是浑然的,表现了一种理想主义、纯净浪漫、充满激情的情感和境界。《阳光灿烂的日子》’表现的是青春的觉醒,生命的觉醒。就像影片的片名,它在表现和讴歌我们生命中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二)风格

影片主题决定影片风格。《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诗电影,一部写意电影。与我们常见的主流电影不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叙事特征和视听方案都是异常“风格化”的。

“风格化”说起来似平有点“玄”,我进一步明确我的观点:

首先,《阳光》是反常规的。如果我们用传统的、常规的电影剧作理论、电影剧作法对《阳光》进行分析,都会显得滑稽和不伦不类。

其次,《阳光》是非摹仿性的,是极端个性化的。“风格化”说到底就是姜文的特点,姜文的风格。《阳光》是姜文独有的。说的极端一点,只有姜文能够拍摄出《阳光》,姜文之外的人,不会,也不能拍摄出《阳光》。

最后,《阳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跟着感觉走的”。在电影《阳光》的拍摄过程中,尽管拍摄之前,姜文进行了大量案头工作,如详细绘制画面构图草图和拍摄现场的摄影机机位图,但是,在拍摄现场,姜文往往自己推翻自己预先制定的摄制方案。

姜文讲:“我拍了25万口尺胶片,也是不知不觉的。有人说,我是中国耗片率最高的导演,我真的没有想破这个纪录。我这样做是因为我觉得电影就应该这样拍……情绪戏必须得拍着看,事先分镜头也没有用。情绪戏也得带着情绪拍……”

我们仔细体会,《阳光灿烂的日子》感染我们,吸引我们,使我们欲罢不能、迷恋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阳光灿烂的日子》感染我们、吸引我们的不是影片的故事,不是影片的人物,而是故事、人物后面的制作者一泻千里的磅礴激情。姜文是在写诗,姜文是在作曲。打一个比方,如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如同李白的“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干岁,不与秦塞通人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同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和“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姜文让他的磅礴激情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op恣意挥洒,一泻如注,一往无前。

用激情(不是人物或者故事)支撑一部电影是一种冒险,甚至是一种疯狂。它往往会因为激情的松懈或欠缺使一部“诗电影”、“激情电影”或者中途夭折,或者功亏一篑。

然而,疯狂的姜文,居然将他的激情在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汹涌澎湃,一贯到底。

我们不得不对姜文的勇气和才华仰天长叹。

最后要指出的是:姜文的情感,姜文的激情,是通过电影的视听语言表现的。姜文在用电影写诗,姜文在用电影作曲。或者说,电影的视听手段,将姜文心中的诗意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P15-17

序言

在中国,有一所大学,它的名字叫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是中国惟一一所综合性电影大学。

北京电影学院1950年创办。“文革”期间,电影学院一度停办,据说是因为“四人帮”的干扰,当然,也有人说不是。1978年,电影学院恢复招生。世界最著名的电影刊物——法国的《电影手册》将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招生,作为世界电影百年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北京电影学院虽然不似中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那样,在中国乃至世界声名显赫,但是,电影学院也是一所值得骄傲的学校。

首先,电影学院研究的对象是电影。今天的时代是视听的时代。按照文化学划分,西方60年代之后、中国7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为“视听的一代”。中国城市调查统计报告表明,进电影院看电影,拥有数百张上千张电影VCD、DVD,是中国城市中青年家庭的重要生活方式。

其次,电影学院培养了中国电影创作人员的骨干。从这里,走出了无数优秀中国电影人,从这里,走出了陈凯歌、张艺谋、贾樟柯等世界级电影导演。世界上还没有一所电影大学培养出如此多的世界级电影导演。

北京电影学院有许多系和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的课程不同,但是,有一门课是全院学生一起上的,它的名字叫影片分析课。

影片分析课是一个拼盘课,授课教师是电影学院各个系的教员,他们从不同专业的角度读解电影。他们中的一些人是电影学院响当当的人物,如谢飞教授、郑洞天教授、张会军教授、谢晓晶教授。

在电影学院,如果问学生最喜欢的课是哪一门?他们会亳不迟疑地告诉你:影片分析课。影片分析课是北京电影学院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位电影学院的教师曾经这样热情洋溢地描述影片分析课:

“影片分析课”犹如一个舞台,电影学院的教员们轮流台上一番表演。我觉得,“影片分析课”更像一个擂台,无数教员英姿勃勃屹立台上,神采飞扬地向学生们推荐自己喜爱的影片,宣扬自

