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刘伯温传(青花典藏珍藏版)/国学典藏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卒,享年65岁。刘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23岁的刘基,一举考中进士,开始步八仕途生涯。他立志报国,但朝廷昏庸腐败,使他20余年的宦海生涯屡遭磨难贬抑。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接受朱元璋的邀请,成为参赞军务的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为人刚直,胆识过人,朱元璋尊其为“吾子房(张良)也”。民间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称道。

《刘伯温传》详细介绍了刘伯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以自然流畅的叙事,再现了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刘基(字伯温)的动人形象,刻画了他惩恶扬善、足智多谋、博古通今、功勋卓著等特点。

内容推荐

《刘伯温传》是一部全面评述刘伯温的著作。详细介绍了刘伯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过程。全文观点鲜明精当。见解深刻独到,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历史人物传记创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刘伯温传》由《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主编。

目录

第一章 伯温出仕

第二章 断案如神

第三章 巧得奇书

第四章 再次辞官

第五章 群雄四起

第六章 相思之苦

第七章 肩负重任

第八章 山谷幽情

第九章 静观其变

第十章 凌云壮志

第十一章 同舟共济

第十二章 闲暇无事解忧愁

第十三章 枯木逢春

第十四章 运筹帷幄

第十五章 展示锋芒

第十六章 血染鄱阳湖

第十七章 平定天下

第十八章 宰相之职

第十九章 百废待兴

第二十章 归隐之心

第二十一章 身在仕途

第二十二章 魂游四方

试读章节

也就在他最后一个字从唇舌间滑出时,珠妹从巨石上闪电般地飘落在他的面前,那把削铁如泥的宝剑剑尖直抵刘伯温的喉咙!珠妹会有如此的反应是刘伯温始料不及的,然而,他的脸上没有一丝的惊慌和恐惧。他平静如水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个女子,接着向下讲道:“我明白,世间的话语最软弱无力,它来得容易去得更容易!肺腑之言与哄骗之语相差无几,纵使我心昭昭,可见日月,又怎能保证不使人昏昏呢?信我,则他年他月你我再续前缘;不信,一剑穿喉,我亦无言,生当不悔,死亦无憾。若我此时此刻血溅当场,命丧黄泉,浮生俗世无甚留恋,只有一事未成令我抱恨而终。”说到此处,刘伯温停下来顿了顿,尔后,一字一句地说:“——那就是‘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咣当”,宝剑跌落尘埃,珠妹飞入刘伯温的怀抱,泪水顿作倾盆之势,二人尽释前嫌,互诉衷肠。其实,珠妹何尝不知刘伯温此番下山的原委呢?不过是难以割舍心上人罢了!

光阴消逝在两人绵绵不绝的情话中,眼看着日头西沉,伯温晓得再不起程,天黑之前难以走到有人烟处,只得狠下心肠与珠妹道别。珠妹默视着熟悉的身影渐渐远去,心里热切盼望他能回头再看自己一眼,可是他却没有,不禁心中嗔怪:这个狠心贼,走得这般快,这般干脆!

远行的人随着步子一下一下地远离了背后的大山、背后的佳人,一下一下地走进了外面的世界。

一曲箫声响彻在他的身后,悠远、绵长,伴他彻底消失在另一人的视线里。

没几日,刘伯温回到青田县武阳村,在家度过春节后,便打点行装辞别双亲,进京赶考去了。父母要派遣可靠的家丁送他上京,但刘伯温执意不肯。他打算要独自闯荡江湖。至此,他便展开了人生殛卷的第一紧要处。

天色阴沉的如同一床用了多年的棉被,让人看了不会有什么好心情。风吹得很紧,其间杂有凉而湿的气味。刘伯温不用掐指卜卦,便知一场秋雨即将来临,他的心中别无他求,只求赶在下雨之前找个避身的所在。心里一想到这些,脚下也就快了许多,急急地向前而行。可惜,天不遂人愿,雨点洋洋洒洒自天而降,丝毫也不顾惜下边的行路人,更不论是张三还是李四了。

刘伯温只好从行囊中取出油纸伞,撑开来抵挡这霏霏的秋雨。雨珠凭借着风儿肆虐着,一柄纸伞,哪能顾得了周全?身上先是一片一片地被淋湿,过了不多久便成了水人。更何况,秋雨中的风,寒意逼人,不时让刘伯温打个冷战。刘伯温决定找个地方避避风雨,双眼便向四下搜寻。可怜的是他行走在人烟稀少之处,行人都没有几个,他正在彷徨时,发现路旁的坡上有一所小庙,正如溺水之人抓到一根稻草,刘伯温毫不犹豫地奔向那小庙。

那小庙真的有些残破不堪了,晦暗败坏的红墙,经年经雨的雕梁画栋已朱痕难寻,倒是几株苍松劲柏从残垣之处显露出来,在这寒风冷雨中愈发显得冷翠。

刘伯温沿台阶而上来到山门,背对紧锁的庙门,在庙门前檐下躲避风雨,整理着被弄湿的衣衫。到处都是湿的,让人心中好不腻烦,索性不去理会这些了,转而怀着兴致看那雨中世界。

微带寒意的连绵秋雨统领着这个混沌世界,风也在发着淫威。远处树上的残叶更经受不起夹风带雨的“照顾”,全都零落在地,只待化作泥尘,进行新的轮回。再多的雨水对于枯黄的野草已不具备什么意义。大道变得泥泞起来,它蜿蜒曲折地通向南北,但没有什么行人,显得很孤寂。刘伯温望着望着,目光也就迷离起来,心中却不知在想些什么……

就在刘伯温心猿意马时,只听得“嘎吱”一声,这突如其来的动静惊得刘伯温心神归位,赶忙回身去看个究竟,原来是庙门洞开,一个小和尚从里面走了出来,一见到刘伯温,便双手合十,向他躬身施礼,口中说道:“施主,您可是处州府青田县的刘伯温?”

