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问鼎苍穹(共和国航天纪实)
内容
编辑推荐

建国六十年来中,航天事业始终与祖国的建设同呼吸、共命运。本书便是从我国航天事业的艰难初创出发,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为经线,以航天战线的英雄群体所创造的丰功伟绩为纬线,透过二十世纪世界风云的变幻,描绘出全方位、多侧面、立体式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诗般的全景图,并结合二十一世纪国际政治新格局,给出中国航天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内容推荐

本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描绘了中国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讴歌了航天人发奋拼搏的献身精神,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目录

引子 漫步太空,拥抱苍穹

中华铸剑

 1.逼上梁山

 2.钱学森回归记

 3.“土八路”要学洋玩意儿

 4.“1059”工程

 5.罗布泊升起巨大的蘑菇云

 6.七十几种发动机方案

 7.为了“东方红”卫星

 8.飞向太平洋

托举九天

 1.八公里,那也了不起!

 2.开天先锋

 3.低轨大力神

 4.中国的分量

 5.与日光同行

 6.新世纪的“长征”

苍穹巡游

 1.当卫星唱响《东方红》

 2.能落在中国大地上就是胜利!

 3.我们的“顺风耳”

 4.站得高,看得远

 5.覆盖了中国领土一百多遍

 6.“北斗”在闪耀

 7.海洋世纪的“海洋”号

 8.神话故事变成了现实

霄汉翔舟

 1.“神舟”前传

 2.1999年的第三件国家大事

 3.免费发射了一颗实验卫星

 4.这次你们也肯定会成功的

 5.最重要的一次无人试验

 6.从“问天阁”出发

 7.中国人在太空中的第一个前滚翻

 8.太空上的浪漫舞步

广寒梦寻

 1.“嫦娥工程”

 2.“嫦娥”奔月

后记

试读章节

倒计时的分分秒秒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离发射还有40分钟,发射塔第八层固定平台操作阀箱前,操作手冯仰辉在测试发射站副站长王军的指挥下,按下启动泵。

环抱着火箭的第三组平台开始旋转,灯光下,乳白色的船箭组合体完全展露在眼前,整流罩上的五星红旗图案格外醒目耀眼。

“15分钟准备!”来自发射控制台的声音清晰而嘹亮。

“祝你们好运!”44岁的飞船总装工人孙占海,向三位航天员挥了挥手,稳稳地从外面关上飞船返回舱舱门,接着又关上轨道舱舱门。

塔台上人员全部撤离。完成了飞天前一切准备的三位航天员,静静地躺在距离地面五十多米高的返回舱内。

指挥大厅的大屏幕显示,中间坐椅上的翟志刚伸出双手,分别与左边的刘伯明、右边的景海鹏紧紧地握了一下。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程赶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航天员壮行。胡总书记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航天员乘组和全国人民的士气。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拿起可视电话,满怀深情地对三位航天员说:“希望你们圆满完成此次任务,以优异的成绩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汇报!”

话筒里传来航天员充满自信的回答:“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五分钟准备!”

三位航天员再次检查调整束缚带,关闭面窗,镇定地等待飞天时刻的到来。

39岁的郭忠来第一次担任“神舟”发射的0号指挥员。

在郭忠来的面前,并排摆放着五个话筒——广播、对上、对下、天地主、天地备。即使是在发射准备的最后一秒钟,一旦出现意外情况,0号指挥员也有权中止发射。

“……5、4、3、2、1。”随着郭忠来清晰有力的倒计时口令,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点火——”

控制指挥徐文西迅速抬起右臂,果断地按下那颗红色按钮。

1500米外的移动发射平台上,一股橘红色的火焰从“长征”2号F型火箭底部猛地喷射出来。

发射中心指挥大厅内,灯火通明。墙面上两块实时直播发射场景的巨大电子显示屏,瞬间被红黄色的烟雾填满。在一排排闪烁着的计算机屏幕前,上百名科技人员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反映火箭和飞船参数不断变化的各种数据。

足足四秒钟时间,火箭仍稳稳地坐在发射平台上——如即将远行的游子,不愿意离开母亲温暖的怀抱。

等待,让人透不过气的等待,480吨重的火箭,似乎压在每一个人的神经上。

这四秒的停滞,如同跳水运动员在起跳前猛地将跳板踏下蓄势,现在,那股蓄积的力量——604吨的巨大推力开始托着火箭徐徐升起。火箭底部喷出高达数十米的烈焰,一刹那将整个戈壁辉映得如同白昼。

巨大的呼啸声骤然而至,似炸雷滚过,如天崩地裂。数千米外观摩席上的观众同时感受到了滚烫的气浪和耳膜的强烈震动。

“长征”2号F型火箭开始了它的第七次飞行,也开始了“长征”火箭家族的第109次飞行。这是“长征”2号F型火箭的谢幕之旅。在完成这次使命之后,它将把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火炬,传给下一种火箭。

