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是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靠前价值哲学学会和湖北大学哲学学院联合推出的《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2年卷》的研究成果,全书从元价值论与元伦理学、国外价值与伦理、中国价值与伦理、现实价值道德问题、博士论坛等多维度,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主流价值与文化方面的情况。
目录
特稿
论中国哲学的价值取向 宋志明
探索与争鸣
信息伦理建设论纲 孙伟平
纳米技术的哲学价值和影响—试述科技与伦理的辩证关系 魏忠明
生态文明之定位问题 戴茂堂;石颖晖
元价值论与元伦理学
命令句与实践推理 彼得·吉奇
撞击语言:一则关于维特根斯坦伦理学的批判性评论 那坦·罗森斯蒂
哲学的去学科化 罗伯特·弗雷德曼
国外价值与伦理
论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论 强以华
爱、外在性与责任:列维纳斯的爱的伦理解读——一个比较性的视角 林华敏
虚空与生命意义的寻求——《传道书》视角下的基督教伦理思想 高瑛
俄罗斯思想中的价值冲突 张丽君
中国价值与伦理
从“子曰”类文献看孔子心目中“罪”的伦理意义 周海春
《论语》中“言”的伦理意蕴 夏芬
传统儒家慎独学说及其现代价值 姚才刚;张曼丽
“难得糊涂”论 杨家友
论慧能的宗教经济伦理思想 黄云明
现实价值道德问题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的人际信任—基于三省四村庄的实证研究 王露璐
阿马蒂亚·森正义观:基本宗旨与主要特征 龚天平
风之魅 赵红梅
提升武汉城市竞争力的生态文化路径 高乐田;吕琼
民生基线:伦理向度的国家经济安全——基于风险社会视阀 李红亮;余达淮
湖北省外资企业社会责任伦理探析 杨海军
论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邓辉
博士论坛
亚里士多德“德性的两个原理”的阐释 杨永利
简论萨特的自由思想 朱武振;刘诗贵
异化劳动的扬弃与人的幸福的实现—从人的幸福的角度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邓先奇
精彩页
    
    论中国哲学的价值取向
    
    中国人民大学 宋志明
    
    中国哲学研究宇宙论,研究本体论,研究思想方法论,研究知行观,很后都归结到价值问题上,以价值观为归宿,从而使以人为本、内在超越的哲学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归根结底,中国哲学要给中国人指示价值取向。
    
    在价值观方面,中国哲学有一个基本的观点,那就是认为价值的根据不在彼岸世界,就在此岸世界,主张在天人合一中寻找价值根源。用比较晦涩的话说,就是强调价值的此岸性,选择内在超越的取向。这正是中国哲学的优选用处。“用”在何处?就是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鼓励人们追求这么五个价值目标:真、善、美、圣、群。总有人问:学习哲学有什么用?用庄子的话来回答,叫做“无用之大用”。学习中国哲学对于你从事具体的操作,固然没有多大用处,但可以在精神上给你以指导。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可以不靠宗教来支撑,但不能不靠哲学来支撑。在我们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大的群体中,宗教的价值观的影响力不大,不占据地位。在十三亿中国人当中,信教的是少数,恐怕连百分之十都达不到。至于在汉族人中间,那就更少了。在办出国手续时,表格中要填写“宗教信仰”,许多中国人对此很犯难:填什么呢?只好胡乱填上“儒教”。其实,在中国根本就没有所谓儒教。儒学是哲学,并不是宗教。中国人的价值世界,不是靠宗教观念支撑起来的,而是靠哲学理念支撑起来的。这种哲学理念,主要由儒、道两家共同打造而成。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专享、少见的一个非宗教的民族。大多数中国人不信奉宗教,但不等于说没有信念。这种信念靠中国哲学所提供的价值理念来维系。中国哲学所提供的价值理念,概括起来说,有以下五点。
    
    一  真的取向
    
    个理念就是求真。什么是真?怎样求真?中国哲学的答案是:道就是真,求道就是求真。
    
    对于何为真的问题,道家的观点很明确:真就是道,道就是真。道家所说道,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自在的天道;另一方面表示人应当追求的理想的、超验的精神境界。道家的核心论点叫做“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取法乎它自己,不能再追溯了,没有其他因素为道所法。道以自身为法,所以道就是本真。人取法乎自然之道,也就求得了本真。
    
