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述了一个工科博士毕业之后的十年职业生涯。这十年间,作者谢耘从初入职场到跻身名企高层,经历了从技术人员到管理者的角色变化,从基层管理者向高层管理者的职位升迁。本书真实地记录了一位优秀职业经理人的成长经历,既是一部鲜活立体的管理教科书,又是一部让一般读者相见恨晚的职场胜经。
图书 | 我的职场十年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记述了一个工科博士毕业之后的十年职业生涯。这十年间,作者谢耘从初入职场到跻身名企高层,经历了从技术人员到管理者的角色变化,从基层管理者向高层管理者的职位升迁。本书真实地记录了一位优秀职业经理人的成长经历,既是一部鲜活立体的管理教科书,又是一部让一般读者相见恨晚的职场胜经。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真实的“职场小说”。20世纪90年代初,他是一个成绩优异的清华大学工科博士,他初入职场,从普通技术工程师做起,十年后跻身名企高级管理层。十年中,他感受过亲情管理带来的感动与困惑,毅然选择了职业化道路;他带领年轻的团队创造了惊人的业绩;他为人宽厚,却坚持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 本书在网上的连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感动了无数成长中的职业经理人。本书曾在2006年出版,本次再版,作者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以飨读者。 目录 第一章 本质转变——从学生到社会人 初到美国 “野蛮”的美国同行 颠覆性震撼 来自台湾的天才 同学的提醒 朋友的指点 外行领导内行 冲突 第二章 奠定基础——企业工作入门 饥不择食 绝地逢生 邂逅死神 再入困境 亲情幻境 面对尖锐批评 挑战东芝 “资本家”式的管理 无奈的告别 第三章 独立操练——领衔产品创新(一) 初入IT行业 首战告捷 引人注目 我的老板 “青云直上” 打造出色团队 撑起一片天 脱颖而出 第四章 独立操练——领衔产品创新(二) 奇异的巧合 广泛合作 败笔 从感性到理性 跨越 成事在人 功败垂成 第五章 再上台阶——进入高层管理 联想拆分 急火烧身 备受非议 再次转行 两难困境 第六章 十年一剑——战略管理实践 天灾人祸 临危受命 孤注一掷 奇迹 重整流程 遭禁F市 改造文化 年关 兑现承诺 进入新财年 内部冲突 辞职风波 完成使命 第七章 尾声 后记——理想永存 试读章节 1993年的12月17日,北京已经是寒风凛冽。我作为国内一家当时在中关村比较有名的IT民营企业对外合作项目的第二负责人,作为一位令我非常敬重的典型60年代毕业的知识分子——我们企业总工程师的助手,与另外三名我当时的同事——其中两名是我大学的同学李平和刘慧明,一名是我在大学读研究生兼做政治辅导员时的学生吴志聪——登上了两年前我在悉尼错过了的前往美国的航班。如果当时成行,我的生活轨迹恐怕与后来会完全不同。尽管曾经在悉尼留学两年,但是去美国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新奇的经历——这是我第一次去这个冷战后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 飞机经停日本,成田机场之大,使我们好像进了迷宫一样。最后在美国加州中午时分,航班沿着太平洋海岸,飞临洛杉矶。当飞机开始降低高度时,我透过舷窗,好奇地俯瞰着这片我从未踏足,却在我无法抗拒的情况下改变了我生活走向的土地,我的心情没有丝毫的波澜。准确地讲,没有兴奋,没有激动,没有向往,也没有期待,心中只有一丝隐隐的却非常顽固的对未来的忧虑。 透过舷窗看到的洛杉矶,很像我所熟悉的印刷线路板,规则而平淡,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国际大都市的样子。正是这片土地,这个城市,在我和它有了密切接触之后,再一次改变了我的生活走向,我未来十年的工作,始终是在这段经历的影响下展开的。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第一次在洛杉矶出关的经历,让我至今都对美国海关有一种不安和反感。我们五个人竟然被当作嫌疑犯一样,被美国海关人员整整查了一个多小时。这可苦了在外面等候我们的TRW的工程师Pete。相比之下,中国人总是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态度对待来访者,我们的海关对老美们是否太nice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可以好好“折磨”一下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美国人? 我们五个人,当时是肩负了公司重任的。公司经过半年多的谈判,与美国著名的国防太空电子企业TRw公司达成协议,共同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民用产品。