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代治河名人传
内容
编辑推荐

由郭孟良主编的《历代治河名人传》是第一部历代治河人物的传记,全面评述了历代治河人物的生平全貌,对其治河理论和治河方法进行了分析评述,从治河人物这一角度,追寻上古以至民国时期的治河人物历史轨迹,从而充分反映历代黄河的变迁及治河事业的发展。

内容推荐

由郭孟良主编的《历代治河名人传》有如下几个特色:

第一,本书有独到的精神。这是因为本书是第一部历代治河人物的完整传记。不错,以前虽也有过《历代治黄史》、《黄河变迁史》、《黄河水利史述要》、《历代治河方略探讨》等一类的书籍,但却没有提供一个治河人物生平事迹的详细撰述。本书独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治河人物这一侧面入手,对黄河水利史的研究作出了贡献。此外,本书兼具学术性和知识性、为沟通治河技术和治河历史加深了一定的透明度。资料丰富,论据凿凿,论述深入,分析透彻,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第二,本书是从治河人物这一角度,追寻上古以至民国时期的治河的历史轨迹,从而充分反映了历代黄河的变迁及治河事业的发展。主编和作者们从一开始就很注意前后连贯,系统地再现治河历史的全过程,并探求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本书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全面评述了历代治河人物的生平全貌。同时因人而异,不同程度地论述了各自的特点。对于贾鲁、潘季驯、靳辅、陈潢等生平以治河为主的人物,就着重论述其治河业绩及治河理论与方法,而对于徐有贞、刘大夏、刘天和、林则徐等一生并不专在治河的人物,则在重点论述其治河事业的同时,兼及其余,这种对历史人物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方法,是十分可贵的。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写成一部名副其实的完整传记。

第四,学术研究要为今天服务,也就是要实现其社会价值,这是时代的要求。用顾炎武的话讲,就是“文须有益于世”。本书的写作正具有这样的意义。从广义来讲,弘扬黄河文化,加强民族传统教育,并为现代治河提供历史的有益借鉴。从狭义来讲,为郑州黄河游览区建设炎黄广场和历代治河名人系列雕像提供历史文献的素材基础和论证资料,也是有着很好的社会效益的。我们相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昭示世人,教育后代,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有希望。在本书中所蕴涵的思想财富和人物形象,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所具有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五,本书在评述治河人物生平的同时,还对其治河理论和治河方法进行了分析评述,特别是对明清时期的治河理论.皆有切实的评介,如明清两代的“以漕为本,治黄保漕”方针,明代前期的“北岸筑堤,南岸分流”,明代后期以至清代前期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等的形成、发展、创新及局限;又如清代栗毓美的抛砖筑坝法,民国李仪祉等对西方水利学的引进及对近代治河理论的突破等。因此,本书也不妨作为研究治河理论及现

目录

伯鲧 大禹

贾让

王景

贾鲁

徐有贞

刘大夏

刘天和

万恭

潘季驯

靳辅陈潢

栗毓美

林则徐

李仪祉

后记

试读章节

经过以上争论,丞相脱脱接受了贾鲁的第二条治河方略一一疏南河,塞北河,并向皇帝推荐贾鲁全权负责此项工程。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四月初四日,皇帝下诏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授以银印。就这样,贾鲁终于获得丫君相的信任.肩负着拯救百姓、保护运河和报答知遇之恩的重任,奔赴灾区,放手施展其聪明才智了。

三、辟生浚故 以利河水南行

分洪泄涨 又开减水河道

贾鲁带着皇帝所赐银印,担负起治河的历史使命,征发开封、大名等十三路百姓十五万人,并调遣两万多军队供役,“一切从事大小军民官,咸禀节度,便宜兴缮”。(《元史.贾鲁传》)贾鲁接受这一重任,开始按他的既定方针动工。正如清代冯祚泰所谓:“贾鲁治河在南流,南则欲东南之粟,北则供帝之需,既欲抑河以护河运,又欲资河以溉运,治河兼以治运。”(冯祚泰:<治河后策)下卷《贾鲁治绩考》)

按此方案,首先要疏南河。据欧阳玄《至正河防记》所载,贾鲁在这项工作中采取疏浚结合的方法,“酾河之流,因而导之,谓之疏。去河之淤,因而深之,谓之浚”。疏是指分流或取直河道,浚则是除去淤泥、深化河道。其具体施工方式有四:一是辟生地,故道弯多.须新开河道以取直利流;二是浚故道,故道淤泥深浅不一,须挖浅以就深,以利水行,免于淤溃;三是治河身.即故道河身有宽有窄,窄处限制了水流量,致使宽处两岸容易崩散,所以须加宽河身窄处和强化宽处河堤;四是开挖减水河,这是一种人工开凿的用以宣泄水势的河道。贾鲁考虑到,一旦塞住决河,水尽人故道后,恐有洪水湍急处易坏堤防,这就需要想法分洪泄涨,以确保堵口合龙后的堤防安全。于是他领导开挖了凹里减水河,其作用是“水放旷则以制其狂,水隳突则以杀其怒”。即在洪水凶猛时,一部分洪水可以泄人减水河,减轻洪水对下游河槽的压力,有效地防止溃决。