    道家强调,本真乃是不为任何人为因素所干扰的纯真。本真是无为的,而不是有为的,道家往往在真的前面加个“天”字,这就是“天真”一词的来历。什么叫做“天真”?就是不受任何主观意图的干扰,纯任自然。人在小时候才可以称得上“天真”,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任何人为的想法。在老子看来,婴儿都是得道者,婴儿才称得上“天真”。你看,婴儿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从来不考虑别人怎么看他;他妈妈给他什么就穿什么,绝不想要绫罗绸缎;饿了就吃妈奶嘛,妈奶是专享的食物,也是优选的食物,他绝不会有对山珍海味的奢望。人一旦长大了,就背离了那个原初的本真。老子盛赞无为的婴儿,批评有为的成年人。在《老子》一书中,经常出现“如婴儿之未孩(咳)”“比于赤子”之类的句子。婴儿和赤子之所以在老子心目中有那么高地位,因为那是得道者的形象,而道就是真。老子和庄子都认为,真就是不假人为,就是不矫揉造作。换句话说,就是不要装像。你装像,总是不真的;真就是不装像,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这才叫做“真人”,也就是得道之人。道家颂扬“真人”,实则是对现实人格中“伪善”的贬斥。倘若有的人说:“我虽然长大了,但我很天真。”那其实是扯淡。当你说自己天真的时候,早已不天真了,不过是装天真而已。天真怎么能自己说呢?婴儿不会说话的时候,那才是天真;你都能说能闹了,还自我标榜什么天真,纯粹是假装天真。用网络语言说,叫做“卖萌”。
    
    儒家对真的理解,也是建立在道上。不过,儒家所说的道,指的是人道,表示一种理想的、入世的人格所应用的精神境界。儒家强调人道是自为的,不太强调那个本真的天道。人道作为真来说,就是人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就是诚。在儒家眼里,“真”与“诚”是同等程度的观念,通常以求诚代替求真。《中庸》上写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在儒家那里,求诚与求真是一个意思。所以,儒家很好重视树立“诚”的观念。所谓“诚”,其实就是自觉了的“真”。朱熹对“诚”的解释就是“真实无妄”,就是“见天理之本然”。
    
    在何为真的问题上,儒道两家共同的选择都是以“道”为真。不过,儒家注重人道,由真引申出诚,提倡有为的人生态度。道家注重天道,倡导无为的人生态度。儒家主张无为,道家主张有为,无为和有为既是相反的,又是相成的。儒道互相补充,满足人们不同的精神需求,都有助于人格的完善。“求真”是儒道两家共同倡导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很基本的价值理念。
    
    二  善的取向
    
    第二个理念就是求善。求真是对优选价值表示关切,而真善美是联系在一起的,求真必然要涉及如何求善的问题。所谓求善,就是对道德价值表示关切,探寻主体需求同社会存在的必然性相统一的途径。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并且使主体需求得到满足,那就是善。这里所说的“主体”,不是指个体,而是指群体。善跟人群体的需求有关系。什么是善?在通常情况下,维系社会相和谐就是善;反之,就是恶。善不是个人的价值判断,而是群体的价值判断。求善根基于求真。在如何看待善的问题,儒道两家有共同点,也是有分歧。
    
    道家强调善就朴,以朴实为善。在道家看来,所谓善,就是不讲究形式、不加雕琢,“如婴儿之未孩(咳)”,一旦你陷入到形式,那就谈不上善了。道家把善的实质和善的形式区分开来,对于社会上流行的那些道德规范,不以为然。道家认为,那些道德规范的倡导者,未必是善的实行者。道家强调,真正善应当体现在行动中,而不是把道德规范、纲常伦理老挂在口头上。那些把纲常伦理老挂在嘴上的人,未必就是善人。关于善的形式、表达、礼义、教化等等,道家都不买账,认为这种道德说教不仅无助于善的推广,反而会助长伪善风气。对此,老子的批评是:“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庄子说得更刻薄,认为礼义之类的道德规范,不过是统治者玩弄的工具而已,其本身没有善可言。他的说法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里圣人,是指是儒家所标榜的圣人,也就倡导道德伦理规范的圣人。庄子指出,圣人所制定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工具,与善的实质没有关系,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甚至强盗头子也不例外,这叫做“盗亦有道”。比如,儒家津津乐道的仁智勇三达德,不但治国者可以使用,强盗头子也可以使用。在作案的时候,强盗头子带头冲锋陷阵,这不就是“勇”吗?强盗头子判定作案的地点和对象,那不就是“智”吗?作案以后分赃,讲究公平合理,论功行赏,这不就是“仁”吗?你看,仁、智、勇三达德,强盗头子一样不少。如果没有三达德作为工具,当不成大的强盗,只能当个小贼。庄子的结论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道家反对把善形式化,反对形式主义,主张实质主义,反对伪善,有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们把善的内容和善的形式两个方面对立,也有失于偏颇。
    
    儒家主张把善的内容与善的形式统一起来。儒家认为,光有善的实质是不行的,你还得通过恰当的形式把善的实质表现出来。用孔子的话来说,那就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为君子。”(《论语·雍也》)内容形式应当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那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也就是理想的人格。
    
    在善的内容和善的形式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儒道两家有分歧,但在求善的取向上并没有分歧。至于如何实现善,选择的路径不一样。正因为有差别,儒道才可以互补,构成相反相成的关系。我们不能说道家是一个非道德论者。道家也是主张道德的,但是他反对伪道德,反对把善概念化、形式化。儒家主张尽善尽美,文质彬彬,倡导中和之善;道家倡导纯朴之善、内秀之善,主张做人朴实无华,对人真情相待,向往无为洒脱的人格。在求善这个话题上,儒道两家看法有别,但不妨碍他们之间构成互补关系。
    
    ……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等 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605240
开本 其他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字数 280000.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018-53,B82-53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5 4: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