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社科文献精品译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振奋人心的书!它不是史前世界和古代世界的外行之作,而是出自一位一直钟情于地中海研究的历史学家、作家之手。凭借其渊博的知识,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文明的早期发展。在蔚蓝色的光线映衬下,通过对巨石建筑、金字塔、希腊神庙或罗马长方形大会堂的精彩描述,过去的一幕幕活剧似历历在目。

目录

编者前言 /1

序 言 /让.吉莱那 皮埃尔.茹亚尔 /1

敬告读者 /费尔南.布罗代尔 /

第 一 部

第一章 观 海 /3

地球古老的一笔 /3

火山与地震 /4

大山无所不在 /5

撒哈拉和大西洋 /6

听任故障摆布 /9

不要忘记河流 /9

有限的便利 /11

西西里分界线 /12

“旧大陆”中心地带的地中海 /14

第二章 万里长征走向文明 /15

 一 早期工具、早期人类:旧石器时代早期 /16

人类和地球生命之源 /17

迷雾重重的历史:纪年划分众说纷坛 /17

漫长的旧石器时代 /19

气候:乐队指挥? /20

河流与海岸 /22

地质革命? /23

 二 火、艺术和巫术 /24

尼安德特人,而后是智人 /24

艺术诞生于地中海以外的地方 /26

日常用品中的艺术 /28

西班牙利凡得艺术 /30

中石器时代:“西方”的衰落? /30

 三 地中海的复仇:开创农业文明的先河 /32

革命性发掘:“富饶的克瓦桑”和小亚细亚 /33

若干实例考察 /35

 四 结 论 /40

第三章 地中海的双生 /4l

 一 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崛起 /4l

比较有助于理解 /4l

芙索不达米亚率先启动:这重要吗? /42

埃及面临类似问题 /45

其他进步:用陶车制作陶器 /47

农业和畜牧业的进步 /48

纺织业 /49

关键材料:木材 /5l

铜和青铜 /52

文字,计数 /53

城市扮演何种角色? /56

两个埃及实为一体 /58

尘世生命,永恒的生命 /59

社会、宗教、帝国:命运多舛的关索不达米亚 /61

二 河上小舟,地中海船舶 /64

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江河上 /64

在埃及的尼罗河上 /65

蒙昧时代的早期海员 /66

叙利亚、埃及和红海 /68

真实人物:利凡得的地中海 /69

冲角、龙骨:可能的演变 /7l

“腓尼基人”在做什么? /72

马耳他之约 /73

 三 巨石建筑的传播是否可以诠释原始地中海? /74

主角是海水 /76

马耳他的神庙和“多曼” /76

令人惊叹的撒丁岛 /78

从西班牙利凡得到大西洋 /79

讨论是公开的 /81

第四章 大一统的世纪:公元前2500--前亚200年的利凡得海域 /83

一 发展中的统一 /83

自公元前2000年起,青铜促进了交流 /84

美索不达米亚的优势:道路与货币 /87

埃及的黄金 /88

持久的局势 /89

国际性文化 /93

 二 克里特,世界性文明的新角色 /93

爱琴海早期文明 /94

外部的震荡 /97

王宫和城市:“指示标” /98

克里特的经济 /100

事件:神的力量 /102

事件:人的力量 /104

核心:克里特文明 /107

世界性的上层建筑 /110

克里特给予埃及灵感 /112

阿马纳的世界性 /115

 三 变故,演变,灾难 /116

居民 /116

地理学与人 /116

山区居民与航海者 /117

草原与沙漠:游牧 /119

北方大草原:印--欧人 /120

赫梯人成为赫梯人 /122

在南方沙漠中:闪米特人 /124

海上民族:一场可与罗马衰亡相提并论的灾难? /126

漫长的中世纪 /134

第五章 公元前12--前8世纪,天翻地覆慨而慷 /136

近东:某种“巴尔干化” /136

骑兵部队走出亚洲大草原 /139

西方告别完全野蛮状态 /141

印欧人和克尔特人入侵 /143

克里特人迁移探源 /145

钢铁冶炼 /146

字母文字 /147

第 二 部

第六章 公元前10-前6世纪:美洲大陆殖民地化或发现美洲大陆 /153