以上四种施工方法,视其不同地形而灵活使用。工程就从白茅开始,从黄陵冈至南白茅开新河(辟生地)十里;从南白茅到刘庄村又开新河十里;从刘庄村开始浚故道一百零二里又二百八十步到专固;从专固又挖新河八里到黄固;从黄固到哈只口又浚故道长五十一里又八十步。这样,辟生地、浚故道和治河身总长达一百八十二里,这是疏浚工程的主干部分。接着又开凹里减水河,这里河水流急,多次决口,于是在凹里黄河的缺口处开挖生地三里四十步,接着治旧河身八十二里又五十四步到张赞店,从张赞店又开新河十三里又六十步到杨青村接人故道。这条减水河总长达九十八里又一百五十四步。

贾鲁疏浚的故道,共长达二百八十里又一百五十四步。工程中,贾鲁视其地形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配合以相应的宽窄深浅比例,可以说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疏浚河道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的总结运用。

四、培修堤岸 谨防溃决泛滥

精工治埽 抵御水浪啮堤

故道疏浚工程结束后,贾鲁又领导民工加固两岸堤防工程,以保证河复故道后,不致再决口泛滥。这一方面要堵塞旧河道上原有的许多缺口,另一方面要培修堤防。据欧阳玄《至正河防记》所载,贾鲁根据先堵小口、后堵大口的原则,先后筑塞故道大小缺口和豁口一百多处,并且在大口外边修筑数道堤防。“归德府哈只口到徐州路三百余里,修完缺口一百七处”,并堵筑了凹里减水河南岸豁口四处。在堵塞专固缺口时,修堤三重,其作用相当于减水坝,即在洪汛时,部分洪水可以溢出缺口,流人坝内,以减少河水对下流河槽的压力。

P44-P45

序言

由郭孟良同志主持编写的《历代治河名人传》即将与读者见面了。像这样的传记,可谓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有关历代治河人物的历史画卷;在历史人物传记的百花园中,又增添了一朵鲜葩。

我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近半个世纪,对中国水利史亦曾涉猎,有所论作。孟良同志是我的研究生,他们所写的又都是中国水利史上的著名人物,故事情节真实,人物形象鲜明,使我读了之后,感到分外亲切和欣慰,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孟良同志在主持编写该书的过程中,曾多次征询我的意见。然从确立传主、体例到联系作者、查阅资料、组织撰稿以及最后的修改定稿,都是他来进行的。经过反复的研讨.确定了十五人十三传,由大家分头撰写,众志成城。本书的作者们都是中青年史学工作者,又都积累了一定的学术基础和写作经验,写起来得心应手,显得生气磅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书中不仅勾勒了时代的画面,而且刻画了不同的治河专家的光辉业绩和精神风貌,具体人物具体分析,引经据典,有说服力;脉络分明,耐人咀嚼;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每一位作者的风格特点,文风虽不统一却也各有千秋。

仔细阅读之后,我初步认为本书有如下几个特色:

第一,本书有独到的精神。这是因为本书是第一部历代治河人物的完整传记。不错,以前虽也有过《历代治黄史》、《黄河变迁史》、《黄河水利史述要》、《历代治河方略探讨》等一类的书籍,但却没有提供一个治河人物生平事迹的详细撰述。本书独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治河人物这一侧面入手,对黄河水利史的研究作出了贡献。此外,本书兼具学术性和知识性、为沟通治河技术和治河历史加深了一定的透明度。资料丰富,论据凿凿,论述深入,分析透彻,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第二,本书是从治河人物这一角度,追寻上古以至民国时期的治河的历史轨迹,从而充分反映了历代黄河的变迁及治河事业的发展。主编和作者们从一开始就很注意前后连贯,系统地再现治河历史的全过程,并探求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本书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全面评述了历代治河人物的生平全貌。同时因人而异,不同程度地论述了各自的特点。对于贾鲁、潘季驯、靳辅、陈潢等生平以治河为主的人物,就着重论述其治河业绩及治河理论与方法,而对于徐有贞、刘大夏、刘天和、林则徐等一生并不专在治河的人物,则在重点论述其治河事业的同时,兼及其余,这种对历史人物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方法,是十分可贵的。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写成一部名副其实的完整传记。

