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宇宙新论--对前沿科学理论的探索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的《宇宙新论》一书,以“物质一力——运动——变化”为线索,将微观物质世界和宏观物质世界的诸学科串联为一体,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综合科学理论体系,从而达到科学统一之目的。该书在理论上启迪人的智慧,拓展人的视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读完本书,相信你会从中受益匪浅。

内容推荐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应用科学的日新月异,基础理论科学的研究显得越来越贫乏。而且由于基础理论科学中的一些概念定律含糊不清,从而导致不少理论科学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为此,科学家们一直企图寻求一条途径将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诸学科归为一体,以建立一套综合科学理论体系。《宇宙新论》一书,从物质的基本概念人手,从力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物理学和传统化学中的许多基本理论原理进行了重新分析研究;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综合科学理论体系;对宏观和微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过程给予了新的剖析。它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新型的理论武器。

目录

第一部 引力新论/(1)

第一章正、负物质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

一、正、负物质的概念及其属性/(2)

二、正物质之间的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10)

三、负物质之间的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15)

四、正、负物质的混合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15)

五、真空物质性的证明/(29)

第二章物体之间相互引力的产生原理和作用形式/(36)

一、内引力和外引力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36)

二、物体内引力释放的三种形式/(38)

(一)冲击力导致的内引力释放机理/(38)

(二)震动力导致的内引力释放机理/(41)

(三)旋转力导致的内引力释放机理/(43)

三、引力物质射线的产生原理及其性质/(46)

(一)引力射线的形成机制/(47)

(二)引力射线的量级和频率的概念及其性质/(49)

(三)引力射线的运动状态/(53)

四、物体之间相吸引力的形成机制/(60)

(一)内相吸引力的形成机制/(60)

(二)外相吸引力的形成机制/(73)

(三)引力中和及引力传递原理和引力的二重性浅析/(79)

(四)引力极的形成机制及其性质/(83)

五、物体之间相斥引力的形成机制/(93)

(一)外相斥引力的形成机制/(94)

(二)内相斥引力的形成机制/(97)

第三章削减物体之间相互引力的途径及机理/(100)

一、距离削减原理/(102)

二、真空引力削减原理/(106)

三、阻力削减原理/(115)

第四章几个重要的引力属性浅析/(116)

一、引力场的概念及其属性/(116)

二、引力传递原理/(120)

三、引力收缩原理及其性质/(127)

四、1+l≠2的引力属性/(134)

第二部 引力理论与物质的化学属性/(140)

第五章元素的新概念/(141)

一、对过去原子结构理论的质疑/(141)

二、对过去原子结构模型实验基础的质疑/(145)

三、对过去原子结构模型理论基础的质疑/(150)

四、新的原子结构模型推论/(154)

五、原子的结构规则/(166)

第六章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的结构形式/(170)

一、元素化合价的真正含义/(170)

二、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结构形状及其

力学属性浅析/(174)

第七章元素的形成和演化途径/(206)

一、元素的形成途径浅析/(206)

(一)中子星演化产生元素/(207)

(二)重元素分解成轻元素/(209)

(三)轻元素聚合成重元素/(214)

(四)真空引力和负物质分割正物体产生元素/(216)

二、元素的演化途径浅析/(216)

(一)重元素演变成轻元素/(217)

(二)轻元素演变成重元素/(217)

(三)中子向小类质点演化/(217)

(四)中子向大类质点演化/(218)

三、同位素的真正含义/(219)

第八章新的原子结构形式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间的相互关系/(223)

第九章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成因/(227)

一、元素的晶体结构与非晶体结构的成因/(227)

二、元素导电导热性的成因/(229)

三、元素光泽性的成因/(233)

四、元素可塑性的成因/(234)

五、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236)

六、元素三态的成因/(236)

第十章元素的化学反应机制/(238)

一、化学反应的概念及条件/(238)

二、化合反应原理浅析/(246)

三、分解反应原理浅析/(249)

四、置换反应原理浅析/(250)

第十一章溶剂和溶质的有关属性/(253)

一、溶剂溶解溶质的机理一/(253)

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成因/(255)

三、溶解过程中的放热成因/(255)

第十二章有机物的概念及碳链的形成机制/(258)

一、有机物的概念/(258)

二、碳链的形成机制/(259)