 一 最早到来的或许正是腓尼基人 /154

腓尼基的优先权 /154

被抛向大海的腓尼基 /155

必要的工业 /157

海上商业要求 /159

沥青创造的奇迹 /16l

重现生机的迦太基和腓尼基 /162

非洲部分 /163

物物交换与货币 /164

面对种种环境 /166

观察城市 /167

在坦尼特的影响下 /169

 二 埃特鲁斯坎人:未解之谜 /171

需要探究的语言 /171

埃特鲁斯坎人的起源 /172

第一个托斯卡纳 /175

托斯卡纳之外的埃特鲁里亚 /176

埃特鲁里亚的衰落 /178

时刻监视的神明 /179

亡者能言吗? /180

 三 希腊殖民地 /182

待考证的早期殖民 /184

希腊与地中海东岸地区 /185

为土地还是为经商? /187

总体印象 /188

昔兰尼加和好客海 /189

意大利和西西里岛 /190

遥远的西方与马赛 /193

强弱不均的统治势力 /195

第七章 希腊奇迹 /197

 一 “城邦”云集的希腊 /198

地理概念 /199

造就城市的经济因素 /20l

城市与城邦 /203

贵族阶层的解体 /204

惶惑不安的时代 /206

重武装步兵与桨手 /208

民主政治与奴隶制 /210

城邦,政府的框架 /211

是必然的结果?还是伯里克利的责任? /213

二 亚历山大大帝的过失 /216

古希腊文化的衰落 /216

皮洛士是否具有代表性? /218

人流士王朝被赶出內海 /219

马其顿骑兵 /221

维系长久的殖民地 /222

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希腊于公元前146年被降伏 /223

三 希腊的科学和思维(公元前8-前2世纪) /223

起源与历史分期 /224

东方的遗产 /227

爱奧尼亚的变化 /228

以弗所的赫拉克利特 /230

科学的曲折道路 /231

伯里克利世纪的科学 /234

斯塔吉茹斯的亚里士多德 /235

亚历山大里亚的辉煌 /236

“斯巴达克斯的报复” /239

作为一个整体的古希腊文明 /241

第八章 罗马成为更完整的地中海 /244

 一 罗马的帝国主义 /245

意大利的第一个统一体 /245

罗马为什么成功? /248

罗马对抗迦太基:控制海洋的战争 /250

历史学家的一桩公案 /254

公元前146年的悲惨事件 /256

近东,长期追逐的猎物 /256

东方,失败的责任人 /258

罗马的暴行 /258

形势逆转 /260

从城市到帝国,从提比略.格拉古(公元前133年)到奥古斯都(公元前31年) /261

二 超越地中海 /263

 辛布里人和条顿人 /264

 恺撒征服高卢:公元前59-前50年 /265

 格马尼库斯的悲剧 /267

 图拉真、达契亚人和幼发拉底河 /268

三 大人物:地中海文明 /271

潮流与反潮流 /27l

格局趋向均一 /272

城市和技术 /273

城市和帝国 /275

罗马接纳并收集希腊文明 /276

罗马的独创性 /278

从奥古斯都到马可.奥里略:文学声誉 /280

从康茂德(公元180一192年)到塞维鲁(公元193—211年) /282

法学成就 /283

君士坦丁堡的建立和基督教的闯入 /284

地图集 /287

译名对照表 /307

试读章节

          两个埃及实为一体

在埃及,只有一条河流,一件大事:那就是尼罗河一年一度的凌汛。尼罗河突如其来的事件,抑或和尼罗河有关的任何事件——从阿斯旺最早的瀑布到茫茫大海——都左右着埃及的全部生活。同样,尽管众说纷纭,尽管自然条件有所改善(一位下埃及男子在埃利芳提纳岛迷了路,后来重新找到了回家的路),埃及人依然是埃及人,从上埃及到下埃及,相差无几。起初,诸诺姆各自为政,但很快,整合便开始了。土地、人员、地方神、城市等都集中在了一起。尼罗河三角洲成功地实现了统一,成为下埃及——蜜蜂和眼镜蛇“乌拉厄斯” (Uraeus)的王国:国王头戴红色圆锥形王冠。地处尼罗河狭长河谷的上埃及也建立了政治实体——即百合与秃鹫的王国,国王头戴白色冠冕。最后,在大约公元前3200年,上埃及国王美尼斯.纳尔迈统一了这两个国家,他本人头戴红白双色王冠。我们可以称他为第一位法老吗?这一称号来自埃及语peraa,原意指“大房子”、“人心所向的宫殿”,很久以后——从纳尔迈时代又过了14或15个世纪——才用来表示国王本人。不过,我们注意到,“房子”、“宫殿”和“国王”之间是多么含混不清啊。

