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培根论说文集导读/社科经典轻松读
内容
编辑推荐

有统计表明:少年时期是否接触过经典,关系到人的一生。最好的礼物就是为孩子种下一棵知识树。

别怕,本书是一读就懂的经典!该书由著名学者周国平作序推荐。

《培根论说文集导读》是对社科经典名著《培根论说文集》的导读和精选。其中介绍了培根的生平及思想,详细分析了培根论说文集的特点和语言特点。

内容推荐

《培根论说文集导读》主要内容:培根在书中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多张面孔:既热爱哲学又热衷于政治。既富有生活情趣又老成世故,既自强不息、洁身自爱又工于心计……而且为我们打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画卷,并且指出了这幅画的出彩之处。《培根论说文集导读》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一、作者简介

 “朕的小掌玺大臣”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二、《培根论说文集》的故事

 “伟大的卑鄙者”

 穿越时空——回到《培根论说文集》的年代

 不得不读的理由

三、精彩导读

 鸟瞰全书

 政治观——志在实现哲学王国的梦想

 宗教观——不同宗教之间应该宽容

 人学观——理智地思考人生

 伦理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中

 真理观——真理就像一无遮拦的目光

 审美观——美丽就像盛夏的水果

 死亡观——死亡能打开美誉的大门

 经济观——经济是国家最主要的脉门

 司法观——法律是一块法官不能搬动的界

四、大家跟帖

五、拓展阅读

 读蒙田的《善待生活》

 读伏尔泰的《伏尔泰哲理美文集》

试读章节

如何改善人性

也许人的天性是善是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善性养成。人被偶然抛人世间——之所以为人有两个方面:他有了作为人的先天质地,等待被环境雕琢成型;重要的在于,人是环境塑造和自觉自为的产物。前者是社会教育,后者是自我修养,道理如同环境改变人,人也改变环境。培根看重人性的自我约束,因为人毕竟是理性的。一般说来,人所处的环境是复杂多样的,既可教人为善,也可使人为恶,善恶之性深藏而不露,行为却暴露无遗。如果人们志于善,就意味着对不良品性的抑制与祛除,这需要意志、毅力,也须明了克服的方法。比如人性中有懒惰、脆弱、嫉妒、猜疑、虚荣、愤怒等顽劣方面,所有这些时时会危及善性的发扬光大,也会产生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若不加约束和改善。人就难以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由此可见。人性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程。

本性常常藏而不露,虽可以克服,但很难根除。急于压抑反倒会使其更加强烈,因此需要循循善诱。培根提出了改进人性的方法:

第一,目标适中。就是在训练自己达成一定目标时。目标本身不宜过高和过低。过高,因为永远达不到,常使人心灰意冷;过低,于成功裨益不大,不利于自我激励。

第二,循序渐进。其实,人生中最大的敌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成功的塑造是自己战胜了自己,是克服了自己冥顽的劣根性,锻造出各种优秀的品质。这需要毅力,需要坚实的人生态度。其间自然少不了对细枝末节的实践,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是为道理。当然,有着强大决心和毅力的人一下子就达到了既定目标是最好不过了。

第三,反其道而行之。“即让天性反用其极”,但注意不要矫枉过正,此法常常奏效。

第四,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有时为了目的而目的会适得其反,故在什么时间去做又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做是一种艺术,其核心是灵活机动而富于效率。不要把自己设想成完美无缺的人,自我训练的间隙可以有必要的“放纵”,比如在紧张的学习中要适当休息,否则持续的训练就像建筑物的钢筋承重一样,时之既久也会断裂。甚至,会在养成了一种好习惯时不自觉地埋下恶的种子。

最重要的是予人性本身以警惕,即使我们以为克服了天性中最应该克服的方面,但它一俟机会就复活、苏醒,就像由一只猫变成的少女,见了鱼就再也坐不住了。为此,需要避开不良场合,或者可在不良场合刻意训练处乱不惊、见怪不怪的意志力。在个人私生活领域天性最容易暴露、复燃,宽松的环境也最容易使人忘掉一切戒律。但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时也要注意:如果不能自我克制,干脆就离开旧有环境或接受他人监督;如果这种私生活环境正好适合自己成功做事,就顺其自然。  芳草要及时浇灌,杂草要及时铲除。

