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礼记》学重要著作之一。
明代科举考试《礼记》专用书。
元陈澔《礼记集说》少有整理本。
图书 | 礼记集说(上下) |
内容 | 编辑推荐 元代《礼记》学重要著作之一。 明代科举考试《礼记》专用书。 元陈澔《礼记集说》少有整理本。 内容推荐 《礼记集说》,元陈澔撰。 陈澔,元南康路都昌县(今江西都昌)人。字可大,号云住。东斋先生陈大猷子。生于宋景定元年(1260),卒于元至正元年(1341)。于宋季隐居不仕,不求闻达,教授乡里,有《礼记集说》行于世。世称经归先生。 据陈澔自序,《礼记集说》完稿在元至治二年(1322)。其先,宋代卫湜曾撰《礼记集说》百余卷,遍采群言,卷帙浩繁。陈澔此书虽与之同名,然宗旨不同。其自序称:“欲以坦明之说,使初学读之,即了其义。”可见陈氏《集说》以简明浅近为要。虽汇集前人诸说,但亦加以取舍,并按以己意。因此书坦明易懂,便于初学,故其传播甚广。加之澔为朱熹四传弟子,上承朱子之学,故明代科举考试《礼记》专用澔注,以之取士。清初仍之。可见此书在《礼记》学目前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是书版本众多,流传情况较为复杂。有十六卷本、三十卷本、十卷本三个系统。其中元天历元年(1328)郑明德宅刻十六卷本,系《礼记集说》的最早刻本。今国内所存者,皆为残本,未见全帙。至明代,科举考试规定用此书,传刻颇多。明前中期主要沿袭元十六卷本。正统十二年(1447)英宗命司礼监重刻十六卷本,颁发各地以为范本。除此而外,明代又先后出现了三十卷本和十卷本。永乐间胡广奉敕辑《礼记集说大全》,以《集说》十六卷本为基础,补入其它四十二家注,扩充为三十卷之《大全》。成化中,娄谦等人因《大全》卷帙浩繁,不便阅读,又从中摘编陈氏集说,梓行于世,是为《礼记集说》三十卷本之始(此本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弘治间又有建阳书户合并三十卷本为十卷本。有清一代,十卷本盛行。《四库全书》本和武英殿刻本即为十卷本。 此次校点整理以明司礼监刻 目录 礼记集说 礼记集说序 附 明英宗圣旨 礼记集说凡例 卷一至卷十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礼记集说(上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澔 撰,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35533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752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495000 |
出版时间 | 2024-09-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92.9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