在苏联解体的影响下,当时美国的国防企业结束了冷战带来的黄金时代,被迫开始了“军转民”的努力。出发前,双方达成一致的是先开发用于家庭的卫星电视用平板天线和高频头。对方建议我们开发的电视加密收费系统,由于市场和技术的问题,我们公司一直没有拿定主意,准备随后双方再议。 我是在去美国之前才在李平的游说下,离开了工作不到一年的一家国内小型国防企业,也是我的第一个工作单位,离开了我所熟悉的信号处理专业,加人这个公司的。我在三天内就做了换工作的决定,这也是我一贯的风格。所以我对于双方的合作,包括公司的情况,都了解不多。未来,在我基本上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展现于我的面前。我没有时间审慎思考,便必须面对从来未曾经历过的一切并开始行动。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成了我未来工作的特点之一。 体验完海关的百般刁难,在北京分别几个月后我们再次见到Pete,双方都备感亲切。这也是Pete第一次和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合作,这在冷战时期是无法想象的,他们心中充满了新鲜和好奇。 接下去的几天,我们最重要的事情是采购生活必需品。TRW帮助我们在Hawthorne租了一个空荡荡的小house。我们必须马上购买几乎一切生活用品,包括洗衣机、微波炉、餐桌等。为了节省开支,我们原本没有计划买烘干机,但是Pete告诉我们,在洛杉矶,如果你把衣服晾在室外,会有人告你影响市容。这是我第一次感受“第一世界”的奢侈。 生活安顿下来,便开始建立工作环境。TRW是美国著名的国防太空电子公司,三个字母分别代表了三个创始人——据说都是钱学森当年的大学同学。当时美国大部分的军用卫星都出自该公司。所以我们不能进入他们的办公区,只能另外租用工作场地。Pete他们很快就查离他们办公区不远的地方找到了一处办公地点。我们租了三个办公室、一个实验室和一个会议室。办公室周围的环境非常好,清洁、安静、绿树成荫。旁边是一个健身俱乐部。我们每天上班的时候,都会看到许多身材苗条的女士,有的还带着孩子,来俱乐部健身。TRW的朋友开玩笑说:“她们来健身,可不是为了自己的丈夫。” 洛杉矶的Rectendc)海滩,就在离我们办公区西边两公里的地方。工作之余,我们常常去那里散心。1998年,我陪同时任联想电脑事业部总经理的杨元庆,去微软公司访问。在洛杉矶转机时,利用转机空闲,由杨元庆开车,我做向导,大家来到Redelado海滩。看到绵延平缓的海滩,走在细细的黄沙上,面对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还有蓝蓝的天空,以及海滩边不同风格错落有致的建筑,一个第一次来到美国的同事感叹道:“没想到美国这么好!” 一切准备妥当,已经到了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这给了我们一个适应美国环境的喘息时问。圣诞节期间,我横跨美国大陆,乘坐“红眼”航班,到纽约看望了在那里工作的哥哥和嫂子。刚一下飞机,哥哥就给我打预防针:“纽约可是全世界最脏的城市”。当时纽约的中国城,确实给人印象不好,与悉尼的中国城有挺大反差。进入纽约的地铁站后,只感到黑乎乎的一片,有点进了老鼠洞的错觉。 随后他带我去曼哈顿,参观了他当时在世贸大厦106层的办公室一幸好在1999年他转到了休斯敦。走进世贸大厦,迎面看到的是因圣诞节而放置在大厅中央的一棵很大的圣诞树,各色的彩灯交相辉映。我当时穿着一身休闲服,羽绒夹克还是我上大学的时候买的。在世贸大厦里,我发现周围的人几乎全部是西装革履。我哥嘲笑我道:“瞧你像个要饭的似的。”我没管那么多,高兴地在其中照了一些照片,不想竞成为永久的纪念。2003年“非典”发生之前,我陪中国银行的人再次到纽约,在世贸大厦曾经存在的地方,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深坑。世贸大厦的倒塌,与美国人比较普遍的轻狂不是没有一点关系。 P2-4 序言 中国人常说:“人生如戏”。如果把职场看作人生最富有戏剧性的一段时光,把职业生涯比作一出戏的话,从踏入职场开始,我们就由观众变成了演员。不管自己看过多少其他人的职场大戏、不管为自己撰写的职场剧本有多完美、不管我们对自己的演出怀有多高的期望、不管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充分,锣鼓一响,我们就得登台去演出自己的一幕。在这场漫长的演出中,有的人也许登台不久就站到了聚光灯下,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成为舞台上的明星;有的人也许长久地呆在舞台的一角,跑跑龙套;有人甚至被迫充当布景板,不断重复同样的台词、同样的动作;有的人对自己的角色甘之若饴,在小天地中享受演出乐趣;有的则想尽办法出演其他角色。总之,整个舞台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几乎让人看不真切。若要问演员们真实的故事情节究竟如何,他们内心作何感想,他们要么太忙,忙得没有时间回答;要么挠挠脑袋,抱歉地嘟囔:“其实我也不太清楚”,要么给你讲讲故事,故事讲完之后,也许仍然让你“雾里看花”。 幸而,我们遇到了一位优秀的男演员谢耘。他给我们讲了10年来他的真实演出经历,以及他的内心世界。 