第十三章烃属分子的结构形式及其理、化属性浅析/(262)

一、饱和烃分子的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262)

二、不饱和烃分子的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266)

(一)烯烃分子的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266)

(二)炔烃分子的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268)

三、分子结构式与分子式和分子结构简式之间的关系/(269)

四、烃属分子的几种化学反应机理/(271)

(一)受热分解反应机理/(271)

(二)聚合反应机理/(273)

(三)加成反应机理/(273)

(四)取代反应机理/(274)

五、环烃分子的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278)

六、芳香烃分子的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281)

七、同分异构现象的成因/(284)

第十四章烃的衍生物分子的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287)

一、氯乙烷分子的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287)

二、乙醇分子的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287)

三、甲醛的分子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291)

第十五章碳水化合物分子的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295)

一、单糖的分子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295)

二、二糖的分子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296)

三、多糖的分子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298)

第十六章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301)

一、氮原子的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301)

二、硝基苯分子的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302)

三、三硝基甲苯的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304)

四、苯胺的分子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305)

五、尿素的分子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306)

六、氨基乙酸的分子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307)

第十七章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的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质/(308)

一、线型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及其力学性质/(308)

二、体型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及其力学性质/(312)

第三部 引力理论与物质的物理属性/(314)

第十八章引力理论与物质的热学属性/(315)

一、热力的引力本质/(315)

(一)热的概念/(315)

(二)热力起源于引力的推论/(317)

二、引力原理与物质的热学属性浅析/(322)

(一)热传递中的引力机制/(322)

(二)热学属性与l+1≠2的引力原理/(324)

(三)物体热胀冷缩和冷胀热缩的机制/(325)

三、物态变化中的冷、热原理/(327)

第十九章引力理论与物质的光学属性/(330)

一、光的概念/(330)

(一)狭义的光概念/(330)

(二)广义的光概念/(331)

二、引力原理与光的传播属性/(333)

(一)光的直线传播和曲线传播的成因/(333)

(二)光的减速传播的成因/(335)

(三)光的平行传播和交叉传播的成因/(337)

(四)光的反射传播的成因/(341)

(五)光的折射传播的成因/(345)

(六)光的吸收和散射的成因/(348)

(七)原子光谱的成因及其属性/(350)

三、引力原理与光的波动属性/(353)

(一)光的频率和波长的含义及其成因/(353)

(二)水波的形成机制浅析/(355)

(三)光线与水波之间的异同/(357)

(四)水波和光线的迭加原理及其性质/(357)

(五)水波和光线衍射现象的成因/(360)

四、引力原理与光的量子属性/(366)

五、光线与电磁波之问的关系/(372)

第二十章引力理论与物质的电磁属性/(374)

一、电的概念及其形成机制/(374)

二、几种起电机理浅析/(381)

(一)摩擦起电机理/(381)

(二)接触起电机理/(384)

(三)感应起电机理/(385)

三、导体和绝缘体的本质及其属性/(390)

(一)导体和绝缘体的本质/(390)

(二)导体上的电流强度分布原理/(393)

四、电场、电势的概念及其性质/(395)

第二十一章直流电的形成机制及其属性/(401)

一、直流电的概念及其形成机制/(401)

二、电源的概念及其属性/(402)

(一)化学电源的形成机理/(403)

(二)物理电源的形成机理/(404)

三、液体导电及电解的机理/(408)

第二十二章磁场的形成机理及其属性/(412)

一、磁的概念及磁极的形成机理/(412)

二、磁场及其属性/(422)

三、电场与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426)

四、磁感应的形成机理/(429)

第二十三章电磁感应与交流电的形成机理/(432)

一、感生电流的形成机理/(432)

二、自感现象的成因/(439)

三、交流电的形成机理/(442)

第二十四章 电磁振荡与无线电的发出和接收机理浅析/(446)

一、电磁振荡的形成机理/(446)

二、无线电发出的机理/(450)

三、无线电的接收机理/(452)

第四部天文效应论证/(454)

第二十五章宇宙的概念及其结构形式和运动变化规律/(455)

一、宇宙学浅析/(455)

二、宇宙的概念/(456)

三、宇宙的结构形式/(457)

四、基本天体的形成和演化规律/(461)

第二十六章星系团及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浅析/(471)

