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洋》,一部传奇故事、一部“新中国海军的百科全书”,首次揭秘诸多真实历史事件:“86台海”战役、核潜艇、“长波台”的建设……展现了人民海军60年“激情燃烧的岁月”。
《红海洋》荣获第八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一等奖,已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和五角大楼所收藏。
由小说改编的史诗剧《沧海》8月1日央视八套黄金时段强势登陆,“《亮剑》之父”重拳出击,赵浚凯率原班主创倾力打造,李幼斌、尤勇、杜志国、何政军鼎力加盟,军旅三部曲之海军版“亮剑”,阵容空前强大。
图书 | 红海洋 |
内容 | 编辑推荐 《红海洋》,一部传奇故事、一部“新中国海军的百科全书”,首次揭秘诸多真实历史事件:“86台海”战役、核潜艇、“长波台”的建设……展现了人民海军60年“激情燃烧的岁月”。 《红海洋》荣获第八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一等奖,已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和五角大楼所收藏。 由小说改编的史诗剧《沧海》8月1日央视八套黄金时段强势登陆,“《亮剑》之父”重拳出击,赵浚凯率原班主创倾力打造,李幼斌、尤勇、杜志国、何政军鼎力加盟,军旅三部曲之海军版“亮剑”,阵容空前强大。 内容推荐 这是记录新中国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历程的一部力作,这是充满激情、故事感人的一部长篇小说。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向人们展现出海军60年“激情燃烧的岁月”:描写了两代海军人为国防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壮举;描写了新一代与老一代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下的思想碰撞、市场经济对人的价值观的冲击。本书以我军战史上几次著名战役为经,以未来高科技信息化为纬,编织出一幅共和国军人一步步驶入海洋的雄伟蓝图。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跋 万里海疆有所思——答《新民晚报》记者问 试读章节 海军的老人都知道,王司令不叫王山魁,叫王三魁,据说1965年王三魁同志一战成名,不知道哪级首长口齿不清或者认为他这个名字太土,在往中央报材料的正式文件上给他改成了王山魁,为了这个事王司令还老大的不高兴。 其实王司令也不叫王三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叫王本利,叫三魁的是他的把兄弟,不过不姓王,姓李。 真够复杂的,像人民解放军的光荣历程一样,充满艰难曲折。所以要徐徐道来。 王本利和李三魁是一个村的,县叫个蒙阴,乡叫个大坡,村叫个大岭,在山东沂蒙山里。 人人都说那个来,沂蒙山那个好来 沂蒙那个山上来,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来,怪好看 风吹草地来,见那个牛羊 李三魁是个放牛的。王本利参加革命早,在青山绿水的大岭村里当地下党,李三魁没参加革命,放牛之余帮他把兄弟送信,那是为了哥们儿义气,不是为革命。1946年战略转移,王本利要转到滨海军分区,组织上临走说要把李三魁也带上,王本利不同意,说三魁家有八旬老母,媳妇就要过门了,让传消息可以,打仗是要死人的,不能害了自己的把兄弟。结果组织上批评他说那李三魁识俩大字,这还是他王本利教的,所以那些秘密交通信他也能猜明白个大概,李三魁也是对党的基层组织知根知底的人,万一敌人来了他说走了嘴不得了,还是带上保险。 被强迫参加了革命的李三魁到底是农民脾气,肯认命。农民不认命没办法。李三魁够义气,打仗冲锋虽然不是跑在最头里,可是不快不慢总跑在王本利头里。打济南,国民党守军从楼上倒黄豆,李三魁往前冲得正欢,踩在一地黄豆上要倒未倒之际,扭头对跟上来的把兄弟王本利大叫一声:“黄豆——!”