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金瓯缺(共4册)/茅盾文学奖长篇历史小说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金瓯缺》的作者以饱含爱国深情的文笔向我们讲述一个朝代的灭亡,一场战争的残酷和一个家庭的遭遇。他刻画人物,笔法细腻,栩栩如生;追述史实,笔触严谨,字斟名酌;叙述战事,笔势凌厉,大气磅礴,犹如群山万壑,直奔荆门。令人时而血沸气促,义愤填膺;时而潸然泪下,慨叹再三。全书在记叙、描写间加入大量抒情、议论,诗词歌赋也间或有之,读来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特别是使用民间掌故和民俗、俚语,使文章更添趣味性和生动性。《金瓯缺》不愧是一本精彩的优秀历史小说。

内容推荐

金瓯缺:第一卷

本书描写的是十二世纪初、中叶中国内部宋、辽、金之间长达数年的民族战争,分四卷出版。

本卷写宋徽宗年间,北宋与金达成共同夹击残辽的“海上之盟”后,宋朝统治集团盲目乐观地以为只要勤兵巡边,就可逼辽纳土称臣收复燕京。以徽宗为首的东京臣民们早已习惯于歌舞升平的盛世繁华生活,朝中诸多权臣如蔡京、童贯等人,只知争权夺利、相互倾轧,对边防之事漠不关心。徽宗终日沉浸在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对名妓李师师的爱恋中,对战争并不具备足够的认识。

朝中老将种师道迫于皇命仓促出征,新一代的青年武将刘铸、马扩等人敏感地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危机,马扩毅然与新婚不久的妻子、军人之女亸娘告别,投身到守卫边疆、收复国土的队列之中。

金瓯缺:第二卷

在朝中畏战派权奸童贯的错误领导下,北宋军队在前线白白坐失良机,最终不得不发动一场仓促的攻辽战争。在契丹辽国大将耶律大石的猛烈抗击和掩杀下,宋朝军队遭遇惨烈失败,北部边关防卫全线崩溃。

金国乘胜灭辽,并挟灭辽之威,背弃盟约,向宋朝统治者索要重金以归还燕京。宋朝君臣为粉饰太平,被迫接受金国勒索,最后只从狡猾的金朝贵族手中赎回一座被大肆洗劫过的空城。

马扩看透女真人的贪婪与野心,预料金人迟早会南下侵犯北宋,力谏宋朝统治者未果之后,决心联合一批军民抗金力量,挽救危亡。

金瓯缺:第三卷

本书前二册写到宋辽战争结束后,已呈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北宋君臣仍不改变文恬武嬉的沓泄作风。本册开始,风云突变,金军两路南下,直趋东京。东京军民展开气壮山河的东京保卫战。九个月中,金军先后二度攻打东京,汴京终告陷落。书中还穿插写抗战派将领马扩一家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父、侄战死;爱妻亸娘经历了流产、早产、难产三重灾难,反得不死;马扩本人尽心殚力以图救亡,却遭陷系狱。作品笔势凌厉,大气磅礴,犹如群山万壑,直奔荆门。读来令人时而血沸气促,义愤填膺;时而潸然泪下,慨叹再三。

金瓯缺:第四卷

本卷写东京陷落后,北宋灭亡,徽、钦二宗及宗室被俘北迁。北行道上,徽宗感赋《宴山亭》,恰好成为他本人及其王朝的挽歌。

本书正文以马扩留下老母、爱妻为人质,率随从奔五马山抗金为结束。尾声则概述了此后十多年中的政局和战局,最后写马扩潜入金军占领区,探望身为女奴、已病入膏肓的妻子亸娘。诀别之情,令人潸然。亸娘临终前犹以不能目睹日月重光、金瓯无缺而抱恨终天。面临一场伟大的民族战争,爱国志士不惜断头沥血奏出历史上悲壮的乐曲。无耻官僚或觍颜事仇,或为虎作伥。两者形成强烈的对照。

全书在悲愤压抑的气氛中结束。

目录

金瓯缺:第一卷 

金瓯缺:第二卷

金瓯缺:第三卷

金瓯缺:第四卷

试读章节

金瓯缺:第一卷

十一月中旬一天上午巳牌时分,在侍卫亲军马军司当差的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刘锜受到急宣,传他立刻进宫去等候陛见。

这是一个尴尬的辰光,既不是太早,也不能算作很晚。阳光还没有照成直线,还可认为是上午,但对于沉在东京(开封)社会底层的大众来说,大部分已经吃过一点东西,把它看成是下午了。