上面谈到过的纳尔迈调色板基本上表现了具备活神神圣不可侵犯性的法老。他的姿态、他的代表性、高大的身躯压倒所有其他人:这一切从此一成不变,至少在形式上不再有变化。事实上,正如莫伦茨(S.Morenz)所说的那样,王权的神圣性乃是埃及的“政治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宗教色彩浓厚的社会秩序。建立在宗教基础之上的王权和神奇的君主制,来源于埃及前王朝时期和史前时期的深邃历史中,来自巫术横行的蛮荒世界——在那里,诸神都是令人生畏、极端危险的造物。法老本人也通过加冕成为神,他以最现实的方式——即吞食诸神——夺取王权,以同样的方式汲取神圣的给养。在《金字塔经书》中,记录着“著名的肉食法老的颂歌:法老专食神灵,中午吃大的,晚上吃中不溜的,宵夜时吃小的。他折断他们的脊梁骨,掏出他们的心脏,生吞在路上遇到的一切。”言下之意,法老才是最伟大的神,至少和其他神明平起平坐;他是人类和万物的主宰,尼罗河水的主宰,土地乃至尚未成熟的作物的主宰。后来,有人为一位已故法老写了这样的墓志铭:“我曾经是能让大麦生长的人。”

在形式上,这一活神观念将根深蒂固。公元前13世纪,拉美西斯二世仍然喊道:“听着……我是天主瑞,就在大地上空。”

然而,我们不应当过度简化一种永恒的制度,尽管在几千年的岁月长河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起初,法老即隼神何露斯本人。后来,他成为尘世的化身,在这一点上,海夫拉(Kh6phrcn)法老塑像最能说明问题。当自第四王朝起,他最终成为众神主宰瑞的儿子以后,他难道不是丧失了部分原先的权威呢?一方面,法老本人不再与诸神平起平坐,而是成为圣父之子;另一方面,法老对圣父负责,如同儿子对父亲负责一样。他来到人间是为了执行圣父的旨意。领导埃及的最后一位伟人拉美西斯三世对阿蒙说:“我没有违抗你的命令。”总之,莫伦茨认为,显然“王权的神性呈递减之势……正身、化身、圣子”。

法老对宇宙秩序的责任并未因此减轻。ma"at一词意为正直、真理、正义,取世界的天然秩序之意。活神乃是这一秩序的保护神,他结束尘世生命是为了进入另一种生存状态,以便继续行善。在第四王朝,人民怀着满腔热情建造了大型金字塔,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保存这一有效祝福。埃及学家希里尔.阿尔德雷德(Cyril Aldred)阐述一句格言时得出如下结论:“古代埃及乃是法老的馈赠”。在经常以同样的热情工作的文明中,君主贡献了他的力量和凝聚力。

然而,政治统一意味着将埃及沦为奴役地位。但是此后,“尼罗河机器”运转良好,仿佛为“活上帝”进行了一次示范表演。当第一个中间期(公元前2185--前2040年间)埃及内部爆发“文化大革命”,“古王国”大厦摧枯拉朽时,这是为了让人们最终意识到,最佳选择乃是重建已被摧毁的一切。P58-59

序言

在史前史和古代世界领域,我们并未对费尔南.布罗代尔期待什么,即使是他最钟爱的领域——即作为本书背景的地中海。然而,当人们赞美地理永恒性和地理决定性时,又怎能摆脱起源的诱惑,怎能对历史脉络的呈现视而不见——而这一历史轨迹的深层结构和细枝末节是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才捕捉到的啊!