登台之前,他做了大量准备,在清华大学刻苦学习了若干年,加上出国留学深造,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刚踏上舞台,他不太挑剔角色,来到了一家小型国有企业做国防产品;后来又误打误撞进入了新兴的IT行业 虽然他最初的理想是出演一名理论科学家。在IT行业,他学的一身武艺得到了充分展示和运用,他换了好些不同的角色,多次接受“impossible mission”,并且圆满完成;作为主演,他“布道”一样教育年轻演员,带领他们成功出演了一场场大戏;遇到别人跟他抢角色,他泰然处之,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位置。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位演员虽然很忙很辛苦,但他记忆力和分析能力惊人,并且坚持在演出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回顾,对自己的表现、别人的演出甚至舞台布景、剧场统筹做出了深入分析和客观评价。 高超的演技外加精彩解说词,相信不管您是一位年轻观众还是一名资深演员,都能获益良多。 曹沁颖 2010.4.21 后记 理想永存 在过去的十年中,不断有朋友或同事向我提出同样的质疑:“你的想法和做法是否太过理想了?有多大的可行性?” 真实地记录下这十年中发生的、我认为有些意义的过程,以及我自己的点滴感悟,在某种意义上算是给出一份针对这个问题的实践性答卷。遗憾的是在这份十几万字的答卷中,我依然无法呈现给发问者以明确的结论。因为我的努力,在任何意义上都决不是一段成功的辉煌。 我是在追求社会公正和大众福祉的理想主义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浸泡下完成的小学学业,似懂非懂地看着它们退出了社会舞台的中央;大学时期经历了中国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告别校园之后,品尝的是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创造的奇迹与引发的问题。我不会去重复理想主义走向极端以后曾经表现出来的荒唐,但是也不情愿一味被动地顺从于现实的胁迫。所以,在实践中才有了许多困惑、思考和探索。 有人说我们80年代的大学生是最后的理想主义者群体。这让我想起了在清华大学上研究生的时候,我参加的一场关于理想的辩论赛。当时我是我们系研究生辩论代表队的成员。辩论的题目是“理想的现实价值”,我们是正方。在辩论当中,反方提出:理想总是追求完美,所以必然脱离实际,对现实没有太大意义。听罢我起身应道:“难道人类不正是在追求超越实现的理想过程中,才不断进步的吗?” 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理想主义?做哲学或语义上的辨析,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理想,对一些人来讲不仅仅是衣食无忧之后,用于慰藉灵魂的快餐或者追求个人成功的动力。只要社会还在进步,只要依然有人不甘沉沦,我们就必然会看到理想的踪影。即使现实常常严酷而令人无奈,理想也不应该从人类的精神家园中消遁。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超越个人、追求社会公正和大众福祉的理想永远闪耀着最动人心魄的绚丽光芒。 书评(媒体评论) 强烈建议对工作有一定思考的人看看。——古道 看书的过程中,很多细节都引起了我的共鸣,有些是我正在疑惑的,有些是我正在经历的,有些是我已经体会到的。这本书内容很丰富,很多内容都是一名管理者所必须面对的。——卡卡西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甚至超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它是中国的优秀管理者成长的记录,包含作者对职场、人生的深刻思考,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乔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我的职场十年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谢耘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11782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9 |
出版时间 | 2010-07-01 |
首版时间 | 2010-07-01 |
印刷时间 | 2010-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939 |
丛书名 | |
印张 | 1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61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