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千古绝唱(古代戏曲唱词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诗人人可学,而词曲非老子决不能。”,可见戏曲名段价值更珍贵,也更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对戏曲名段的赏析,开拓了戏曲评析的新路:既突出名段,又勾连戏剧的主旨;既保证选段的独立性,又不忘它的内在联系和照应,使读者对古代名剧名段有广泛而深入的了解。

目录

窦娥冤 /元.关汉卿

拜月亭 /元.关汉卿

救风尘 /元.关汉卿

单刀会 /元.关汉卿

望江亭 /元.关汉卿

谢天香 /元.关汉卿

西蜀梦 /元.关汉卿

梧桐雨 /元.白朴

墙头马上 /元.白朴

东墙记 /元.白朴

汉宫秋 /元.马致远

青衫泪 /元.马致远

荐福碑 /元.马致远

陈抟高卧 /元.马致远

黄粱梦 /元.马致远

贬黄州 /元.费唐臣

西厢记 /元.王实甫

丽春堂 /元.王实甫

芙蓉亭 /元.王实甫

赵氏孤儿 /元.纪君祥

啐范叔 /元.高文秀

伍员吹箫 /元.李寿卿

李逵负荆 /元.康进之

竹窗雨 /元.石子章

魔合罗 /元.孟汉卿

归去来兮 /元.尚仲贤

看钱奴 /元.郑廷玉

疏者下船 /元.郑廷玉

秋胡戏妻 /元.石君宝

曲江池 /元.石君宝

张生煮海 /元.李好古

贬夜郎 /元.王伯成

范张鸡黍 /元 宫天挺

七里滩 /元.宫天挺

倩女离魂 /元.郑光祖

侣梅香 /元.郑光祖

王粲登楼 /元.郑光祖

竹叶舟 /元.范康

扬州梦 /兀.乔吉

不伏老 /元.杨梓

追韩信 /元.金仁杰

哭少游 /元.鲍天佑

西游记 /元.杨讷

马丹阳 /元.杨讷

升仙梦 /元.贾仲明

陈州粜米 /元.无名氏

赚蒯通 /元.无名氏

来生债 /元.无名氏

冻苏秦 /元.无名氏

举案齐眉 /元.无名氏

货郎旦 /元.无名氏

泣江舟 /元.无名氏

小尉迟 /元.无名氏

桃花女 /元.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 /元.无名氏

连环计 /元.无名氏

百花亭 /元.无名氏

宦门子弟错立身 /元.无名氏

琵琶记 /…明.高明

幽闺记 /…明.施惠

宝剑记 /明.李开先

浣纱记 /明.梁辰鱼

紫钗记 /明.汤显祖

邯郸记 /明.汤显祖

南柯记 /明.汤显祖

牡丹亭 /明.汤显祖

红蕖记 /明.沈璟

义侠记 /明.沈璟

玉簪记 /明.高濂

中山狼 /明.康海

人面桃花 /明.孟称舜

娇红记 /明.孟称舜

雌木兰 /明.徐渭

红梅记 /明.周朝俊

同窗记 /明.无名氏

绣襦记 /明.无名氏

清忠谱 /清.李玉

千忠禄 /清.李玉

占花魁 /清.李玉

临春阁 /清.吴伟业

西台记 /清.陆世廉

钧天乐 /清.尤侗

龙舟会 /清.王夫之

鲠诗谶 /清.土室道民

冬青树 /清.蒋士铨

四弦秋 /清.蒋士铨

长生殿 /清.洪升

小忽雷 /清.孔尚任

桃花扇 /清.孔尚任

劫灰梦 /清.梁启超

新罗马 /清.梁启超

碧血花 /清.王蕴章

试读章节

            窦 娥 冤

                      元.关汉卿

第一折

[混江龙]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大都来昨宵梦里,和着这今日心头。催人泪的是锦烂漫花枝横绣闼,断人肠的是剔团圆月色挂妆楼。长则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间皱。越觉得情怀冗冗,心绪悠悠。

赏析:《窦娥冤》是一出感天动地的悲剧,通过一个弱女子无辜受戮的故事,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作品中的窦娥是苦难的化身。她是一个贞孝的寡妇,只因反抗恶棍张驴儿的逼婚,被诬告为杀人犯,最后竟被送上断头台。其冤感动了上苍,造成一系列的反常气象,产生强烈的悲剧审美效应。