要不是千钧一发他叫这一声,跟上来的王本利立马就“光荣”了。所以这叫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淮海战役的时候,连排往往都是以村为单位的,本村里死了哪一个,全村就都红了眼,那次打淮海,沂蒙山都是一个村一个村的往上冲。所以说中国农民是挺伟大的。那时候沂蒙山里头,村青抗会长、民兵队长、识字班长都是以妇女为主,因为男人全打仗去了,沂蒙山的女人就锻炼出来了,很开放、也很野,女人也扛着大枪赶着牛,在坡上像男人一样吼: 咱们的领袖毛主席呀.领导得那个好哟 沂蒙山的人民来,喜洋洋来…… 王本利和李三魁跟着华野饮马长江,克上海,下福州,横扫八闵,就这样一路由18岁的农民打成了20岁的野战军营级干部。 1949年10月22日傍晚,28军61师红6团3营营长李三魁来看他的教导员——王本利教导员。王本利刚刚打完了厦门就打起了摆子,打摆子是因为厦门的蚊子把他咬了,福建的蚊子就是厉害,咬不死人也能让你打半个月摆子,王本利——后来的王山魁司令员打了一辈子仗也没受过伤,可是至今一提起福建的蚊子就咬牙切齿,说厦门的蚊子倒是比厦门的国民党守军还他妈的厉害。 王本利被摆子摆得一会儿明白一会儿糊涂,李三魁进来他刚好明白过来。 李三魁说:“要出发了,吃了晚饭,天黑下来就上路,来看看你。” 王本利说:“打金门?船这么快就有了?” 李三魁勾着头说.1‘‘有他娘个蛋131军帮着征了一批,全是小舢板,还有就是平底的,凑合着吧,只要上了陆就好办了。……” 王说:“船工呢?觉悟高不高?情况熟不熟?” 李摇头:“不用提了!这里的贫农觉悟还不如咱们老解放区的地主呢!没办法,军委命令咱们务必10月1号解放金门,今天已经22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成立半个月了!月底打不下来,年底咱俩还回不了家啦!”李三魁又摇头:“船工都是动员来的。” 王叹气,说别再像过长江的时候,咱们那个船老大让枪炮吓得盲哭.死活要往回摇。 李三魁哈地笑出来,过长江的时候,他们船上的船工吓得抱不住桨,没办法,李三魁把个手榴弹塞在他合不拢的嘴巴里,大叫:你摇不摇?你不往前摇我拉弦啦!船老大嘴里含着颗手榴弹——船就这么着过的长江。 王就问:“咱俩的相片呢?” 李吞吞吐吐。 其实那天营长来实际上是特意为了送照片,照片是福州的新兵小林给照的。为了照这张照片,教导员还一横心在街上买了双雨靴,那雨靴亮光光的,穿着照相比马靴还抢眼,照片上的教导员看起来像个大官,而旁边全身披挂枪支弹药手里还端挺机关枪的营长怎么看都像他的保镖警卫员。 李三魁摸了半天口袋才说:“这里呢!照坏了,照片上那人不像我,打完了金门,咱另照一张,这张不能寄家里,不像!” 又说:“小林这照了些啥?你看他把俺给照的……他还想火线入党呢!他才革命了几天啊,他就想入党?我看打金门,他不能上!” 教导员说:“他是本地人,情况熟悉,可以上嘛。这照片我看还不赖嘛!” 营长闷着头:“不能上就不能上,他叔在台湾呢,你说他能上?” 那时候福建人在台湾的很多,小林有这么个在台湾的叔叔,打金门就真没让他上。 王本利又问:“什么时候出发?” 李三魁说:“天黑还早呢,急个啥!”又说,“这照片咱俩一人一张,将来就是阴曹地府,咱们哥俩凭这个当暗号,也认不错人!” 王本利端详着照片挺得意,说:“是了,阴曹地府咱俩也认不错。” 李三魁说完就站起来。他来看把兄弟的时候怀里就揣着总攻击的命令,刚才磨磨蹭蹭是怕把命令给掏出来——李三魁是农民,他在把兄弟跟前留着心眼呢。 一出门李三魁骑马直奔海边,不到20分钟就上了船。 他把王本利给骗了。当王本利招呼人抬他上船的时候,李三魁已经和千军万马消逝在茫茫海空之中了。 这千军万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精锐中的精锐,是横扫大半个中国的铁军。 也许正因为是铁军,所以,尽管在金门总攻击命令下达后,部队连渡海决战的船还没凑齐,尽管攻击部队精简了再精简,但是大批作战部队还是无船可上,尽管临时招募的水手没有分配到船,谁都不认识谁,但是,部队上下还是士气高昂。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了,这是对敌人的最后一战,打完了,就可以天下太平,打完了,就可以马放南山男耕女织了。 P9-12 序言 故事来自大海洋 谢冕 “那天晚上月亮很大,照在路上分外明朗,离开那个四合院我独自走了很久,想着已经逝去的八十年代,心中随生一种风云际会但终将风流云散的感觉。