己迷恋的导演,倾诉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和热爱……

我是电影学院的一名教师,我也是影片分析课的一名教员。时至今日,我仍然为自己能成为一名教师而庆幸和骄傲。“坦白地讲,这并不是出于一个人身为园丁的觉悟。就像有些人会迷恋于某些事物乃至麻醉品一样,我实在是陶醉于讲台下面学生们那一双双殷切的目光。那是一张张青春美丽的面容,那是一个个滚烫灼人的灵魂。”《(荣誉)前言》,苏牧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同时,我为自己今生今世与电影相遇,成为一名电影人,而欣慰和幸福,因为,我实在是迷恋银幕上的那个有时很近、有时又很远的闪烁着绚烂光彩的世界。

一个聚满人的硕大房间里,灯光暗了下来。人们安静下来,房间安静下来,世界安静下来。你几乎听到了自己的呼吸和心跳。一道五颜六色的光束喷薄而出,打到房间前方那面巨大雪白的墙上。于是,就是在那面墙上,草木动了起来,山野动了起来,街道动了起来,人动了起来……

法国人让·爱浦斯坦在他著名的《你好,电影》一文中,这样谈到他看电影的感受:

你心中的苦痛仿佛伸手可及。如果我伸出双臂,我会触碰到你,我会感到难过和不安。我悉数着你根根痛苦的睫毛,我甚至可以感受到你泪水的滋味……从来没有一个人的脸,像你现在这样贴近我的脸……

我曾经对我的学生讲:对于生命,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或者说,我怀疑生命的过程和含义。可是,有时候,看电影的时候,我会觉得有一只手轻轻地穿过我的衣饰,我的肌肤,我的胸膛,进入了,我的身体。它在我的心头轻轻一触,倏然,心头麻麻地发酸,眼泪就落了下来。

就是在这一刻,我体会到了感动。就是在这一刻,我感觉到了温暖。就是在这一刻,我感受到了幸福。就是在这一刻,我才觉得生命的值得和有意义……

这就是所谓的“近”吧。

记得一次在电影学院上课的时候,我们分析艾伦·帕克的影片《乌人》:

傍晚时分,茫茫海边,大海与蓝天一片蓝色。影片的主人公“鸟人”,和他的好朋友艾尔来到海边。“鸟人”在那海天一色、一望无际的蓝色中,伸展双臂,振振欲飞。后来,“鸟人”真的为自己做了一对翅膀。他从高高的山顶一跃而下。

“飞”。

在我们这个人格撕裂、私念膨胀、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一个孩子,伸开翅膀(双臂),他要——飞。我难过了起来。我向同学讲起了我的一次“经历”。

数年前的一天,我带着一个摄制组从重庆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那时候,天空很亮。

那时候,莫名忧伤。

那时候,走在街上会唱歌或者喊一声,

人们都回过头来看(骂)

那时候,会突然想到死亡。

那时候,夜里梦着白天,清清楚楚,

可是,白天却行走在梦里。

——《那时候》

这套“电影课堂”丛书是我在电影学院影片分析课上讲课的内容。这里,我要说明几点:

首先,“电影课堂”是专业性的。在电影学院,我不断态度鲜明地告诉学生:电影是一种语言,一种独具魅力但又需要学习的语言。打一个比方:如果文学是“中文”,那么,电影就是“英语”。二者截然不同。电影的语言是一套独立完整的艺术表意语系。“电影课堂”是在学习和了解“英语”。  其次,“电影课堂”是发散、放射式的。这里,我们不是像一个电影技术人员那样就电影论电影。我们是从一部电影放射出去。东西南北中,上下千万年,天马行空,东拉西扯,文武昆乱不挡,“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

另外,“电影课堂”读解的影片都是世界电影史上占一席之地的优秀之作。它们的制作者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前辈和同行。这些影片或者异峰突起,光彩夺目,或者精雕细琢,百炼成钢。

当然,“电影课堂”的最终目标不是一部具体的影片,而是由无数影片组成的“电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

上课的铃声敲响了。

我走上了讲台。

我有些激动。

因为,我看见了你们。

你们的目光很温暖。

                      苏牧

                    2006年初春

后记

人的一生,会有许多梦想。

不同年龄,不同时期,梦想是不同的。少年时代的梦想是英雄梦,青年时代的梦想是爱情梦,中年时代的梦想是强者梦。

电影是什么时候进入我的梦想的?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联系构成的。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可以说得简单一点。自然界草草相连,我们叫它草原;树树相连,我们叫它森林;山山相连,我们叫它山脉;水水相连,我们口q它大海。依此类推,还有城市,国家,地球,宇宙……