这支曲子是窦娥出场时唱的,表现她凄凉的心境。花枝烂漫,香气盈室,本是令人愉悦的景象,窦娥反而为之垂泪;只因为她的生活中从来没有春天,没有温馨。明月如环,清辉如水,本是令人流连的良夜,窦娥反而为之断肠;只因为她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圆满,只有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良辰美景使她更加痛苦,自然界的生机勃勃正与生活中的死气沉沉形成鲜明对照。从这支曲子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她积郁之深,孤苦之极。触景生情的感怀,又透射出她难以抑制的心潮起伏。

关汉卿,号已斋,大都(今北京)人。约生于金末(1212--1220),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他是元杂剧的开山鼻祖,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大师。钟嗣成《录鬼簿》称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将其列于群英之首。贾仲明补作挽词,更称他“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他一生创作杂剧60余种,现存18种,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等。

[油葫芦]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须知道人心不似水长流。我从三岁母亲身亡后,到七岁与父分离久,嫁的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筹;撇的俺婆媳每都把空房守,端的个有谁问,有谁瞅?      

赏析:窦娥在人世上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年,却经历了人间的种种不幸:三岁丧母,七岁离开父亲,被当作抵债之物典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十七岁完婚,不久丈夫又去世了,只落得孤苦伶仃的境地。这支曲子唱出了她那苦难的一生。尽管她已经感到了人生的无休无止的折磨,但何曾想到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更残酷的命运还在等待她. 

[寄生草]你道他匆匆喜,我替你细细愁:愁则愁,兴阑珊、咽不下交欢酒;愁则愁,眼昏腾、扭不上同心扣;愁则愁,意朦胧、睡不稳芙蓉褥。你待要笙歌引至画堂前,我道这姻缘敢落在他人后。

赏析:蔡婆婆被逼迫嫁给张驴儿的父亲,同时劝窦娥也应承改嫁,窦娥坚决不答应,于是婆媳之间展开了冲突。窦娥清醒地看到这强加的婚姻决不会有好结果,婆婆六十开外重嫁非人,更会徒增笑柄,所以她一改往日的顺从,唱出这支曲子对婆婆进行规劝和嘲讽。

第三折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过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赏析:窦娥被诬毒死张驴儿的父亲,但严刑拷打未能使窦娥屈服。可是,当昏庸的太守转而要毒打蔡婆时,她为了救婆婆一命,不得已承担了罪名。当窦娥被押赴刑场时,满腔的冤屈、愤怒立刻像火焰一样喷射了出来。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说苍天有眼、天经地义、天公地正,历代帝王更将自然法则附会成自己的统治,以表明自己的政权与天地一样神圣,一样不可侵犯,一样公正无私。而此时窦娥却断然否定了天地的公正性。她斥骂天地鬼神,发出强烈的不平之鸣。因为残酷的现实教育了她,生活中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是“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残酷的现实逼着人们去思考,要么根本不存在主持公道的天,要么天地本身也怕硬欺软、助纣为虐。这支曲子反映了窦娥的觉醒,也将窦娥的反抗精神跃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赏析:《庄子.外物》等著作记载,周朝大夫苌弘,忠而被谤,冤死于蜀,蜀人将他的血收藏起来,三年后化成了一块碧玉。窦娥认为,其冤情比苌弘更清晰更严重,于是临刑前提出了第一桩誓愿:要一张干净的席子,让她站立;要一丈二尺白色的条绢,挂在旗枪上;等到刀砍头落,一腔热血都飞到白绢上,向世人昭示她的死是多么奇特,她被杀头是多么冤枉。她深信誓愿一定会灵验,奇迹一定会发生。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尺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赏析:《淮南子》等著作记载,战国时,齐人邹衍忠心耿耿地为燕惠王效命,燕王却轻信谗言,将他入狱,他仰天大哭,暑热之际,竟然降下寒霜。窦娥认为,其冤情比邹衍更清晰更严重,于是提出了第二桩誓愿:身死之后,天要降三尺瑞雪,遮盖其尸。她深信,自己的奇冤一定能像邹衍那样使自然现象反常。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苦难言。