在《法兰西特性》一书中,费尔南.布罗代尔告知:“不要认为史前史不是历史。”这位新石器时代或原始史时期的考古学家完全赞同这一观点。他还可以补充说:“不要认为文字创造了历史。”只有在发掘、分析、探询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的农业文明、冶炼文明以及城市文明——这些文明大多没有文字——之后才得知,人们完全可以勾勒出这些时期的历史,揭示特性的铸就过程、社会组织形式、精英们如何展开竞争、经济变迁以及日常生活。公元前2500年前后,埋葬在迦勒底(Chald6e)的乌尔(Ur)和安纳托利亚的阿拉萨.霍郁克(AlaCa Hoyuk)两地的皇室成员有什么区别?前者属于“有文字的历史时期”,后者属于“史前史时期”吗?这样的划分是徒劳的。因此,人们进行不懈的探索,极力要追溯到创世时代以及生命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在这个意义上,史学家实在不能忽略最古老的定居文明。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一切开始运转,等级社会建立,为数不多的早期城市确立了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地缘文化区出现,宗教传统形成。总之,一句话,松散的人群逐渐过渡到部落。

面对布罗代尔的新挑战,一些人可能会感到惊愕。让我们通过他的作品来了解这一挑战吧。1969年,费尔南.布罗代尔将读者带到地中海,带到它厚重的历史中——从史前时期到古罗马完成征服。但他并未仅仅满足于游历的兴趣——尽管兴致很浓,而是让我们一同分享他的观点,即“只有贯穿整个人类时期的历史才是真正可理解的历史”。这涉及漫长的时间和地域空间:因为在尽可能真实再现各大文化和政治成就、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生命的最初阶段、直至埃特鲁里亚文明——其所在地托斯卡纳无疑是费尔南.布罗代尔最钟爱的地区——的过程中,地域空间立刻出现了。写作本书时正值《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在撰写过程中——两年前(即1967年)《物质文明和资本主义》出版。本书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史前地中海和古代地中海。为了描绘接连不断的变迁以及地中海周边铸就地中海的各大文明的转接情况,费尔南.布罗代尔突破了经济研究的范畴。从此,他的研究不再以世纪为单位,而是以千年计量。这是对漫长时间段的天才处理。这一点在《法兰西特性》一书中也能见到。

因此,我们认为,这部随笔乃是一份“心灵鸡汤”。在书中,我们甚至可以见到出色的反证,因为这位擅长处理大空间和长时间段的史学家给经常囿于本位主义及特定问题的原始史学家带来了他的见解与技巧。所以,本书将提供秘钥,独辟蹊径,提供答案。有人不无担心:截然不同的古代世界会不会带上16世纪唯利是图的印记?如果说布罗代尔经常冒险这样做的话——例如:将二千年(以前!)“东方”港口的国际性或古希腊城邦的开放与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的动荡做对比,将雅典、斯巴达或特拜的纷争和“现代”意大利城邦之间的竞争相比较,把殖民时代的“西方”盆地视为爱琴海移民们梦想中的“远西”(Far west),展现“美国化’’的迦太基等等,那么他就不会找不到北。他太了解岛屿、平原、山脉、人类和时间了,因而不会仅仅提出可以接受的假设,将不太有把握的思辨表现为简单的质询。因此,人们感激他所做的对比,感激他揭示的相似性,感激他提出专家都逃避的有关问题——由于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专家情愿保持沉默。对大整体的分析,对深层裂变的分析,抑或对重大变迁(向东直至亚历山大的南征北战乃至罗马的征服——即使罗马从此转向“西方”)的剖析,都是方位标。在历史的重大转折中,布罗代尔用一种极其强烈的观念对其中之一加以描述,即“经济一世界”。他使我们相信这一观念在16世纪的有效性,但对于古代的某些时刻却并未采用这一观念。我们敢说,对能“运用好”由我们一位研究全欧铁器时代的同行创造的这一概念,布罗代尔不无感到欣慰和惊讶。

