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新能源电氢碳协同开发模式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9章。第1章分析我国重点行业的脱碳途径、电-氢-碳协同发展的主要特征、绿氢作为绿电必要补充的重要作用,以及碳中和过程中绿电和绿氢的潜在需求。第2章提出电-氢-碳协同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思路与模式,分析电、氢、碳三者内在关联。第3章分析电制氢负荷波动对新能源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权衡制氢设备运行工况与电-氢协同开发的经济效益,优化风/光配比、电/氢配比和储能加装需求,研究绿电与绿氢生产协同的模式。第4章分析绿电制氢叠加制氨环节,对新能源波动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以及对储能、储氢配置需求及其经济性的影响,研究绿电与绿氨生产协同的模式。第5章分析绿电制氢叠加制甲醇环节,对新能源波动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以及对储能、储氢配置需求及其经济性的影响,同时分析火电加装CCS提供碳源的电-氢/氨-碳协同可行性,研究绿电与绿醇生产协同的模式。第6章分析绿电、绿氢、绿氨及绿醇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参与其他产业清洁发展的可行性,尤其是在冶金(电解铝、电炉炼钢、氢炼钢)、化工等高载能行业中的应用方式及发展前景。第7章以中国北部为典型案例,分析电-氢-碳协同发展应用潜力、新能源基地开发需求及产业联动效益,展望全球推广应用前景。第8章针对电-氢-碳产业协同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及市场机制建议。第9章总结主要研究结论。 目录 前言 1 电氢碳协同发展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然要求 1 1.1 碳中和与新型能源体系 2 1.2 碳中和对绿电和绿氢的需求 7 1.3 电氢碳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10 2 电氢碳协同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思路 15 2.1 大力开发新能源基地 16 2.2 差异化新能源基地开发 20 2.3 电氢碳协同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思路 23 3 电氢碳协同发展的关键技术 27 3.1 电制氢技术 28 3.2 电制氨技术 36 3.3 电制甲醇技术 45 3.4 富氧燃烧碳捕集技术 51 3.5 绿电及绿氢在高载能产业中的应用 55 4 电氢碳协同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模式分析 63 4.1 电氢碳协同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模式 64 4.2 研究模型与数据基础 66 4.3 外送电力模式 71 4.4 生产绿色氢基产品模式 73 4.5 外送电力及生产氢基产品并举模式 82 4.6 敏感性分析 92 4.7 应用路径 97 5 全球重点地区应用展望 101 5.1 中国北部地区 102 5.2 海湾国家 111 5.3 北非地区 120 5.4 中南美洲 129 5.5 澳大利亚 136 6 相关政策与市场机制 147 6.1 相关政策 148 6.2 市场机制 151 7 结语 15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新能源电氢碳协同开发模式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刘泽洪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989282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64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165000 |
出版时间 | 2024-10-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化学工业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