世界上的联系又是多样化和纵横交错的。或者说,我们是生活在无数的联系中。

多年来,我一直在想:我和电影的联系。

少年时代,像许多和我同时代的城市中的中国孩子一样,我看了各种各样的电影。中国的,外国的,彩色的,黑白的,打仗的,不打仗的,谈恋爱的,不谈恋爱的。

一天,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我少年时代看电影的目的何在?艺术熏陶?了解社会?体味人生?提高思想?……还是为了看热闹,或者说是为了消磨时光?

小学几乎每个暑假我都去沧州。沧州有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表哥。表哥家在郊区,距表哥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军营。军营里面经常放映露天电影。那时沧州的夏天如同我们的少年热燥无比,我们经常在军营的墙外游荡,倾听里面放电影不断传出的枪炮声。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我们发现了一个墙洞。墙洞实在低矮,分明是在允许某类动物,同时又在拒绝另外一些动物的通行。我们还是从洞而入。枪炮声终于变成了银幕上活动的影像。

到今天我还奇怪,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营,我们两个十来岁的少年,居然能够出入自如。

后来,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天傍晚,我和表哥带着开封来的大姨散步。路过军营的时候,里面传出激烈的枪炮声。把大姨送回家显然会延误看电影。于是,我们便说服大姨也从那个洞进去看电影。

大姨那年七十多岁。大概是姥爷的“与众不同”吧,大姨(妈妈的姐姐)和姥姥(妈妈的妈妈)年龄相仿。大姨也是“与众不同”的。大姨北大上学的时候,爱上了长她数十岁的先生。大姨告诉我:当时给她上课的有胡适之、沈从文、周作人、徐志摩,还有鲁迅。我便对大姨说:“大姨,您怎么不爱上鲁迅呢?”后来,日本人入侵中国,影响北平。鲁迅和许广平前往上海,大姨和她的先生逃到了开封。

那天的景象我至今难忘。一缕夕阳从那个洞口喷射出来,如同正在放映电影的电影放映机。我和表哥先是示范般地钻过墙洞,一边钻我们一边做出异常轻松快活的样子。大姨左右看看,也开始钻洞。有趣的是,大姨的臀部已经通过墙洞,可是,不知是大姨钻洞意犹未尽,还是她有意要向我们显示她今天的“与众不同”。过洞之后,大姨的身体继续前行。

我和表哥笑得几乎栽倒。一会儿,大姨才直起了她那宽胖矮小的身躯。

大姨笑着说:“你们,你们这两个小宝贝哟!”

到今天我还记得,火红的夕阳下的大姨的笑容。

“你们怎么能让大姨去钻狗洞呢?”那次钻洞之后很长时间,妈妈(还有表哥的妈妈)都这样向我们厉声斥责。仿佛那次钻洞和数年之后大姨的辞世,有着直接的关联。

中学时代看电影,其结果是我不断地操习各种各样的乐器。口琴,胡琴,小提琴,黑管,笛子,吉他……就是因为多,结果,一样也没学好。而且,我迷恋上了一个国家——朝鲜。

记得一次看了一部朝鲜电影《一个护士的故事》。到今天,我还记得电影中那个人民军女护士的沾满了炮火硝烟的青春的面容。

电影中,她这样Ⅱ昌着一支歌:

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

我们的心里充满欢乐。

党的教育使我们获得荣誉,

战斗中锻炼我们茁壮成长。

那天走出电影院,我的脑袋昏昏沉沉。那个人民军女护士的脸,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

我没有坐公共汽车回家,而是沿着长长的公路前行。

那是一个宁静的春天的夜晚。天上刚刚下过雨,我沿着长长的公路前行。我分明闻到了泥土的阵阵香气。我沿着长长的公路前行。我甚至觉得,公路的尽头,应该是朝鲜。

那年,我15岁。

第二天,我不再操习各种乐器了。我开始了写诗。

不知是该感谢《一个护士的故事》,还是该感谢朝鲜。我考大学的高考作文是用“诗样的语言”一气呵成的。我高考作文的成绩让人叹为观止。我来到了北大。

我没有想到,数年的北大生活,并不是我生命中的快乐时光。我是怀着“野心”进入北大的。我不是来北大读书上课的。我是要来改变自己,我是要把一些“事情”想想清楚。我是来寻找我生命中的明灯。