飞翔!飞翔!火箭加速上升,一束炫目的金色火光划破墨蓝色的天幕……  轰鸣声渐高渐远……

第12秒,火箭的尾部像被什么力量拽了一下,高速飞行的箭体向着东南方向微微拐了一个弯,火箭的程序转弯动作顺利完成。

越飞越快、越飞越远的火箭,渐渐成了夜幕中的一个亮点。没有看够的人们,只能从还留在天幕上的烟雾回味那昙花一现的美丽。

相当于五倍自身体重的过载压力,把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重重地压在坐椅上。身着舱内航天服的三位航天员,蜷曲着双腿,如同安睡在母亲子宫中的胎儿。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内,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的计算机。

“尽管他们的耐受力超越常人,但此刻也需要通过调整呼吸来应对这段最难熬的时光。”曾先后把“神舟”5号、“神舟”6号航天员送上太空的黄伟芬说。

“火箭飞行正常!”

“跟踪正常!”

“遥测信号正常!”

潮水般的数据源源不断地涌向指控中心。发射场各测站的光学、红外、遥测设备,太原、渭南、青岛的测控站,分布在三大洋上的五艘“远望”号测量船……接力般把测控数据实时传来。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航天英雄杨利伟始终紧盯着计算机屏幕。五年前,他曾首次乘坐“神舟”5号飞船成功执行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广播里,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

第120秒:“逃逸塔分离。”

第136秒:“助推器分离。”

第159秒:“一、二级分离。”

第200秒:“整流罩分离。”

“‘神舟’7号报告:舷窗打开!”

当听到从110公里的高空中传来翟志刚清晰的报告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内,首飞太空的航天英雄杨利伟鼓起掌来。

几分钟的时间是如此漫长,又是如此短暂。

就在飞船快要入轨的时候,看着大屏幕上不断跳跃的时间,郭忠来不由自主地喊出:“580、581、582……”这时,大厅内的人不约而同地跟他一起喊了起来。

“船箭分离!”当郭忠来大声报出这一喜讯时,指控中心大厅内凝固的空气一下子沸腾起来,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76岁的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和51岁的现任总设计师周建平紧紧拥抱在一起。从“神舟”1号到“神舟”7号,白发和黑发的交替,勾勒出中国航天人日益年轻和自信的轨迹。

21时26分许,停泊在太平洋的“远望”5号测量船捕获到飞船信息,飞船的舱内图像清晰地显示在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

三位航天员表情沉稳。翟志刚报告:“‘神舟’7号感觉良好!”

21时33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7号飞船已经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

欢笑声和喜庆的爆竹声回荡在戈壁滩的夜空。东风航天城变成了欢乐之城、不夜之城。

抬头望去,夜空中星光点点。载着三位航天员开始了绕地球飞行的“神舟”7号,是今夜星群中最亮最引人注目的一颗……

9月27日16时40分开始,航天员翟志刚出舱太空行走,完成了中国人漫步太空、拥抱苍穹的壮举。那一刻,随着翟志刚手舞的国旗展示和铿锵有力的言语,国人为之振奋,中华为之荣耀。

9月28日,我国航天员在顺利完成首次空间出舱任务后安全返回,“神舟”7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美、俄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

如果说载人航天活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铸就的一顶科技皇冠的话,那么此前的一次次试验成功已经为这顶皇冠准备了无数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2003年,“神舟”5号圆了中国人飞天梦;

2005年,“神舟”6号巡天遥看一千河;

2008年,“神舟”7号太空迈新步。

真可谓一步一个奇迹,一步一次飞跃!

P2-6

序言

五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经过几代航天工作者的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创业中起步,在探索中发展,在改革中腾飞,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极不平凡的创新发展之路,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为标志的辉煌成就,构筑了专业齐全、功能配套、设施完备的航天科技工体系,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航天工程管理经验和方法,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孕育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入航天精神,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并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为维护国家安全、带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前进和振奋民族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凭慧同志的《问鼎苍穹》以纪实文学的形式,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描绘了中国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讴歌了航天人发奋拼搏的献身精神,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后记

我国航天事业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作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多年来一直梦想能用我的拙笔去描绘祖国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展现航天人发奋拼搏的辉煌篇章。在江苏文艺出版社的支持帮助下,我于今年实现了这一愿望,完成了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并将此书作为献给祖国60华诞的礼物。由于笔者视角所限,加之掌握的文献资料的欠缺,文中难免会挂一漏万,甚至有错误和不当之处,我将静候读者的批评指正。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作家的研究成果和文献史料,特此说明并致以诚挚的感谢。杨大烨、陈文英同志在资料搜集和核对整理等方面给予了热情帮助和鼎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王凭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问鼎苍穹(共和国航天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凭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34570
开本 16开
页数 3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