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从理学到朴学 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 |
内容 | 内容推荐 \t《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旨在从清代社会经济的背景考察江南学术共同体的演变过程。这一考据学赖以生存的江南学术共同体后为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摧毁。 \t《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还着重讨论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苏州、杭州、扬州、常州,力图透过政区和地方史的视角展示考据学的崛起。 \t与传统著作中俯拾即是的思想研究理路不同,《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更注重“哲学的框架”。 \t作者艾尔曼指出,18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17世纪以来政治、学术变革的延续及其发展的极zhi,其影响甚至播及19世纪乃至20世纪。18世纪的历史是17世纪满族入关到19世纪西方入侵的漫长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不应被孤立出来,搁置一边。 目录 \t中文版序 \t初版序 \t第一章 中华帝国晚期的学术话语革命 \t第一节 江南学术界的内外环境 \t第二节 清代政治与学术 \t第三节 理学的解体 \t第二章 考据学派与共认的认识论观点的形成 \t第一节 考据学的出现 \t第二节 明亡的冲击 \t第三节 实证学风的冲击 \t第四节 专业化与实证学风 \t第三章 江南学者的职业化 \t第一节 考据学派的社会起源 \t第二节 中华帝国晚期的职业化 \t第三节 官方与半官方赞助 \t第四节 江南学界与书院 \t第五节 士大夫社会角色的转变 \t第四章 学术、图书馆、出版业 \t第一节 江南的藏书楼 \t第二节 江南出版业 \t第三节 资料收集与考证研究 \t第四节 乾嘉时代的目录分类 \t第五章 江南地区的学术交流网络 \t第一节 通行的研究方式:札记体著作 \t第二节 考据话语中资料运用 \t第三节 协作、书信和会晤 \t第四节 累积性研究 \t第五节 学术发明权的争论 \t第六节 考据学派的“进步”意识 \t第六章 考据运动的终结 \t第一节 考据运动的衰落 \t第二节 太平天国起义的冲击 \t结论 \t参考书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从理学到朴学 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本杰明·艾尔曼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407348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8 |
版次 | 2 |
装订 | |
字数 | 192千字 |
出版时间 | 2018-08-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18-08-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49.05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