培根简直像智慧的魔术师,似乎在力图为我们制定一个人生修养智慧的图谱,以便人们能够便捷地找到所需要的东西,方式实在高明,胜人一筹。人性修养的实质在于人的自我意识,是人自觉为人的超越,它的精神指向是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人性的修养艺术是心灵的自我博弈,在自我辩证的诘难和反省中走向圆满,从而慎思之、明辨之、慎行之。

嫉妒是散播麦毒的魔鬼

嫉妒一词,在上帝的辞典里我们都可以找到,在世俗的大书之中就更常见了。嫉妒如荆棘丛生。培根早在四百多年前就对嫉妒这样一种普遍而特殊、古老而常新的心理作了切中要害的分析。

培根说:“在人类情感中,再也没有比嫉妒和爱情更能迷惑人心,使人神魂颠倒的了。”“嫉妒常因自我同他人的比较而生,没有比较便没有嫉妒。”按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嫉妒是个体与他人比较时发现自己不如他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和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负面情绪。嫉妒的人常眼露凶光,嫉妒常常像一颗等待时机引爆的炸弹,特别是当嫉妒的对象陶醉在胜利和骄傲之中时,嫉妒的杀伤力最大,而这样的被嫉妒者成为别人嫉妒对象的概率也最高。嫉妒通常是谣言、中伤、暴力、落井下石……的策源地。嫉妒有时像一个暴露癖,把私处暴露于外,有时像野鬼游魂逡巡于黑夜。“嫉妒的人被认为是黑夜里在麦田里散播麦毒的魔鬼”。嫉妒是一种游荡的情绪,它没有安定之所,总在伺机寻找对象,正如“好事之徒必无好心”。培根说:“在所有的情感中,嫉妒是最难缠、最持久的”,“嫉妒从不放假。”

培根认为,嫉妒有私妒和公妒之分。前者主要指针对个人或个体的嫉妒或者嫉妒的主体是个人,后者主要指针对国家和公务员的嫉妒或者嫉妒的主体是公众。

在私妒中,一般而言,什么样的人容易嫉妒别人?缺乏美德的人往往嫉妒别人的高尚品德;无所事事而又忙于探听别人事务的人容易嫉妒;社会地位优越的人容易嫉妒后起之秀;“残疾人、宦官、老人和私生子”因自己的缺陷容易产生嫉妒;“经过灾难或厄运,而又东山再起的人,也容易嫉妒”;“那些希望处处胜过别人的人,由于轻浮和虚荣而容易嫉妒”;“近亲、同事,以及那些一起长大的人。容易嫉妒同辈中出类拔萃的人”。

什么样的人不容易受嫉妒,什么样的人容易被嫉妒?

品德高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业绩不易遭嫉妒:卑微的人初露头角时容易让人嫉妒。

出身高贵、蒸蒸日上和逐步上升的人不易遭受嫉妒;平步青云的人容易遭受嫉妒。

经过艰难困苦而获得成功的人不容易遭受嫉妒;野心勃勃、大权独揽的人容易遭受嫉妒。  尊重他人权利,善于使下属各安其位的人不容易遭嫉妒:飞黄腾达而又趾高气扬、目空一切的人容易遭受嫉妒。

以平凡的、开放的姿态所表现的伟大,没有一点高傲自大和虚化的荣耀,比狡猾和诡诈的人更少招致嫉妒。

一般而言,公妒比私妒具有合理性,因为它针对以公共名誉为掩盖的不公正制度或不公平行为,公妒是一种对公共政策和行为的不满,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民意。它主要针对“高官或重臣”,但是如果发展到针对所有的官员,就说明国家已经处在危险之中了。“在国家中,它是一种疾病,一种传染病”。公妒具有易被迅速传播、复制的特点,各种讯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俟传播开来就很难收场,最终形成社会舆论。在我们看来,这种嫉妒已经改变了性质,渐成民愤,这时应改变的不是嫉妒,而是国家本身了,尽管培根不愿意这样说或没来得及说。