赏析:《淮南子》、《汉书.于定国传》等著作记载,东海孝妇周青,丈夫死后,精心伏侍婆婆,婆婆见她年轻,多次劝她改嫁,她都不肯。后来,婆婆自杀,小姑反诬她谋杀,因此被判死刑。她死后当地三年枯旱不雨,直到于定国平反此案,天才下雨。窦娥坚信,既然东海孝妇的冤情可以使苍天不雨,自己的冤死也能导致楚州亢旱三年,于是她提出了第三桩誓愿。这里,她还明确指出酿成冤狱的症结就在于官吏们贪赃枉法,老百姓申诉无门。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誓愿明题遍。(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赏析:从迷信命运到否定命运,进而要主宰命运,反映了窦娥的觉醒过程,而临刑前三桩誓愿的提出更把这种反抗上升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此时此刻,她并不是重新相信鬼神,乞求上天垂怜,而是以一种主宰天地的气派,命令天地做出反常的气象昭示自己的冤情。临刑前的最后几支曲子慷慨激昂,满腔愤怒像火焰一样喷射出来,“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等,这里反复张扬的是一个“我”字,表现的是强烈的主体精神。P1-8

序言

清朝康熙年间,社会上流传着“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民谣。所谓“收拾起”,是指李玉《千钟禄.惨睹》中的唱段:

[倾杯玉芙蓉]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人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叠叠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而“不提防”,则是指洪升《长生殿.弹词》中的曲词:

[南吕一枝花]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歧路遭穷败。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衰残霜雪鬓须白。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脸,上长街又过短街。那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倒做了伍子胥吹箫也那乞丐。

这支民谣反映,随着《千钟禄》《长生殿》的演出,其曲词风行一时,众口相传,以致家喻户晓。其实,不独是这两部传奇有此盛遇,历代的名剧往往都是曲、词兼美的,其优雅的曲词一经舞台演唱,便无翅自飞,无胫自走,流行于大江南北,婉转于万户千门。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一般民众也唱其曲、说其事、感其情。正是基于这种情况,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指出:“元曲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

与西方的戏剧相比,我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艺术韵味,其唱段也有着独立的审美意义。尽管戏曲是综合艺术,它载歌载舞,说、表兼重,融抒情与叙事于一体,同时汇集了说白、诗歌、演唱、舞蹈、音乐、美术、武打、杂技、幻术等因素,使舞台犹如一幅写意画,呈现在观众眼前。但是,当人们眉飞色舞而出、唏嘘议论而散之际,啧啧于唇、朗朗于口的往往是其曲词;至于物换星移、时过境迁之后,令读者掩卷深思、回味追赏的更是其文章。只要将古典名剧的唱段挑出来,我们就会发现,它在配乐的环境中是抑扬顿挫、轻重疾徐、圆润流转的曲词,在脱离音乐的情况下便是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其语言材料多取自脍炙人口的经典韵文,却又自然融化,串合无痕,每每因事以造形,随物而赋象,具有“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的艺术效果。

与诗词比较,戏曲的结构规模要宏大得多,即使是就文辞而言,其创作难度也大得多。明人臧晋叔《元曲选.序二》指出:“诗变而词,词变而曲,其源本出于一,而变益下,工益难。”清人黄周星《制曲枝语》也说:“诗降而词,词降而曲,名为愈趋愈下,实则愈趋愈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困难:

首先,难在雅俗共赏。戏曲不同于诗词,不是专属于文人的艺术,而是大众艺术。戏曲观众中既有饱读诗书的才人学士,也有识字不多的牧竖贩夫,还有不少妇女儿童。因此,戏曲应“奏之场上,不论士人闺妇,以及村童野老,无不通晓,始称通方”。(王骥德《曲律》卷三)其语言“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既不可,俗又不可”,(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它一方面要浅显通俗,满足一般民众甚至妇女儿童的需要,“歌之使奴童妇女皆喻,乃为得体”;(徐渭《南词叙录》)另一方面它又要新奇别致,耐人寻味,满足文人学士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戏曲必须“语似浅而实深,意若隐而常显,情沿俗而归雅”,(姚华《曲海一勺》)同时兼顾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的需求。做到不俚不窒,不浅不晦,雅俗包容,文野兼蓄,数语含姿,片言生态,饶有情趣,令人回味。