那时候,我很苦恼。那时候,未名湖每年都会浮起自杀学生的尸体。同学们解嘲地戏称为:“举足赴清池,自挂东南枝。”

那时候,北大每个周六的晚上都在五四操场放电影。一次,电影放映的时候,天上下起雨来。观众们纷纷散去,或者说逃去。有趣的是,不知是放映室内的放映员故意如此,还是他擅自离开了他的岗位。雨中,电影继续放映着。

雨越下越大。我坐在雨中。不久,偌大的五四操场,只剩下我和银幕上那闪动着的身影。

再不久,水天一色。

水天一色中,我想起了未名湖,想起了未名湖中那些漂浮着的同学。他们正值青春,他们风华正茂,他们朝气蓬勃,他们“恰同学少年”……他们已经身处另一个世界。

北大毕业后,我来到了北京电影学院。我成为了一名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员。

到今天,我还很难说清楚我和电影的联系。如果一定要归纳一下,那么,今天,电影是我的工作和职业,电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电影是我梦想的一部分。我对电影满怀深情。

您面前的这套“电影课堂”丛书,是我对电影的情感的倾诉。我知道,从我写下“电影课堂”的第一本书《新世纪新电影——(罗拉快跑)读解》的第一个字,我便开始上路了。我会不断地告诫自己:走下去,勇敢走下去。不要停止。

这里,我感谢那些和我一起前行,和我一同实现梦想的同志和朋友。

感谢北京三联书店和北京世纪文景公司对我的“电影课堂”的厚爱。感谢黄华女士、施宏俊先生、许苏葵女士、符永卫先生和郑女士对我的支持、帮助。感谢尚燕平的精美设计。还有我的学生周楠、王纲、周岩、王志军、仇冠宇,他们为“电影课堂”贡献了他们的热情和才华。

世界是由联系构成的。我们每一个个人也是由联系构成的。我们生活在无数的联系中,一种联系就是一个角度。

联系一工作联系:单位同事、领导。

联系二金钱联系:公司雇员、老板。  联系三友情联系:朋友。

联系四血缘联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联系五性联系:性伴侣。

联系六婚姻联系:夫妻。

联系七爱情联系:相爱的人。

晚上看了台湾导演戴立忍的电影《台北晚九朝五》。这是一部爱情电影,影片中的爱情描写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影片中的一个场面却让我印象深刻:大雨过后的薇薇卧室,艾邓、薇薇两个经历了爱情曲折的女孩,她们双眸凝视,默默不语,赤裸相对,她们紧紧抱在了一起。

我心头一震。

我倏然感到,我们歌咏了千万年的男女之爱(它的准确称呼是“爱情”),在艾邓、薇薇两个女孩的拥抱中,显得那样地肤浅、滑稽,和幼稚可笑。

艾邓和薇薇是一种什么联系呢7

我推开房门,走上了北京的街道。

初春的北京的夜晚,人车稀少,街道灯光如水。我缓缓前行。路的前方是哪里?

我想起了未名湖,想起了朝鲜,想起了沧州。我想起了大姨,想起了大姨宽胖的身躯移过那个小小的墙洞。

“大姨,亲爱的大姨。难道真的像妈妈所说:您的去世是因为我们为了看电影,让您去钻那个低矮的墙洞……如果真是那样,大姨,我请您原谅。”

我缓缓前行。我想起了火红的夕阳下的大姨的笑容。那是我至今见到的老人最灿烂的笑容。

我缓缓前行。我想到了你们。我想到了在一个可能很近也可能很远的,不知道时间、地点的未来的某个时刻。您打开了我的“电影课堂”。

我们的目光相遇。

我们是一种什么联系呢?工作联系?金钱联系?友情联系?血缘联系?性或者爱情联系?

我激动了起来。

突然,我想起了上面那长长的一系列联系。我倏然而止。我停到了路边,深深难过了起来。

                        苏牧

                      2006年初春

书评(媒体评论)

我想念这部片子,很想念。我不愿意马上离开它。音乐我不敢听,怕勾起回忆。

——姜文

这是一部激情电影,书写我们的滚烫青春和蓬勃少年。那时候,天空很亮。——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时代!

——苏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太阳少年(阳光灿烂的日子读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66045
开本 16开
页数 2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8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5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5.2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7
177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