猜疑是昏暗中翻飞的蝙蝠

何谓猜疑?猜疑作为人性中最常见的品性在不同时间、地点会有不同色彩,猜疑不完全是坏事,如科学研究就需要大胆猜疑,又如在哲学上怀疑论总是假定一切知识皆可疑,对既有结论进行反驳,猜疑正是发现真理的路径之一。但是,它被人放错了位置就会由天使变成魔鬼,有百害而无一利,培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讨论猜疑。他还同时定义猜疑——就是毫无根据地怀疑,亦可称狐疑。狐疑的人经常捕风捉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或者自己徒增烦恼,或者给他人带来莫名伤害。

培根认为首先应当对不良猜疑进行抑制。培根说:“心中的猜疑就像混在鸟群中的蝙蝠一样,总是在昏暗中翻飞。当然,猜疑应该受到抑制,至少也要好好加以限制,因为它玷污了心智,离间了朋友,又干扰了事业,使其半途而废。”不仅如此,“猜疑使国王暴虐,使丈夫嫉妒,使智者优柔寡断、郁郁寡欢”。猜疑像夜间跟随在自己身后的影子,它使人疑神疑鬼,唆使人自己杀死自己。本来无一物。全是庸人自扰之,因为未加证实的东西就不能算作可靠。猜疑是一条裹住身心的毒蛇,常常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它注入毒汁并吸噬生命的血液,使人陷入惴惴不安,从病理学上说它会演化为一种强迫症、抑郁症,猜疑一旦攻心就会左右人的行为,使人轻率地认定某种东西,也轻率地否定某种东西,干出自己后悔不已的蠢事来。

其次要寻求医治猜疑的良方。其一,必要的调查研究。在培根看来,“一个人之所以多疑,在于他见识太少。因此减少猜疑的好办法就是增加了解,而不是让猜疑闷在心底”。既然猜疑是由于无知而发生,那么弄清事情的原委就尤为必要。其二,学会宽容。从另一角度看,猜疑是由自己的心智制造出的女巫,因此,制服无端猜疑还在于心智本身,正如解铃还需系铃人,公正的办法是对被猜疑的对象采取宽容态度,当宽容成为习惯和做人的风格,就会把更多的烦恼拒斥在心灵之外,猜疑止于智者。其三,利用猜疑。培根提出:“减少猜疑最好的办法还是把猜疑的事假定为真事加以防范,而同时又把它当做假事以抑制自己的猜疑之心。由此看来,人应该利用这种猜疑心理,凡事宁可信其有,以便事先作好准备而不受其害。”人们可利用猜疑,变废为宝,使毒草转基因为鲜花也不失为聪明之举。其四,开诚布公,还原事实真相。忠诚发给猜疑一本护照使它远走高飞。“自生的猜疑只不过是些烦心的嗡嗡声而已,但经过人为的加工捏造,再经过大家的一传十、十传百而传人人的大脑的猜疑,就带毒刺了。当然,清除疑窦丛生的最好办法,就是与所猜疑的对象开诚布公地谈一谈,就会比以前更加了解事实的真相,同时也使对方更加慎重,不会再给人生疑的把柄”。其五,增强自信。猜疑在某种意义上表明着心灵的脆弱,它指向不相信他人,实质则是源于自己的不自信,增强自信是医治无端猜疑的有效良方之一,自信给心灵灌注必要营养,从而增强对猜疑侵害的免疫力。

霍布斯曾说:“在人的本性中,我们发现发生争执的三个主要原因。第一竞争,第二猜疑,第三荣誉。竞争使人求利,猜疑使人求安,荣誉使人求名。”现代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要义是使人都成为平等竞争主体,其结果则应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激发了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出丰裕的物质财富。创生出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却造成了人际关系紧张,因为竞争而保守,因为竞争而焦虑,因为竞争而虚伪,因为竞争而猜疑,猜疑最终使人心灵不堪重负。传统价值观被改写,人们的观念、思想、行为越来越多样化,它冲击着传统的文化方式、就业方式、交往方式,随着价值多元化、自由化的增强,人们的道德也可能会越来越堕落。特别是人与人的情感掺杂了很多物质利益的沙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不那样纯洁了,替代它的,是人对人的不信任,有人甚至会认为人对人是狼,他人就是地狱,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疑窦丛生。同事因竞争而猜疑,朋友因利益而猜疑,夫妻因情感而猜疑,猜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了。如何面对猜疑,培根的《论猜疑》不也给人们诸多启示吗?