其次,难在音律谐叶。戏曲又是一种音乐艺术,从元杂剧开始,作者就非常讲究音律的完整、准确。一折戏,不仅是一个情节段落,而且是一个音乐单元,只能是同韵同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这就要求作家必须精通音律,娴于宫商。所以明人朱权《太和正音谱》说:“大抵先要明腔,后要识谱,审其音而作之。”清人万树也指出:“夫曲有音、有情、有理。不通乎情,不能歌;不通乎音,弗能作。”(见梁廷楠《曲话》)具体来说,戏曲音乐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根据剧情选择恰当的宫调;戏曲的风格与音乐的基调应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一定的内容要通过一定的宫调来传达,而一定的宫调又只适合一定的内容。剧情与音乐,二者合则并美,离则两伤。宮调“用之不得其宜,虽才情生色,亦不足取也”。(黄图祕《看山阁闲笔》)再是戏曲语言要做到声韵圆润婉转,自然流畅。惟有缓急中拍,合律依腔,其声不失,其调不讹,其韵不乖,节按字工,才能气贯其中,神行其际,若浮云之飞太空,上下无碍,悠悠扬扬。

再次,难在语言个性化。诗词是自叙体艺术,戏曲是代言体艺术。前者重表现,作家可以直接抒发主观情志;后者重再现,作家必须借助不同的人物,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序》指出:“撰曲者不化身为曲中之人,则不能为曲。”李渔《闲情偶寄》也说,“生旦有生旦之体,净丑有净丑之腔”,作家“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这就意味着剧作家必须“设身处地”、“梦往神游”,整个地化为剧中人,深入辨别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教养、不同经历的人物特征,“随所妆演,无不摹拟曲尽”,(臧晋叔《元曲选.序二》)准确、生动、鲜明地表现其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反映在戏曲语言上,必须“说何人,肖何人”。唱词、说白都要“因人而施,口吻极似”,(徐大椿《乐府传声》)体现鲜明的个性。

正因为戏曲创作较之诗赋古文,难度倍增,所以陈继儒说:“诗人人可学,而词曲非才子决不能。”《秋水庵花影集.叙》从这个意义上说,戏曲名段的价值也更加珍贵,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发扬光大。目前社会上流传的戏曲选本,基本上都是以整本或整折(出)为单位,很少对某一名段作具体、深入的分析,因而难免失于粗疏,也不利于戏曲唱段的普及。近十余年来,关于戏曲名著的专论虽然时有面世,但多限于学术圈子内的研讨,对于一般读者又未免过于高深。戏曲之所以很少出现类似绝句选、小令选那样的曲词选、名段选,我想,主要原因是戏曲集抒情与叙事于一体,属于综合艺术,折(出)与折(出)之间、唱段与唱段之间联系紧密,研究者担心将某个曲段单列,容易割裂剧情,破坏前后联系。而整本整折(出)的戏曲选本,由于篇幅较大,所需的阅读时间较多,一般读者又难以应对。这样多少影响了戏曲唱段的普及,使得戏曲名段未能像诗词那样,为今天的青年了了于心,便便于口。本书的编写,力求开拓戏曲评析的新路:既突出名段,又勾连戏剧的主旨;既保证选段的独立性,又不忘它的内在联系和照应。为此,我们在对名段加以赏析的同时,尽量注意对故事的情境作简明扼要的交代。其宗旨是使读者对古代名剧名段有广泛而深入的了解。由于我们的这种努力带有尝试性,模糊影响之谈,挂一漏万之失,在所难免,尚祈方家有以是正。

本书的分工是这样的:李克和负责全书的统筹与策划,同时担负元明两代戏曲的选评,吴宝祥先生负责清代戏曲的选评,余福智先生则参与《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三剧的选评。

                        李克和

                    2005年6月于佛山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千古绝唱(古代戏曲唱词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克和//吴宝祥//余福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656242
开本 32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9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37
丛书名
印张 10.6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10
14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53:52