这真是:人散后,一勾新月天如水。”这段话,我是从翟晓光的书中信手摘下来的,文见那本书的323页。单凭这段话,就使我感动了很久;单凭这段话,就使我和本书作者的心靠得更近了。当然,使我们的心靠得近的,不仅是对八十年代的怀念,再往前溯,更有五十年代以及五十年代以后的长达半个世纪的那些感受。其中的许多情节曾经是我的亲历,而在年轻的作者那里,有的是她童年的记忆,有的则是从她的家庭和亲友那里间接得来的,但无论如何,这些感受,特别是五十年代以后的那些年月的共有的感受,在我们的心中产生了共鸣。 这位年轻的作者出生在我的家乡福建,而她的祖籍则是山东。北方人的豪爽,南方人的灵动,她兼而有之。翟晓光涉足文学已久,但并没有加入圈内,我原先对她并无深知,只是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一本杂志,其中的一篇文章引起我的特别注意。那是一篇气势宏大、文采灿烂的奇文。一看署名是翟晓光,我就越发奇了,这能是我认识的那个很秀气的女孩子写的吗?这里,我要赶紧声明,我丝毫没有轻视女性的意思,我只是认为男女有别,女性的长处是温婉细腻,而这种充满阳刚之气的文字,很多女性是想写也写不出来的,更何况它涉及的是国际性的题材,是一种纵览天下的、气势磅礴的文字——兴奋之余,我托我的一个学生给她打了电话,转达我对她的评价。 现在要说说眼下这本《红海洋》了。我说《红海洋》是一本奇书,也是一本大书。作者一开始就说这是一本“创作”,承认“创作不是采访,创作就是编造”。看来她是认可“编造”了。但她紧接着又说,“可我写的都是事实,不是编造。我的编造是迫不得已的,我是为了完成任务”。书中的我还告诉书中的高干大:“告诉你我们圈里个秘密:所有真实的东西都是不严肃的,所有严肃的东西都是编造出来的。”翟晓光这些话,是前后断续地讲出来的,初读让人摸不着头脑。那么,她这本《红海洋》究竟是不是编造?她好像暗示我们,既是,又不是。 她所谓的“圈内秘密”,即所有真实的东西都是不严肃的,所有严肃的东西都是编造出来的,似乎说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即创作是想象的,也是虚构的道理。也似乎涉及了这本书的基本特点。我以为它的特点是,对生活真实性而言可用亦真亦假、亦虚亦实来形容,在写作风格方面可用亦庄亦谐、亦俗亦雅来概括。至于说到编造,我相信除了翟晓光这样身处军中,本人是军人,又是军人之后,和军中上下人等保持着紧密联系的这样的人,无论是谁,即使想编造也编造不出来。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一句老话:作者十分熟悉军队的历史和现状,作者掌握了相当丰富的材料。当然除了采访,也还有亲身听闻和阅读,再加上她的艺术表现的才能,这是本书取得成功的奥秘。任何“神手”,单靠“想象”凭空“编造”是绝不能奏效的。这已是得到普遍认同的常理了。当然,话也不能说得那么绝对。严肃的东西未必都来自编造,不严肃的东西也未必都真实。 这书总的气氛是,在它的轻松的背后,有深沉的忧思。从这个角度看,本书可谓相当的严肃,有些章节甚至严肃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它说的是泱泱大国未能掌握制海权,说的是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国耻,说的是1949年深秋时节那一场渡海登陆战的大失败,说的是在建设现代化海军过程中的严重的斗争。不同的是,由于她对军旅生活的熟悉和对人物性格的深知,作者在讲述这一严肃的一切时,时不时地让人忍俊不禁,有时则让人想开怀大笑。翟晓光有一种说笑话让听者大乐,而自己不乐的本事。她的本领在于能够寓庄于谐。她会把极严肃的话题放在极轻松的背后,她在让你笑后发觉有不让人笑的主题。这点只要认真阅读的人都会感觉得到,举个小例子说,例如她和高干大一再说到的“单炉烧”即是。当然也有并不成功的时候,那大约就是她所说的要“完成任务”的“迫不得已”的时候了0艺术从本质上讲就是虚构,但艺术又重真实。为了严肃而编造在我们的文学实践中是有的,但却不能因此而废弃“编造”。我非常看重的是,翟晓光的“编造”大体都是有“根据”的。 这话说起来就长了,还是回到小说本身来吧。亦庄亦谐的特点说了一些了,再说说几句亦俗亦雅。