P39-47

序言

让经典成为通识

周国平

我一向认为,阅读经典是提高素质的最佳途径之一。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这套面向广大读者的经典导读系列图书,帮助各界人士尤其青年人走近社科经典,其用心正合我的想法,我欣然为之作序。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前进中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显示了改革的艰难。分析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我们最缺少、最需要的东西,一是信仰,二是法治。事实已经证明,没有精神文化转型和社会秩序转型的配套,经济转型绝不可能孤立地成功。然而,要真正解决信仰和法治的问题,实依赖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一个有信仰的民族,必须由精神素质优良的个体组成。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必须由具备公民觉悟的成员建立和维护。因此,归根到底,中国的前途将取决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所谓提高素质,就是要使我们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属性——这就是“素质”的含义——得到健康生长,成为人性意义上的优秀的人。人是凭借精神属性成其为人的。按照通常的划分,精神属性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亦即理性思维、情感体验、道德实践这三种精神能力。人类的这些精神能力在极其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其生物学的基础,而后在相当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展现出来并得到发展。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一个个体的人通过种族的遗传即已具备这些精神能力的生物学基础,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它们是人性中固有的禀赋。然而,它们尚处于种子的状态,唯有在人类文化的环境中,种子才会发芽,潜在的禀赋才能生长为现实的能力。

文化环境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环境,对它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当下的一时一地。几千年来,人类的精神探索形成了一个伟大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包容了又超越了一切时代和民族,对于人类每一个有心提高自己精神素质的成员来说,它都是最广阔也最深刻的文化环境。那么,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这个传统呢?我的回答是:到经典著作中去,因为经典著作正是这个传统的最重要载体。把人们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大家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在我看来,不可能有比这更有效的国民素质教育的途径了。

具体地说,与精神属性的三个方面相对应,国民素质教育也可分为智育、美育、德育三个方面,而在这三个方面,经典著作都是极好的教材。

智育的目标是培育自由、独立的头脑。在这方面,经典作家是最好的榜样。他们首先是伟大的自由思想者,不受成见束缚,勇于开拓前人未至的新领域,敢于挑战众人皆信的旧学说。尤其在社科领域,权力、利益、习俗、舆论往往据有巨大的势力,阻挠着对真理的追求和认识,而他们能够不为所动,坚定地听从理性的指引。从他们的著作中,我们学到的不只是一些社科知识,更是追求真理的勇气、智性生活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育的目标是培育美丽、丰富的心灵。在这方面,文学艺术作品诚然是基本的教育资源,但人文和社科经典著作也能给我们以美好的熏陶。我们会发现,凡大思想家决不是单面人和书呆子,他们从事研究的领域不同,性格各异,但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于人类情感每每有或博大精深或微妙细致的体验。这一点也体现在文风上,许多经典作家是表达的大师,读他们的作品,只要真正读进去了,你绝不会觉得枯燥,只会感到是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

德育的目标是培育善良、高贵的灵魂。在这方面,经典作家尤能给我们良多启示。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社会,在这个领域中,起支配作用的不只是理性思考和实证观察,更是价值定向和理想愿景。每一位思想家都心怀提升人类向更好状态发展的愿望,一切思考最终都指向最基本的价值问题:怎样的人生是好的人生?怎样的社会是好的社会?虽然价值观正是最充满争议的领域,但是,通过阅读经典,自觉地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做一个有道德、有信仰的人。

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人有责。精神财富的享用,人人有份。可是,即使用严格的标准挑选,社科经典的绝对数量也是非常大的,叫一个普通读者如何下手?怎样才能把经典中的理念变成社会多数成员的通识和基本教养?我认为,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本系列图书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是一项真正造福国人的事业。该丛书将选收古今中外社科人文类的经典名著分批推出,出版社为该丛书预定的特点是:绝对经典,轻松好读。按照我的理解,“绝对经典”就是要求选目精当,不够格的绝不选入,最够格的绝不遗漏,同时应适合于中学生的接受能力。“轻松好读”则是要求选人得当,专家也必须是够格的,对于相关的著作确有研究,融会贯通,从而能够把导读做得既准确又深入浅出。这是很高的要求,愿我们共同努力。

2009年3月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培根论说文集导读/社科经典轻松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培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654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1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61.21-49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2
出版地 天津
185
13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