这话让刘伯温大吃一惊,暗想这小和尚因何知晓自己姓甚名谁来自何方,但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故迟疑一下便答道:“不错,在下正是处州府青田县的刘伯温。”

小和尚又问:“施主此行可是去进京赶考?”

这让刘伯温更为惊讶,心中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人家不仅知道自己的来历,还通晓自己的去处,莫非是自己的寿限至了,这小和尚乃是阎王遣来的索命鬼?小和尚见他沉思不语,便明了刚才所问之事不假,莞尔一笑,说道:“施主不必过虑,刚才我师父唤我去庙门请一名处州府青田县名叫刘伯温的举子,我心中信不过,故一一询问。我师父请您先去客房更换衣裳,随后,他要与你在禅房一叙。施主,请随我这边来。”说罢,在前边领路。眼前破败不堪的小庙里居然会卧虎藏龙,这是刘伯温始料不及的,自己的来龙去脉人家竟然了如指掌。  踏入庙内,刘伯温心中惊呼自己刚才看走了眼,从外边看来,此庙破败残,离最后的消亡不远矣。殊不知,内外之间仅隔一扇山门,却有着天壤之别④。规模虽然不甚宏大,只有前殿一座,大殿一座,两侧一为藏经阁一为讲经阁,钟楼、碑亭一应俱全。多数为青松翠柏所遮掩,在外边所观的仅是一些表象,里边却透着气度森严,佛法宏大。香火显然不很繁盛,想必是世间的庸碌之辈以貌取之。

小和尚将刘伯温领进一间僧房,请他自行更衣,说他师父在禅房敬候,言罢便退到门外。

刘伯温换上一套干净整洁的衣裳后,心中立刻畅快了许多。他便出了房门跟随那个小和尚前往禅房。

P4-5

序言

“国学”一说,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此前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是有深刻历史理性的。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这看似极为矛盾,其实正是魏源的高人之处,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

当时国人有一种全盘否定国粹的倾向,认为外国来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加弱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而新文化运动闯将之一胡适,则在介绍杜威的实践主义时同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下,国学概念产生后其意义内涵自然较复杂,包括传统官方民间各种学问、艺术、技艺等,但在狭义上,国学之范围不脱经、史、子、集四部,同时四部中又以经学为首。

国学又可称国故,可译“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汉学,因无别于汉族学而有争议)。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益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论国学,先明国学之义,所谓必也正名乎,善哉。

今天,关于传统文化的书写,好像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过于通俗,要么过于玄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国学的弘扬,需要摆脱掉这两个极端,走~条中间道路,做到深入浅出、微言大义。虽然“文化热”、“儒学热”、“国学热”的浪潮此起彼伏,但真正将自己的文化看做安身立命之本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大家对待文化、对待国学,仍然没有走出经世致用、急功近利的目的预设。为什么要学国学?因为国学对我有用;为什么要读国学?因为里面有智慧、有技巧、有升官发财的门路。于是,在今人的眼里,国学已经蜕变成了赤裸裸的经世致用之术,成了彻头彻尾的“用经”!仅求其“用”,不见其“体”,将是最大的无用。仅求其“术”,而对国学的“道统”视而不见,将是中国文化最大的悲哀。为此,国人已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

近代以后,随着西学东渐,我们在呼吸外来新鲜空气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传统文化的流失。故而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冷静思考,明确了传统文化不可动摇的根基地位,沿袭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可以弘扬中国民族特色文化,进而促进当下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此,我们只有安身立命,谋求维新。《尚书》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是“周邦”所谓的“新命”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靠人不断地去探幽发微、阐发新意。阐发新意,不是凭空想象,不是一味模仿,而要推陈出新。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哲学要“接着讲”,不能“照着讲”。而“接着讲”,并不是空发臆想、随意揣摩,而是要以“照着讲”的方式和姿态去“接着讲”,不如此,就无法做到“阐旧邦以辅新命”。国学亦是如此。

整理国故,是为了获得长足进步。只有长足进步,才能延续,才能生生不息。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着深刻的两面性。所谓的精华和糟粕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所以,目前最迫切要做的,仍然是平心静气地去了解我们的文化。

为了弘扬国学,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精心为您编纂了这套“国学典藏”丛书。这套丛书精选了历代文章中的典范之作,于经、史、子、集中选取精华部分,予以汇编。编者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地解读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进国学的画廊,感受国学独到的智慧。

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愿此套丛书让您领略传统国学风景的同时,与圣人促膝对话,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在聆听圣贤教诲的同时,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多识前言往行,以自蓄其德”,我们也希望借着伟大文化的指引,提升我们生命的内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刘伯温传(青花典藏珍藏版)/国学典藏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341910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8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1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