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平静的坏心情/天涯人文精品书系
内容
试读章节

如果不是活不下去了

如果不是活不下去了,中国农民不会离乡背井、蹈入烟海吧?1840年,林则徐在广东的海滩上焚烧鸦片,六十个官员指挥着五百个苦力,烧了二十三天才烧完。

当白烟滚滚遮了天空时,中国的官员还不知道中国已经进入剧变的时代,乡下不识字的农民却在以身家性命做最后的赌注——他们早已在剧变中。农村经济的破产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往外逃生,开启了半个世纪的契约华工流亡史。

正是欧洲帝国殖民主义全盛的时候。白人在强取豪夺而来的土地上深耕密植,需要大量的苦力,四处招买。活不下去了的中国农民,或者自愿,或者被掳被迫,与“蛇头”签订了卖身契约。人,像猪一样地被买来卖去,于是称为“猪仔”。1855年,澳门有五家“猪仔馆”,专门贩卖人口;二十年后,增加到三百多家。新加坡的“猪仔馆”甚至是政府批准的。一有需要“猪仔”的消息传来,人口贩子立即进入大陆农村或买或骗或绑架,最后塞上轮船,驶进大海,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半个世纪,有七百多万中国农民被卖到海外。

即使是在帝国主义横行的19世纪中叶,这也不是件理所当然的事。英国已经在1808年立法禁止人口贩卖;英国船舰在加勒比海上巡逻,抓到人口贩子后,马上予以绞刑。西班牙于1817年,美国在1865年南北战争后,都废除了人口的买卖。也就是说,那成千上万在澳门、香港、广州、汕头被卖出的中国农民登上的都是走私船。

人,被锁在舱底。在大海的颠簸中,像猪一样挤塞到最密的程度,不能动弹。挡得住饥渴的人也挡不住疾病,病死的人就被抽出,抛向大海。在1850年到1856年的短短几年里,共有十二艘船驶往拉丁美洲,共载了三千九百三十一人。中途被打死、病死的,将近一千人。

1847年7月29日,第一艘这样的“猪仔船”在哈瓦那靠了岸。是条小船,上来了二百。六人;当然,在航行的海上炼狱中已经死了一百个人。这两百多个华工上身赤裸,背上全印着一个“C”,代表“古巴”。他们一上船就被打上记号,像猪牛被烙印一样。

岸上,白人买主焦急地等着。这个时候,古巴是全世界最富的殖民地,糖业鼎盛。绵延至天际的甘蔗田等着苦力的工作。华工被剥光了衣服,检查身体。身体健康的,一个人头卖十块比索,由买主领走。

逐渐地,这些出生在广东乡下的中国农民了解了他们的未来。从十二月到五月间,他们必须一星期七天、一天十三四个小时地在甘蔗田里做苦工。每月工资四个比索——但他得先偿还庞大的路费,头两年,他们因此没有工资。他们的卖身契是十四年。如果试图逃走,他们可以被吊死。

“猪仔船”一艘一艘驶进哈瓦那的港口。1861年,哈瓦那有了三十五万华人。在三十五万华人中,只有五十七名女性。十四年前第一批入港的华工在这一年解除了契约,得到了自由。他们便像全世界各地流散的华人一样,开始经营小生意:餐馆、洗衣店、杂货买卖。当生活有了一点点着落,就写信回家,把留在家乡的儿子或兄弟侄儿招来帮忙。

在1868年至1878年的古巴独立战争中,许多自由华人加入了“古独派”的军队,和西班牙殖民政府作战。其中最有名的是Teniente Tankredo(中文名字已不可考)。他受重伤,被西班牙政府军逮捕。西班牙人视他为“苦力”要放走他时,他从军装口袋中取出文件,证明自己是“古巴解放军”的高级军官,不是一个无名的中国苦力。“射吧!”他说。一百年后,在卡斯特罗所竖起的革命纪念碑上还有两行小字:“在华裔古巴人中,没有一个革命的叛徒,没有一个革命的逃兵。”

一万名华人在哪里

1997年,距离第一艘“猪仔船”上岸正好一百五十年。古巴的人口统计说华裔占总人口0.5%,也就是五万人。如果20%的人口住在哈瓦那,那么哈瓦那就应该有一万华人,可以是一个小有规模的唐人街了。可有这么多华人的城市,为什么我这么引人注目?正在上课的学童转过脸来大叫:“中国人!中国人!”路上的女人睁大了眼睛注视我,目不转睛。男人紧紧跟上来:“中国人呀?你是中国人呀?”

奇怪,哈瓦那有自己的华人,却是一副没有见过华人的样子。在街上晃了好几个小时,也确实没见到一个亚洲人,连成群结队的观光客中都看不到东方的脸孔。怎么回事?那一万名古巴华人在哪里?

在唐人街吧?!唐人街,却只是两条交叉的路,总共不到两百米。街心上空架着装饰性的红色木条,点出拱门的意思。三五家饭馆没什么客人,倒是街上的摊贩,有一点点生意。摊子上写着笨拙的中国字:“味香色美”“中国风味’,“陈记…‘杂碎…‘炒饭”。摊子上卖的东西,却是我这个华人认不出的东西:几段油亮的肥肠、几个面粉裹炸沾满苍蝇的甜食。认得出的是饭盒:粗纸糊成的盒子,里头盛满了酱色的饭,饭上蓄着一片薄薄的煎猪肉,一小撮包心菜。冷的,一盒十五比索。

转角处有一个蔬菜市场,菜色也数得出来——番茄、包心菜、葱、马铃薯、大豆,没有了。水果只有一种——橘子。这是唐人街的市场,已经是最丰富的了。外边一般的市场里,连番茄都只有烂的。给人的印象是,除了一把一把的葱之外,没有吃的。