作者讲“红海洋”讲的都是一些特定范围里(例如海军司令部、高干家庭、军队大院等)的人生百态,有上下关系、亲子情缘、爱情纠葛等,这些故事好听、有趣,大家爱读,这就是我说的大俗。但更有一些行而上的思考,如关于王山魁海战胜利后庆功会上的议论、关于“有海无防”、关于“神经不健全综合症”的议论、关于胜利的必然性或偶然性的争论等,都是大俗中的大雅。这本书中有很多道理,这些道理平时都搅和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我们熟视无睹。到了作者这里,却是笔底掀起了万丈波浪,那些冲突真是惊心动魄。这原因是什么?这是由于她不漂浮在生活的表面,而是向着深处挖掘,触及了一般人看不到的生活的底蕴。在平时人们漫不经心之处,此际却是惊涛骇浪。到了这时,你不服可是不行了。 在书后,作者坦言她只想做一个女军人:“愿将忧国泪,来写丽人行”。她对中国最诚挚的祝祷就是“男人勇武,女人漂亮”。这些话好像是在为我的大俗大雅作注解,从大俗之中跳出了大雅。说说“丽人”吧,她笔下的女性的确都很漂亮,王司令的夫人许锦云不必说了,马玉的母亲那个穿小背心的性感的农村妹子,出身侯门的超凡脱俗的马玉和仪态万端的让男生们爱死恨死的、风情万种的远征,甚至就是李美花,也是千娇百媚。这些都是我们的作者心仪的、既如花似玉又侠肝义胆的、柔中带刚的女子,从中可以看出翟晓光的审美向度,即她所谓的“丽人行”! 至于对这本书的总体评价,我以为它其实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海军的建军史。从横渡长江的帆船,到“护鱼协同”的取胜,再到长波台的研制和信息化作战的准备,每走一步都伴随着激烈的思想交锋。其中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有生离死别、悲歌慷慨,它是军史,也是情史。要是你觉得它毕竟有些地方不够“严肃”,那么,你不妨把它当做说部来读好了,其实它也可叫做“中国海军演义”。那么,它就是一部“野史”了。正史够不上就野史,其实,这书比那些正式的史书还生动,谁敢说“不严肃”的东西就是“不真实”的? 也许有些言不及义,可是我已经说得很多了。但我好像意犹未尽,最后还想对作者再说几句。翟晓光真得很大气,她以军人的气势,写出了“无情”中的有情,“无爱”中的大爱,在暴烈中透出了一片柔情,在一片“军阀”、“暴君”的误解和谴责中,站起来一个真正的血性男儿,是英雄血,是男儿泪,是功成之后的黯然谢幕!满纸都是风云雷电,满纸都是大爱至情,读此书令人怀念那些已经变得非常遥远的岁月,怀念那些已经逐渐退场的人物。岁月不居,往事如烟,感谢作者为我们保留了那么丰富生动的历史长卷,告戒我们不忘昨天,珍惜今日。 2002年11月30日于北京大学畅春园 后记 作者赘语 有人曾经问我说,这鸟来鸟去,人歌人哭的世上,还有什么能够真正打动我? 我说,也许有的: 无情未必真豪杰一如果你曾经面对无情者的多情。 男儿流血不流泪一如果你曾经目睹将军和士兵的泪眼婆娑。 我想写出我的父辈:骑马挂枪走天下,脑袋别在腰带上,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深深埋在心底。 我想写出我们自己:红色的成长是美丽而残酷的故事。 往事如烟。 当心硬起来的时候.眼底却涌起一片酸涩。 当喉咙哽咽的刹那间,心却一寸寸地硬了起来。 而说部里从来就有: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我不是文学圈、影视圈中的人,而且,我可以直言不讳地宣告:我厌恶今天市场上的文学。 如果人们以为今天生活在和平时代,可以踏踏实实过日子的话,那你就错了。 相反,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的血性不够,难以承担起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从来没想过要当什么女作家。我想还是当个女军人好。 愿将忧国泪,来写丽人行。 我的故事献给从60年风雨中阔步走来的我的祖国。 我的故事献给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一…在开遍鲜花的神州大地上,男人英武,女人漂亮。 