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术社会观--当代美术与公共文化/艺术东西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围绕“当代美术与公共文化”这一对中心概念,收录了作者三十年来的代表性文论。多数文章直接针对当时的美术热点问题,不限于就美术论美术,通过对艺术实践活动的反思、对艺术现象的追踪以及对艺术家进行的个案研究,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我国当代美术发展的重要思潮、流派、人物和事件,充分展现了作者作为艺术家的浓厚的“社会观”。作者的社会性学术实践经验,也成就了本书的文献价值。

目录

总序一:东西东西/1

总序二:东来西去/3

上编专题

陶器起源新释/3

我对“诚信艺助”活动的回顾与思考/6

“伪民间”和“玩民间”/13

城市兴雕塑兴/17

为雕塑培育市场让市场激活雕塑/23

公共艺术在北京/28

亨利·摩尔的启示/40

艺术与科学中的“真、善、美”/46

公共艺术中的民族性与国际化/59

刨新与中国传统文化/68

——就2005“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而说

被赐光荣的不幸/78

“五行”纵横谈/85

重提艺术的人民性/103

公共艺术管理亟待完善制度模式/107

丽人美谈/111

中国现代雕塑认识/113

贵州美术模式之透视/119

堂吉诃德与工艺美术风车/125

2008年奥运建设的公共艺术应用/132

城市艺术的公众分配/152

——上海“城市文化”论坛专题发言提纲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作品集》序/157

下编人物

致意张光宇/165

新型艺术家张光宇/169

美术圈的“边缘人”/173

——新凤霞、丁聪、郁风等人“圈内”看

理想守望者——张仃/176

整体地看张仃/187

丁绍光:一个文化英雄/191

韩美林其人其画/198

夏风的艺术变迁/201

万曼的“经纬”/205

漆画家乔十光/209

仁义吴家/214

——吴祖光、新凤霞二三事

黄永厚的农业文明之美/219

总统先生,请为和平签名/224

吴氏家族与中国文化承传/227

袁运甫的人海口/243

在诺曼底雕塑和平/260

——记中国艺术家遥远携“和平女神”雕塑

展开全球宣传的“和平行”

陈云岗雕塑艺术的意义/268

海纳百川跨界突破/275

——雕塑家袁熙坤先生的素描像

试读章节

在我们的印象中,雕塑似乎并不能在市场上买到。如果有人说他在商店买了一件雕塑,多半会是一件模式化的工艺品。长期以来,由于工艺型的伪雕塑充斥中国艺术市场,小摆件填充雕塑市场份额的现象十分突出。那种雕塑家们认为可以称之为雕塑的艺术品,只在极窄的渠道中流向海外。曾有北京的一家著名拍卖行,试图举办一个雕塑专场拍卖会,响应者寡,当然,也没什么赚头。雕塑市场有价无市,比之绘画市场,雕塑显然要冷清许多。

那么,是不是现代社会、现代生活不需要雕塑呢?当然不是。在历史上,雕塑从来都没有与人们的生活脱节;在生活中,雕塑的实在性和体量感,会给欣赏雕塑提供良好的认知条件。也就是说,人们心理上更有接受雕塑的自愿。绘画只是虚拟了一个假的深度空间,而雕塑的实在则见证了一个现实的立体状态,它和人们的现实生活结合更加容易,它更有保值性和观赏性。

我们发现,在发达的国家和兴盛的时代,雕塑都十分昌盛。从希腊、罗马到现代的欧美,举步城市之间,或者深入每一个有教养、有文化品位的家庭,你都会看到雕塑,雕塑充溢在你的眼中,给你一种精神的提示。有人说,一座好的建筑或者一座文明的城市没有雕塑,就好像穿着西服不打领带一样没修养。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雕塑就会越来越对应于社会的需求。改革开放走在前面的一些城市,现在正处在需要雕塑的时机。

我们相信,雕塑有着广泛的需求群体,今天甚至可以说,家庭将是雕塑庞大、潜在的购藏队伍。居室条件改善了,住房面积增大了,初级水平的装修遭到了人们的厌烦,就该来一个亮丽的主角,它就是雕塑。雕塑的需求者,城市人口中至少有5000万以上。这是一个庞大的需求群。我们也相信,雕塑的供应不成问题,因为历史的积累十分丰厚,中国人耳濡目染的文化教育中,有很大的成分是由雕塑赋予的。宗法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都曾经被雕塑这个特定的载体所传达,雕塑曾经因为宗教的大兴而发达,留下了许多传世巨作。今天,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城市大兴、建筑大兴的时代,这个时代也必然刺激和P23

序言

地球村时代是时空缩略的时代。它令人想到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的两个缩略词:在时间上,我们用“春秋”约言“一年四季”,而不用“夏冬”;在空间上,我们用“东西”约言“四方万物”,而不用“南北”。这真是有趣得很。

“艺术这东西”,的确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从“原始”到“古典”到“当代”,它从“架下”到“架上”又到“架下”,从“变生活为艺术”到“变艺术为人生”再到“变人生为艺术”,伴着人类从“群体生存”到“个体生存”又到“类体生存”的螺旋式升华。研究不同艺术在这升华过程中的变异与趋同、“意义与阐释”更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

“东西”,又指东方与西方。近代“西风东渐”以来,视觉艺术形态的变化的确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比起对中国本土艺术的研究来,我国对西方艺术长期停留在“编译”状态,对其有独特见解和个性的深入研究和比较研究一直是个较薄弱的环节,不过仍有一些以艺术为生命的学者默默地充满乐趣地于此耕耘着、播种着。

这套丛书,是定居西方、留学西方、访问西方、留守东方的几位学子,在新千年之始对东西艺术的研究笔记。比起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两极对立的“东西风压倒论”,他们多了些“双赢多赢”的宽容和自信;比起80年代急切浮躁的“西学热”,他们多了些“静沐西风”的深刻和沉稳。还不敢说他们“学贯东西”,但他们起码不同程度地有着“东寻西找”、“东奔西跑”、“东张西望”、“东涂西抹”的经历。他们的艺术研究,超越了东西方“隔岸远眺”的距离,也超越了旅游者“走马观花”的匆忙,而是住下来、沉下去,从“视觉·躯体·文本”解读西方艺术,以“优选·提升·融创”构建全球文明。

“艺术东西丛书”就这样“说东道西”,告诉你“东西艺术”这“东西”曾经是怎样的“东西”,将成为怎样的“东西”,帮你理清艺术与时俱进的原委,助你提高艺术鉴别欣赏的能力。

“艺术东西丛书”就这样“东环西顾”,以全新的大视野,从东向西,从西向东,将“西风东来”和“东风西去”结合起来,将“本土世界化”和“世界本土化”互动起来。

在经济一体化、文明全球化的今天,这套丛书各有重点地为读者提供了解读“艺术东西”的新模式、新理念、新角度、新方法。

愿读者喜欢它。

主 编

2004年春·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术社会观--当代美术与公共文化/艺术东西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邹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65120
开本 16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7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052-53
丛书名
印张 18.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