一、超星系团、星系团及星系的概念/(471)

二、基本天体核球的物质结构形式及其分解过程浅析/(472)

三、超星系团、星系团及星系的形成过程浅析/(474)

(一)逐级分解形式过程浅析/(475)

(二)引力俘获形式过程浅析/(478)

四、超星系团、星系团及星系的演化过程浅析/(479)

(一)超星系团的演化过程浅析/(479)

(二)星系团的演化过程浅析/(481)

(三)星系的演化过程浅析/(483)

(四)特殊星系主要表象的成因/(487)

(五)星系核、星系盘和星系冕的形成过程浅析/(489)

第二十七章恒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浅析/(492)

一、恒星的形成过程浅析/(492)

二、恒星的演化过程浅析/(493)

(一)恒星大气的燃烧放能演化过程浅析/(494)

(二)恒星内部的聚能喷发演化过程浅析/(496)

(三)真空引力和负物质对恒星的冷却膨胀演化作用浅析/(501)

三、恒星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几种主要表象的成因/(502)

(一)聚星现象的成因/(502)

(二)变星现象的成因/(505)

(三)星云现象的成因/(509)

(四)星风现象的成因/(509)

四、太阳活动的几种主要表象的形成机理/(510)

(一)光球主要表象的成因/(510)

(二)太阳色球主要表象的成因/(511)

(三)日冕主要表象的成因/(513)

(四)黑子主要表象的成因/(514)

(五)日饵现象的成因/(524)

(六)耀斑现象的成因/(528)

第二十八章不明天体的形成和演化问题探讨/(530)

第二十九章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问题浅析/(532)

一、太阳系的形成过程浅析/(532)

二、太阳系主要特征的成因/(537)

三、太阳系的演化过程浅析/(549)

(一)太阳系整体结构的演化趋势浅析/(549)

(二)太阳系行星的演化过程浅析/(550)

第五部地质效应论证/(557)

第三十章宏观地质新论/(558)

一、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其演化趋向/(558)

二、板块构造及其运动形式的成因/(561)

(一)板块公转运动的形式及成因/(561)

(二)板块自转运动的形式及成因/(566)

三、地槽现象的成因/(568)

四、地台现象的成因/(570)

五、深断裂的成因/(571)

六、地磁极倒转和冰期现象的成因/(572)

(一)地磁极倒转的成因/(572)

(二)冰期现象的成因/(573)

第三十一章微观地质新论/(575)

一、褶皱的形成机理/(575)

二、节理的形成机理/(578)

三、劈理的形成机理/(579)

四、线理的形成机理/(579)

五、矿物及矿床的成因/(580)

第三十二章地震的成因及其性质浅析/(582)

一、地球内部聚能释放形成的地震过程浅析/(582)

二、板块质点运动形成的地震过程浅析/(584)

第六部生物效应论证/(589)

第三十三章生命的概念及其形成演化过程浅析/(590)

一、广义的生命概念及其形成演化过程浅析/(590)

二、狭义的生命概念及其形成演化过程浅析/(593)

三、天体运行下的生命循环/(595)

第三十四章人体主要活动表象的成因及其性质/(597)

一、人体思维活动表象的成因及其性质/(597)

二、呼吸和血液循环的功能浅析/(598)

三、病理力学浅析/(599)

(一)病菌病毒引起的疾病的病理及其疗法/(599)

(二)能量过大导致的疾病的病理及其疗法/(601)

(三)能量过低导致的疾病的病理及其疗法/(604)

(四)揭开癌细胞多极本质的神秘面纱/(604)

(五)人体衰老的机理及抗衰老的方法/(607)

第三十五章社会力学问题浅析/(609)

第三十六章人类发展历史浅析/(614)

一、兽性发展阶段历史浅析/(614)

二、人性兽性混合发展阶段历史浅析/(615)

三、完全人性发展历史阶段浅析/(617)

四、当代地球人类发展历史浅析/(618)

第三十七章外星人类问题探讨/(624)

一、太阳系以外的外星人问题探讨/(624)

二、太阳系内的外星人问题探讨/(629)

主要参考文献/(635)

后记/(637)

编后语/(63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宇宙新论--对前沿科学理论的探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段廷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640246
开本 32开
页数 6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0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301
丛书名
印张 20.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1
138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2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0: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