这部著作并非近作。它写于1969年,而后被搁置。60年代末,碳放射测年法对某些年代尚未带来多大改变;当时,有关近东新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的资料较为散乱,并非像今天这样唾手可得。许多人认为,“西方”巨石建筑艺术的传播途径和冶炼技术的传播相仿;地中海民族、埃特鲁里亚人、辛布里人(Cimbres)和条顿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徙,有时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费尔南.布罗代尔始终是他那个时代的学者,无论是在他将远东的先民视为万物起源的时候,还是在单独介绍腓尼基人、埃特鲁里亚人和希腊人三大民族——以便和地中海的其他民族(利古里亚人、凯尔特人、古伊比利亚人)区分开来——生活的最后一个千年的时候。这位60年代末的学者将他所接受的教育进行了回顾:一丁点有关腓尼基人的情况[即:他们发明了文字以及迦太基布匿人中托菲(tophet)神社的习俗]、几堂关于埃特鲁里亚人的课程(以及“埃特鲁里亚之迷”,这个“谜”同样困扰着布罗代尔)、古希腊及其两大特征——殖民主义和古代雅典。费尔南.布罗代尔的视野介于(或超越)大学的日常生活和可能(假如不是历来如此)涵盖地中海诸文明方方面面的教育之间。但是,如果要超越日新月异的考古资料,并深入到深层问题,人们很快就会发现,关键问题始终存在——即使最精彩的发掘也往往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而作者想要提出的正是这些问题——远远不只是精确的时间或最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有时还根据亲身经验提供答案。

人们在这里看到的布罗代尔,是一个痴迷于新石器时代农民攻城略地的布罗代尔,一个迷恋在科学艺术领域丰富多产的近东的布罗代尔,一个着迷于不知疲倦的腓尼基航海家和商人的布罗代尔,一个沉浸在由文字、伊奥尼亚哲学或罗马法制组成的知识海洋中的布罗代尔。这位现代史学家透视各个历史阶段,再现期间发生的变革:永久性的贸易革命、交易引发的腓尼基文字革命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易便利;还有一项革命性变革是移风易俗后新雅典的运行情况,还有就是罗马共和国的兴起。同时,透过字里行间,他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历史,多少消除了笼罩在希腊和罗马这两个巨人身上的神秘感——二者被公认为前人渊博学识天才的集大成者。更难能可贵的是,人们怀疑布罗代尔偏爱被“罗马推土机”倾轧过的部族:即埃特鲁里亚人和布匿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鉴于人们只关注富人和强者,为了重新平衡战败者的贡献,为了细加区分——如果不是质疑——某些自命不凡的成就,新文字有时是必不可少的。难道人们不是太注重希腊了吗,特别是在艺术或技术领域?而在这方面, “东方”早已率先实现了重大突破。

对于历史事件,我们不无欣喜地发现,布罗代尔对它们的历史意义,它们在大型地缘政治实体演变过程中的影响,以及应当赋予被历史学家们高估的某些失败——战败者的视角——以何种意义进行了考察。人们将不会对他关于“稳定实体”——它们经受住了阶段性纠葛的浪花不断拍打的考验——的观点无动于衷:布罗代尔的历史哲学观认为主体的影响和时间的轨迹是相互吻合的;同时,也和自史前史时期起“人类就已经杂交、混合”这一坚定信念完全一致。

当布罗代尔教授抨击亚历山大过于关注东方(对于一个扎根于西方的人来说,这是不可饶恕的错误),犹如一位中学教师资格考试者在最初的工作中摸不着头脑,抑或当他谴责罗马跨越地中海边界后误人歧途的时候,布罗代尔依然是一位满怀信念的学者:他永远不会走太远。

最后,这部著作还有一大长处,一个毫不逊色的优点,那就是:我们面对的布罗代尔,也是作家布罗代尔。他有着超凡的叙述能力,擅长驾驭各种资料,提出问题切中要害,从崭新的视角再现局部情况,将表面上毫不相干的事情拉近,将凌乱的部分重新整合,甚至善于推翻爆炸性的年代错误。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是振奋人心的。它不是史前世界和古代世界的外行之作,而是出自一位一直钟情于地中海的人士之手。他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文明的早期发展阶段。在蔚蓝色的光线映衬下,通过对巨石建筑、金字塔、希腊神庙或罗马长方形大会堂连篇累牍的描绘,过去的一幕历历在目。

                   让.吉莱那(J.G.)

                皮埃尔.茹亚尔 (P.R.)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社科文献精品译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译者 蒋明炜//吕华//曹青林//刘驯刚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03051
开本 16开
页数 3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9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6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81.86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4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2: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