可是对于东京的上层社会来说,这个时候还正是好梦未醒的漫漫长夜哩!他们还得再过几个时辰,才开始所谓“今天”的这个旖旎绚烂的好日子。他们既不怕来得太早的清昼会干扰他们的好梦,也不怕消逝得太快的白天会妨碍他们的宴乐。他们家里有的是厚重细密的帷幕帘幔,可以把初升的朝暾隔绝在门窗以外;有的是灿烂辉煌的灯烛,可以把残余的夕辉延接到厅堂、卧寝之内。对于他们,早和晚、上午和下午、白昼和黑夜……都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

刘锜自然也是那个阶层中的人物。他是贵胄子弟,是禁卫军中的高级军官,是官家宁愿把他看成为心腹体己的那种亲密的侍从人员。官家经常有这样那样的差使派他去办。因此他早就习惯了这种突如其来的召见,不觉得有什么稀罕之处了。可是今天他仍然因为召见的时间过早,与往常有所不同而感到惊讶。他带着这个急于要想把它揭穿的哑谜,进入内廷。

内廷也还在沉酣的好梦中,到处寂静得没有一点声音。值殿的小内监看见刘锜被带进来了,用着猫儿般柔软的动作,轻轻打起珠帘,让刘镝进去。一股浓郁的香气,从兽炉中喷射而出,弥漫在整个殿堂中。透过这一道氤氲的屏风,刘锜才看清楚偌大的睿思殿,除了官家本人以外,只有两名宫女远远地伺候在御案之侧,显得异常空阔。

小内监把刘锜一直引到御前,低声唱道:“刘锜宣到!”这时官家俯身御案上,吮毫拂纸,正在草拟一道诏旨。他没有抬起头来,只是微微地动一动下巴,表示“知道了”,接着又去写他的诏旨。

那天早晨,官家随随便便地戴一顶高筒东坡巾,这是一种在当时的士大夫中间十分流行的家常便巾,官家在宫禁内也喜欢戴它。他又在淡黄的便袍上漫不经心地披上一件丝绵半臂,竭力要在服饰方面显得潇洒。可是他的正在沉思着的表情恰恰做了相反的事情,它不但不潇洒,反而显得十分滞重、十分烦恼,似乎被手里的工作弄得非常伤神,以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忘记了刘锜的存在。他起了几次稿,每次都觉得不满意,每次都把稿纸搓成团,接着又把它扯开来,撕成一条条的碎片。这是一个诗人、书法家、画家在失败的构思中常常做的动作。忽然间,他游移的目光和刘锜的聪明而又恭敬的目光相接触,他的脸色豁然开朗,笑出了那种对他喜欢的人常作的莞尔的笑,然后以亲密得好像谈家常的口吻问刘锜道:

“卿可认得现为登州兵马钤辖的马政?”

刘锜作了肯定的答复。

“卿在哪里认得他?”

“马政原是西军人氏,臣在熙河军中时,曾在麾下,多承他培植教育。”

官家点点头,又问道:“卿可与他的儿子马扩熟悉?”

刘锜绝没有想到在此时此地,忽然由官家亲口提起这两个疏远武官的名字。刘锜与他们是熟悉的,有着非同一般的亲密友谊。这两个名字经官家提起,就好像一道火花照亮了他的胸膛,引起他的美好的回忆。他的思想活动频繁起来,想到了许多与他们有关的往事,他的神情更加焕发,他的奏对也越发流畅了。

“马氏一门忠胆义肝,世在西陲,为官家捍卫疆土。父子祖孙,殁于王事者四人。马扩与臣尤为莫逆,当年去谿哥城当……”  “就是卿去当人质的那一回?”官家以那种似乎对刘锜生平十分熟悉的语气插问。

“正是那一回,马扩与臣誓同生死,冒险前往,幸得不辱使命生还。前后周旋,折冲樽俎之间,马扩之功居多。只是微臣供职京师以来,听说他父子别有差遣,已有数年未谋一面了。”

“夫人不言——”官家卖关子地先拈起搁在笔格上的鼠毫玉管笔,用笔尖指指自己,再掉过头来,轻轻一摇,然后有力地在空中一点,说完了那后半句话,“言必有中。”最后一个动作的节拍正好落在那“中”字上,因而显得非常戏剧化。他用这个一波三折的动作和这句卖关子的话,表示他洞察幽微,无远不烛。接着他又扬扬得意地说,“朕早就猜到马扩与卿有旧,这一猜果然猜到卿的心眼上了。马扩不日将回京述职,借此因缘,卿可与他痛叙旧情。只是他父子两个年来在干些什么,卿可都知其详?”