来来去去走几趟,就在唐人街里,发现自己竟然仍是人们注视的目标。这个唐人街,竟是一个看不见唐人的唐人街!街上穿梭来去的,或白或黑或混血,多是一班古巴人。连那食客和那站在摊子后头卖“杂碎”的人,都难得看到华人的脸孔。那卖饭盒的年轻女人长得丰满肥胖,完全一副热带南美女郎的长相,她对我露出一笑。站在“味香色美”“陈记”后头的是个黑人和他黑白混血的老婆。

好不容易看到一个华人老太太,坐在餐厅里剥豆子,已经注视我很久,正等着我发现她。凑近一问,她讲广东话,无法沟通。她有点儿失望地叫来了儿子,儿子也不说北京话,却拾起一支笔,写了三个字——“广东话”。

“话”,他只记得半边。P2-5

目录

往事与随想

 黄昏唐人街

/龙应台

 三笠公园

/张承志

 忘不了吃

/莫 言

 简朴生活回忆录

/迟子建

 岁月之约

/蒋子丹

 江上的母亲——母亲失踪十年祭

/野 夫

 艾伦·金斯堡

/北 岛

我思故我在

 平静的坏心情

/朱学勤

 文化度量衡

/单正平

 面容意识形态

/南 帆

 颓废主义者的春天

/敬文东

 民主:抒情诗与施工图

/韩少功

 富而不贵的生活

/孔 见

 谁能免除忧郁?

/耿占春私人写作

/周国平

 木心开屏,美在洞见

/李 劼

人·岁月·生活

 塄坎

/石舒清

 点灯时分

/郭文斌

 一日记

/于 坚

 当一个痛苦的人来见你

/王开岭

 灵魂纪念馆

/王力雄

 失踪的生活

/夏 榆

 绯闻对于生活的建设

/周晓枫

 音乐告诉我们人的位置

/鲍尔吉·原野

 住久了才算是家

/刘亮程

序言

1996年初,地处海南岛的传统文学期刊《天涯》在著名作家韩少功、蒋子丹的主持下,变法图强,浴火重生,秉持道义感、人民性、创造力的宗旨,主张回归中国杂文学、泛文学的传统,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栏目设置、超豪华的作者阵容,在当时沉寂的思想界、文学界投下了一块嶙峋的石头,激起阵阵波浪,被称为“1996年文坛十件大事”之一。

光阴荏苒,这本重生的杂志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二十年来,处于边缘位置的《天涯》,始终保持着深度的人文情怀和强烈的现实关切,以从容中道的姿态,对新左派与新自由主义、大规模开发中的环境生态、底层与社会分化、当代道德状况与精神建设、东方视角与中国道路等诸多问题进行跟踪;同时也以敏感的文学修辞,回应时代的喧嚣与人心的跌宕,得到了知识界与文学界有识之士的倾力支持。可以说,时代大潮的每一轮潮汐都在天涯海角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敏感,因而敏锐;关心,因而关注。《天涯》二十年的历史,已不仅仅是一本杂志的历史,有心人可以从中看出,这二十年来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学潮流的变迁。“《天涯》人文精品书系”立足于当下的知识视角,以专题形式进行精选,企图以杂志二十年的回顾,为中国社会世纪之交世相与人心的变迁立此存照。书系计有:《我们经验里的时代》《平静的坏心情》《生为女人:性别、身体、欲望、情爱与权力》《蝴蝶发笑》《绝版的抒情》《此情可待:1956—2005年的情书》共六卷。既有知识分子对社会焦点问题的热议,也有草根百姓日记书信等实用文字,更有禁得起时间磨砺的文学创作文本。

回顾二十年的文字过程,我们心存感恩之情。借书系出版之际,我们向二十年来为《天涯》贡献了自己智慧与才华的作者表达由衷的敬意,同时也对《天涯》的读者深致谢意!正是他们之间的精神交集,成就了我们工作的意义。

二十年的时间不算太短,但也不算太长,《天涯》仍在路上,“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谨以此与《天涯》的作者、读者们共勉。

王雁翎

2015年9月1日

内容推荐

孔见、王雁翎编著的《平静的坏心情》这是一本名家人文随笔集,共25篇,分为“往事与随想”“我思故我在”“人·岁月·生活”三部分。“往事与随想”,忆旧日、怀故人,于泛黄的文字中照见历史、回望岁月。“我思故我在”,谈文化、聊人文,择高处思、自平处落,于众说纷纭中得真知、观灼见。“人·岁月·生活”,记酸甜、写苦辣,于日常中、在寻常处,况味生活,感念人生。

编辑推荐

作者阵容豪华。龙应台、张承志、莫言、迟子建、蒋子丹、野夫、北岛、朱学勤、单正平、南帆、敬文东、韩少功、孔见、耿占春、周国平、李劼、石舒清、郭文斌、于坚、王开岭、王力雄、夏榆、周晓枫、鲍尔吉·原野、刘亮程,他们都是当今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代表性人物。

孔见、王雁翎编著的《平静的坏心情》内容广泛深刻。从19世纪中后期美洲华工的命运,到1894年甲午海战的硝烟,再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全国性的灾害困难;从民主的蓝图,到私人写作,再到富而不贵的日常生活,本书历史性与思想性并重,人文味与人情味兼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平静的坏心情/天涯人文精品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孔见,王雁翎主编
译者
编者 孔见//王雁翎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406329
开本 16开
页数 3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4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6
CIP核字 2015235335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