我感谢几年来支持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总政治部和海军的将士们,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领导、专家和同志们。文联副主席李牧同志作为令人敬佩的长者、前辈和领导,给了我无微不至的指导,刘晓江将军、王兆海将军、高常青将军一直关心着我的写作,我的兄长和上级马胜利部长在最困难的时候给我以关怀和帮助。这一切都终生难忘。同时,我也感谢邹振天主任和张勇政委一如既往的帮助。 本书付梓前,最令我骄傲的是,谢冕先生肯为我写几句话。1963年我出生于先生的故乡福州。14年前的1949年,先生作为一个革命军人离开了他的家乡。实际上,先生这一代人的经历与祖国的命运血肉相连,本身就是一部英雄史诗。 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前《读书》主编黄平老师、格非老师和韩毓海老师在百忙-中阅读了全书,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我深感荣幸之余又因打扰了他们而深感不安。他们的点评指正与其说是对我的勉励,勿宁说是出于急公好义的纯洁精神。在我个人有限的阅读范围内,他们磅礴的文字使我深感“士”的气慨在当代生活中的复活。 敬爱的老师,请接受一个无名学生的军礼!谢谢你们!从此我永远是你们的学生。 本书第一版于2002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此次正值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人民海军建军60周年以及根据我的小说改编的献礼大片一电视连续剧《沧海》即将开播之际,特在新世界出版社再版我的小说《红海洋》。感谢新世界出版社的杨雨前社长、张海鸥副总编辑和本书责编陈黎明先生、熊文霞小姐、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史翔先生、张春春女士、卢弘毅老师,他们为本书出版做了许多辛勤工作。 还有许许多多的首长和同志们,也一并谢谢你们! 是你们的支持使我勇敢,是你们的指教,使《红海洋》成为一个声五 2009年7月7日 书评(媒体评论) 《红海洋》是一本奇书,也是一本大书。 翟晓光真得很人气,她以军人的气势,写出了“无情”中的有情,“无爱”中的大爱,在暴烈中透出了一片柔情:在一片“军阀”、“暴君”的误解和谴责中,站起来一个真正的血性男儿,是英雄血,是男儿泪,是功成之后的黯然谢幕!满纸都是风云雷电,满纸都足大爱至情…… ——北京大学教授 谢冕 文以气为主。《红海洋》笔墨酣畅,气度不凡,涉笔成趣,颇可一读。文章的气势得益于饱满的情感,而饱满的情感来自于作者对某种价值观的确信不移。 ——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 格非 向对大海,翟晓光用她特有的自信和幽默,把我们引回到了昨天,那似乎已随风飘去了的日子。蓝海洋,红海洋,对、于明天的人的命运,兴许更是生死攸关的……啊,海军! ——《读书》杂志主编、著名学者 黄平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红海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翟晓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28856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8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00 |
出版时间 | 2009-08-01 |
首版时间 | 2009-08-01 |
印刷时间 | 2009-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5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3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1 |
高 | 3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