第四,学术研究要为今天服务,也就是要实现其社会价值,这是时代的要求。用顾炎武的话讲,就是“文须有益于世”。本书的写作正具有这样的意义。从广义来讲,弘扬黄河文化,加强民族传统教育,并为现代治河提供历史的有益借鉴。从狭义来讲,为郑州黄河游览区建设炎黄广场和历代治河名人系列雕像提供历史文献的素材基础和论证资料,也是有着很好的社会效益的。我们相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昭示世人,教育后代,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有希望。在本书中所蕴涵的思想财富和人物形象,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所具有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五,本书在评述治河人物生平的同时,还对其治河理论和治河方法进行了分析评述,特别是对明清时期的治河理论.皆有切实的评介,如明清两代的“以漕为本,治黄保漕”方针,明代前期的“北岸筑堤,南岸分流”,明代后期以至清代前期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等的形成、发展、创新及局限;又如清代栗毓美的抛砖筑坝法,民国李仪祉等对西方水利学的引进及对近代治河理论的突破等。因此,本书也不妨作为研究治河理论及现

后记

星移斗转,水流花谢,当我终于能在电脑上敲出这篇后记时,上距书稿的完成已经二十年有余了。

回想当年在导师的指导下联络同学好友撰写奉书时的诚敬、激越之情,以及后来遭际世事变幻、书稿迁延流转的命运,不禁感慨系之!

大约在1988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后,承导师秦佩珩先生和当时在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工作的师兄安东之介,我接受当时的黄河游览区党委书记王仁民的委托,主编这本<历代治河名人传》,以为其拟议中的历代治河名人雕像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当时王仁民开发黄河游览区的事迹经媒体宣传后反响很大,被誉为“黄河之子”,我们也为其滔滔不绝的演讲与建设炎黄二帝巨塑的宏愿所感动,加上他答应书稿完成后由他们资助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于是便爽快地答应下来,请秦佩珩先生和安东师兄作为顾问,我作为主编,组织编写和审稿,一年交稿。随后我邀请同学胡广坤、卞师军、高卫星、史道祥参加,还有时在河南大学的季怀银的加盟,山西社会科学院的张正明先生的特别支持,提前完成了任务。同时我们还到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黄河水利委员会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以及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查阅原始资料,核对文献,搜集插图,修改完善。1989年6月,秦先生审阅书稿,并亲笔写下了序言,予以鼓励。序言写好后,先生通知已在中州古籍出版社上班的我到河南省民进办公室去取。不料就在我拿到序言一周后的29日上午,先生即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这篇序言恐亦成为先生的绝笔!

然而,书稿交到王仁民手中之后,便开始了漫长的冰冻期。尽管我曾为此多次到黄河游览区找他交涉,也提出可以交由我所在的出版社出版,他只承担直接成本即可,但王仁民均表示他们的书都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之事没有任何问题,让我们耐心等待。几年的等待后,王也要退休了,我于是请他把书稿归还给我,他竟然说这是他约的稿,版权应归黄河游览区,没有任何报酬,承诺也毫不兑现,背信弃义,真是岂有此理!经我们据理力争,他答应归还原稿,然又以找不到为辞,只给了我不到一半的书稿。此后便又成了马拉松式的讨要书稿的交涉,直到1998年我才到位于郑州市建设路的华原宾馆他的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办公室拿到了书稿,而这上距书稿完成已近十年了。

而当此之际,出版形势已经变化很大,学术著作出版相当困难。我也做过种种努力,并把书稿再一次修改,全部录入电脑,但这份书稿的命运依然多舛。直到去年,我再次翻出原稿,感到长此以往,实难告慰恩师,交待同侪,于是在几位同道的鼎助之下,再次编辑加工,尤其是黄河水利出版社岳德军副社长、黄河志总编室于自力师弟的大力支持,终于使我们的第一部合著在经历二十多年的颠沛流离之后得以面世。在此,请允许我对给我们提供各种帮助的人们表示谢忱,对我的合作者表示歉意,对导致本书坎坷命运的王仁民的行径表示愤慨!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根治河患,兴修水利,保护环境,开发资源,是我们这个以农立国的文明古国的千年梦想,也是处在现代化建设之中的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课题。我们几位作者二十年来都成就了各自的事业,距离我们的历史专业、我们曾经合作探讨的治河历史已经很远,但我们仍然愿意关注这个领域,关注入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希望我们的略显稚嫩的“少作”能给同样关注这一领域的人们些微的帮助和启发,给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点滴的借鉴,同时也借此奉请诸位方家通人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代治河名人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郭孟良
绘者
出版社 黄河水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913073
开本 16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2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2015299318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27
15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7: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