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迅自述
内容
编辑推荐

对任何一位文学传记作者来说,最宝贝的材料莫过于传主本人所留下的自述文字,哪怕是只言片语。本书即是著名文学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鲁迅的只言片语,以或散文,或书信,甚或日记形式讲述人生的文字连缀而成。为便于您更好地在倾听中记忆历史、感悟人生,编者代他拟加了一些"微观叙事"的小题目。另外,丰富的图片也在无声地讲述、见证着传主的人生、历史……

内容推荐

关于鲁迅: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小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遇了一场很大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都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目录

第一章 "朝花夕拾"的往事\1

一 阿长与《山海经》\3

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9

三 《二十四孝图》\15

四 父亲的病\19

第二章 求学经历\25

一 琐记 \27

二 留学日本\33

三 藤野先生\41

第三章 民元之际\49

一 无辫之灾\\51

二 杂忆\54

三 民元的事\59

第四章 北京的日子\63

一 《坟》\65

二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71

三 《呐喊》\76

四 《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的成因\82

五 关于《中国小说史略》 \90

六 "碰壁"之后\93

七 职务及其他\98

八 上海通信\105

九 关于《野草》\108

十 避难\110

第五章 从北京到厦门:我可以爱\115

第六章 在广州:革命的策源地\145

一 在钟楼上\147

二 官司与流言\154

三 我到中山大学的本意\157

四 我终于觉得无话可说\162

第七章 在上海:围剿十年\167

一 致一个青年的公开信\169

二 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174

三 我和《语丝》的始终\179

四 左联·自由同盟·通缉\184

五 避难,避难\188

六 为了忘却的记念\193

七 左联解散了 \\204

八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208

九 我为什么要答徐懋庸 \\217

十 我的小说\220

十一 我的杂文 \\224

十二 我的遗嘱:《死》 \\234

试读章节

民元的事

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确是光明得多,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自然,那时恶劣分子固然也有的,然而他总失败。一到二年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即渐渐坏下去,坏而又坏,遂成了现在的情形。其实这也不是新添的坏,乃是涂饰的新漆剥落已尽,于是旧相又显了出来。使奴才主持家政,哪里会有好样子。最初的革命是排满,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但说到这类的改革,便是真叫作"无从措手"。不但此也,现在虽只想将"政象"稍稍改善,尚且非常之难。在中国活动的现有两种"主义者",外表都很新的,但我研究他们的精神,还是旧货,所以我现在无所属,但希望他们自己觉悟,自动的改良而已。例如世界主义者,而同志自己先打架,无政府主义者的报馆而用护兵守门,真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土匪也不行,河南的单知道烧抢,东三省的渐趋于保护鸦片,总之是抱"发财主义"的居多,梁山泊劫富济贫的事,已成为书本子上的故事了。军队里也不好,排挤之风甚盛,勇敢无私的一定孤立,为敌所乘,同人不救,终至阵亡,而巧滑骑墙,专图地盘者反很得意。我有几个学生在军中,倘不同化,怕终不能占得势力,但若同化,则占得势力又于将来何益。一个就在攻惠州,虽闻已胜,而终于没有信来,使我常常苦痛。

我又无拳无勇,真没有法,在手头的只有笔墨,能写这封信一类的不得要领的东西而已。但我总还想对于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施行袭击,令其动摇,冀于将来有万一之希望。而且留心看看,居然也有几个不问成败而要战斗的人,虽然意见和我并不尽同,但这是前几年所没有遇到的。我所谓"正在准备破坏者目下也仿佛有人"的人,不过这么一回事。要成联合战线,还在将来。

希望我做一点什么事的人,也颇有几个了,但我自己知道,是不行的。凡做领导的人,一须勇猛,而我看事情太仔细,一仔细,即多疑虑,不易勇往直前,二须不惜用牺牲,而我最不愿使别人做牺牲(这其实还是革命以前的种种事情的刺激的结果),也就不能有大局面。所以,其结果,终于不外乎用空论来发牢骚,印一通书籍杂志。你如果也要发牢骚,请来帮我们,倘日"马前卒",则吾岂敢,因为我实无马,坐在人力车上,已经是阔气的时候了。

投稿到报馆里,是碰运气的,一者编辑先生总有些胡涂,二者投稿一多,确也使人头昏眼花。我近来常看稿子,不但没有空闲,而且人也疲乏了,此后想不再给人看,但除了几个熟识的人们。P59-61

序言

对任何一位文学传记作者来说,最宝贝的材料莫过于传主本人所留下的自述文字,哪怕是片言只语。所以,凡带有私秘性的文字,像传主的书信,特别是日记,是传记作者最稀罕的,往往如获至宝。同时,对一个热衷于阅读传记。尤其是有文学考古癖的读者来说,最过瘾的感觉又莫过于能阅读到传主本人的自述文字。因为一经传记作者二度倒手,便顿觉隔靴搔痒,尤其是当一个不入流的传记作者为一个大师级的传主立传时。就更是如此。

自述又不等同于自传。我想,自述之不同于自传的地方,主要在于它没有自传的整齐章法,常常是零敲碎打随兴之所至的篇什,或许源于写作时间、精力、环境等诸多因素所限。因此,自述的散文化味道,似乎比自传来得更浓烈。自传读起来犹如没有支流的长河大川,一气呵成。自述则恰如涓涓细流,独立成篇,自说自话,汇成江海,却也是这边风景独好。

其实,不论自传,还是自述,都是一种个人化的历史叙事,即都是由传主自己来讲述各自的人生。因此,或浓或淡地胚胎出作为传主"我"这一个的主观色彩,不仅在所难免,而且是天经地义的。比较起来,自传似乎更带有"大历史"的味道,若喜欢"宏观叙事",读起来或觉畅快。而自述似乎更是"微观叙事"的好手。读起来感觉更直接,更亲切,更自然,仿佛作为局外人的你,已经成了传主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倾听者了似的。

这让我想起英国史学家沃尔什在《历史学可能是客观的吗?》中所说:"当一个局外人观看历史学的时候。最打动他的事情之一就是他发现对于同一个题目有着各种各样分歧的说法。不仅真的是每一代人都发现有必要重写前人已经写过的各种历史;而且在任何给定的时间和地点,都可以对同样的一组事件得出互不相同的,而且显然是互不相容的各种说法,其中每一种都自称是给出了如果不是全盘真相的话,至少也是目前所得到的尽可能之多的真相。"

换言之,自传/自述呈现的就是个人的绝对历史了吗?比起二传手,甚至已经被以讹传讹了的历史讲述,传主的自述/自传或更接近"同一个题目"下的历史"真相"?但无论如何,它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历史,而还是传主所能留下的最好不过的记忆的见证。同时。它也不仅仅是一个"我"所讲述的历史版本,更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文学读本。

这套丛书,是自述,而非自传,是将传主以或散文,或书信,甚或日记形式讲述人生的文字连缀而成。有的是传主原来的整篇文章,原貌复原;有的是将原文略作删节;也有的就是传主片段的书信、日记。因而,为便于读者更好地在倾听中记忆历史、感悟人生,编者代传主拟加了一些"微观叙事"的小题目。另外,丰富的图片也在无声地讲述、见证着传主的人生、历史。

2005年8月10日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迅自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鲁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41003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