“马政等踪迹,臣微有所闻,”这是个颇有出人的问题,刘锜略为踌躇一下,审慎地按实回答,“只是事关朝廷机密,非微臣所敢预问。马政等也未尝以此见告,因此臣不得其详。”

官家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然后皱皱眉头,微表不满地问:

“马政职责攸关,不来找卿,倒也罢了。王黼、蔡攸两个难道也没有把此事说与卿知道?”

“王黼、蔡攸均未与臣谈及此事。”

“这就是王黼、蔡攸办事颟顸糊涂之处了。”谴责当权大臣,是对亲信者表不亲密的一种姿态。官家不放过这个机会又一次对刘锜表示好感,“朕的亲信如卿,合朝内能有几人?这等大事,不让卿知道,又待让哪个知道?”于是他再一次拈起笔来,指着案头没有写成的诏旨说,“这道诏旨与马政、马扩年来的行踪大有关系。如今朕正为此事烦懑,卿可愿为朕分忧,赍着它前去渭州走一遭?”

好像平日对待刘锜一样,官家凡是有所差遣,总是从远处闲闲说起,然后才涉及正题,说得十分委婉。也好像平日的对答一样,刘镝完全理解并且能够体会到官家的委婉的深意,总是恭敬地回答:

“陛下差遣,微臣敢不用命!”

“卿回京之日,就是与马扩谋面之时。故人叙旧,可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只是岁尾新春,灯节在迩,正该伉俪团聚、欢宴畅饮的时节,却要卿远离京师,万里驰驱于风雪之中,倒教朕心里好生过意不去。”P1-3

序言

即使置于新时期文学繁荣的整个大背景之下,历史文学创作的成熟与兴盛,也是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这种兴盛不仅表现为历史文学作品出版数量的大幅增长,而且表现为创作质量的空前提高。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和各种禁锢的解除,在一个更加开放、多元、自由与宽容的社会语境中,作家们得以放下包袱,抛弃一切陈规陋见,充分施展史才、史学与史识,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史家的眼光,重新审视和阐释色彩斑斓的中华五千年历史。在对历史进行艺术再现时,作家们也不满足于亦步亦趋地屈从于历史,而是准确把握“史实”与“虚构”的艺术辨证关系,着力于对纷繁芜杂的历史进行重解与重构,从而使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以诗的方式”在艺术世界里获得一种当代性的复活与新生,融入到当代人的精神建构之中。作家审视历史的视野亦摆脱了过去题材单一的狭隘性,从三代以降到宋元明清的朝代兴亡更替,从农民英雄到帝王、文人、仕子等各种历史人物的生死遭际,都成为作家进行绵邈遐思、扼腕叹唱、负载作家思想情感与当代读者审美趣味的表现对象。在艺术再现历史的过程中,作家们也越来越少受到各种既有观念和类型的束缚与羁绊,从社会、历史、文化、心灵等角度,将作家个人的体验投射、贯注到历史对象当中,表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历史审美选择。而恢弘的结构,宏阔的背景,众多的人物,对史诗性的追求,也几乎成为新时期以来优秀长篇历史小说的一个共同艺术特征。《李自成》的“辫形结构”,《少年天子》的“星系结构”,《雍正皇帝》、《张居正》对传统章回体的改造运用……历史小说作家们在寻求历史的艺术表达方式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促使当代历史小说作为独特的门类,在结构形式、叙事艺术等方面日臻成熟,成为当代文学创作中稳定而高产的一个品类,并因其创作上的实绩,屡获中国最高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的垂青。

“茅盾文学奖”自1981年设立以来,迄今已有五部长篇历史小说获奖,分别是《李自成》第二卷(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少年天子》(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金瓯缺》(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白门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张居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虽然任何奖项都难免有遗珠之憾,但“茅盾文学奖”的入选作品还是基本代表了我国当代历史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与成就。

为了集中展示新时期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成果,同时也为历史文学爱好者提供一套值得阅读与珍藏的版本,经过多方努力,我们将这五部获奖作品经过重新校勘后,以“书系”的形式出版。其中《李自成》虽是第二卷获奖,但考虑到读者阅读完整性的需要,在本书系出版时,我们选择了精补本的全本(共四卷)。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金瓯缺》是1985年全套出版以来首次再版与读者见面。

我们热切期待着更多的优秀长篇历史小说涌现,期待着更多的优秀历史文学作品能够加盟到本书系当中来。

本书系的出版得到了入选作品作者或作者亲属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领导的重视,在此一并致谢!

二○○九年六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金瓯缺(共4册)/茅盾文学奖长篇历史小说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兴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40600
开本 16开
页数 1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92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9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80.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8
166
5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